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实录|《囚绿记》课堂教学实录(二)

《囚绿记》课堂教学实录

(二)

执教名师:程   翔

老师:这位同学的思维啊,开始朝着深刻的方向发展了。也就是说这个绿,它不仅仅是一个植物,它是一个什么?它是一个象征,我们从  学的角度来讲,把它叫做一个意象可不可以啊?可以的,那么既然它是一个意象,它象征着生命等等,那么象征着这些东西,我们说囚绿记这篇文章,它的文题属于什么样的散文呢?属于咏物散文,属于咏物作品,咏物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要借一个物,来象征某一种东西,某一种内容或某一种精神,我们把这种作品呢,叫做是咏物作品,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托物言志。因此这种作品它往往要表现作者的一个写作意图。同学们,看黑板啊,我们阅读一个文本,首先要缩写这个文本的文题,因为文题和思维规律密切相关,你只有按照这种文题的特点和规律去理解它,你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明明知道他囚了这个绿,这个绿会死掉,他既然如此喜欢这个绿,他干吗还要囚这个绿呢?那我们说怎么来解释呢?那就说这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系,可以不可以同学们?接受吧?唉,接受。所以你们刚才讲的都是非常非常小的方面,那么我们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同学都会觉得他是可理解的,那每一个小的方面呢可能不够完整,比如说周敦颐写爱莲说,他干吗要写爱莲说呢?这和他的写作意图有关系,是这样吧?刘禹锡写陋室铭,他干吗要写一个破房子呢?这和他的写作意图有关系,因为这都属于什么文章啊?咏物作品,这都属于咏物作品,而咏物作品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托物言志,你看这就叫文题规律,我们今天学的不是小说,我们今天学的也不是诗歌,也不是戏剧,我们学的是这样一种文题,我们就要从这种文题的特点规律上入手,去解读。那好了,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那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对不对啊,这就产生这么一个问题了?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好,我给大家讲,我们用一种方法叫做揣摩法,我们去揣摩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那有的同学说了,揣摩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胡猜啊?是不是同学们,不是。那谁能来说说揣摩的方法是什么?揣摩的规律是什么?一个同学举手了,你来说一说吧?

学生:我觉得应该是联系上下文去猜摩,揣摩,我觉得还是应该是自由,囚禁了一种自由。

老师:好的,同学们,你们四个人一组,来揣摩揣摩好吧?来互相交流交流,一会我们再来说揣摩的方法,互相交流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

老师:好了,停下来,停下来。刚才我说了揣摩呢不是胡乱猜想,它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要紧扣住它是咏物作品,它要托物言志,因此我们说这个揣摩要扣住哪一个字啊?扣住哪一个字啊?扣住“物”这个字,同学们,学什么文题就要讲究什么规律,这就是人的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如果人没有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你的头脑就是乱的,我们首先缩写了它是散文,是咏物作品的散文,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散文,那么好了,我们去揣摩作者意图的时候就要扣住这个作者托的这个物,那么我问同学们,作者托的这个物是什么呢?是什么?

学生:常春藤。

老师:噢,是常春藤,也就是这个绿是不是啊?噢,这个绿,同意吗同学们?同意的举手我看看?哦,还有不举手的,你看,还有不举手的,嗯,好,我就叫这位不举手的同学,你说为什么不举手?

学生:因为我觉得应该他里边还有一个象征别的东西,因为囚字里边是个人,我觉得他囚的,当时发表是在1940年,我查的资料是1940年,可能说在抗日战争的时候,被囚禁的应该是中国人。

老师:你有依据,但是没有把它给点透。你再说一说,也就是你不同意这个物是绿,是吧?

学生:嗯。

老师:那么这个物是什么呢?物是人呢,不是托物了,那就是写实了。

学生:应该是那就是中国人民那些不屈不挠的精神。

老师:那也不是托物了,那也是写实了,托物,同学们就是文学手法,直接去写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那就不是托物言志了。好,你来说?你先说你同意托的这个物,是绿吗?

学生:我同意托的物是绿,然后这个同学的观念,我认为应该是以写绿身上的精神来放大到反映中国人民的精神。

老师:我问你托的这个物是什么?其他的先不要回答?

学生:我认为托的物应该是绿。

老师:好的。有不同意的吗?同学们坐!我们在理解这个文本的时候啊,就容易在这里出现问题,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是咏物作品,但是他所托的这个物说绿是不完整的,说常春藤也是不完整的,常春藤也绿在这里是相同的,好,你举手了,你来说?

学生:我感觉除了物之外还有,应该还有作者吧。

老师:作者是个人,他就没有什么托了,是吧?你来说?

学生:我觉得他托的这个物就是常春藤的精神。

老师:精神也不是托的,精神是他要表达的那个本体了,这个物是个玉体。你来说?

学生:我觉得作者托的物是以常春藤为例,所有那种向往自由,生长的那种植物呀还有什么生物。

老师:嗯,你坐。你来说?

学生:我觉得托的物是被囚禁的常春藤了。

老师:这位同学就讲的比较接近于这个事实了,也就是同学们以前你们在学陆蠡作品的时候啊,你头脑里已经种下了一个印象,这个物啊就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是吧?爱莲说好个物啊就是莲花,那个陋室铭啊,那个物就是那个破房子,但是囚绿记你说作者所托的这个物,仅仅是这个绿,这就说明你的思维定是在起作用,你对咏物作品的这个物你理解的太窄了,当然这个窄不怪你,因为你们以前所学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文题,就是这样的一种物,可是囚绿记这部咏物作品呢不一样了?他告诉了我们这个物啊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物件,你们看题目,这个时候同学们就动筋了,你看《囚绿记》,《囚绿记》他所托的这个物是什么?哎,你举手了吗?你要说,你要说什么?

学生:如果题目是囚绿记的话,那“囚”就是一个动词“囚禁”的意思,那这个绿指的就不是单纯的自由了,应该是一种被囚禁起来的绿。

老师:好,你坐。今天给同学们讲一点新知识,就是我们现在讲语文的核心知识,他非常重要,学语文学什么呢?学核心知识,在这篇文章当中的这个物,不是一个行为过程,这个行为过程就是囚绿,作者所托的这个物就是囚绿这个行为过程,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绿这个物件,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够真正去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你看作者喜欢这个绿,我是这样的喜欢呢,我就有了一种思念是吧,我就想要怎么样啊?想占有它,是这样吧?我得占有它,我得把它牵到我的房间里来,结果呢?这个绿就开始枯黄、枯萎,最后估计要死掉了,就这样的一个过程,它启发我们什么呢?你喜欢过一个东西,然后你就去占有它,这位同学你来讲?

学生:我觉得爱不是占有,是放手。

老师:当爱变成占有就会怎么样?就会造成?

学生:往坏的方向发展。

老师:会造成什么?

学生:死亡。

老师:好,同学们先来看第一点,我们所受到的启发,当爱变成占有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伤害,对不对?这就是给我们的第一个启发。可是这篇文章是不是就是表现这个意思呢?我们从文章里边似乎能够找到一点一种提醒,我看看,他说,哪句话?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把这句话划下来,芦沟桥事件发生了,如果我们再去联系作者他的生平事迹,知道陆蠡怎么死的吗?知道吗?你说?

学生:被日本人迫害了。

老师:被日本人迫害了,被日本人杀害了,祸害这个词还不够,被日本人杀害了。知道他为什么被日本人杀害了吗?

学生:就是他写的那个散文。

老师:噢,他写《囚绿记》写的。

学生:就是他算是一个革命烈士吧。

老师:是革命烈士。

学生:因为他写这种文章,被人杀害。

老师:噢,你坐。芦沟桥事件发生之后,作者当时是在上海一个孤岛,当时叫做孤岛吗,当时被日本人抓住了,抓住之后日本人就问他,你拥护国民政府吗?他说我不拥护,他说你认为你们日本人能征服我们中国吗?他说绝对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被日本人杀害了,后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陆蠡为革命烈士。好,当你知道了这点的时候,那么你再说这篇文章借物,托物言志的意图是什么呢,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好,那位同学高高地把手举起来了。来,你来讲。

学生:我想是不是,那个希望是不可能被外界的这种压迫残害所毁灭,他是永远青葱,往上生长的一种。

老师:这个语言呢没有组织好,说的有点着急了,好,那位同学,你来讲。

学生:有句古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得太笼统了。噢,你来讲?

学生:我就感觉是说,作者借被囚禁的绿,这种反抗的精神来喻自己,来喻中国就说日本人再怎么占有它,中国人中国自强不息,中国永远不会屈服于日本的这种压迫统制,他们会奋起反抗,然后就说争取自由的光明的未来。

老师:这里边倒没有表现出奋起反抗这个意思。他告诉了我们什么,那位同学你来说?

学生:是说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

老师:这个孩子,我问你,这个绿他是以什么来抗争?

学生:向往阳光。

老师:以什么来抗争最好?

学生:死亡。

老师:以死亡来抗争,你坐,来,你说?

学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老师:咱不说这个词,太高大上,同学们当一个生命体受到了强大的外力的侵扰,生命体本身无法抗拒这种侵扰的外力的时候,这个外力只能改变他的外形,不可能改变他的生命的本性,是不是这样?这个常春藤就是这个样,你把我牵进来我没有办法,我无法抗争你,但是我最后以死来表达我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是这样吧同学们?这是不是也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啊?当我们理解到这里,我们是不是知道了《囚绿记》作者的写作意图啊?好,那么最后老师还有个问题,你陆蠡不是把这个话直接说出来不就完了吗,你干吗绕了这些弯子,写了囚绿记呢?你就直接给日本人说,中华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我们是不屈不挠的,不是两句话就完了吗,干吗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呢?啊,为什么?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好,小伙子?

学生:我觉得有可能当时那个日本人控制那个新闻线的出版印刷什么的,他要这个说法肯定发不出去,也会被捕。

老师:好的,你坐,其实不用那么回答,这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它只能这个写法,就这么简单,它是文学作品当中的什么?咏物作品,所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阅读这个文本,同学们要掌握什么呢?就是阅读任何一个文本一定要按照这个文本的表达规律、表达方法去认识它,要不然的话你对文本的理解你就把握不准,就好像有的老师在上《背影》的时候,有的同学就说了,老师,朱自清的爸爸不遵守交通规则,这种思维就说明,你没有按照文明作品的规律去解读它,你拿着今天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受老师的那个教育,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停一停,那个思维规律去解读文学作品了,那是不行的,有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像愚公移山,老师,这个愚公太笨了,干吗还要挖山呢?你自己搬家多省事啊,那我说,这就叫不懂文学作品的人,才会提这种问题,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要按照寓言故事的规律去解读它,你不能拿今天省事不省事,现实生活当中的这样人的生活的常理去读一篇寓言作品,懂了吗同学们?所以阅读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按照不同的文题规律去解读它,这就叫语文的核心知识。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休息十分钟,上下一节写作课。

-全文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课之思———《紫藤萝瀑布》教后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让游戏作文展现儿童天性色彩——《浑水摸“鱼”》游戏作文教学设计
精彩一跳
应用文论文写作 开学典礼教师代表发言稿
《乡愁》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