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课回响

01

生命的哲学启迪

山东省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林志芳

当东方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统一体时,林清玄写出了他散文艺术中最光华绚烂的篇章。在这其间,《桃花心木》着实算不上代表作,相比较而言,《木鱼馄饨》《光之四书》《佛鼓》《黄昏菩提》《金色印象》等作品大约更能体现林清玄散文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幽雅清韵。但是,《桃花心木》所体现出的作者将个人的生活感悟化为普世的生命体验的创作特质却是最外显的。

周国平曾说:“真正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心灵与宇宙的生命息息相通,所表达的绝不限于一己的悲欢,而是能够由个人的身世体悟人生的普遍真相。”无疑,林清玄在《桃花心木》里书写了他所体悟的“普遍真相”——

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不确定”就是“无常”,这对待“不确定”的生活的态度,就是看清“无常”的实相之后的坦然与坚强。

在佛法中,悟得“无常”的实相大概是修行的前提,由此方能看到空性,并推己及人,生出慈悲。

王崧舟老师熟悉佛法,我相信他是一眼就看出了林清玄在《桃花心木》一文中所要传递与言说的佛理。但是,他会把“初步感受林清玄散文的现代佛教文化气息”当作教学的目标之一,并定位为本课学习的难点,仍然出乎我的意外。因为,就在不久之前的《去年的树》一课里,他对鸟儿对无常生命的追问,寻找,歌唱与释怀这一主题还只是隐隐暗示,现在,他竟然把“无常”两字写到了黑板上。

王老师说,他希望语文走过文学的语境,走向文化的语境。他正致力于开发“文化三课”(权且这样称呼),《孔子游春》之后是《桃花心木》,《桃花心木》之后是《天籁》,以这三节课分别折射“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给孩子们微微开启生命哲学的思考并播下传统精神的种子。

我想这种传播与启迪,不止是给了学生,还给了现场所有听课的老师及课堂所有的参与者。它让我们想起许多,或忘记许多,在繁杂杂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闹的会场感受到瞬间的沉静与澄澈。

 其实,无常的何止是苦难,一切皆为暂得,一切都会过去。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一时的成就与喜悦洋洋忘形,也不会为一时的困苦而一蹶不振。也唯有安顿了心灵,生命方能获得内在的从容。

王老师曾安排孩子们现场就“道理”的理解运用写作,现场生成的文字令听课者情不自禁地鼓掌,孩子们接受的程度与感悟的深度其实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实我们常常忘了,儿童离神灵最近。请原谅,我似乎一直没有真正说说这节课里“语文的事”,因为在我看来,这一课的价值实在不在“语文”——不在设置悬念的手法,甚至不在文化的传承,而在生命的哲学启迪。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透过《桃花心木》一课,王老师已经带着他们发现了生命智慧生长的一处水源。

龙应台在谈到“为什么需要文学”时,曾说:“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我也相信,真正的课者,如作家一样,怀着深切的爱与孤独,使人看见——看见自己,看见世界。

你认为这样的课不够“语文”,或者你认为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这不确定,而不确定或者也正是教育的实相。

哦,还有可能,你被王老师课前的学情调查,课初的学生提问,问题梳理吸引了。若你因此认为王老师的课正努力向所谓的“生本”靠拢,恰好呼应了所谓的“问题导学式”课堂,那你一定被他“蒙蔽”了。去看看他1999年执教的《长城》,2002年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你会惊讶地发现,早在十几年前,课改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已经把这些教学方式用得游刃有余。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的兴趣点早就不再是“教学方式”甚至“教育理念”。现在,又拿出来偶尔用用,我妄自揣度,不过是“游戏”之心又起,当然,艺术本就是“自由的游戏”。(康德)

02

学文悟道是学语文的真谛

河南省开封市梁苑小学
赵丽萍

有幸参加“第七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触颇深,为名家对教育的热爱感动,为名家对教育的执著赞叹,为名家对教材解读的独特佩服,更为名家将课程与人生发展相联系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特别是王崧舟老师,他在执教《桃花心木》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学文悟道中,走向“宁静致远”的境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整体学文,重点悟道

一上课,王老师没有进行与学生拉近距离的课前谈话,而是开篇入题,直接向学生反馈了课前进行的预习调查情况。问题紧扣文本,而且用数字、百分率标明,这正是他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让学生对教材的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着,他直奔中心,要求学生快速读文,找出文中的道理,学生读句子进行初步理解后,他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在不确定中会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梳理,很快就找出了答案。

“面对这个道理,你有什么问题?”王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出疑问后,他带领大家明白:“只有读懂了不确定,才能理解课文。”于是学生开始从文中找出能帮助大家理解不确定内容的语句。就这样,边找边读边理解,他带领学生一点一点走进作者心田,从作者一开始不明白,到后来悟出道理,整篇文章的理解从浅入深,真切地抓住了学生和我这个听课人的心。

本以为王老师将课文理解了,也自然地渗透了写作中“层层设置悬念的方法”,这堂课应该自然地结束了,没想到精彩的还在后面。王老师又补充了作者林清玄在演讲中讲到的自己佩服的三个名人——茶圣陆羽、禅宗六祖惠能和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玄藏,这三个在不确定生活中的名人,王老师将他们的经历娓娓道来,他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不确定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我被王老师删繁就简的能力所打动,他从整体入手没有将课文讲解的支离破碎,而是让学生借助教材,在学文的同时悟了“道”。真不愧是名家,以前只是通过读他的书,了解他的“诗意语文”,这是第一次见证他的真实课堂,果然与众不同。

二、静心思考,学文做人

在王老师的课上,没有什么所谓的“高潮”。他的课堂表面安静,但学生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读中不断地思考,一环紧扣一环。他也没有像我想象那样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绘自己的理解,去渲染学生的情感,他看起来就是那么的随意,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一层一层地领会到了教材所要表达的含义,领悟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感知,对人生成长的深刻反思。

王老师的课,就像是一幅水墨画,更像一杯茶,耐看、耐品,有汁有味。他对教材的把握有深度,却又深入浅出。从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到面对生活中的无常,他将文本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悄悄地将自己对人生的经验传达给学生——珍惜这些不确定,不放弃,面对无常要经受住考验,让自己锻炼出独立自主的心,要将它们转化为能量,努力生长。 

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不算太大,但能够借助教材,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全面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我认为这正是对他们成长的一种负责态度。这也正是在当今比较浮躁的社会中要冷静去做的事情。王老师在课堂中努力去践行这些,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他用他的精心、爱心、诚心感动着大家。

最后,他是用歌曲《醒来》来结束这堂课的,“从生到死有多远……”歌词引发人深思,那悠长的曲调让人宁静,虽然课已结束。我想,这个班的学生不仅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有所提高,关键是在人生的路上学会了思考。王老师在课堂上从容的身影,对生活明察秋毫的穿透力对我的影响也将会是永远,永远。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桃花心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桃花心木》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桃花心木》一课一练
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扫除阅读障碍”质疑
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观摩课《桃花心木》教学视频
苦中有甜,平凡的坚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