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实录(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韩  军

品 品 字 词

师:这首词,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作,也是苏轼本人的代表作。

(故意地)尽管,是苏轼这个大词人的代表作,可是,实事求是地说,毛病不少。我至少发现了三处毛病,是老师独到的发现。

苏轼,那么伟大的词人,他的代表作,有没有可能,有毛病?

生:有可能。

师:有可能。

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大浪淘尽了千百年来的英雄人物。   

这里的“风流”二字,课本上说,就是……。读一下——(指向一个男生)

生:英雄人物。

师:嗯,在注释几啊?

生:在注释三。

师:读一下。

生:风流人物:英雄人物。

师: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

所以,苏轼特别有才华,懂得的典故多,掌握的词汇特别丰富。于是这二字,就炫耀词汇了。

本来是“英雄”人物,他却不写作“英雄”人物,非得写成“风流”人物。这就是一个大毛病。普普通通的“英雄”二字,非得写成“风流”。希望大家注意,这是苏轼犯的第一个毛病。

我这还有根据,大家看一看。(看屏幕)

【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

师:杨慎在《临江仙》里这么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你看,杨慎这两句来自于哪里?(走向一个男生)杨慎这两句,从哪里变化而来?

生: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从哪句变来的呢?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所以说,杨慎的《临江仙》这两句,多么朴素,不用“风流”,就实实在在的用“英雄”。我觉得,杨慎就超越了苏轼。

这是本词的第一个毛病。

同学们,同意老师的意见吧,同意不同意啊?(走向一个女生)

生(犹豫):同意。

师:我看有点儿勉强啊。

生:我也不清楚。

师:你也不清楚?你得清楚。发表自己的意见。

(继续启发)大家试一试,“英雄”它的音韵上,

生:一声和二声。

师:“风流”呢?

生:一声和二声。

师:都是一声和二声,同样的。韵,“流”和“雄”,一致。

苏轼非得舍弃“英雄”,用个“风流”。

“风流”也不是个好词儿啊,对不对?比如,现在我们说,“你这人太风流了”。苏轼在想做风流人物,这不好吧。他还炫耀词汇,对吧?(走向一个女生)是不是毛病?

生:是。

师(赞同的表情):苏轼这算不算毛病?(走向一个男生)

生:我觉得不算。

师:(故意地)我不喜欢不同意见的学生。(台下笑)老师说了你就认真记,认真听,不要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做鬼脸)

生:……

师:(反问)真不发表不同意见啦?你觉得老师错在哪里呢?老师觉得自己说得非常有道理呀!

生:我觉得,他这个“风流人物”选在这里,会比那个“英雄”好。

师:好在哪里呢?你看它音与韵上都一样,“风流”还容易引起误解。

生:有个词叫“风流倜傥”嘛。

师:哦,风流倜傥,是什么意思?

生:更加有气势吧。

师:更有气质!是吧,更有气质。显得这个人,你看这小伙子,“山东大汉,风流倜傥”。说“英雄倜傥”好像是不大对。

生:嗯。

师:英雄,风流,区别在哪里?

生:他的气质。

师:内在的气质。好,说出来一点来了。英雄是怎样的气质啊?

生:伟大。

师:伟大,那风流呢?“风流”不伟大?比不过“英雄”更伟大?但是,这个风流有一点其他的意味。能说出来吗?(走向一个举手的女生)哦,你想补充?是吧?

生:我觉得应该多一点文质彬彬的感觉。

师:“风流”,文质彬彬。这个见解了得,“英雄”就——

生:我觉得,“英雄”更带有的是粗犷的感觉。

师:粗犷,豪壮。

生:对。

师:风流,有“文质彬彬”的一面,“英雄”呢,有一种粗犷与勇武的魅力。

生:对。

师:英雄,指的是粗犷、勇武的一面。风流,指的是文质彬彬的一面。

你能告诉我一个成语吗?比方说,一个人既有文,又有武。

生:文武双全。

师:哦,文武双全。我问大家,“风流人物”,他有没有“英雄”的一面,也就是勇武、粗犷、勇武的一面?

生:当然也是有的。

师:也是有的,你能说出来吗?

生:“风流”这个词语,感觉应该是又有文,又有武。而“英雄”这个词语,似乎只有武的一面,没有文的一面。

师:她感觉“风流”也有武的一面。但是没说清楚。怎么有勇武的一面呢?你举一个例子,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也有勇武的一面,比方说我们这首词里面的人。

生:应该是曹操。

师:曹操,也属于风流人物吗?算不算?

生:算。

师:词里“一时多少豪杰”,“一时”就指“三国”,就包括曹操这个豪杰,曹操,这个风流人物,就有“勇武”的一面。对吧?还有谁,哪个风流人物,也有勇武的一面?

生:周公瑾。

师:周瑜。周瑜他是一个专门写词作文的人呢?还是同时会指挥战争的人呢?

生:都会。

师:他都会?

生:哦,他应该会指挥战争、打仗的。

师:他会写文章吗?

生:不会,(再想,又补充)但是他应该写过,应该是会写的。

师:应该会写的。他会写文章,是吧?

生:是。

师:也就是,他有文的一面。“文武双全”。

周瑜,还有哪一面呢?

生:是个军师。

师:他是军师?

生:对。

师:就是比较聪明的吗?

生:对。

师:哦,头脑比较聪明。不光身体勇武有力,而且他的——

生:头脑也很机智。

师:他的头脑也很机智,这就叫“风流人物”了。

这个意思,如果再用一个成语来说的话,不用“文武双全”了。

生:(茫然)

师:他有头脑有智慧,能够用智慧,指挥战争。他也能冲锋陷阵,非常勇敢。(问另一个男生)

生:我想说,他是“有勇有谋”。

师:有勇有谋,文武双全,这是苏轼词里的,哪个具体的词语的含义啊?“英雄”这个词语,有没有这种特点,有没有这个含义呢?

生:有。

师:哦,“英雄”这个词语,是有勇有谋的,同时,也是文武双全的?我觉得也是啊。

生:对呀。

师:对呀!(台下大笑)所以说,又回到我的答案上来了。

老师觉得。“风流”改成“英雄”,没有区别呀!“英雄”,是有勇有谋,也是文武双全的。

生:但是,我觉得“英雄”,可能多一点粗犷。而且,苏轼应该还是文气多一点,所以他风流倜傥。

师:孩子们,我问大家,比方说,关羽、张飞,他们是个英雄人物,还是一个风流人物?

生:英雄。

师:英雄。他是否是风流人物?

生:不是吧。

师:那为什么说关羽和张飞不是风流人物呢?

生:他们不是武将吗?

师:都是武将,也就说他的大脑智慧,跟周瑜比?

生:要差。

师:要差,比诸葛亮呢?

生:也要差。

师:比曹操呢?

生:还要差。

师:还要差。关羽、张飞他们缺哪个方面的一点?

生:头脑。

师:头脑、智慧。他只有啥呀?

生:武力。

师:更多的是武力、勇猛的一面。冲冲杀杀的,是吧?

生:对。

师:好的,我们说到冲啊杀呀、冲锋陷阵、跟敌人搏斗、比力量、比勇敢,这具体指的是哪一个词语啊?

生:英雄。

师:文武兼备(或者能文能武)、智勇双全,这指的是哪一个词啊?

生:风流。

师:风流。好的,我们想到周瑜,想到的他是一个风流人物,还是一个英雄人物?

生:风流人物。

师:苏轼这首词它写的是关羽、张飞呢?还是写的是——

生:写的周瑜。

生:周瑜。

师:想起周瑜,我们用个什么词去形容他才好啊?

生:风流。

师:“风流”的含义是啥?跟“英雄”的区别在哪里?

生:风流,更有一种潇洒的感觉。

师:潇洒,还有呢?

生:文武双全。

师:还有呢?

生:更具有文人的一种气质。

师:哎呀,还有文人的一种气质。你说张飞、关羽有没有文人的气质啊?

生:没有。

师:没有。他就勇猛顽强、冲锋陷阵、冲呀杀呀。所以说,这首词,苏轼,怀想的究竟是“英雄人物”,还是“风流人物”?

生:他想做风流人物。

师:想做风流人物,他并不是想做张飞或关羽,那种只会冲冲杀杀的、勇武有力的这种武将呢?

生:不想。

师:所以说,苏轼是怀想风流人物,欲做风流人物。所以说这个地方、“风流”这个词语,改不改“英雄”啊?改不改?

生:不改。

师:刚才我说改成“英雄”,你们为什么都同意呢?改不改啊?

生:不改。

师:不改的理由是啥?

生:因为不改的话,可能会显示这个公瑾他更帅一点。

师(笑着说):更帅这是一个,还有呢?

生:然后更具文艺气息。

师(点头赞同):嗯。

生:然后更显示出公瑾的智慧,同时,还有他的勇敢。

师:智慧和勇敢,用一个词来说。

生:智勇双全。

师:还有呢?

生:有勇有谋。

师:文武兼备,对吧?这就叫,“风流”这个词语区别于“英雄”。

尽管这两个词语,在音韵上是一致的。可是,“英雄”只强调武的一面、勇的一面,没有强调智的一面、文的一面。而“风流”,既强调了武的。勇的一面,又强调了智的、文的一面。

可是,老师刚才说,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两句,超越了苏轼,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不同意。其实他比苏轼的那一句减色了,意思狭窄了。杨慎用“英雄”,苏轼用“风流”。

毛泽东呢?他想做什么人物?

生:风流人物。

师:在哪里有?

生:在《沁园春·雪》中有。

师:你能说说哪两句吗?咱们一块来背,一二——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是“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就是有勇有谋、文武双全、文武兼备的。

所以说,用“风流”二字,这是不是苏轼这首词的毛病啊?

生:不是。

师:刚才,老师想把苏轼的“风流”二字,改成“英雄”,想说杨慎的词,超越了苏轼的词,算是老师犯了一个错。(学生会心笑,明白老师是故意犯错。)

下面,我再指出苏轼的第二个错误,看老师说得是否正确。

第二句: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

用“郎”字,来称呼周瑜,老师觉得过分调侃了,太轻蔑了,不庄重,太轻率。周瑜,公瑾,写成周郎,我觉得,不尊重古人,不尊重风流人物,所以说“周郎”二字,应该改成“周瑜”,好不好啊?这个观点,老师肯定说对了!

一想起周郎来呀,用这个“郎”这个字,我就想起一首歌:“小呀嘛小二郎啊,背起那书包上学堂”,这个“郎”字,像开玩笑、调笑呀。

生:我觉得,还是“周郎”比较好。

师:说出理由来,老师挺高兴。

生:我觉得,周郎,是因为上面说他才24岁,比较年轻。

师:什么时候24岁啊?

生:就是他打仗的时候。

师:哦,二十来岁。二十来岁应该叫“郎”,是吧?

生:对。

师:比方说,什么时候往往把男人,叫作“郎”?

生:就是快到结婚的时候。

师:新郎!是不是啊?(台下笑)刚才我们提到“风流人物”?

生:能文能武。

师:嗯,长怎么样?

生:帅。

师:嗯,比较帅。帅,我们就想起哪个词来?

生:郎。

师:“郎”字,显得帅气。所以这个地方,是否改成“公瑾”,或者改成“周瑜”呢?

生:不改。

师:她说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谁再给她补充一下?这个“郎”还能显示其他的方面的意思吗?

生:我就是觉着这个“郎”字吧,显示出来周瑜比较年轻嘛,然后显示出他的年轻,就把他的那些战绩给突出了。

师:年轻却指挥了一场——

生:特别厉害的大战。

师:大战,那可了得了。

生:就突出了周郎的才能

师:他这么年轻,就有这么杰出的才干,太厉害了。

生:然后没了。

师:所以说,用这个“郎”字,衬托出他的智慧的全面、武艺的高强,他的全部的才干、才能。

所以说,这个“郎”字呢,既年轻,又潇洒,又能显示出“年轻有才干”,太厉害了。

老师又错了吧。(学生们会心微笑。)

下面呢,咱就这样,咀嚼词语。孩子们,咀嚼词语,欣赏诗词,就是像上面这样来做,置换、对比,我们才能欣赏到诗词的真正的内涵。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看“乱石”,这里为什么写“乱石”呢?这是写战场啊。那么战场为什么非得写成“乱石”?(走向一个男生)

生:有人打过仗。

师:啊?

生:有人打过仗,把战场打乱了。

师:哦,打乱了。(台下大笑)就是说,山,长得是参差不齐,高低不平,那就是说战争打乱了的。

生:对,对,都打得非常激烈。

(台下大笑)

师:它不是像我们和平时期的公园,那么整齐有序,它是打乱了的。

生:对,对。

师:孩子们,他说得大家都笑了,有没有道理啊?

生(个人):有道理。(台下哄然大笑)

师:有道理。看见“乱石”,就让我们读者想起战场。当时的炮火,尽管没法跟现在核武器比,那么威力强大,但是却炸成了纷乱的石,山地一片乱石。这就是战场的旧貌,写出了战场的特色。

谁在告诉大家,这个地方为啥用“惊涛”?惊涛怎么解释?

生:我觉得,“惊涛”可以更加体现出战场的声势浩大。

师:哦,战场的声威的壮大,是声音、是气势,“冲呀”、“杀呀”,千军万马,汹涌澎湃。这个“惊”繁体字怎么写啊?

(一女生举手)

师:去黑板上写一下。

(学生在黑板上写“驚”)

师:是经常写毛笔字的啊。(学生写完)你不要走。你这么看,孩子,你给我解释一下,这个“驚”它的本意是啥呀?

生:应该是一个将军骑在马上,然后——

师:一个将军骑在马上?

生:对。

师:它是跟马有关的,但是呢它并不是将军骑在马上。这个就是惊马,马受惊吓,被惊扰、惊动了,明白吗?

生:嗯。

师:是受了惊吓,所以说这里你解释一下,“惊涛”是什么意思?

生:惊涛,应该是像受惊的马一样的波涛。

师:对了。像受惊的马一样,一个波涛,又一个波涛翻过来,滚过去,波涛滚滚,汹涌奔腾。整个战场,激烈,热烈,壮烈,汹涌,有气势。

大家鼓鼓掌,谢谢这个孩子。所以说,这也是写战场的气势。

我们再看:

“千堆雪”。(故意地)怎么有雪花呢?一堆一堆的雪花儿,是什么意思啊?

生:这里的“雪”,是解释成像雪一样的浪花。

师:哦,原来不是雪啊,我以为是雪花儿呢。孩子们,这是雪花呀,还是浪花啊?

生:浪花。

师:(故意,恍然大悟)老师又错了。我以为这是下雪呢。

那么这里,卷起的浪花像雪,那样洁白。大家寻思一下,水花像雪一样洁白,表明,底下的水,是深,还是浅呢?

生:很深。

师:深。就是说,满江的水,就像煮沸的水一样,又极深,在那里上下翻腾。战场也是这样的。

乱石,往高处写;惊涛拍岸,他往低处写。

一仰望,看到“乱石”,高山;一低头,看到,听到“惊涛”。

“千堆雪”,这就是往江水的深处写,写出壮阔与激烈。

战场的气势,就描绘出来了。

接下来,下面两句就很自然而出了。大家一块儿来读。

生(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江山就像人画的画一样,那么秀美,那么壮美。

大家看第一句呢,它是一个远镜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洞穿千古,词人苏轼,仿佛有洞察宇宙的眼光,有上帝的眼光。然后,远镜头在推近,缩小到“三国”,聚焦到“风流人物”,

接着,推近,聚焦到一个人身上,这个人是谁啊?周瑜。

这如画江山,这乱石惊涛,千堆雪,就是写景。这景,就是一个宏大的舞台,如此的壮阔,如此的壮观,如此的壮伟,如此的壮美。事业也壮伟,风流人物也壮美。

下面就该写什么了?下阕该写什么了呢?孩子们,写完景该写——

生:写人物。

师:战场上,这个舞台铺好了,该谁上场了?

生:人。

师:这人是谁呀?

生:周瑜。

师:应该细致描写周瑜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杨雨丨苏轼《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共有5个版本,入选课本的是最牛版吗?
苏轼最神乎其技的一首词,即使再过千年,也无人能超越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插入小乔初嫁了,更是神采飞扬
念奴娇
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及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