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课回响(一)

听课回响

(一)

在意义之城的营构中

提升言语生命的境界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孙春福

自世纪之交,王崧舟教授在国内率先举起诗意语文大旗,剑气合一,不断精进,把诗意语文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他视语文教学为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式,孜孜矻矻,挑战自我,不断开发出多型态的诗意语文课品。

一、洞彻文本形式秘密,教学内容开发准确、合理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林海音所写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里的最后一篇。该小说作者以主人公英子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过程为主线,穿插了对往事的回忆,从中表现了父爱的伟大,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表达情感哀而不伤,含而不露;语言优美,艺术手法多样。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值得推敲。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的话正广为大家熟知,老师们的语文意识也在逐渐确立。但是就本课来说,如何洞彻林海音在经营本文形式时隐藏的秘密?这对语文教师的文本解度能力和教学内容开发能力的是一大考验。

对于《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来说,在表现手法上,有好多特色:“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象征手法,文章组织上的双线结构,场景转换衔接过渡时的“密针线”,人物形象的刻画与作者情感的表达,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王崧舟老师从小说体裁的主要艺术手法入手,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能独立成文选文的文本特色,把“插叙”手法的感受和认识作为学习的重点,开发教学内容,视角独特,文本教学价值把握准确。同时,作为高年级学生,接触了多年的记叙文学习,对叙事性文章的表达特点有所认识,所以,借助《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把“插叙”手法的感受和认识作为教学内容,又是可能、合理的。

二、教学结构严整精致,诗意语文特色鲜明

作为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文本有3500字,68个自然段,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篇幅最长的文章,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流程?就从本课“插叙”的感受与认识这一主体环节来说,教学结构严整精致,诗意语文特色鲜明。

1.大胆剪裁,文本线索的梳理迅捷

王崧舟老师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处理教材极有魄力,毫不拖泥带水,剪裁大胆,设计巧妙。首先借助回顾预习,通过完成选择填空的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快速理清了主线——“我”参加毕业典礼。又通过“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说还写了哪些爸爸的事儿?”这一问,梳理出文章插入的英子有关爸爸的三次回忆:(1)昨天在医院,:爸爸临终前叮嘱“我”;(2)六年前在家里,爸爸逼“我”去上学;(3)“我”读小学时,爸爸教“我”去正金银行寄钱。文本线索梳理清晰,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寄出。

2.品读插叙,重锤响鼓敲打着实

王崧舟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带领学生逐一品读小说的三处插叙上:爸爸临终前叮嘱“我”;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教“我”去寄钱,借助对爸爸的语言、动作描写的感知,营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充分感受爸爸对英子的谆谆教诲、严格教育、放手历练这样的深沉关爱。

3.交叉比对,插叙作用聚焦体会强烈

一般的老师以学生对文本内容解读为满足,王崧舟老师语文意识教学鲜明。通过设问——明明写的是毕业典礼这一天,明明写的是从学校礼堂到家里,明明写的是“我”参加毕业典礼,那昨天的事儿、六年前的事儿、医院的事儿、正金银行的事儿又是怎么来的呢?——挑起学生认知矛盾,让学生聚焦文本表达形式上的的插叙手法。

同时通过讨论:如果没有这些小说的插叙,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能了解吗?如果没有这些插叙,小说的时间只能限定在哪一天?如果没有这些插叙,小说的地点只能限定在哪里?——这样学生在对插叙内容有深入感受基础上,对“叙事自由”小说这一表达作用自然体会强烈。

4.重回插叙,形式与内容的心灵混响中达成体验之强化

王崧舟老师在带领学生对插叙的内容叙述与形式的作用都有感受的基础上,再次重回插叙:

从爸爸亲手栽种的那一朵夹竹桃开始,小说穿越时间,穿越空间,我们随着英子的思绪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从前——

忘不了昨天在医院里,爸爸爸临终前叮嘱“我”;

忘不了六年前读一年级的那个早晨,爸爸逼我去上学;

忘不了正金银行那高高的台阶,爸爸教“我”去寄钱”。

通过再次带领学生诵读那昨天的爸爸叮嘱自己的语言、六年前逼“我”的学的动作、鼓励我去正金银行汇款时的话,让形式与内容在学生的心灵混响,促成学生体验深化,诗化的艺术效果强烈。

这期间,通过还原情境、置身场景、比价品评、细节放大、移情想象等方式,爸爸叮嘱自己的语言、鼓励我去正金银行汇款时的话及“爸爸的花儿落了”主题句等着眼于局部及全文的关键句复沓诵读的运用,诗意语文特色鲜明,并且很好地为“插叙”的感受与认识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因此王崧舟老师的课堂,给人完整、完美的艺术作品般的享受。

三、立足语文教学哲学思考,在意义之城的营构中统一形式与内容之争

就像周一贯先生评课、王崧舟老师示范后讲座所揭示,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给我们完美的艺术作品般的享受,就在于王崧舟老师剑气合一,在深耕课堂实践的同时,又执着于理论的学习和思考。

语文在人文性大旗高扬一阵子之后,又出现了对于“重视表达方式”的呼唤,又有了“强化语文意识”的倡导,又有了“着眼文体特征,研制教学内容”的研究热点。其实,这一切行为的迷茫,背后都受“内容与形式”这个千年话题纠缠、主宰着。

提到诗意语文的课堂,一般人的印象是:教师语言华美,情感充沛,注重媒体运用,突出情绪渲染,课堂现场气氛热烈,但学生语文能力得到的锻炼发展少,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显现不够。其实,真正的诗意语文所倡导、追求的诗意绝不漠视文本言语、漠视言语形式。相反诗意语文它对文本言语、言语形式充分地重视,在诗意语文眼里,文本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非常巧合的是,第一次观摩了王崧舟教授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我首先想到的是“内容与形式”这一老话题,因此我特地又搜集了好多关于“内容与形式”的文献资料。对于这一传统的话题,一则小文难以阐述清楚,但我找到的一个观点可以提供全新的思路。

在艺术心理学看来,要正确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引入“题材”这一中介,作者创作过程中,首先捕获的是“题材”,但“题材”不等于文本“内容”;有了“题材”作者一定喜悦和焦急地召唤“形式”,引发对“形式”的吁求,“题材”通过“形式”的工作作为“内容”呈现在文本中,“内容非他,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内容与形式”,呈现双向征服关系。同时,应该认识到,(文艺性)文本中文字符号产生的意义与其所指称的外在对象内容不能等同,进入文本的“内容”必然是情感、意蕴,它必须借助形式的工作,表现为形象、意象、意境,才得以真正呈现和落实。“内容”必须邀请“形式”出场,作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才能作用于作为生命体的人。

“内容与形式”统一体的形成,是一个作为生命体的人的意义之城建构过程,所以文本的解读也是意义之城建构过程。这方面,诗意语文以审美的方式营造课堂教学,遵循着美的创造原理,因此也就突破了陈旧的“内容与形式”机械对立。诗意语文营造了教师、学生、作品三者积极参与的意义之城建构过程,必然是学生言语生命境界的提升过程。

王崧舟老师对此有独到、深刻的认识,才又成就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诗意语文的精彩课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文本,提取教学“干货”
王崧舟
阅读教学的三项使命
加强文本思路教学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赛课展示观察:语文课堂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
语文答题术语、格式及方法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