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实录​​|《学会倾听》课堂教学实录(三)

《学会倾听》

课堂教学实录(三)

执教名师:唐江澎

师:现在让我们向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发起冲刺。还都记得吧?里面讲了一个核心概念,那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生:精神赡养。

师:恐怕没有一个同学能够立刻准确解释精神赡养的内涵,即使是来听课老师,也很难马上说清楚,因为录音里就是北京大学的一个博士说了一句话。是吧?讨论、回想,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把那个概念解释一个。

生:(热烈讨论。)

师:(巡视教室,观察同学的表现。自言自语地提醒。)

师:倾听之后对信息的整理,重要的一条是回想,想框架和方向,而不是回忆某一语词。

师:可以想想,精神赡养这个概念是与什么相对的?

师:我看到大家在讨论,这非常好,这是倾听的第三个重要技能:回想。回想不要追求它的原词,那可能想不出来。要想那个框架、想那个方向,然后用我们对这个话题的理解把它表达出来,这就行了。好,继续讨论。

师:好了,咱们大家一块说吧!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也就把概念的解释说出来了。我肯定不会回放北大博士的录音,因为一回放就没意思了,好像我们要死记硬背一样,对吧!咱们这样想……

师生(一起表达)精神赡养是与物质赡养相对,那么它就是指的是外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用什么方式?用老年人所能够接受的方式。结果怎样?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噢,还有持续的。怎么说?

生(集体说):外界用老年人所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持续的精神状态。

师:对,就是把概念想清楚,与物质赡养相对。物质赡养是什么?我给你钱、给你东西,满足了你的物质需求,从而使老人在物质生活中保持一种富裕状态。然后把这些倒过来用到精神赡养上就出来了。很好!用一个专业的方式说,这就叫做下定义。下定义就是先搞清楚这个概念在哪个属类,比如精神赡养也是一种赡养方式;然后再搞清楚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比如精神赡养就与物质赡养有别,手段和目的都不同。好,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写在你们的笔记上。

生:(书写笔记)

师:我知道同学们会觉得廉价赞扬是没有多大意思的,但我今天还是忍不住多夸你们几句,答出这两个问题不是太容易的一件事。如果觉得我是不负责任地夸你们,一会儿可以和听课的老师交流一下,我想他们会有真实的评价!如果每节课听课都能保持这样一种倾听的水准的话,那学习的效率太高了,是吧!

(出示PPT:阅读文本,对比倾听)

播放录音

记者: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你觉得是不是那时候太年轻了,不知道老人的需要是什么?

魏先生:不知道吧,的确不知道,反而觉得他没事找事。事情过去了,才慢慢明白,可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叹息声)

魏先生:能多陪父母待会儿就待会儿,能跟他们多聊聊天就多聊聊天。他们不单单需要我们给他多少钱,多大的房子,多请一个小时工或保姆来伺候他们,不是这样的。你小时候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他们老了,变得很弱小了,他们需要你的。

(录音止、音乐起、音乐压混)

师:接下来想做的事,虽然我知道,许许多多的同学朗读都是很不错的,但我今天想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话读一遍。最好是一位男生,因为原来的声音就是男声。

生:(争相地)推荐某某同学、某某同学。

师:总归不要票决了吧!好,来哪一位,请站起来!

蒋鹏:朗读(略)

生:鼓掌

师:你的声音确实打动了我。我一再说我不是虚情假意,因为,我最怕听到的他不是说话而是朗读,他如果这样处理:(模拟朗诵腔)“不知道吧?的确不知道!”

生:(笑……)

师:记住,老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什么叫做朗读?朗读就是基于理解的声音传达。还原情境,以最真实的情感去说就是最佳的朗读。中学生朗读最大的问题就是固定声腔,拿腔拿调。这位同学没有拿腔拿调,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他已经慢慢接近了那个人物的感情。许多大学都有播音专业,可以继续努力。

生:(笑)

师:现在要说的是录音里的魏先生,他的朗读水平与这位同学相比,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自己说出的话,我们再来听听,他是怎么说出来的。我们要通过这个环节感受一下声音文本的表达有哪些独到的魅力,注意,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环节:审美鉴赏。

录音片段3:(3分29秒)

记者:我的一位朋友,他父亲已经去世5年了。没有父亲的日子,他时常会想起父亲。

(出录音)

魏先生:我爸临去世的那年春节,我回到老家了。我和我爸住一个房间,他就老试图和我说些什么,就是唠叨他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而这是我不愿意听的。晚上,11、12点,1、2点,他还唠叨个不停,而我困得要死,他老跟我说。我说,爸,你别说了行不行?呆了一会,他又说起来。或者,他让我倒点水,弄得我实在没有脾气,我忍无可忍地说,爸,你不要再跟我说了,你再跟我说,我就到另外的房间睡去了,说完,我就走了。

记者:你爸在这个房间怎么样,你知道吗?

魏先生:我捂上耳朵。他不是真的想喝水,我知道他就想要我在旁边,但那时候我的的确确不愿意跟他在一起,听他唠叨。

记者: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情,你觉得是不是那时候太年轻了,不知道老人的需要是什么?

魏先生:不知道吧,的确不知道,反而觉得他没事找事。事情过去了,才慢慢明白,可明白的时候已经晚了。(叹息声)

魏先生:能多陪父母待会儿就待会儿,能跟他们多聊聊天就多聊聊天。他们不单单需要我们给他多少钱,多大的房子,多请一个小时工或保姆来伺候他们,不是这样的。你小时候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他们老了,变得很弱小了,他们需要你。

(录音止、音乐起、音乐压混)

记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有些事情永远不能追回,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做儿女的你,也有悔之晚矣的叹息吗?

(出拨电话、通话声)

儿:妈,是我。

妈:你怎么样?

(压混)

记者:又一位游子在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一根细细的电话线隔山跨海,能否承载得了父母的期盼和儿女的责任呢?

(音乐扬起:渐隐)

(学生听录音片段三,教师驻足观察。)

师:好,就让刚才这位同学谈一谈,他说的和你读的有些什么不同?

生:首先,我认为他真实经历了这件事情,肯定是他的这份情感更为真实,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师:能举个例子吗?比如说,哪个地方打动了你?

生:就是那个叹息声。

师:这一声叹息,你是读出来的,他是从心里抒发出来的,对吧?我几次上课的时候,都曾经让同学们去模仿这个叹息声,最后,我们的同学,还是被他的叹息声给强烈地震撼了。一声叹息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太多了,太多了,我们同学都可以写一篇文章了。这是我设置的一个环节,想让大家对比感受一个事实,就是声音文本有文字文本所不可替代的那样一种独特的魅力。是这样吗?哪位同学还能说说,它和纸质的文本相比还有那些优势?

生:就是非常能够真实表达人的情感。

师:表达情感的真实性。还有音乐、现场效果,更能使人身临其境。这些呢,都不是我们的文字文本所能表现的。好,就简单地说这么一点。

师:今天大家领略了一种新的文本形式。我们这代人和你们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我们是听收音机长大的一代。而新中国的传媒业,就是从延安的窑洞里开始的,有一大批精英长期奋斗在广播战线上,创制了许许多多让人“叹为听止”的一种声音文本的杰作。今天大家听到的这段录音,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记者,温秋阳老师,她送给我的。这个节目曾经在亚广联的节目评选中获得了金奖。温秋阳老师,在声音里能听出东北口音,她远离父母,把对父母无限牵挂的情感融入了作品。她采访了600多个人,最后,亲自在那里制作,她告诉我,她关在房子里,每一个声音材料,每一段音乐都精心地挑选,最后合成出了这样精致的声音文本,获得了亚广联的金奖。

今天回去的第二个作业是:你们回去后,到百度网上去搜索两个声音文本,一个是《永不消逝的歌声》,是怀念王骆宾的一段录音报道,是让我听得泪流满面的一个作品;第二个是《来自长江源的家书》,也是一个获奖作品。

好,我们今天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学习过程。我们拿耳朵当眼睛,做了三件事:第一是捕捉信息;第二概括归纳;第三是审美鉴赏。我们还掌握了三招,这三招能不能记得?第一是怎么说,有条理地说。第二个呢?怎么记?用笔帮着记。第三个呢?怎么赏?对比着评价鉴赏。好!下课!

-全文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5)》,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教学实录
王世珍 《阿 Q 正传(节选)》教学实录及反思
课堂教学用语
如何撰写教学课例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实录
张祖庆:课堂教学实录精选(部分视频)与教学主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