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书生 陶继新|学会生存:吃苦是幸福的序曲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系列二十七·

陶继新:刚才谈到我的大女儿,她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被借调到济南。我以前是在曲阜师范学校教学,我来到济南就把她自己留在了曲阜。在这期间,她自己上学、打饭、看病,整整一年。这一年对她整个一生成长的作用是很大的。她是一个对自己内心非常笃定的孩子,对自己坚信的理想无比坚持,独立而又有思想。大学毕业后,她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成为《齐鲁晚报》的编辑记者,几年后,女儿的工作一直稳步上升,成为当时报社里最年轻的首席编辑。可是,这几年的工作也让她清晰地认识到,在这样的环境里,她能够一下看到自己十年、二十年后自己的样子,上升的空间太有限了。她对自己的成长有更高的要求,于是毅然辞掉这个当时很多人羡慕的工作。通过摸爬滚打、自我发现、持续学习,成长为现在的家教专家。这与她小时候这段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关系的。这虽不是我有意为之,但是却成就了现在自信的她。那时候,我在济南靠借调工作的工资生活,原来学校的工资就由她管理支配。我每次回去,她都会给我报账。她比较节俭,基本不乱花,虽然我一月的钱很少,但她大部分都能节省下来。

记得有一次我回曲阜,那时候生活确实不好,我就带着她上饭店里吃顿水饺,改善一下生活。我给我们两人各要了一碗,我认为她吃一碗就差不多了。结果,她狼吞虎咽地很快吃完了一碗。我当时心里挺难受的,思女之情加上对她孤身一人的生活的担忧使我根本吃不下。我问她:“还能吃一碗吗?爸爸不想吃了。”“还能。”她回答得很干脆。结果很快两碗都让她吃完了。当时她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平时吃饭,都是自己拿着饭盆到学校食堂吃油水很少的大锅饭。但是她适应了,一直乐呵呵的。

后来,我们全家终于在济南团聚了。大女儿上小学因为家远,中午就不回家。我每天给她一元钱吃饭,当时的一元钱在门口的小摊上买饭菜是可以的。结果一段时间以后,有一次,我夫人发现在她的睡席下,竟然铺着一大片钱。一问,才知道,她每天只花两毛钱,五分钱一个馒头,一毛五一碗豆腐脑,剩下的钱都攒了起来。一直到她长大,自己都有一定数目的“小金库”。现在,她对于理财也很注意,会把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我想,这些都跟她在曲阜时那一段的“持家”经历是有关的。

现在有好多孩子,太过安逸,有的家长也有意给他们提供安逸的环境,其实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比如说夏天,如果家里有一台空调,肯定都会给孩子用,但是黄思路的妈妈王晶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当时家里刚买了第一台空调,她对黄思路说,应当把空调放她屋里。为什么放她屋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他们家里有一台电脑,她用电脑,温度太高了不好;第二个原因呢,就是最好的东西应当父母先用。后来他们搬了一个新家,一下子买了两台空调,仍然没给黄思路房间安,黄思路就跟妈妈提意见:“人家的孩子都是有一台都安孩子屋里,你这里有两台不给我安。我还弹钢琴,夏天一弹钢琴浑身是汗。”但是王晶老师说:“将来你上大学,大学里有空调吗?未来你住的地方会有空调吗?可能没有。我们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天热铺一个席子在地上,躺下以后出一身汗,出的汗都能像人影一样印在席子上,你从小适应适应,对你是很有好处的。你在家里不用空调,你到了大学里住没有空调的房间你也能适应。但是你现在有了空调,到了大学里没有空调,你就可能适应不了,很痛苦。

正是因为适应了艰苦的环境,所以黄思路16岁去美国,经历了很多的艰难挫折,都没有难倒她。她说刚到美国,为了节约开支,她要想方设法地省钱。“有一次忘带地铁月票了,舍不得花两块钱买一张单程票,也为了惩罚自己,硬是在大雪里步行了一个半小时。从小受到妈妈‘自作自受’观点影响,离家万里还在应用呢。”黄思路在跟我的对话中,很幽默地讲着艰苦。这种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乐观,没有小时候的适应和练习,是不可能成为黄思路身上的品质的。

魏书生:家长们要引导孩子吃必要的苦。所谓必要的苦,是吃苦之后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体力。比如,背英语单词,做数理化基础训练题比较苦,但这是必要的。做偏怪异的题,一个生字被罚写50遍,也苦,这就是不必要的苦。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不吃足够的苦,他的人格中就总缺少必要的因素而显得软弱。我20多年来反复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强调,人要全面发展,成为有成就的人,就必须学会吃苦。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你首先要学会吃苦。

在这一点上,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做得比我们好的。他们的育儿观、育儿方法着眼于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

1.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即使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都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

2.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养成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约克郡有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成立了洗车公司。哥儿俩干活儿认真,收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

3.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就有很多不如人家的地方。

我觉得国外家庭教育的育儿观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一定都值得我们学习。但对照他们那些积极的,有利于孩子未来的育儿观、教育方式方法,能够找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来。

有个叫李伟的学生,父母对她就过于娇惯,母亲担心的不是她将来有没有顽强的生存能力,而是她今天生活是不是舒适,会不会受委屈。做母亲的老想自己小时候,“大跃进”、挨饿、地震、“文化大革命”、天灾人祸都赶上了,吃尽了苦头,尝遍了辛酸,绝不能让李伟再吃当年自己吃过的苦。于是起早贪黑地为她服务,甚至还为她梳头,为她洗袜子,给她的零花钱比洛克菲勒的孩子还多。这样孩子眼前确实是不吃苦,不受累,不缺钱花了,可是家长没想过,孩子缺少与困难抗争的经验和能力,将来遇到困难怎么办?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吃苦精神的人将来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吗?

后来有一次,李伟所在班级的老师给他们读了一篇文章《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李伟回家之后,谈起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感到很新鲜,很激动,也许是出于好奇,她还建议妈妈也这样教育她。

我劝李伟妈妈抓住这个契机,立即采纳她这个建议,并和她一起商量,怎样一点点地学习西方国家孩子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品质。

我想,家长能学习西方国家家教的长处,在更高层次上关心儿女的成长。儿女一定会因家教层次的提高,而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取得使人惊喜的进步。

陶继新:的确是这样,未吃过苦的人感受不到甜的美好,因为无法对比。双目失明的孙岩,妈妈在培养他的生存能力方面“狠心”到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她心里也知道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苦的一种训练,但是为了孩子将来可以独立生活,她也只能狠下心来。

孙岩开始学走路的时候,也如其他盲人一样,伸出双臂,担心前面横亘着威胁其安全的障碍物。而且走的是内八字,难看而别扭。这个时候,沙彦华就告诉他:“你要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你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她对他说,正常人走路的时候两只手放在下面,两条胳膊自然地摆动着。虽然如此,孙岩毕竟从来没有看到过正常人如何走路,所以他的脑子里没有一个正和直的概念。于是,沙彦华就蹲在地下,用手把着他的双脚,教他像正常人一样摆正,告诉他把腿放松,教他往直的方向走。走回来的时候,沙彦华又让他蹲在地上摸着她的腿和脚再走。同时,引导着他摇动双臂,像正常人一样摆动。如此反反复复地练,一点点地进步,对此,沙彦华不断地对孙岩进行鼓励与表扬。几个月后,孙岩真的如正常人一样走路了。

上小学的时候,孙岩家住六楼,和学校相隔两条胡同、一个闹市,学校的教室又在三楼,他却可以独自来往于这段路程。开大队会时,地点在剧场,学校离剧场有40分钟的路程,孙岩从来不让家长接送,和同学们一块儿去,一块儿来。1996年,他主演两集电视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排演的地方离他家很远,路上要倒几次车。孙岩却都是一个人到排演地,排演完再一个人回来。而有的身体健全的孩子,却是家长接送。可孙岩一点儿也不攀比,一点儿也不遗憾;相反,孙岩与他的妈妈都感到特别自豪。

学会走路只是第一步,人生的路还很长。如果孙岩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地做事,他依然和其他残疾人没有太大的差别。沙彦华要教育出一个和正常人一样做事的儿子。

吃饭是生存必需,可孙岩面对饭碗,上嘴唇和下嘴唇应该放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就像小猫小狗一样,趴在那里,把整个嘴都放到碗的中间吃,甚至弄得满嘴满脸都是饭。这时,沙彦华就告诉他,这种吃法不行,人不是这样吃饭的,只有小动物才这样吃。一定要把碗端起来,一只手端起碗,一只手拿着筷子,把嘴唇放在碗边上,用筷子把饭扒到嘴里吃。这对正常孩子也许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可是,对于看不见碗筷的孙岩来说,却需要很长时间地练习。沙彦华有的是耐心,她在指导孙岩吃饭的过程中,感受这个小生灵的每一点儿进步,享受一次又一次的喜悦。终于,孙岩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吃饭了。他甚至会默默地为妈妈倒上一杯水,或为妈妈打来饭菜。

沙彦华常常对孙岩说,父母总不能跟他一辈子,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做。沙彦华教会他洗红领巾、手帕、袜子等小东西,而且使之形成一种习惯。

孙岩和姥姥住在一个房间,每天都要摸索着给姥姥铺被子,准备洗脚水。为此,他曾不止一次地弄翻过脸盆,打碎过东西,划破过手指。父母也劝过他:“别干了,这些事我们干就可以了。”没想到,他反而问起父母来了:“总不干,以后咋办?

在父母的指导下,孙岩学会了正常人会做的各种事情,沙彦华也一天天地放心了。小孙岩外出演出时,即使沙彦华不在身边,他的生活也完全能够自理,只不过质量稍差些罢了。沙彦华说,她不担心这个,只要他演出成功,思想上没出什么毛病就行。

在某种意义上,沙彦华给予孙岩的不止是如正常人一样地生活,还给了他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就是,虽然双目失明了,可是通过努力,照样可以走进正常人的生活里,甚至比正常人生活得还精彩。

19岁的时候,孙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这所大学的第一位盲人大学生,后又被保送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大学的研究生,成为这所大学的第一个盲人硕士毕业生。2008年残奥会的时候,他和钢琴大师刘诗昆同台演奏。现在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演奏,场场轰动。

在“全国十佳齐鲁行”活动中,我请了一批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到山东各地给父母和老师讲课,前后共计15天。我们每到一处以后,孙岩就在他母亲的带领下,到我们这个团队住的八九个房间转上一圈,记住谁住哪个房间。然后他妈妈再把他领到他的房间里,一一说明什么在什么地方。然后,他就可以如入无人之境一样,在自己房间里活动,到我们的房间行走交流。这令我感慨不已: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竟然拥有如此强的自我生存能力,而那些健全孩子却为什么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呢?

很多学校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成绩,但很少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很多家长也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成绩而承包了孩子除了学习以外所有的生活,但是,这是多么危险啊,无异于给孩子的未来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炸弹,有朝一日,会毁掉孩子。所以,请家长们一定要“狠”点儿心,要知道,现在让孩子吃点苦,至少他是在你身边吃的,你可以随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当孩子通过独立的练习,已练就了以苦为乐的心境时,即使他远走天涯,做父母的也会放心了。如果现在只是享福,当孩子长大离开家长,或者家长无法在孩子身边时,孩子再吃苦就只能独自承担了。

魏书生:最有效、最直接的生存教育,发生在家长和孩子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因为父母是孩子生存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生活是孩子生存教育的第一个课堂。作为家长,就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他们不但能有日常生活的生存能力,还要有勇气、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生存竞争和挑战,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详见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家教智慧》

- 魏书生   陶继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盲儿子创造光明的天使——记行走在永不言败路上的沙彦华
对孩子的生存能力的教育是从教孩子学说话、走路开始的
【辽宁】孙岩淞《幽默大师》指导教师:闫浩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有多少人在以“慈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健康?
家长不可能不管孩子,但孩子总嫌管得太多,怎么才能让他听得进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