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书生 陶继新|快乐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是快乐的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系列二十八·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

陶继新:魏老师,学习本身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是好多家长在这一方面走错了路,他就让孩子不快乐。老师本来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孩子的负担已经非常非常重了,结果家长还要到书店里买练习题、辅导材料再让孩子做。我不知道魏老师您到下面县里书店看过没有?我去一看,感到非常吃惊,在这些书店里面,70%以上的书籍是学生辅导材料。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类书籍的需求量大。为什么需求量大?因为家长、老师,都认为这些对孩子的学习是最必要了,特别是对考试有用。至于说对于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些优秀典籍,则是少之又少。

小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初、高中生也只有一个青少年期,在其一生当中,这个时段快乐和不快乐,对于学习是主动汲取还是被动接收,对他一生影响都很大。在这段生命的成长期,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主要的任务也是学习。如果学习不快乐,他当下的人生就不快乐,他后来的人生也很难快乐。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您走了一条非常正确而独特的道路。为了让孩子们可以找到让学习变成享受的方法,让家长可以寻到辅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的途径,使得孩子们对于知识是渴求而非厌恶,请您给家长们支支招儿,谈一谈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这个话题好吗?

魏书生:怎么快乐学习?实际学习不仅是学生时期的主要工作,学习还是贯穿于人从生到死,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的一件大事。当然学习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学习;另一种是不自觉的学习,或者说主动的学习和被动的学习,或有效的学习和无效的学习,或有益的学习和有害的学习。

学习是贯穿始终的一件事,人生下来就不自觉地在学习了,甚至人到晚年,到已经瘫痪在床了,到不能走动了,你还在思考着,我怎么办?我上哪里去?我还需要什么?我还能做什么?他还在学着,所以说,学习是从摇篮到坟墓,都在进行着的事。只是呢,这种学习如果是主动的,那就很快乐。但如果是被动的学习呢?就是总让人家推着,别人说“你得开始学了”,完了就开始学;“你该做这个了”,完了就开始做。这是给人家打工似的学习。这样呢,他倒是也学了,事也办了,但是呢他办起来比较累了。为啥呢?你给地主扛活和给自己种自留地,那个快乐程度肯定不一样啊。我这个地是给地主种的,给地主种的我怎么种啊,种完了都给地主了。他的那个感觉跟给自己种的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主动学习是快乐的。

还有有害的学习和有益的学习。什么是有害的学习?你看人家那孩子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住的是什么,玩的是什么,于是也非要自己父母给你提供。跟人家比,一个穷孩子,总跟富孩子比,这就是有害的学习。你比完了,你还弄不来那些东西,学会了那些东西又没有钱,于是埋怨父母没本事。如果埋怨父母完了还想要,就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把自己推入害人害己的地步,这就变成有害的学习了。有的人经常吹冷风、说怪话、发牢骚、放怨气,有的人可擅长发牢骚了,有的人可擅长说怪话了。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面对多好的环境他都能发起牢骚来。你说要是学了这些,那不是把自己坑了吗?也跟着对社会、对他人、对集体、对环境发牢骚,到哪儿都能牢骚,这就是有害的学习。你说他能够快乐吗?特别是还有一种情况,看着那个家伙太霸道了,手下有一帮人跟着,好像挺威风啊,于是学学黑社会,学着霸道、拉帮结伙,那就是非常有害的学习了。或者看着那什么人当个官,有点权,能欺负老百姓,显得挺能,就也想当这样的官,这不是有害的学习吗?你像这些个有害的学习,学完之后,他能快乐吗?这都不可能快乐。

然后还有一种无效的学习,往往也会变成有害的学习。你看人家张炘炀跳级了,我也学着跳,这能行吗?人家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有那个环境,父母就是那么引导的,他又有那个兴趣爱好,他一点点地拥有了这个跳级的能力。你突然想跳,你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你这就是无效的学习了,无效可能就会导致有害。看着郎朗弹钢琴,你也非得想弹钢琴,可自己也没有音乐天赋,又吃不了人家那苦,那这就是无效的学习了。你费了很大的劲儿,到时候却很难有像样的效果。

人要学习,要快乐地学习,就得去掉被动的学习,得去掉有害的学习,得减少和去掉无效的学习。于是,怎么的了,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学点适合自己的东西,你说他怎么能不快乐啊?循序渐进,按着孩子的步调和兴趣学习。三四岁的时候,学点音乐,学关注周围的事物,学涂鸦,学画画。四五岁的时候,背会了很多古诗古词,听着就愿意背,会唱很多好歌。有的就像您说的,不由自主地喜欢英语,就觉得外国这些单词、这些语言挺好玩,就把这个外语学着说出来了。循序渐进的,越觉得主动,越觉得好玩,他就越愿意学,越学越觉得别人不会我会了,大家赞扬我,又有成就感了,就更愿意学。于是他就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了。你说这样的孩子他能不快乐吗?这样的孩子真的都是快乐的。就是因为他是从小循序渐进地,一点点的,顺着自己兴趣来的,把有害的学习去掉来的。当然他就主动了。越学越愿意学,越快乐。越快乐越愿意学,哪怕不眠不休也不觉得苦,反而只觉其乐,于是螺旋上升,一辈子真是生活在快乐的学习中啦。

所以孩子一是主动的学习;二是学有益的东西;三是循自己的序、渐自己的进地学习,他就真的能在快乐之中终身学习啦。同时,他学的又是适合自己天赋或兴趣的东西,那就更加快乐了。这孩子越发展越好。喜欢乐器的,弹钢琴、拉小提琴……声乐的,唱歌、唱戏……动作的,跳舞、杂技……创作的,画画、写诗……一进入自己的这个境界,他就快乐,就兴奋,就不想停下来。循序渐进,符合天赋,学得有益,于是这个一辈子既有了生存能力,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又有了灵魂的家园,一辈子踏实充实,越走越好。

建议当家长的,千千万万从孩子小时就要注意。第一,别让孩子学有害的东西,别在吃喝玩乐上使太大的劲头。吃喝玩乐的东西完全可以淡化。第二呢,再试着去发现自己孩子有的某一方面的天赋。例如舟舟的家长,看到舟舟虽然有先天的不足,但通过对于孩子的用心观察发现他有音乐的天赋,沿着这个道,善加培养。看舟舟指挥的时候,他多忘情,多快乐啊。第三,再让孩子循他的序、渐他的进,我们知道虽然郎朗的爸爸狠是狠,但是他还没有脱离孩子的实际。孩子吃点苦之后,但他能达到。如果孩子吃了苦还达不到,那就彻底把这孩子毁了。循序迈上这个台阶了,当孩子有点不愿意迈的时候,家长引导孩子必须迈上去,耐心地劝说:“如果不迈上去,也许前功尽弃,也对不起自己之前的努力啊。孩子,上!”于是他上了,上去了,他就领略到新的幸福感,成就感了。于是下次遇到台阶就更愿意迈了。所有活着的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中最坚实的,常常不是从外界得到多少,不是得到多少钱,升了几级官,得了多少名,这样的幸福感,常常不是最坚实的,因为钱得到也可能失去,升了官也可能再降下去,获得了名声也可能再丢掉,不是自己能掌握的。最坚实的还是来自对自我的一种超越。我昨天做不到的事,我今天做到了;我昨天达不到的高度,我今天达到了;昨天不会算的题,我今天会算了……那种豁然开朗感、顿悟感、轻松感、解放感、自豪感,比你吃好的、穿好的、得奖金、被人夸,都要坚实。当这种幸福感、快乐感,成为学习的动力、源泉的时候,你说咱的孩子这一辈子能不快乐吗?

陶继新:其实,人很多时候是自己思维的产物,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了他对这件事物的感知,而感知又往往能左右他的行动,并且赋予行动以动力。所以,如果想有积极的行动,就要有积极的感知。如何产生这种感知呢?就要建构起积极的思维。魏老师,您刚才的分析,正是如此。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要快乐学习,也就都有了足够的动力。

要让孩子快乐学习,做父母的就得让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不能带着太多的功利思想,还是我们上次谈话时所说的,要让孩子在根上修炼,也就是道德心性的一种修炼和提升。刚才魏老师您在谈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您谈的动机这一点太重要了、太妙了,就是要想享受学习,不能有太多的功利色彩,要有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以后,就很难享受了。

曾看过报纸上有这样一则消息:在两个大城市的两个班级做了“学习目的”的问卷调查,其中不乏这样的回答:“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将来生活富足愉快。”“为了家人和自己的虚荣心,考上好大学。”“家长逼的,很无奈。”“为了不让老爸老妈骂。”“为了车子、房子、女子”……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大约有80%以上的同学都提到了学习是为了考大学,找好工作,将来过上好生活。从这些孩子的回答来看,他们的学习目的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正是这种功利性,使得“学习”失去了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乐趣,从而成为一种负担。如果我们学习一件东西纯然是喜欢,不是因为它能带来功利时我们就能享受它。比如我喜欢画画只是纯然的喜欢,在学画画的过程中不会去考虑将来出不出名,它对我的学业考分有没有帮助。这虽然在别人看来它是无用的,但是正是因为无用,它里面生出来的是最接近童心道心的一种如婴儿一样的东西。它看似柔软没有多大作用,但是达到最后的关头它反而是最威力无比的,就像一个有武功的人最高的招式就是无招。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陈丹青曾经说过:“老有人来问我,你是怎么成功的?”他很诙谐地回答:“我没想到成功,我画画因为我喜欢。成功观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还是第二名,挣一亿还是挣两亿。我对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没有反应。”可见人如果有太多的功利和欲望,反而学不到精华的东西,更别说享受了。因为他今天想得到这个东西,得到了,可他心里又不宁静了,因为他还想再得到更多,所以他心里就永不宁静永不知足。为什么诸葛亮说“宁静而致远”?心灵的宁静对于人生才是最为重要的。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功利之心蔓延,浮躁之气盛行,就是在应该相对纯净的学校里,功利和浮躁之气也慢慢地弥漫开了。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就是要求不要我们太浮躁,要守住根本。我始终认为,如果太浮躁了以后,永远别想享受学习。浮躁的心里一定是很不愉快的,即使有了“快乐”,也一定是很短暂的。而且这种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

我们说要快乐地享受学习,我认为这个“享受”,绝对不是像人们一般意义上说的物质享受,不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感观上的享受。像我有吃的了,有穿的了,我有用的,有房子了,这些不过是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顶多给人以舒适感。而更高层次的“享受”是一种精神愉悦,这才是我们应该致力于追求的一种享受。

很多人看待学习是从一种很浅的层次来看的,好像学习是充满了艰苦、枯燥的,但如果深入每一个爱学习者的内在去了解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绝对是精神上的富翁,并且享受着属于他们的不竭的快乐。

彼德·巴菲特,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在他写的《做你自己》这本书中,谈到他的父亲大多数时间把自己关在屋里,研究《价值线》《穆迪投资》之类的书籍和数以千计的公司及其股票统计分析。在彼得看来十分枯燥的课题,父亲却可以长时间心无旁骛地统计、分析,好比“僧人沉思禅经”。“专注”是父亲定格在彼得心里的形象,是一种“近乎神圣的状态”,彼德说,因为那是他的兴趣,所以他可以长时间地专注其中、享受其间。

在我采访的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中,有一位叫杨叶的小男生,他在1994年获得了全国物理知识竞赛的一等奖,而当时他还不满13周岁。别人形容他“像一片绿叶喜爱阳光般地渴求知识”。杨叶有自己的一个小斗室,那就是父亲用书橱、书架为他隔出的一个小小的“书房”。里面有3000余本书,而且房间写字台上是书,窗台上是书,书橱、书架上还是书,外加一台电脑,这就是他的一块天地。墙上挂着一帧书法条幅:“术业宜从勤学始,韶华不为少年留。”这是他用来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的格言。

杨叶小时候读书并不出众,二年级时数字的概念也不强,爸爸叫他去买两根冰棒,要花多少钱,他也算不清,为此,还挨过爸爸的巴掌。三年级时,爸爸买了一些科学家的连环画给他看,《爱迪生》《李四光》《中国古代科学家》……他很有兴趣地将这些书读完,有的还读了两三遍。四年级时,有一天爸爸将拿来的一些超年级的习题给他做,做不出,就找一些数学书给他看,他看完这些书后,竟能将题目一道道地解答出来。从此,他学习入了迷。每天,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积极主动地学习更深一些的知识。他的这种超前学习,不仅能够很轻松地合上老师上课的节拍,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数学解题辞典》《世界数学名题选》《数学奥林匹克辅导讲座》《个人电脑新知》《傻瓜书》,他一本一本地翻阅,一科一科地学习,像一片绿叶吸收着阳光,渴求得到知识。

杨叶在学习中积极主动,从不满足。自己掌握的知识,遇到弄不清的问题,都要追问到底。他深深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所以他会抓紧分分秒秒时间学习。他每天都要带着问题去阅读一些书籍,学习中,老师、同学、字典都成了他的顾问。多少个夜晚,他就坐在灯下读书,解一道道的数学题……寒冬,冻红了手指,他忘我地学习;酷夏,汗水滴落在纸上,擦把汗再写下去。测验时,如果时间有多余,他会把题目用另一种方法再做一遍。杨叶说:“学习中没有最好的,我只有加倍地努力,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杨叶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为了让他更好地学习,用不太丰厚的薪金为他订了37种报刊,还为他添置了电脑。杨叶深知父母的甘苦,在物质生活上从不与同学攀比,不向父母提要求。他的一只铅笔盒,是父亲用木板钉成的。“虽然土一点儿,只要能用就行了。”杨叶说。一只牛仔包,用了许多年,拉链也坏了,他在拉链两边打上排洞,穿上一根绳子,书本不会漏出来就行了。有的同学和他打趣:“杨叶,你的这些东西可以送博物馆去了……”杨叶红红脸,笑一笑,心里想:送博物馆的东西不是更值钱吗?像他这样大的年龄,许多孩子都爱泡在电子游戏机边,坐在电视机旁,或者去游乐场玩碰碰车。杨叶却不愿在这些地方花费工夫,总是把时间用在博览群书上。爸爸妈妈给些零用钱,他积攒起来,便跑书店。他家住在浦东,却常常用星期天的时间,穿过隧道,或是越过南浦大桥,到浦西的文化街——福州路的科技书店、上海书店去买书,有些书,一本就是四五十元,他却从不吝惜。

外出春游,不少同学不但带许多吃的,还要向父母狠狠地敲一笔钱,出去吃个痛快,玩个痛快;杨叶则不然,他只带些面包、馒头,能吃饱肚子就行了。他在生活上对自己要求总是低标准,他说:“艰苦朴素,可以锻炼人,促使我们奋发向上。

杨叶追求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上的富有。他平时穿着朴素,用东西很爱惜,从各个方面来看,他对自己的要求都很严格。进大同中学时,杨叶的体育不是太好,长跑也不快。于是,每天放学后,他就在校园的跑道上练习,使长跑能达到要求。一回课间,杨叶和一个同学喝汽水,那同学喝完便顺手将瓶子扔到树丛里,杨叶把它拾了起来,和那同学一起去小卖部还了瓶子。

中队选干部,杨叶当选了,他主动提出要当劳动委员。同学们都奇怪,劳动委员最苦最累,吃力不讨好,杨叶怎么主动要干呢?杨叶真做了,他干得乐呵呵的,为大家服务得很好。班上的扫帚坏了,他找来几根绳子,将扫帚扎好。扫帚扎好了,可他却成了一个大花脸。杨叶已考取了二胡五级证书。他每天都要练琴,隔壁的老奶奶生病了,为了不影响老奶奶的休息,他拿了胡琴,到公园去练习……不要以为这都是些琐碎的小事,这里有做人的道理和追求的目标。杨叶就是处处要求自己做一个刻苦的人,做一个奋进的人,做一个合格的人。他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写道:“实现理想就是把纸上谈兵变为真兵实枪,不论在什么方面,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要朝着理想奋进、靠拢。

这样的学习,这样的生活状态,苦吗?在杨叶看来,肯定不是这样的,相反,他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过程中感受着充分的快乐,感受着精神上的极大富足。

我曾采访的一位上海叫丁力的“天才中学生”,在谈到她的学习经验时,说道:“学习要有兴趣,我每学一点儿东西便感到是一种愉快与乐趣,一天不学或少学了就感到不是滋味,我学出了兴趣,也可以说具有了持久不断地学习兴趣。”而且,丁力从无偏科,她说:“我认为每一门课都应学好,所以,即使原先讨厌的学科,只要学不多久,就十分喜欢了,同时也就很快学好了。”因为她会自己培养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也就可以学好了。

所以,当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当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时候,又有谁不愿意投入学习呢?很可惜的是,现在太多的孩子不爱学习,甚至憎恶学习,他们失去的绝不只是学业上的成绩,他们真正失去的是体会学习这一世界上最快乐之事的机会和体验,也将失去迈入快乐之源的精神世界的机会,从而与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失之交臂。而这,将是其生命中最大的缺憾。作为父母,如果恰是那个把孩子的学习变成梦魇的人,恰是那个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的人,将是最大的罪过。

详见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家教智慧》

- 魏书生   陶继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是被允许做这4件“无用的事”
提高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大障碍,究竟是什么?
怎样提升学习力?
该不该“逼”孩子学特长?家长这么拼,却忽略了…… | 特别关注
周国平:做一个死不悔改的自我教育者|演讲给父母的启发(干货)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出成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