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校之道(7)|行进在理念与自由之间——临沂第二十中学“教师个性发展”策略解读(三)



张扬个性
凝练教师的人文情怀(上)

【姜怀顺】一所学校,校长很重要,除了自身的人格魅力、学术修养、领导艺术、专业作为以外,学校运行机制应是校长领导力的常态呈现。什么是机制?机制应包含制度和它的运行状态。没有健康有效的制度,方向错了,执行力再强也走向了它的反版;反过来,制度再高明,如果运行不好,束之高阁,也是书生意气,茶楼枉谈。现在第一个问题是在我们众多学校林林总总的一系列制度中,究竟有多少制度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在大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下,即使有一个好的制度,要达到持续的强化,要形成浓郁的学校文化,要出现最优化的效果,一个校长得付出何等的坚忍和牺牲!我们的师范教育是有缺陷的,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也是不健全的,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是在教师进入岗位以后形成的,因而,如果没有深刻意义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就根本谈不上学校的持续发展。如今的教育,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并不缺少所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著作,也不缺少教育学的教授和指导,但唯独缺少有灵魂的教育,关键是缺少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我在实践中所得出的感悟可以概括为三点,那就是价值引领、个性关怀和理性自由。

【陶继新】您谈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在制度文化层面,一是制定制度时的参与度不高,即使参与度高了,参与者也并未意识到这些制度一旦形成将会以“法”的形式出现,所以,应付者有之,听之任之者有之。可是,制度形成且触及其利益的时候,往往意见来了。其实,制度成为文化,需要从一开始就有相当的参与度,就要非常认真。因为制度真正产生作用,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要内化到所有成员的心里,开始制订制度的时候,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二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内化,一要让它深入人心,二要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决心。这样,久而久之,制度就会内化到大家的心里,从而自觉主动地维护制度的神圣性。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说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可教师的素养为什么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呢?我觉得,就是您所说的“缺少有灵魂的教育”,不是“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而是教育过程的受苦受难者。其实,有了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才能生成对教育事业的爱之深的情结,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从而让教育教学变成“游于艺”的享受,感受艺术家与诗人的创造之美。这个时候,继续教育就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的需求。

【姜怀顺】是的。让老师参与学校规划和制度建设就是一种引领。引领价值取向,实现文化认同,形成共同意志,让教师个体拥有学校集体。实践证明,个体拥有集体的程度越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就越大。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一个校长要鼓励人们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重视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把人安排到最具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岗位上工作,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教职员工。要用信任代替监督,以启发和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把个人的成长和集体的进步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方能呈现教育大合唱的无穷魅力和华彩乐章。有时候想想,做教育真难,它的目的性、不可逆转性和复杂性构成了教育特有的矛盾、对立与统一。但是,教育得种植自己想收获的东西,没有目的的行动等于在黑暗中前行。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今社会形势在激发教师无穷的创造活力、强劲的奋发精神的同时,更需要对教师进行科学鲜明的价值引领。我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要提升一所学校,首先要提升这所学校的校园精神;要提升一个教师,首先要提升他的价值追求;要提升一个学生,首先要提升其人生期望。要警惕当前教师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重方法轻方向、重成绩轻成长、重效果轻效率,尤其要注意伪成绩对教师发展的不良影响,成绩是成长的见证,但不是成长的本质追求,成长的本质追求应当是精神的生成、境界的提升和专业的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讲,经验是可贵的,也是可怕的,当熟知变成了经验,错误成了变革的支点的时候,想想看,其结果是多么可怕!价值引领不仅体现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方面,更是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科价值取向的确立,优秀教师标准的认识,教师合理需求的满足,从教学走向教育的跨越,无不考验着教师的认识能力和智能水平,考验着管理者的才能与谋略。德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称其为教育”。

【陶继新】重方法轻方向、重成绩轻成长的现象并非个案,甚至相当普遍。方法与成绩并非可有可无,可是,如果迷失了方向,方法与成绩越好,就会迷失得越厉害。有的学校在研究再研究中,总结出了某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指向呢,就是让学生考出高分,甚至毫不掩饰地说这就是为了考试。可是,当师生都为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尽管有的时候也可以考出高分,可是,由于价值的错位,却有意无意地为师生埋下了一颗可怕的种子,以至还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经验也有优劣之别,好的经验当然可取,它可以让人们少走很多弯路;不好的经验呢?则会成为一种固执己见的束缚。一个校长有了这种“经验”,会让一所学校徘徊不前;一个教师有了这种“经验”,会让学生体验不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命再生的奇观。而且,经验如果缺少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即使做出一些成绩,也多是表面的,临时的,而非本质的,长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些学校宣传其“宝贵”经验的时候,还需要一个良知的考量,一个价值观的判定,一个生命成长的辨析。

【姜怀顺】比如,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的教师只着眼于名师的方法技巧,现象遮蔽了本质,技术掩盖了精神,欲望代替了信念,知识远离了智慧,止步于设计一个自己满意的教学流程,一味地在表面层次和枝节末梢的一些技术环节上打漩涡,必定会长期停留在匠师这个层面,直至走向肤浅、僵化、停滞和平庸。我认为,对于教师发展,学校应该首先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握学科精神,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综合考虑师生实际,制定好学科教学策略,才能设计出满意的教学流程,并通过日久弥新的方法技巧锤炼,才能生成教师个性化教育智慧。教师专业发展所内含的这条主线,又可以称之为规律,简单表述为:确立教育理念—建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学科学习习惯—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流程—形成方法技巧—生成个性智慧。这是一个由外加到内化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这种注重顶层设计的引领,才是正道。

【陶继新】谈谈您所说的“欲望代替了信念”,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学校都启动了名师工程,也确实有不少名师走了出来。可是,这些名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吗?他们确实有高尚的人格吗?有淡泊名利的心怀吗?有真正的文化底蕴吗?往往不是。就是现在全国已经有了一定名气的老师,有的也需要在这些价值天平上再次衡量。过早过急的成名成家,让一些人的心灵喧嚣起来了,欲望膨胀起来了。什么道义,什么积淀,都不重要,只有去争取一次又一次的荣誉。这样的名师,非但不是真正的名师,也不是“长命”的,而是昙花一现的。为教师生命成长计,为学生发展计,一定要让教师有耐得住寂寞的定心,一定要有持续发展的潜力,一定要好好去走正道。

【姜怀顺】又比如,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无视教师迥异的个性、专业基础和发展取向,强行推广“××模式”或“××流程”,貌似统一,实为绑架,必定严重影响教师发展。我认为,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所以,我始终认为应让教师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引下,自主探究符合自身特点,满足学生需要,展现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过程,形成异彩纷呈、学科独具的模式群。我们在个性优质课堂建设中提倡的“344”教学策略,即“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学科规律,依据以学定教、独立思考、多维互动、展示评价四项原则,把握情感孕育、方法生成、知识建构、习惯培养四个标准”,就非常受教师欢迎。我在这里再强调一次“344”,它不是模式;它是一项原则,更是一种引领。

【陶继新】1985年,我在采访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时候,就曾问过她一个问题:“您从事语文教学几十年,可以说享有盛誉,您构建了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她如是回答:“我没有构建什么模式,以后也不会构建什么模式。因为这个老师与那个老师的个性、思想水平与文化积淀不一样,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应机而变。重要的不是模式,而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现在有的学校出现了一个问题,不考虑教师的人格生成,不要求教师积淀文化,只要求掌握某种模式。长期下来,这些教师除了知道某种模式之外,还有不断增长的文化吗?还会考虑学生的人格锻造吗?而一个没有文化升值的教师,教学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吗?未来的生命真正幸福吗?而一个没有人格生成的学生呢,未来的前程也肯定是黯淡的。

【姜怀顺】陶总,您说出了我的心声。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我们为什么在美轮美奂的“皇帝的新衣”的梦呓里,总是说一些不关痛痒、莫名其妙的话语,当利己主义、机械主义和实利主义的冰水已经淹没了那种本应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的自由、公正和生存尊严的教育,我们教师这个职业又该做何感想!一个人的专业发展是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了教育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引领和铸造社会文明的光荣职责,进而选择了一种教育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会思考的职业,而不是低智商的人群。停止思考,意味着教师职业生命的死亡。马丁·路德·金曾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是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当未来一群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公民浮出水面时,教育的责任何在,教育者的良知何在?

【陶继新】您所说的这类“公民”已经浮出水面了。纯然的利己主义者,也扯起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更可悲的是,教育上的一些人,分不清是非,在急于成名之心的诱惑下,也跟随着摇旗呐喊。结果,孰是孰非,竟然成了一个难解的“方程”。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有良知的教育者,更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在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且,用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呐喊,去呼吁,让更多的人的良知从被乌云遮蔽中显露出来,让更多的人走上真正的教育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雨兼程,路在脚下
别让“精细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
我们为什么成不了名师名校
为生命播下个性的种子
从名师工程看教师培养
教育机构如何实现教师的高效管理?(附考核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