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魂牵梦萦的慈小情结 —— 难忘的童年

魂牵梦萦的慈小情结

——难忘的童年

作者萧伯秦

在求学求知的人生征途中,南京第十中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的校园都留下了我的衣影足印,经历了学海春秋。
这些一流名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书卷气溢,挥斥方遒,学子如鲫,鲤跃龙门,人才辈出,百年辉煌。然令我魂牵梦绕,记忆难忘的则是湮灭在岁月更替中再也回不来的启蒙母小——南京慈悲社小学。
也许正是母小的校园不复存在(慈小被市教育局收回另建南京财经学校与南京电教馆),那种思念的情愫在心灵的深处更加浓烈,童年求学中的往事,时常在脑海中忆涛翻涌,时常在眼帘中真实浮现……
(一)
我童年的母校以慈悲社这条街的地名而命名,隶属鼓楼区教育局,是一所完小的正规教育学校。校址在慈悲社5号。校门朝东隔街是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校南边、西边是金陵协和神学院,校北边隔了一家院落便是南京五台新村的邮局宿舍大院。
由于慈悲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南抵汉中路,北止豆菜桥,又与东西向的南边大锏银巷、沈举人巷和北边的华侨路相连接,东通中山路,西达上海路,施教区内的江苏省设计院、新华日报社、南京邮政局、军区后勤部等军地单位的宿舍大院的学龄儿童与周边街道的学龄儿童就近入学,成了在慈小接受六年制启蒙教育的学子。
在我的记忆中,我是从慈悲社小学的幼儿园直升一年级的,没有经过入学测试与填写入学表格,一切由慈小幼儿园陈园长给办妥了升学手续,开学时母亲领着我直接报到,同在慈小幼儿园直升的还有于平、陈方忠、徐平、刘道源等同学。刘道源分在一(1)班,我们几人分在一(2)班。
(二)
一年级的教室是在一进校园传达室北面一座依墙而建的小木板平房,门窗向西,东墙外就是慈悲社的马路。班主任是位姓沙的女性老教师。
沙老师是位老共产党员,普通话不太好,夹着方言,面容清癯,身材高挑,十分慈祥和蔼,沙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难抹的印象。
我们刚上学,许多同学都不会用小刀削铅笔,铅蕊老是削断,沙老师掏钱为同学们买了只铅笔刨刀,帮同学刨削铅笔,当铅笔头插入刨刀侧方的小洞,转动笔杆,刀片上就卷出薄薄的浪型刨花。那时铅笔盒中拥有一个“神奇”的削笔刨刀,对家庭穷困的同学来说只能是奢望。
二年级我们搬到了学校北围墙前的一排平房中,这排平房拥有四间教室,二间教师办公室,教室门窗向南。上课时透过门窗,能看到对面土坡上那幢我曾经上过的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室外活动。当年我们上幼儿园时,坐在这教室中的学长可能也是这么看着我们的玩耍。
二年级班主任是位姓闵的中年女教师,家住慈悲社南端靠近双石鼓的一个深深的小院中。
她每天早早来到学校,在我们的晨读课上她会给我们讲中外神话、寓言故事,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七个小矮人和九头鸟的故事。
我们由于有故事听,都到校很早,生怕迟到听不到完整的故事。小学二三年级时,我特喜欢看连环画小人书,这应归于闵老师的故事启蒙。
二升三年级时,慈小幼儿园撤销与上海路一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合并,幼儿园教室成了我们的三(2)班教室。这是独幢的西式小洋房,教室铺有地板,地面地基很高,有几个通风口,我曾与同学好奇地“探险”过,钻进去人只能蹲着,闻着满是泥土的霉味,又赶快地钻出来。教室建在土坡上,从小操场上土坡是从大青石铺的台阶拾级而上,台阶两边斜铺的长条青石成了小滑梯,早被一届届幼儿园小朋友的裤子磨得锃亮光滑,当然也包括我的裤子。
台阶旁还有一棵粗壮的老榆树,树上悬挂着一口铜钟,上课时间到了,传达室老伯就会拉动钟绳,第一次铛、铛、铛敲响是预备铃,在室外玩耍的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坐好,第二遍钟声后老师开始讲课,后来上下课的铜钟改成了电铃,与铜钟洪亮的响声不同,电铃的叮铃铃响声十分清脆入耳。下雨下雪天,门卫老伯也不用再跑操场去打钟了。
三年级上学期的班主任是叶月老师,根据刘继庄同学的回忆:叶老师中等个子,身材不胖不瘦,皮肤较白。她找了个军人老公随军去了,下学期杨大凡老师调到三(2)担班主任。
杨老师是位年轻活跃、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教师。她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慈小任音乐课教师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两年后担任了我们的班主任。
杨老师家住鼓楼四条巷,一座带花园的小洋房,有次与同学们去杨老师家玩,她热情招待同学,我却不小心打碎了只碗,心中惴惴不安,回来和母亲说了,我妈妈买了点水果到学校向杨老师致歉,杨老师一再婉言谢绝。这事让我愧疚了几十年,在小学五十周年聚会上,我将朋友赠送我的一把小巧精致、扇骨镂空雕花的苏州檀香扇转赠了杨老师,以再谢师恩。
四年级我们搬到了新建的教学楼,这是一幢东西走向带走廊的二层楼,共八间教室,教室门朝北,面临学校的操场,教室南窗两米外砌了一道成人身高的围墙(以前是竹篱笆墙),围墙外便是协和神学院的花园、菜地。
新教室,黑木板换成了砌在墙上的细水泥黑板,窗明地净,课桌椅、讲台也是油漆一新的。黑板上方的白墙上印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八个鲜红大字。新教室让我们感觉新奇、兴奋了很长一段时间。
四年级,除了杨老师继续担任我们班主任,汪老师、高老师、李主任也都协助过杨老师,担任过我们四(2)班的临时班主任。
那是在四下时,班上几位顽皮同学上课时常干扰课堂秩序,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眼看离期终考试日期越来越近,杨老师又急又气在办公室哭了起来,学校调派了汪老师、高老师协助杨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李曼琳教务主任亲自督导,有力的恢复了课堂秩序,保证了全班同学顺利晋级到了五年级。这是班主任最多的一年,也是我们四(2)班一段独特的经历。
五、六年级我们已从新教学一楼最东边一间教室搬上了二楼东边第二间教室,紧靠楼梯口,课间休息铃一响,一些同学就往楼下奔去打乒乓球、玩双杠、踢足球,也有不少女同学则在教室玩沙袋或在走廊楼梯口那个小空间踢键子。
高年级这四学期的班主任则是一位容貌端庄、气质儒雅、戴着一副紫红色镜架眼镜的中年女教师——姜广琴老师。
姜老师也曾是我哥和于平同学姐姐的班主任,带高年级经验丰富,深受王荣光校长的器重,安排她专带五、六年级,她送走了上届毕业班,转带我们五(2)班,也许是四下时的班闹给了王校长太深印象,所以安排了姜老师担任我班的班主任。
五升六依然是姜老师带着我们,她是我们小学六年学涯中任期最长,也最稳定的一位班主任,同学们都很喜欢、尊敬这位中年女教师。

上图为五十周年聚会上,李曼琳主任和杨大凡老师在细阅尹小东同学精心制作的六(2)班同学合成相片。

到了高年级,教体育的是位姓杨的男老师,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头发向后梳得整齐光鲜,一丝不乱,说起话来吴侬软语,文质彬彬,胸前挂着个体育课用的镀铬铜哨,与他的文人气质有点不符。
高年级体育课有凭双手臂力上攀的爬杆、在沙坑的跳远、铺上软垫的跳高、单人计时的跳绳、五十米的短跑与手持红白色圆柱木棒的接力赛跑、拔河比赛、打乒乓球,还有男同学在大操场踢足球,女同学在小操场传排球……比低、中年级的活动量大了很多,也丰富多彩。
原大、小操场中的一排平房教室与校长办公室在新教学楼建成后拆除了,大小操场相连,做广播体操时一、二级在小操场,五、六年级在大操场,三、四年级就在那教室前的高土坡上,各有领地,也便于做完操各年级回到教室。
除了体育课,还有图画课、音乐课,二年级的音乐课老师姓吴,根据于平同学回忆,胖胖的吴老师,手指肉圆圆的,但弹起落地风琴却很灵巧,十指在键上飞动弹跳,优美的旋律便在教室上课荡漾开来,同学们一句句地跟着老师习唱……

音乐课上老师弹风琴(网络图)
(三)
我们那时上学、放学没有父母、祖辈接送,自己背个小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放学排个队,一队往南一队往北,我们往北的一队走到五台山村邮局宿舍基本就散了。
中午放学急急地赶回家,母亲在医院食堂打的饭菜送来家,安排好我们,她自己胡乱扒几口又匆匆地赶去上班。我吃完饭,就会背着书包在倪家老板小人书店花个一二分钱看小人书,此时会有相识的小伙伴坐在旁边一起看。到了高年级识字多了,父亲常从学校借回些文学书刊让我阅读,每期《少年文艺》是必看书刊。三年级时父亲还给我订了一份《中国少年报》。
下午放学后先与同学在路上玩一会儿,回到家中做好作业,就等着收听收音机中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少儿节目。父母是不许我到街上去与其他孩子疯耍,什么捉蟋蟀、粘知了、打弹弓、砸砖头、打梭(地上挖个小坑,坑上放一根短的树棍,再用一根长点树棍,放洞中挑起短棍,另一人站三米外要接住飞来的短棍,对方没接住进入下一步,用一只手握住长棍,同时将短棍往上一举再松开,短棍下落时用长棍将短棍击向对方,对方要接住迎面快速飞来的短棍)。这些玩耍都隐藏着危险性,尤其是打弹弓、砸砖头与打梭确实十分危险。

我曾入迷的康乐球(网络图)
后来学会了打康乐球,这是一种培养观察力、判断力和击球技巧的娱乐活动,我有点零用钱就去打球。一张正方形桌台,有四个球洞,上面置放32个四色球子(小子),每色八个,每人一个大头字(母子),手执一根前细后粗长杆,用细杆头撞击大头子,大头子再撞击四色球子,不论是正面撞击还是侧面撞击,不论你回勾还是打三角进球,只要将指定子打入洞中,则可继续打球子,最后数子,子少的掏二分钱“请客”买单。记得我与王学光、徐平、翁汉民等同学都经常在慈悲社陈昌林家北面的一个大院人家打康乐球。后来父亲教会了我下象棋,才戒了康乐球瘾。
儿时毕竟玩心较重,课余玩耍要甚于静心学习。

小学时的课间娱乐活动(网络图)
(四)
谈到玩耍,说说我们的课间休息的娱乐,这是现在小学生无法体验到的一种快乐与感受。
每堂课间休息十分钟,课间活动各年级同学各有玩法,综合起来有追逐嬉闹、拍洋画、打弹子、滚铁环、跳绳、抽陀螺、打桔皮枪、踢毽子、跳橡皮筋、格(跳)房子、躲沙包、翻骨牌接沙袋、斗鸡、跳马、玩双杠、打乒乓、踢足球……花样百出,丰富多彩。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年级时,尹小东的接沙袋的技巧。他右手握住乒乓球拍,拍上放上一个四方小沙袋,将沙袋抛起,先右脚抬起来用拍子从右腿内侧接住沙袋再抛起,再抬左腿,拍子从左腿下穿过,在左腿外侧接住沙袋,再抛向空中,手持拍子从背后左侧接住沙袋,接下来是一个高难度的接袋动作,沙袋再度抛在身前头部的上方,右腿跪地,左腿平蹲,右手握拍,要从左腿外侧下伸向内侧接住落下的沙袋,多数同学做到这一步都以沙袋落地而失败,唯小东独闯其关,每每成功。
我暗自苦练一番也不能保证每次成功,有一种碰运气的感觉,对尹小东同学的熟练技巧由衷佩服,至今记忆犹新。

沙袋与骨牌(网络图)
我也记得女同学的接沙袋翻骨牌的课间娱乐。这是一种训练眼尖、脑灵、手巧的游戏,陆建、于平算是高手(她俩键子踢的也很好。)
在课桌上平放着四只骨牌(麻将),每向上抛一次沙袋,右手要迅速将桌面的四张牌正反翻身,并横站、竖站起来……沙袋必须在右手翻动骨牌后,再用右手接住,不能掉落,接麻将牌的游戏要求眼明手快,动作协调,逐步过关升级,难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最后一个动作,抛起沙袋后,眼睛盯着下落的沙袋,手全凭感知去一把抓握起四张骨牌,再接住下落的沙袋,还真有点难度,一招失败得重头再来。
小学阶段,课外活动除了学校组织我们春游、秋游,还会组织我们去参观纪念馆、展览馆。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年清明节在烈士纪念碑前献了花园,凭吊过后去参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另一次是去山西路军人俱乐部参观雷锋生前事迹展览。参观回来后,语文课上老师布置的作文就是以参观命题,没认真参观做记录的同学就吃了亏。
学校也会组织我们到电影院看儿童电影。我印象最深的影片是《马兰花》、《小铃铛》、《飞刀华》、《红孩子》、《铁道游击队》……父母非常支持我看电影,从拮据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给我买电影票。每年放暑假前,班上都会登记买电影票,同学们根据排片表,报上自己喜欢看的片名购买电影票。在炎热的夏天能坐在有冷气的胜利电影院中观看影片,真是种清凉舒爽的快乐享受。

小学上课教室情景(网络图)
(五)
我三、四年级与虞慧平同学同桌,记忆中她是位大眼睛而文静的女生,我们之间从没划过三八线,写字铅笔头秃了或断了来不及削,相互临时借枝铅笔,十分友好,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我在南京工人报社时,听说她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每每出刊我都会亲自写上信封给她寄上一份。
五年级以后,家对面的街邻龙瑛成了我的同桌。龙瑛是中队委,成绩很好。
教体育课的杨老师兼教珠算课,杨老师将一个大珠算盘挂在黑板上为我们边报珠算口诀,边拨动算珠示范演算。杨老师刚示范演算完,她就能噼里啪啦的打起算盘,按照习题演算起来,有次还辅导我: 八退一还五去三,九退一还五去四……我思忖她可能在家先学一步预习过,却忽略了她天资聪慧,学习接受消化力强。小学的班干部都是智力聪颖之骄子,父母至少有一位文化层次较高,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班干中,大队长刘润和、吴侃、陈洪发,中队长龙瑛、宋小玉、陆建、徐永恒、胡嘉庆,小队长海心、周琳娜、汪大建、刘继庄、陈方忠、王学光、张大建等人的家庭没有哪家是纯真的“大老粗”,父母都能给儿女影响与熏陶。在(2)班中,知识分子、干部、军人家庭的子女占的比例较大,王学光、周琳娜的父亲都是江苏省体委官员,褚建正、汪大建、崔海燕、钱敏等都是军人干部家庭,海心、虞慧平、尹小东等都是知识分子家庭,还有新华日报记者、编辑的子女也在二班。当然,没当任班队委的同学也不乏才智与家庭的熏陶,有些调皮同学手脑敏捷,只是玩心重了点,没把聪明用在学习上,不太拘束于课堂纪律。
(六)
岁月如梭,往事悠悠。1966年小学毕业,却因文革而辍学,等到1968年秋复课上初中(学习期间还到江浦盘城公社学农二个月,1969年因中苏珍宝岛开战,我们又被疏散到汤山作厂一个月。)作为1969届毕业生于1970年初开始被分配工作,各奔东西。
初中文化课没学几天,履历表上的初中文化是一具徒有虚名的空壳。我们走上社会完全是凭借慈小初等教育所学的知识融入社会,好在小学知识还算扎实,同学们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学习才有了一番作为。
每每念此,感恩母小给我们奠定了汲取知识的根基。

尹小东同学合成了部分同学的相片(最后一张是我)
怀念母小,感谢师恩。2016年的慈小毕业50周年,六(2)班的同学与李曼琳主任、杨大凡老师又相聚一堂,举樽共庆,同忆五十年前慈小岁月。于平同学表演了舞蹈、胡嘉庆、张玉萍、陆建、陈爱真等同学演唱了歌曲与京戏,宋小玉同学朗诵了祁柏献给老师的一首诗,以表达同学们感恩的尊师之情。

杨大凡老师(左)和李曼琳主任(右)观看同学们的才艺演
老师,我们赞美您
赞美您,敬爱的老师
您是春蚕、红烛、辛勤的园丁
岁月抹去了我们的童颜

却积淀下您播种的纯真

当欢乐与热泪握手
当稚嫩与苍老重逢
我们穿越了半个世纪春秋

今天敞开了童年记忆的大门

敬爱的老师,我们赞美您,
您是春风、阳光、雨露
用知识滋润着我们幼小的童心
哺育我们茁壮成长

这是永远难忘的师恩

忘不了那清晨迎接学生的笑容
忘不了那深夜批改作业的明灯
忘不了你家访归来,脚踩一地月影

忘不了你备课结束,窗含三更霜痕

你不曾收获我们的成功
却为我们付出了耕耘的艰辛
虽然我们只是一株株小草

在你眼中却是未来的森林

尊敬的老师,您的无私奉献
倾吐了对“慈小”同学的真情
我们的童年从这儿起航

我们的人生在这里延伸

——学生祁柏

            2016.7.2

毕业五十周年庆典活动会场
这次活动是我们慈小六(2)班毕业五十周年的一次盛会,也是参与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次师生团聚,身居外地的刘茂和、钱敏、张文顺、于平同学和身居上海的杨大凡老师也赶赴南京参加这一次庆典盛会。

南京慈悲社小学六(2)班同学与老师在毕业五十周年庆典聚会上的合影
我拍摄了这次聚会的相片,并制作成美篇相册,让时光定格。今日写下这篇文章,让记忆中的小学童年再现。

“六·一”儿童节将至,谨以此文纪念我们的小学时代,倾诉我们魂牵梦萦的慈小情结。

附注①

鸣谢慈小同学群的参与

特别感谢尹小东、陈方忠、张大建、徐永恒、邬强华、宋小玉、龙瑛、周琳娜、刘继庄、于平、钱敏、陆建等同学对六(2)班的回忆,一并感谢六(1)班的刘道源、陆寿铭、夏荣福、温和平,六(3)班的季旭明、韩朝光同学对新教学楼教室回忆的参与。

附注②

慈悲社小学1966届六(2)班同学名单

女生(28人):

于 萍、王爱铭、王翠娥、龙 英、刘润荷、刘继庄、刘湘蓉、沈静莲、宋小玉、陆建、汪大建、肖康实、吴红英、陈怀珍、陈爱真、张玉萍、周琳娜、杨静芬、贺荣平、钱 敏、海 心、崔海燕、虞慧萍、戴金凤、潘风鸣、孙立华、倪国荣、张文顺。

男生(29人):

王学光、邓京民、祁 柏、尹小东、沈国华、陈福林,邬强华、陈方忠、陈洪发、汤健、汤铁炎、张大建、张培林、周仲法、胡 平、胡嘉庆、高宁宁、徐 平,刘金顺,宋端龙、徐永恒、褚建正、黄贵宁、吴侃,翁汉民、徐胜兴、韦再庆、陈昌林、刘茂和。

附注③

慈小二班各年级班主任名单:

一年级班主任:沙老师;

二年级班主任:闵老师;

三年级班主任:叶月、杨大凡老师;

四年级班主任:杨大凡、汪老师、高老师;

五年级班主任:姜广琴老师;

六年级班主任:姜广琴老师。

(李曼琳老师是校教务处主任,任数学课老师。)

作者简介

祁柏(萧伯秦)男,1953年出生,南京人。1970年工作,1975——1983分别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哲学、汉语言文学。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曾任报社主编、学校校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周值周工作总结
我的上学路之——小学篇
我的新老师作文
好玩的校园故事,重温少年时温暖----希望您可以回忆那些美好的回忆
谁给我戴上了差生的帽子
卢盛江:唐江中学和田老师真好! | 《从煤炭工人到大学教授》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