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船 山

船 山

作者冯荣森

一般来说,人在一辈子当中,几乎不大可能看见身边的某一座大山从自己的眼皮子下面被彻底挖平、挖尽并彻底消失,这似乎有点像毛主席的老三篇《愚公移山》里所叙说的,愚公带着儿子孙子挖走的那座王屋山那样。
我这里讲这“山”的概念,起码要象紫金山、幕府山、江北老山这样的山吧,不然只能算作土丘,算不上山。
那么,我就见证了这样的一座大山——镇江至句容之间的船山,被现代化的大型机械化设备,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这么给生生地挖走啦 !
长话短说,形状很像一条船的船山(见题图),东西长约十里,宽约四五里,高度三百多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插队来到船山脚下,只见之字形的山路上来往穿梭着巨型工程车,源源不断地把山上开采下来的石头运走,运往高资码头,再装船运往上海宝山钢铁厂。
干农活时,只要听到山上开始传来“轰轰隆隆”的炮响(山上放炮采石),便知道快吃午饭啦,可以午晌休息啦!
船山边上有连绵的小山,属大队划归各生产队所有。小山上满是荆棘茅草,它可是好东西,农民们整个冬天的烧饭取暖全都靠它,说是熬火耐烧。这里的稻草作为农民的额外福利,可卖到窑上烧砖,收入补贴家用,也有农民买这里柴草,用来烧饭取暖的。

当年知青下地干农活
正因为此,队里派生了一个新“工种”——看山。一些知青担任了此项“舒舒服服混日子”的工作,我居然也在其列,职责是不许任何人上山砍柴。
知青们上山会带上干粮,还偷偷揣上几本书,这书绝对不能给队长看见,否则说你看书不负责任要扣工分。
我们坐在山上看书看累了,就一遍又一遍的数着上山卡车的数量,又一辆一辆的看着卡车下山的身影,再一辆一辆目送它们行至山脚,直到拐了个弯,直到看不见......
记得《童年》这首歌里唱道:“听着知了叫,盼望着下课,糊里糊涂的童年......”我那时天天数着车辆上下山,可见也是个糊里糊涂的青年呢。
毛主席也曾在诗里叹道:“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这些老知青,昔日毛主席的红小兵、红卫兵,一挥间弹指半个多世纪,太快,太快了.......
日前和老知青们故地重游,在村里又问起了船山,老乡讲“山”还在,只不过早就成了巨大一片深深的凹地,这.....这也太离奇了吧?
众人不顾辛苦,又驱车数里来到当年的“山”脚下,并一个个往“下”一看:哇塞!原来高出地面几百米的船山,如今居然凹下去了几十米,最深处满是积水......

图为凹下地面几十米“船山”  
不变的是仍有工程车来往穿梭,吨位比那会儿的卡车大了许多,车轮比一人还高......
周边的村落里铺满了平坦的水泥路,宽且直,再也不见了我们插队时的泥巴路了。这里的村民家家有了小轿车,多的人家有三四辆,这也许是船山所荫庇吧?还用问么,肯定是呢!
如今的上海宝钢已经跻身世界几百强,整整一座大山的石头起了重大的作用,毕竟是一座大山的贡献啊!

当然,早已逝去的船山,也成了镇江人民心里永远抹不去的一个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山不会忘记 ——山会插队知青的故事
张问陶行书六言诗四屏 立轴
金兰文汇||覃世清/兰花开在大山深处——读长阳农民诗人习久兰诗歌有感
清代书画家,诗人张问陶1812年 行书书法诗册 册页
覆船山的故事
美人坐清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