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 秋叶落满萧瑟的山林,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

 [出典]  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注:


1、《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     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2、注释:

   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束:捆。一作“采”。

   荆薪:杂柴。

   白石:即白石英。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慰:一作“寄”。

  空山:空寂的深山。满:一作“遍”。

  行迹:来去的踪迹。


 3、译文1:

   今天郡斋受到寒气侵袭,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那位友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充饥。我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萧瑟的山林,到哪里去寻找你的踪迹?

  译文2:

  今天在衙署的休息室中颇感寂寞冷清,忽然想起全椒山中的友人。他大概在深涧下捆束荆柴吧,归时或许又像仙人一样煮白石以充饥。我本想马上拿起一瓢酒,在风雨凄凉的夜晚去慰问他。怎奈缤纷落叶积满空山,到什么时候才能寻找到他的行踪呢?


 4、韦应物(公元737~792年),唐代著名诗人,担任过江州刺史、左司郎中和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韦应物青年时代不拘小节,豪傲放荡。安史之乱后,他流落失职,才开始发奋读书,并在多处担任地方官,目睹了百姓疾苦和社会弊病,思想渐趋成熟。

    韦应物的诗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留下了“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等流传千古的佳句。

    韦应物被认为是效仿陶渊明最神似的一位诗人,《蔡觉夫诗话》中有云:“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惟韦苏州,白乐天尝有效其体之作,而乐天去之际亦远甚。”。确实,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景致优美,高雅恬淡,清新自然。他在担任滁州刺史期间所作的诗《滁州西涧》,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借景述意,为后人广为传诵。



5、此诗当作于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或公元784年(兴元元年)秋日,时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苏轼很爱这首诗。《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佣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



  6、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白霜悄悄浸上小径,秋风轻轻褪去碧树的长衫,你踏在空山中,渐觉寒意,想到了寻道的踪迹。

    深山远离尘世的纷扰,茂林中有餐不罄的鲜柑野栗,青草里有享不尽的野趣香柔。归隐于此,你可以在菊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试,可以在明月朗照的林间抚琴而长吟。

    也许你厌弃的是秦淮河畔隔江而唱的歌女,也许你厌倦的是灯红酒绿香飘彻的大街,也许你无奈的是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的惨象,也许你淡泊的是官场上尔虞我诈的权术之争。有的人在醉眼朦胧,有的人在熙熙攘攘为利往来,红尘俗世,何来这闲看花开花落、漫游云卷云舒的雅致洁趣!

    我与你一同陶醉在这样的景致里:空中有飞鸟流云,山脚有白水青田,蝉虫在林间喁喁私语,芳草清香在微微湿润的空气中荡漾。霎时间,那曾被黑暗笼罩的心扉、暗夜里惶然飘忽的心境,竟又摇曳着明亮起来;曾经破碎凋零的希望,也随这圣洁的月华拼聚飞升。

   只此一瞬,明白了你独上高楼的理由,明白了你的隐逸情思,懂得了一个人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要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性。

    韦苏州呵,你似隐逸于云中的弦月,将阴霾的天空也点染上了神圣而高洁的光芒。


  7、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一种理解: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喻示自然茫茫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虽然佛尚未寻到(也寻不到),但“水流花开”则喻示了对我执法执已经有所破除的消息,“水流花开”,是一无欲非人的声色之境,水正流、花正开,非静心谛视无以观,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禅宗最激烈地破除偶像崇拜,以走向自然取代那个高悬俯视的“他者”似乎是它寻求解脱的必由之路,自然作为色相、境界,被赋予了不可或缺的“唯心”的意义,是个体解脱的最直观的亲证。禅宗这样看待自然,明显地不同于庄子,却又与庄子精神有着内在的关联。庄子是自身亲和于自然,禅宗是于自然中亲证自身,目的都是获得自由,但面对着自然,前者的逍遥是“游”(亲和)出来的,后者的解脱是“证”(觉悟)出来的。而这第三种境界,便是参透了人生所有大是大非,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悟”。

  另一种理解:

   

   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以“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8、一直感觉“落叶满空山”一句,似乎除掉平实就是平淡,似乎除掉质朴就是淳朴,似乎并没有多么绝妙的地方。

   说实在话,似乎这句诗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的浩瀚海洋中并不是多么辉耀,似乎它的文字平实得几乎让人发现不了一点中国诗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修辞程式的踪影,似乎这句诗在原诗中也并没有多么新奇、特别的地方。

   在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原诗中,“落叶满空山”还有上下句和语境:“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自然,“落叶满空山”应该是说大山莽莽、落叶苍苍,道士实在不易见得。别说落叶掩迹、大雪失踪、密云融影、薄雾迷途,单单讲那道士,他原本就幽居世外、不染纤尘,好似闲云野鹤,自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寻他,确实,委实不易。

   如果从诗句的上下语境看,“落叶满空山”仅仅就是表达落叶掩迹、大雪失踪、密云融影、薄雾迷途的意思,突出的寻访故人的艰难。

   但是,我们如果割断此句的绵绵语脉,站在欣赏内涵和技法的角度,甚至从高考诗词鉴赏试题的细致入微、豪纤毕现层面来欣赏这句诗,我们就会发现,“落叶满空山”一句确实非同凡响。

   首先,“落叶满空山”紧紧扣住了景物的季节特点,诗句不是交代的很明白吗,是“落叶满”的季节,自然,诗人欲寻友的季节属于深秋或暮秋或晚秋,这种季节正是闲暇的时期,也是出行或寻友或赏景或散心或遣怀或将息的大好时机。

   其次,“落叶满空山”仅仅选取了一个特写镜头,不说寻友路途的遥远、行程的艰辛、环境的艰险,却说“落叶”成为巡行的阻碍,把“寻隐者不遇”原本的艰难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第三,“落叶满空山”隐隐突出了一种寥廓、孤绝的氛围。诗的颔联写道:“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从诗句可以看出,诗人要寻找的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季节需要到涧底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维持生计。由此看来,“山中客”一定是个远离尘嚣、不问世事、不染纤尘的艰苦修炼者。他们的超拔、坚韧品格就体现在寥廓、孤绝环境下的忍耐上。道士是高士,不言而喻了。

   第四,“落叶满空山”确确采用了夸张的修辞。一般来讲,大凡层峦叠嶂之地、密林幽谷之处,一般不会多么荒凉,尤其是那些世外方人,必然选择极其“宜居”之境练功、禅修、避世,绝然不会在荒蛮之地栖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那些地方往往季节晚而变化缓,很多地方还会生长大量四季常青植物,那么,诗人说道人居住的地方“落叶满空山”,实在是夸张落叶之繁、山境之幽啊。

   第五,“落叶满空山”实实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看看这句诗,我们的眼前似乎就飘零着片片落叶,我们的耳畔似乎就萦绕着落叶窸窸窣窣的悦耳声音。原本是“空山”,却有着这种清纯、清脆的妙音幻觉,委实是诗句的妙处啊。

   仔细推敲,“落叶满空山”实属千古绝唱了。


  9、有些朋友,遇见就好,不必相伴;

   有些美酒,尽兴就好,不必纠缠;

   有些相遇和分别,

   感动就好,

   承担就好,

   却不必思念.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0、整个夏天,山林都葱郁着。

  整个夏天,都布满了关于你的传说:

  若有人兮山之阿……

  传说,你是山林中的一个樵夫,布褂草履,穿行在茂密的林木间,那叮叮当当的斧斤声,常常和着云雀的鸣唱回荡。还说,曾经在某个黄昏,有人隔着涧水,在对面的山路上向你打探过投宿的路径。

  传说,你在方圆百里无村无店的山头,搭了一间茅屋,你自酿了果酒,储存了柴薪。你总习惯在风雨的夜里,高高地挂起一盏灯,接引那些赶路的人,来与你分享那一壶薄酒,一炉暖意。

  传说,你是从不知什么朝代,就一直居住在这片深山中的人。你几乎忘记了尘世的话音,却熟谙了树木之声,花草之语。你知道哪一道溪涧边的水蓼先发芽、山桃先吐蕊,哪一棵珙桐先展翅,哪一片杜鹃先着锦,哪一枝山茱萸先结果,哪一树枫叶先燃情……你喜欢和鸟雀对话,喜欢和鸣虫絮叨,喜欢和走兽相互串串门。

  传说,你是厌倦了人世的喧嚷,来这片山林里幽居的人。谁也不能具体说出你茅屋的所在,只传说周围散漫地生长着许多小黄菊,屋里堆满了书卷。又传说那屋里什么纸墨都没有,你早已把那些泛黄的书页当了柴烧,煮了茶,一心默读清夜的星空,读聚散舒卷的云雾烟岚,读山林里四季荣枯的消息……传说月光清亮的时候,也会有人听见恍惚是从竹林深处,隐约传来你悠悠的琴声,夜晚的松涛之中,也常揉和着你清越的吟啸,苔藓青青的小路上,也常常可以见到你的屐痕,苍老的树干上,偶尔也可以发现你用松针写下的几句闲诗,还散发着余香。

  传说,你是耕云种月餐风饮露的人,任何人间的屋宇草舍都不适合你长久地居留。你已过惯了云游的生活,山川是读不完的锦绣文章,日月是不熄的灯火,你总是不倦地向着云深之处,一步一履地读过去……

  ……

  秋天很快就来到了,关于你的传说渐渐地少了,最后氤氲成了关于夏天的一抹记忆。

  这个秋天,天空常常阴霾着。

  这个秋日的暮晚,又是冷雨霏霏,我又习惯性地支起小小的火炉,煮起一壶薄酒,暖暖的酒香中,蓦然间又想到你。

  这秋风秋雨的暮晚,你可有一处安身的草舍,可也有一壶暖热的薄酒,在红红的炉火上烹煮?

  捧着暖暖的一杯酒,思绪徘徊在传说中你出没过的深山茂林、水穷云起处。

  山阔,秋空,落叶纷飞……

  沿向你的路,在哪里?


   11、酒醉人……

    醉的是神经

    求得是解脱,得到的是麻痹

    醉醒后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迷惑。。。

    茶也醉人。

    醉的是心情……

    止思虑,止心力。。

    品过之后:享受的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惬意。。。

    最醉人……

    身在其中享受的是情中的刹那。。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

    万古长空,更是那一朝风花雪月……


   12、落叶满空山。是的,地上已经厚厚一层,松松软软地,无声无息。从飘落着的黄叶上轻轻驶过,轻轻地,不感觉压着它,只感觉亲近它!原先在枝头,现在在脚下,原先的绿转瞬已逝,现在是满地黄花堆积。这片片劲飞的的落叶,潇洒着离开枝头,刚烈果断,毅然决然,痛快淋漓!同样让我欣赏,于是我释然。因为,希望已经孕育在这凋零了、却又厚厚的蓄积之中。秋风过后,冬雪来临,春心萌芽的时候,它们将再生!那将是更加绝美的再现!


    不要惋惜短暂的美,也不必指责秋的无情。如此奋力地活过以后,总要摆脱大树的约束,叶落终要归根的。为了自由将自己永远地埋在深深的树根下,也许正是落叶的精神吧。它们挣脱大树束缚的真正目的,也许正在将最后的心血注入树根,好让大树在寒冷的冬天留驻希望的养分吧。来年,树枝上又会长出新的、更茁壮的新叶,那些新叶子正是它们当年的身影!


    谁说“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谁说“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呀!想到这里,我又为落叶感到骄傲,没有悲观,没有颓伤,没有消亡。它们能可持续发展呢!这也许就是大自然里所有生命与爱的神秘吧。

    13、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宁不令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林清玄)



  14、如果,对所谓的爱情可以定义一个长相。我想,可以是一幅丹青的模样。每一个笔触,每一滴水墨,都像看到至爱的眼神,最纯粹也最复杂。我没有遇到过,但我想,那种深深的韵意,要用很长的时间去诠释。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迹,却已消失。所以,真的,我该走了。如初遇,如诀别。一切已随时间消散……


 15、现实毕竟是现实,大多时候社会培养的只能是“实干家”,想要体味真正的浪漫主义,还得求索在屈原的楚辞中、李白的诗行里。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说句心里话,我很羡慕古之贤者渔弋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的生活。一径松竹篱扉,两叶烟霞窗户,三卷黄庭,四季花开处,不好诣人所以无咸来闻讯,惯迟作答所以不庸人自扰。于是尽享“山中无甲子,岁尽人不知”的妙曼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狂狷,就如东坡所言:“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无奈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座间移,所以人寄一世,经不起太多的幻灭和逃避,我们在哀叹流年被偷换、无处寻行迹之余,还得学会淡定和思索。正如一位朋友在考场遇挫后自我解嘲的那样:“好读书和好色其实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不求甚解,所以哪怕此生皓首穷经?”看他苦中作乐,我忽然觉得这未尝不是一种处世哲学呢?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曾说:“人没有什么是自己固有的,除了自以为是。”这话虽是揶揄之辞,但不妨把它当作自我认可的一剂良药,在人生的路上伴随着我们风雨兼程。也许某一天连我们自己也会诧异:昔日满山的落叶不知何时已被一扫而尽,行迹也变得豁然开朗了。


  16、 慈悲心其实是一种关注人间的崇高情怀,类似儒家讲的道德心。禅家讲“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禅要寻找的这个“行迹”就是在人间万象中展现的人生至情,在人生至情中透露的人生至理。关注人生的至情和至理并不违背佛的意旨。

    见性成佛,人间情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品读┃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27--寄全椒山中道士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醋溜唐诗27】心是烫的,才能感知并逃离尘世的冷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因何而寄?求心安矣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