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金陵五题之三)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译文】  当年豪华的万户千门,现在都成了野草生长的地方;只是因为一曲《后庭花》的缘故。

 【出典】  刘禹锡  《台城》 (金陵五题之三)

  注:


 1、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2、注释:

   台城: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其遗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鸡鸣寺之后。

   六代: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

   结绮临春:陈后主及其宠妃所住的宫中两座楼阁。据《南史张贵妃传》载,此二高阁高数十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

   万户千门:指皇城里许多宫殿楼阁。

   缘:因为。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歌词绮艳,其音甚哀,后世称之为亡国之音。


  3、译文:

    台城的六代帝王都竞尚奢华,陈后主结绮、临春阁最豪华。现在万户千门长满了野草,就由于那一曲《玉树后庭花》。


  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彭城(江苏徐州)或河南洛阳(有待考证),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5、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的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读者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样,读者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6鸡鸣寺不远处有一段古城墙,如今被称为台城。其实此地并非是萧衍当年的囚困之所,而是后人附会。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南梁之后,是南陈。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曾在台城建了三座奢艳无匹的楼阁,名为结绮、临春、望仙。而如今,亦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真正的台城早已湮没。就好像,在鸡鸣寺另一侧的胭脂井,亦非旧迹。

  胭脂之名一说来源于以帛擦拭井栏会留下一抹绯色的痕迹,二说则来自于那一段关于亡国的故事。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应”,令两代君主魂牵梦萦的张丽华,不知又是怎样的惊世绝色。

  可惜,红颜总是薄命,胭脂井既藏不了她的身,也改不了她的命。颓艳浮华,都不过红尘一梦。所谓的万千盛宠、百般恩爱,都时日有限。连着那曲《玉树后庭花》,亦作了千古亡国音。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叔宝一语成谶。

  同为后主,同有文才,连命运都极为相似,然而陈叔宝与李煜却截然不同。

  南唐被灭,是大势所趋,无力回天。而陈朝亡国,是君臣无道,理所当然。同是金陵城破,李煜为保百姓肉袒出降,陈叔宝则携了后妃避祸井中。同为亡国之君,李煜时刻心念故土,伤心欲绝,陈叔宝却依然纵酒为乐,醉生梦死。同为阶下之囚,李煜被赵匡胤封了个“违命侯”,而陈叔宝却自行去向杨坚讨要隋朝封号。

  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沉亦可羞。

  直是可怜了这口井,平白无辜背上了一个“辱”字。

  终于在一条荒僻的小路尽头得见胭脂井。

  井边修了一座新亭,亭前还有小和尚嬉戏的石雕。井很小,要藏三个人实非易事。

  我探头看了一下,井壁隐隐泛起泉水波光,这并不是那口枯井。真正的胭脂井也已湮没,后人重建,只为警世。

  曾经奢华无匹的结绮、临春、望仙三阁早成荒草废丘,玉树流光照后庭的江南花不知还在何处年年开放,只有曼丽华美的词曲歌调流传了下来。

  后来杜牧夜泊秦淮,还听见有不识亡国之恨的歌女,仍在唱着那首靡靡之音的《玉树》曲。

  而他写下的那首诗,应是既有借古讽今之意,也有暗伤唐祚之叹罢。

  人间流年飞逝不停,只有兴衰之道从来不改。

  那些风声鹤唳的往事,即使已在粉饰鲜亮的城市背后深藏不露,依然禁不起后人的轻微念想。


   7、第一次读到“后庭花”这三个字,是在杜牧的《泊秦淮》中。不过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大概是很小的时候罢。那个时候读起来,大抵是做为一种启蒙教育,并不深究其意思,只不过读了几遍背下来就好了。于是就想着那“后庭花”到底是什么花?难不成是在后院种的吗?很名贵吗?为什么要唱呢?

后来读的诗词多了,就经常能看到“后庭花”三个字,然后慢慢就知道了,这“后庭花”是一种乐曲,是一种亡国之音。然而,这亡国的意念在我心中却并无多大份量。

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十几年后,重读《泊秦淮》,我感到了一种悲哀、凄凉与无奈。那种莫名的寒冷突然向我袭来,使我感受到了一种空旷、凄凉与孤寂。“那是什么?又暗示着什么?”我苦苦思索,却一无所获,有的只是无尽的沧桑的哀叹。

让我们重温那种无奈: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那种曾经沧海的味道深蕴其中。亡国之恨、丧家之痛,令人无限唏嘘。

回看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我几疑这“亡国之恨”大概是在轮回?因为这历代的亡国君主,命运竟几相似,具是魂归西天,并无一幸免--至于中国的最后的一位皇帝,爱心觉罗·溥仪,不过因时代的变迁而逃脱命运的传续罢了。

回顾这历代的亡国之主,还是从南朝的陈后主叔宝开始罢。他不见得是历代帝王中才学最高的,但他的的确确是个才子。他能诗能文,识韵通乐。然而在位不足五年,国破人亡。当年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有《台城》一诗:

台城六代竟繁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这一曲《后庭花》便是陈后主所做。据说,当年陈国后宫之中,夜夜笙歌,而以这《玉树后庭花》最为有名。然而恰恰是因为他荒淫无度,终至灭国的结局。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下诏讨伐叔宝。589年,陈国大都被攻破,叔宝被俘至隋大兴城,并于604年死于隋大兴城。终年52岁。至此南朝最后一个君主死于囚禁之中。后来清代的诗人袁枚一反多年来把亡国之灾嫁祸于美人的看法,不是把亡国的原因归罪于美人,而是归罪于昏君,作了一首《张丽华》:

结绮楼边花怨春,青溪栅上月伤神。可怜褒妲逢君子,都是《周南》梦里人。

南朝破灭,而隋朝建起,可惜好景不常,只到二世隋炀帝时,就破败了。有时看起来,我们会发现历史竟惊人的相似:秦灭诸侯而建度,至二世灭国;而隋灭南朝建国,同样是至二世破灭。说起来,隋炀帝也算是位风流才子,据说当年隋炀帝下令开汴河时,制成了《水调歌》,后来就变成了现在的《水调歌头》的词牌。只可惜他暴政逆施--说他暴政逆施,当然是那历代文人遣责暴君的固定罪行--敛取财富,搜刮民脂民膏,整日不理朝政,花天酒地。而这一切却仅仅因他想享受一下,于是语堂先生就在了不同的见解。他说:“从享受的角度来讲,隋炀帝无疑是一位很会享受人生的人……”当然我们承认,从历史的角度看,从一个国君的角度看,他的确是个暴君,但如果从一个凡人的角度来说,他又的的确确是一位很会享受人生的人。因此,我倒是赞同语堂先生的见解。


   8、“黍离之悲”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的羁旅孤独之愁,“黍离之悲”是“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的漂泊感伤,“黍离之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的昔盛今衰,“黍离之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的历史深沉的感叹,“黍离之悲”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的忘国破家之痛,“黍离之悲”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壮志难酬的深沉感伤……

   “黍离之悲”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真诚,是一种失落的悲哀,是一种兴亡之痛,是一种荣枯之感,是一种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深切哀叹,是一种凝聚了家恨国仇的悲怆情绪,是一种遗民沉郁不屈的情志,是一种天下苍生血泪斑斑控诉的情结……


   9、华灯初上,漫步秦淮河畔,天空依旧小雨淅沥。路上、桥上游人如织,升腾的雾气盖不住她几千年来的繁华与喧嚣,闪烁的灯光无言地诉说着不单属于这条河的历史。不觉夜色已深,独自伫立桥头,看河边停靠食宿的游船,不禁想起了杜牧的那首《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几千年过去了,景相似,人不同,繁华依旧,而如今盛世太平。追溯晚唐岁月,一河之隔的秦淮两畔却上演着完全不同的历史,岁月的长河在这里分叉了。一河两岸,一边是秦淮八艳舞出的歌舞升平之景,日日歌舞,夜夜笙箫,纸迷金醉,人间天堂;一边传出的则是落魄书生“国不国矣”的声声慨叹,“君子不过桥,过桥非君子”,这是君子们对自己和这座城市精神信仰的坚守。“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猗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而如今,《后庭花》穿越千年再次响起,面对着秦淮两岸的万家灯火,我们已很难想象当时的景象了。小雨淅沥依旧,河水慢慢涨了起来,如织的游船穿桥而过,猛然转身,看历史从身后流过。


  10、乐曲、歌舞,本是赏心悦目的雅品。但在我国历史上,却有一令人望之生厌、闻名蹙眉者,那就是著名的亡国歌曲《后庭花》。作为贬斥对象,唐诗中亦曾多处提及,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等。

   所谓《后庭花》,乃是南陈末代皇帝陈后主填词谱成的歌曲,全称《玉树后庭花》。史载,陈后主在位期间只顾奢侈淫乐,根本不理朝政。他在豪华的金陵台城里,终日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及大批狎客、宫女酣歌游宴,并将乐府曲子《后庭花》填上淫词后,让数以千计的宫女边歌边舞,靡靡之音通宵达旦,声闻数里。

   陈后主沉湎于声色之时,北朝隋文帝杨坚正积极打造战船,准备南下灭陈。可陈后主自恃有长江天堑,竟然毫不戒备。即使在隋军已开始大举进攻后,其依然歌舞不休,对前方诸将的告急求救一概置之不理。直到隋军打进宫中,他才撇下正在歌舞的大批美女,仅与张、孔二宠妃躲到了一口枯井里。后被隋兵搜出,乖乖地当了俘虏。

   隋文帝灭陈后,下令拆除台城内的豪华建筑,将其夷为平地,昔日的千门万户变成了一片野草。故刘禹锡在《台城》诗中大发感叹曰:“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把六代豪华的消亡完全归咎于一曲,固然片面,但南陈是在靡靡之音中灭亡的则是不争的事实。此后,《玉树后庭花》便成了陈后主荒淫误国的标志。


  11、到南京的那晚,在宾馆安顿好之后便去了夫子庙,夜游秦淮。笙歌灯影,十里秦淮,这条自古繁华的河至今依旧繁华。淮水东边旧时月依然辉洒水面,粼粼波光与桥边的霓虹交相辉映,煞是动人。甚至还能感觉到远处楼阁上的红袖添香,袅娜的身影、艳丽的词赋随着一艘艘游船划出隐隐的波纹,融入这秦淮水中。站在河边想起了刘禹锡的《台城》:“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这条河美虽美矣,却承载了王朝的覆灭,犹如血色残阳,美得更为凄烈。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当年陈叔宝的一曲《玉树后庭花》唱出了亡国之音,张丽华的一支轻歌曼舞舞动了南朝的根基。或许一曲后庭花还不至于摧毁一个王朝,但它辞藻间的华丽与淫艳却注定了它只能以一种亡国之音被世人所传唱。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其实《后庭花》很无辜,南京也很无辜,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只是被帝王们看上了它的好山好水,却最终沦为了亡国之都。

 

   12、南京又叫金陵,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自从范蠡筑城开始,到现在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东吴,东晋和南朝四朝的首都(史称六朝),加上后来定都的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有“六朝胜地、十代都会”的美誉。诸葛亮曾赞叹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金陵王气自古就有名。相传秦始王东巡到金陵,望气断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令人“凿钟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不知是巧合还是真有其事,在金陵建都的王朝,在历史上都是很短命的小王朝,总成不了气候。


     要找第二个历史这样悠久,有这么多朝代定都的古城,我国虽大也真不容易。论历史之久,古迹之多,文化积沉之厚,只怕只有北京和西安才可媲美。最难得南京除了是历史名城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市内众湖汇翠,群山竞秀,绿水映郭。看,玄武湖汪汪一潭像一面玄镜,神光离合;紫金山云蒸霞蔚、雄伟秀丽;秦淮河清波荡漾、绮丽妩媚,还有浩瀚万里长江,奔腾入海……。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是这样赞美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湖光山色水气,辉映着历史传奇艳事,让南京有妩媚丰润之姿,也有雄健奇伟之气!


    南京到处留下岁月的履痕,历史的遗留,无论在玄武湖畔流连,在紫金山上徜徉,还是在雨花台里漫步,也无论是登燕子矾头看大江,到乌衣巷口寻燕子,还是访明故宫看夕阳……想要避开历史,想摆脱思古幽情,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南京简直就像建筑在历史上面一样。朱自清感慨地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淮秦的艳迹。”。所以历代文人写下无数金陵怀古的诗句,一缕幽情恒与长江竞长。当中写得最好的要算是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洲,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说的是三国时代的事,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虽然吴国被灭,但对金陵来说才刚开始,历史还长着呢。

    “朱雀桥边野花草,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猗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说的是六朝兴废的事,抚今追昔,有物是人非的无限感叹。在我国,六国破亡和六朝兴废,常被后人提起,诗文中咏评也多,感慨颇深。


  历史确实有一种让人解释不了的神秘,为什么定都金陵的王朝总是这样短命?而自古大一统的王朝从没有越过长江定都?明朝曾一度定都金陵,但很快就迁都北京。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真是因为秦始皇断了金陵的王气?我知道对这个问题,有许多人在研究,在思考,原因估计错综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但我想也许和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有点关系。


    金陵在长江中下流,古属吴越,地邻苏杭,境内长江贯穿西东,京杭运河勾通南北,有五湖围绕,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古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熟,天下足”,长江中下流一带是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 又是江南丽佳地。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写出了江南的繁华富饶。也许是江南烟雨之乡,太美太柔了,容易使人柔弱和软化,长江天险,又教人疏于防范。反观中原苦寒之地,能锻就坚韧的意志,四通八达的地形,腹源辽阔,让人不敢稍有松懈。两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做成了两种不同的生存心态。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纵观定都金陵的所有小王朝,确实常忱于声色,少北进之心,多满足划江而治。杜牧在《泊秦淮》诗中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也许就是当地那种心态的真实写照。这首《玉树后庭花》的作者,正是历史上著名的陈后主。他宠爱张丽华,忱于美色,隋兵攻破南京城,带着张丽华怆忙躲到鸡鸣寺一口井里(这口井叫胭脂井),《玉树后庭花》被后人喻为亡国之音。还有一代词帝,南唐李后主,幻想凭长江天险抵挡北宋的大军,从不作积极防范,醉心词赋,玩尝金莲(据说女性缠足他是始作俑者),没想到大宋得樊若水献计,用船相连在长江上架起了一座浮桥(长江有史上第一座“桥”),一夜间宋兵从天而降,李煜大惊失色,只好出城投降,才有后来那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和千古之悲。


    世上本没有不可逾越的天堑,更没有可以固守的天险。还是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有两层意思,低者是统治集团有励精图治之心,高者是得民心,民心所向,仁者无敌。南朝间佛法流行,梁武帝更演出四次舍身入佛门的闹剧。佛爱众生,与其在形式上向佛,为什么不惠泽苍生,多做实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寺台烟雨中!”,得其皮毛,不得其精髓,再多几百座寺,又有什么大用?北朝也是更替频繁的乱世,但整体上没有南朝那种一脉相承的沉于声色之病,多少有点励精图治之心,所以北朝能灭南朝。赵匡灭南唐时,曾义正词严地说:卧榻之外,岂容他人酣睡?----试问南朝哪有这种气势?


    可能这些都太遥远了,对于我们来说,南也好,北也好,都是中国,他们的影响现在只有一些残破的陈迹,让人登临,让人凭吊罢了。就算是孙中山,是国民党,也只有一座总统府,一个大陵墓,随着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结束,金陵春梦终于落下帷幕,金陵王气彻底成了历史的名词。也幸好这些都成了历史,成了过去,我们今天才可以这样悠闲这样宁静地看看南京,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台城·刘禹锡
刘禹锡 《台城》 赏析
刘禹锡《金陵五题(并引) 其三 台城》
刘禹锡这首唐诗脍炙人口意义深刻,没入选唐诗三百首真是可惜
聚贤阁诗词楹联群(QQ群号214115593)诗词欣赏内容
刘禹锡的2首绝句,吊古伤今,其中名句更是妇孺皆知,值得一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