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的胭脂痕迹——触摸历史上命运多舛的红颜背后(一)
历史抹杀了女子的真颜,我们无从解剖女子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无法理清恋爱,改变婚姻或家庭;无权指责女子们去做良妻贤母,或鼓励她们红杏出墙。所以本书只能从一些历史现象观女子,洗去附加在她们身上的铅华,触摸红颜背后的多舛命运,看她们内心的苦楚与悲凉,还她们一片净土。

    第一章纵有才情空余恨

    才女不仅痴情,而且悲情,有痴必有悲。所以,古代才女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命运奇苦。虽然她们一样精通诗书、满腹才华,上天千般眷宠,却独独忘了给她们一副男儿身。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她们即使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会有用武之地,仍然逃不过世俗对女子的诸多羁绊。星星终究只是颗星,纵是再有雄心壮志,又焉能与日月争辉?也正因为她们有了独立的思想,才更难在生活中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这就注定了她们命运的悲剧性。

前言

    启封历史厚重的卷宗,会看到一位位红颜或从浓烟滚滚的烽火台上走来;或从清澈明净的华清池中走出;或从烟波浩淼的太湖引退消失;或从塞外的胡笳声中走向永恒……在众说纷纭中,她们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璀璨闪烁。

  红颜是历史上一道永恒的风景线。无数的红颜,就有着无尽的风情、无尽的悲恸和无尽的思索。

  历代文人倾尽笔墨吟咏佳人红颜,说不尽的妩媚,道不尽的风流。可又有几人知道那无限风光后的悲苦,绝色红颜上的轻愁?“自古红颜多薄命!”一句话道尽了生为美女的悲哀。

  古之红颜大多都是在青春芬芳初露、花蕾初绽时便生命陨落、红颜不在、灰飞烟灭了。不禁让人掩面叹息,为之扼腕。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个绝代佳人生命会如此短暂?为什么自古红颜都是如此薄命?生为红颜,到底是她们的幸福,还是不幸呢?

  如同莎士比亚所说:“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在中国古代尤其如此。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女人一直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枷锁里苦苦地挣扎,她们的存在对男人来说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附属品或可利用的工具。孔子曾谆谆教导弟子们:“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有几人能做到“不爱江山爱美人”。绝大多数保持理性的皇帝、英雄豪杰们,在一些事关江山与美女的重大抉择面前,通常会毫不迟疑地扑向权力,抬腿将红颜美女们踢下万丈深渊!国家有难,历史不是将责任推到女人头上,指责红颜祸水、迷惑君王、破坏朝纲,就是在危难之际把女人当作工具渡过难关。

  中国之文化、政治历史上,女子远不如男子。虽不能说完全是男性的成绩,然而女性即使有成绩、有贡献,也是有限的,或至多是间接的。女子当中不乏有才情、能力之奇人,但是她们却始终无法挣脱现实的束缚,到最后这些才情反而成为她们悲剧的源泉,被历史的车轮辗过,深埋地底、湮灭成烬。红颜薄命是悲剧,若红颜再拥有智慧,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人,而社会对她的定位却是工具,那么自我认定与社会认可的矛盾交锋就会迸射出悲壮——红颜薄命的素绢因智慧之笔而画出悲壮。

  人们在赏读历史中的红颜时,常常在“祸国”和“爱情”这两个文本里无法自拔。但女人是感性的,所谓的祸水红颜只是人们深陷在自己编织的伦理大道的泥淖里,爱情才是红颜在历史中的真正诠释。然而在历史的战争、厮杀、阴谋、争权、夺利、虚伪、奸诈之后,她们仅剩的一点情感也被剥蚀殆尽,却依然被视为红颜祸水……在这样一个荒漠里,到哪里去寻找生存的源泉。红颜薄命,除了残酷,还是残酷。

  历史抹杀了女子的真颜,我们无从解剖女子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无法理清恋爱,改变婚姻或家庭;无权指责女子们去做良妻贤母,或鼓励她们红杏出墙。所以本书只能从一些历史现象观女子,洗去附加在她们身上的铅华,触摸红颜背后的多舛命运,看她们内心的苦楚与悲凉,还她们一片净土。

  《历史的胭脂痕迹》既是一个当代时尚世界里的人们检点历史中的女人时所做的关于感情的甜香美梦,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披着古人的衣裳,对历代女子命运的警醒和自觉的认识。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现实生存的游戏规则;以女性独有的敏感,觉悟情感生活的理性智慧。让命运多舛的红颜们向你诉说命运的觉醒。

班昭——一代文豪及“罪魁”

 

生平简介

  班昭,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也是东汉的女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班昭身世显赫,祖父是广平太守班稚,父亲班彪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和儒学大师;她的两个哥哥班固和班超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著《八表》及《天文志》,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超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父兄的影响和鼓励下,班昭从童年开始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并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而且她继承了父兄的遗志,整理完成了《汉书》,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博学多才的才女。《女诫》一书更是让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代女文豪

  在东汉历史上有一位传奇女子,她在史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她去世时,连当政的皇太后都亲自为她素服致哀,举行国葬。这个女子,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传说中的班昭是位美女,气质典雅,相貌出众,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在她七十高龄的时候,写出了一本影响中国几千年女性命运的书籍——《女诫》,于是这一文豪也成了女权被压制的一代罪魁。

  替兄撰《汉书》

  班昭自幼天资聪敏,勤奋好学,而且其父兄也是当时的文学大家。在他们的影响下,班昭从小就开始研读各种典籍,为日后续写《汉书》打下了坚实基础。《汉书》的编写始于班昭的父亲班彪,但是班彪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就去世了。班彪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进行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做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一不精。就在班固将要完成《汉书》的编写时,却受到了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了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班昭在此之前就已经和父兄一起参与了撰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班昭遵循父兄的遗志,孜孜不倦地著述,除将父兄所著部分分类整理、修订外,又补写了“八表”和“天文志”。这样,中国又一部伟大的史书——《汉书》,经过班家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在班昭手里整理完成了。

  这本书著成后没多久,就收到了很大的反响。汉和帝看了该书后极为欣赏,就把班昭召入皇宫,让皇后和妃子们奉她为师,请她传授儒家经典。由于班昭当时正在守寡期间,结果她在去宫廷给皇后和嫔妃们讲课的时候,在衣物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个麻烦:穿得艳一点,怕别人说她有失妇德;但如果穿得太过保守,又怕去皇宫后有失仪容。无奈之下,班昭想出了一个办法:频繁地更换衣服的样式。一天穿着蕾丝吊带抹胸,一天穿着维多利亚高领硬颈长袍,一天又穿着古希腊的皱褶纱裙。谁知这种穿衣方法吸引了宫廷里的嫔妃们,竟然对此争相效仿。接下来,整个洛阳城的女人都开始效仿,甚至于在咸阳城门口专门树立了一个告示牌:今日,上衣如何如何,下裳如何如何。每日都会随着班昭的服饰刷新。

  替兄求情

  班昭的兄弟班超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三十年之久。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自己的儿子跟随安恩国进贡的使者一起回到了洛阳,并让其带回了他写给汉和帝的奏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班超出使西域多年,对故土十分怀念,表达了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三年后,还是得不到汉和帝的答复。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了一股强烈的依恋、怜悯之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奏章中陈述了自己的思兄之情,说理丝丝入扣,汉和帝也为之动容,于是同意了班超回国的请求。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终于回到了故土洛阳,但是由于旅途劳顿,再加上他离开西域时本已患病,回到家中后还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一聊,不到一个月就病逝了。

  老来成书

  班昭的生活时代主要是在汉和帝的统治之下,但是汉和帝去世之后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邓太后总揽朝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与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班昭可以说是邓太后的一个政治智囊。邓坞是太后的兄长,以大将军辅理军国,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邓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觉得班昭的话言之有理,于是就批准了邓坞的请求。由此可见其政治家的风采。

 即使班昭已处于迟暮之年,她还是没有就此沉寂,反而迎来了人生的最高峰。班昭在已经七十岁高寿之年写出了《女诫》,计一千六百字。这本书也是她才华的主要表现,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这本书本是用来教育自己家里的女儿的,但是却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很多人家都抄去教自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班昭的这本著作成了女性的行为规范准则,影响了数千年女性的命运。

  班昭在七十一岁去世的时候,邓太后为她素服举哀。后来,许多人都模仿班昭的著作,出现了《女史箴》、《女则》、《女孝经》、《女论语》、《内训》、《闺范》、《女学》等规范女性行为的书籍,但都再也达不到《女诫》这样的高度了。

  看历史,评“胭脂”

  班昭的一生是幸抑或是不幸,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她有着其他女人没有的头脑,也有着其他女人没有的地位;但是她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着比别人更为深刻的寂寥与孤寂。

  十四岁的班昭嫁给同郡的曹世叔为妻时是幸福的。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可叹红颜薄命,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故了,班昭此后就不曾再嫁。孤独地生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可以说其感情生活是极为不幸的。

  但是,班昭并不是一个可以忍受沉寂的女子。她很快的就从婚姻的巨变中走了出来,靠自己的才华走进了宫廷之中。她被请去给皇后及嫔妃们讲授儒家经典,在宫中被尊称为老师。当时正是邓太后三朝临政的时候,班昭经常以“老师”的身份参与邓太后的执政,并且颇受倚重。据说当邓太后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都是靠班昭替她做决定的。所以说班昭是东汉的女政治家一点也不为过。

  真正让班昭名留青史,让后人记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编写了《女诫》。可能班昭也没有想到,她的书有如此威猛的影响力,整整影响了女性两千年来的生活和地位,成为了后世女性必读的妇道手册。《女诫》倡导的“三从四德”,“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把女人彻底地放进了封建礼教的枷锁中,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

  有人说,是封建社会一整套的封建道德将中国无数妇女打入无底深渊,致使妇女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对于生活和命运没有自主权,更没有独立的人格。也许会有人这样问:“班昭的这种思想,岂不是也将她推入了深渊当中吗?”是的,班昭本身也受到她自己这种思想的影响,丈夫死后她没有再嫁,一个人过完了她的一生。但是,她也并不是这种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的许多行为和她的《女诫》是大相径庭的。所以,班昭是生活在自由与禁锢的缝隙当中的,她寂寞却又坚忍,敢爱敢恨却又不得不自我压抑,在她的身上有着不可调和的性格矛盾。班昭一生所经历的一切,有多少悲苦和孤寂,有多少爱恨情仇的纠葛,后人不得而知。然而,从她的著述当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她的一生是怎样的艰苦与无奈,多么的寂寞与悲苦。也许只有从精神到肉体都遭遇了极大痛苦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压抑思想的作品来。

  后人在评价班昭时也颇有争议,很多人欣赏她的才华、气魄以及操守,但班昭的《女诫》使无数女人套上了精神枷锁,却难逃“罪人”之嫌。

蔡文姬——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

生平简介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又字昭姬。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蔡文姬出生于陈留郡之圉县(今河南省杞县西南)。她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蔡文姬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许多的文人学士都曾到蔡府拜访,他的父亲就在那时与曹操交了朋友。而曹操在蔡文姬的生命里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蔡文姬命运凄惨,一生坎坷。她的文学造诣很高,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在建安诗歌中别具一格、自成一家。

  一生坎坷的女子

  蔡文姬是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她一生中共结了三次婚。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是这样说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明六列之尚志,服女史之箴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玄”。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描述了她的婚姻:“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这些记载道出了一代才女的坎坷一生。

  幸福的童年

  蔡文姬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她从小就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好景不长,时局的动荡很快就打破了这种幸福的生活。

  要说蔡文姬的命运,就不得不说对她影响至深的一个人,她的父亲——蔡邕。蔡邕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因为他在汉献帝时曾做过左中郎将,所以后人也称他为“蔡中郎”。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而且精于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除此之外,蔡邕的音乐造诣也很好。他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善长于弹古琴。即使在演奏中出现一点点差错,他都能够精确地指出。而且他对于制琴工艺也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关于蔡邕的琴还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

  有一天,蔡邕正坐在屋里抚琴。当时女房主正在隔壁的灶里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这个声音很是好听。蔡邕在弹琴的间歇中偶然听到了这个声音,他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当时火炉里的木柴已经全部燃着,火势很猛。但是蔡邕还是一眼就看到了,在众多的柴中有一块上好的梧桐木。他连忙把这块梧桐木抽了出来,将火熄灭。他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说:“真是可惜,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不过还好还可用。”虽然蔡邕的手在取柴时被烧伤了,但是他一点儿也不以为意,仍然像是拿着一件宝贝一样,惊喜地在梧桐木上又吹又摸。蔡邕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地将梧桐木上被烧焦的部分作为琴尾,终于将这块梧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由于它的尾部是焦木,所以后人为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焦尾琴”。

  在蔡邕的言传身教之下,蔡文姬从小就受到熏陶,因而品格端庄、情操高尚、志向远大。《蔡伯喈女赋》称她“明六列之尚志,服女史之箴言;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玄”。她非常仰慕东汉才女班超的成就,于是从小就留心典籍、博览经史,有志与父亲一道续修汉书,青史留名。可以说,蔡文姬的童年是衣食无忧、幸福无比,而且受到父亲音乐才华的熏染,她也十分精通音律。文姬在十岁时就显现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而且她还具有非凡的音乐听觉能力。据说有一天,蔡邕坐在屋里弹琴,忽然啪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蔡文姬在房门外说:“父亲!是第二弦断了吧?”蔡邕一看,果然不错。为了考验蔡文姬的音乐才华,他把断了的弦接好,而且故意在弹琴时跳过第四弦。然后问蔡文姬:“又断了一根弦,你听是第几弦?”蔡文姬回答说:“第四弦。”古琴共有七条弦,每条弦上都能发出数十个音,而蔡文姬却能有如此精准的分辨,这实属不易。

蔡文姬才十二岁时就已经掌握了蔡邕书法的精髓,既稳重端庄,又飘逸顿挫。传说,蔡邕的字是神人传授的,传给文姬后再由文姬传给钟繇,钟繇再传给卫夫人,卫夫人再传给王羲之……十四岁时,文姬的文学才华已光耀一方,诗书礼乐无不通晓。蔡文姬的多才多艺被人们争相传诵,她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她的父亲,于是当时有了人们因为知道蔡文姬才知有蔡邕的现象。蔡文姬就靠着口口相授的口碑声名远扬。

  不幸的婚姻

  蔡文姬到了待嫁年龄时,父亲将她许给了卫仲道。卫家是当时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二人恩爱非常。可惜两人婚后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也认为是她克死了丈夫,冷眼相待。于是,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返回了娘家。

  时值东汉腐败时期,时局动乱,终于酿成了黄巾起义,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势力,便想要笼络当时声誉地位都很高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然而,董卓并没有坐拥江山太长时间,由于他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终于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最终被吕布所杀。受其牵连,蔡邕也被收捕交廷尉治罪,最后死于狱中。内忧未除,外患又起,羌胡乘机掳掠中原一带。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在这种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妇女都被掳去,一齐被带到南匈奴,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不幸中的万幸,蔡文姬到达胡地之后,被位居匈奴高位的左贤王相中,并将她封做了自己的王妃。后来,她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在此期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

  蔡文姬在匈奴的这段时期,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了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念及与蔡邕的多年交情,于是四处探查文姬的下落。终于,他得知了蔡文姬流落在南匈奴,于是立即派周近作为使者前去营救。周近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蔡文姬三十五岁。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蔡文姬结束了她在匈奴长达十二年的生活,并在临行之际有感而发,做出了名留青史的著作《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回到邺城以后已是孤身一人。曹操看她孤苦伶仃无所依靠,于是就将她嫁给了董祀。董祀只是一个屯田都尉,蔡文姬初嫁与他时,二人的生活并不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又因为思念儿子而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但是由于这门亲事乃是曹操亲自提出的,也不敢违抗,无奈之下只能接纳了她。哪知道时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此时蔡文姬毅然地抛下了二人的嫌隙,蓬首跣足地跑到了曹操的府上,向他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经历此事之后,董祀非常感激文姬。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对蔡文姬恩爱有加,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定居于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后来,蔡文姬又生下了一儿一女,而且她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看历史,评“胭脂”

  蔡文姬虽是一代才女,但她始终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蔡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这也许就是历史上才女共同的命运。但是,蔡文姬却有着当时平凡女子所没有的特质。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她在悲惨的命运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并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她凭着过人的记忆力和对音乐的感知,所创作的五言诗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精神财富。蔡文姬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女子柔弱中的另一面,提升了她们的文化品味。她给“建安风骨”吹入了一股凄美阴柔的风。纵观蔡文姬多蹇的一生,战乱的生活已将一介才女的尊严与骄傲打磨得薄如纸片,那是连愤怒都难以郁积的人生。

 蔡文姬出生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那个时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蔡文姬几时被掳去已不可考,关于她的记载多是在她被曹操赎回后的事情。匈奴的生活虽然是她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但是亲情始终是不可割舍的。因此在她回国时,因思念留在匈奴的亲人,做出了《胡笳十八拍》的哀音。这就是一代才女对于生活的无奈,而这也正是她不同于平凡女子的地方。平常女子伤心时往往诉诸眼泪,大珠小珠落玉盘,汪洋恣肆,一发不可收拾;但是蔡文姬却将她的眼泪留在了心里,熟谙音律的她将一腔无名的愁怨倾注于乐音之中。从此,她的眼泪与悲哀就沉沉地落在后人的心上。蔡文姬的《悲愤诗》读来令人断肠。“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阿母常仁侧,今何更煎熬”,那么在蔡文姬生活的年代里何尝又不是呢?蔡文姬被掳初嫁左贤王时,也是难以接受的。“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在那个时代,女子再嫁已是失德之举,何况是远嫁异地呢?这更是失去了民族大气节。作为以忠孝著称的蔡伯喈的女儿,她感到无比屈辱,“志义乖兮节义亏”;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女性,尊严被无情践踏更是在她的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此时,死亡或许是最好的解脱。但是蔡文姬选择了比死更为艰难的事情——活着。嫁给左贤王对她来说应是不幸中的大幸。蔡文姬是被迫嫁给左贤王的,她可以不爱左贤王,但却不能不爱两个孩子。而有孩子作为纽带,就注定了她与左贤王之间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

  那么,到底是谁造就了蔡文姬悲剧的一生呢?是时代、是战乱。战乱给人类造成的苦难罄竹难书,它给妇女和儿童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尤为深重。蔡文姬的命运也许在她的才华基础上,留给人们的多是感伤与美丽传奇,但她个人的悲剧仅仅是整个社会大悲剧中的一个音节。因此,她个人的悲剧就获得了古往今来善良的人们所共识的“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的悲剧原则。战乱毁坏了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人们正是在这个苦难的角度上为文姬掬了一把伤心之泪。

  蔡文姬能名留青史,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吞噬。她始终以其坚韧的品格傲立于世。蔡文姬多灾多难的一生使她有足够的理由选择死亡,在父亲、丈夫、母亲相继辞世,她又被掳之时,她完全可以选择以死逃避;她在蒙受奇耻大辱时,可以以死来排遣;在母子离散而又重会无期时,可以以死来解脱。然而蔡文姬终于没有走上这条不归路,她以更勇敢的方式生存了下来。这正体现在她性格上的是不屈服厄运的抗争精神。悲哀是她生命的主旋律,愤怒则是主旋律中的最强音,有悲哀和凄婉,更有控诉和抗争。

  蔡文姬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强者在鲜血和荆棘中前进的历程,这正是整个人类从远古走来的一个缩影:不屈不挠,悲而弥坚。蔡文姬给我们留下来的不仅仅是《悲愤诗》,更多的是她的精神带给后人的坚忍不屈的毅力;她闪耀的人格光辉给后世的积极影响。可以想象,不管文明怎样发展,蔡文姬和她的《悲愤诗》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的激励作用。

李清照——俯视巾帼,压倒须眉

 生平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的文学造诣也很高,以词著称,兼工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可以说她是古代女子词作者的巅峰代表人物。她的词以她的生活经历分为了两个阶段: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以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感伤情怀,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她的诗文感时咏史,留存不多,但情辞慷慨,与当时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独具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我国古代女词人中的位置是排在第一位的。一首《声声慢》更是被后人极力推崇。那是一种人在刻骨铭心思念下产生的凄冷之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道尽了无数人的感触与别伤,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越。这样的词境,这样的哀怨,使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然而,李清照的词是随着她的生活走的,词不仅仅是她的思想感慨,更是她对于生活的感悟。而这首词正暗喻了她悲凉凄苦的一生。

  辗转飘零的爱情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满怀着对未来幸福的憧憬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他们的爱情不像我们熟知的那些爱情故事,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才享受到的甜蜜。他们的爱情一开始就在甜蜜之中了。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都爱好文学,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且二人的父亲同朝为官,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可以说,他们的结合是令很多人羡慕的。这在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能有如此的佳偶之合是相当难得的。他们的婚姻少了当时一般人的无奈,这段在两厢情愿的爱情下组建的婚姻,经过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如果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也许历史上就会少了李清照的芳名。但是,当时处于北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李清照的生活在乱世中也出现了一生中刻骨铭心的伤痛,那就是家破夫亡、受尽劫难。

  婚后,由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情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赵明诚却长年在外做官,夫妻两人经常是聚少离多。这对于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而言更是难以忍受的折磨。于是,她将这种相思的苦楚化为一首首诗歌。利用情感淋漓的诗歌作品来倾吐思念心声,用词句来宣泄胸怀的离别之恨。因此才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词句。

  然而,平静的生活过了没有多长时间就被打破了。公元1107年3月,赵明诚的父亲病逝。这时,宰相蔡京便趁机污蔑赵明诚的父亲对皇室不忠。昏庸的宋徽宗听信了蔡京的谗言,于是立即追回了对于赵明诚父亲的各种封赏。而且由于“父罪”的牵连,赵明诚兄弟三人全部被免了职。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赵氏的故里,一直在此“居住”了十三年。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为了支持丈夫的金石研究,李清照竭尽所能地为丈夫搜罗金石书画。自己食不重肉,衣不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在这样的清贫生活下,十年时间,李清照竟然帮助丈夫搜集整理了数十屋子的金石字画。虽然生活贫困,但李清照并不为苦,而且这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安逸的一段生活。

  宣和三年(1121年),新旧党之间的争斗到了白热化阶段,司马光和蔡京派别之间开始了无情的斗争。这时候,赵明诚再度离家走上新的仕途奔波生活,十年的安逸生活就此结束了。李清照看着相守十年的丈夫再次长期在外奔波,更生出了无限的闲愁与思念。离别情思纠缠在心头,身心都被相思愁绪包围了。意深情重的词就成了她的感情寄托。

  靖康元年,金围攻汴京。公元1127年,赵宋王朝匆匆南逃。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赵明诚转赴湖州上任。次年,赵明诚的母亲死于金陵,明诚携书十五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任建康府。但是几年的流亡生活严重损坏了赵明诚的健康,到南京的第二年他就病倒了。在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十八日,赵明诚病死,这对于内心世界异常丰富的李清照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可以说,赵明诚的死彻底地颠覆了李清照的爱情生活。

 孤苦飘泊的生活

  北方大乱,赵家青州的故居也遭祸,十余屋的书册付之一炬。李清照无奈之下只好携带了部分的文物逃难离开了青州,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建炎三年十一月,李清照逃到越州去投奔其弟,可是到那儿以后才知道她的弟弟已经离开了越州到了台州(今浙江临海县)。于是,她紧随弟弟的足迹,于次年正月奔到了台州。但是,当时台州的地方长官也已经逃窜了。随后李清照一直跟随着皇帝的足迹,一路经过章安、明州、温州……李清照为了追上在逃亡中的弟弟,途中连多余的被褥和衣物都扔掉了。后来,金人自动从临安退师,赵构便又回到了浙西。第二年,赵构在越州建都,改为绍兴元年,又堂而皇之地做起了大宋皇帝。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赵构离越赴杭,迁都临安。因此,李清照也随着弟弟迁到了杭州去住。

  李清照流离逃亡了一年多,饱受战乱之苦的她迫切地盼望局势和生活的稳定,于是将自己的号取为了“易安居士”。在此期间,她写下了许多著名词篇,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写出了这段生活的凄苦。在《永遇乐》中她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除了才华以外更有着傲骨与坚韧的精神。在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的动荡年代,一个男人都难以承受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在这个亡国丧夫、心力交瘁的李清照身上,是何等的残忍。但是李清照顶住了各种政治压力,将她和赵明诚收集的文物进献给了朝廷。虽然其弟对她是备加照顾,但这毕竟不是她最终的归宿。正在李清照对生活感到迷茫之时,另一个对她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当中。

  再嫁婚变的悲哀

  在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一直沉浸在悲痛与思念当中。为了早日摆脱赵明诚死亡的阴影,早日开始自己的生活;为了给自己流离飘泊的心灵一个安定的寄托;为了给她孤独寂寞的生活以慰藉,李清照心里也渴望有一个伴侣。李清照移居杭州后身边刚好出现了一个追随者——张汝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已四十五岁的李清照又嫁给了张汝舟。然而,这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这段婚姻非但没有让李清照走出生活的阴影,反而将她推入了泥沼与磨难当中。

  张李的婚姻并不像她与赵明诚那样因爱结合。婚后,张汝舟的野心便暴露无遗,他是觊觎李清照所搜集的金石文物,想要人物俱占。但是,李清照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张汝舟并不能掌控她。最后,张汝舟恼羞成怒,完全撕下了文人的面纱,对李清照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张汝舟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根本没有自主权,更何况是离婚这样的“失节”之事。但是李清照并没有因此放弃,无奈之中她走上了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李清照得知张汝舟曾在科举中作过弊,只要揭发这件事就可以让张汝舟获罪,自己才可以脱离出这段错误的婚姻。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很有傲气的女子,并没有因此而退却。她宁愿忍受牢狱之灾,也不能忍受丈夫的卑鄙与无情,不做精神的奴隶。一旦被精神所奴役,即使会付出生命,她都会做出无悔的抗争。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这个跟李清照做了一百天夫妻的男人,被著名女词人以“妄增举数入官”罪告发。后获罪被皇帝判了流放之罪,李清照终于彻底走出了这段悲苦的婚姻。

  这个卑鄙男人的侮辱和虐待让李清照狠下心来,但她因此获罪身陷囹圄。多亏了翰林学士綦崇礼出面营救,才得以出狱。这件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在李清照的心里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看历史,评“胭脂”

  李清照以一代女词人的身份让后人记住了她。但是,人们只记住她因才华而流芳百世的荣耀,却没有看到一代才女背后的血泪。李清照的后半生可以说一直是在流离失所的境地中度过的。无可厚非,是战争毁灭了她的生存家园,但是她自身的性格却是决定她的命运的关键。

  李清照的命运是她自己的选择,她选择了比常人更艰难的道路。她以一个弱女子的肩膀承载了最高尚的民族气节。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常常观止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评价一个人不能单纯地凭借一两首诗而做出定论。其实在李清照的心灵深处,有着比愁绪更为强大的力量,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感情的痛苦和对国家的忧心将她推入了深深的苦海。如果说李清照的才华让人们了解了她的闺怨闲愁,但是家破国亡的情结却让人们看到了爱国词人的滥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悲壮。一介弱质女流竟有着让男人都为之汗颜的爱国情怀,可想而知她那深深的忧郁中有着怎样的民族之痛啊!

  李清照的悲剧命运还在于她是生长在封建时代的一位知识女性。作为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女人,却有着处于社会至高点的思想,这种无法平衡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造就了她的命运。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但她却偏偏担起了历史的重担,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的词正是其情怀的抒发,精神与人格的追求。与其说她以词著称,不如说她是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傲立于人群中。从骨子里,她追求民族的气节与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她站在历史与思想的高阁中看着芸芸众生,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只能孤独寂寞地抗争于世。

  李清照是命运的承载者,但她同时也是命运的开创者。在面对世俗的眼光与女德的束缚时,她做了一次赌博——冲破世俗的惊涛骇浪,以破釜沉舟的胆识和勇气嫁给了张汝舟,而且仅做了百日夫妻就离异了。在一千三百年前,一个女人,尤其是读书明理的女人,再婚离婚,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多大歧视。于是,骂名劈天盖地而来。但是李清照却从来没有畏惧,即使身处在黑暗的情感历程里,她始终坚持于自己的追求。敢爱敢恨,敢于打破世俗的偏见,敢于承受的勇气,这些再一次为她迎来了人性的光彩。

  李清照,一个生逢乱世的弱女子,在文人们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的时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是对待国家、对待爱情还是对待婚姻,都显示出了她的人格魅力。她不甘于做命运的奴隶,敢于抗争,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她背负着国仇家难,现实与理想的包袱缓缓前行于人生的道路上,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但是人们看到的依然是她不可追及的坚定的步伐。

  李清照也许不是一位完美的女性,但她绝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没有像其他女性一样默默湮没于历史的尘埃当中,而是以自己的魅力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为新时代的女性,更应该以李清照作为楷模,承受生活及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学习她的种种精神。

妇好——中国最早的将军皇后

生平简介

  妇好,生卒年月不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将军。她生活在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在商王武丁的六十多位妻子中,妇好是第一位王后,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妇好原本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据专家推测,妇好在嫁给武丁之前应该是商王国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有着非凡的见识和身份。在嫁给武王后,因做出巨大贡献而被赐予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被人们尊称为“妇好”或“后妇好”。由于妇好的庙号为“辛”,后人们又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后母辛”等。妇好在三十三岁那年死去,原因至今不详,为武丁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孝己。

  妇好之所以能得到这么多的美名,更多的原因在于她是一位曾经屡上战场的女英雄。作为商王朝的统帅,她多次带兵出征,常常亲自身穿甲胄,手执青铜刀,在沙场上乘马冲杀,威风凛凛,丝毫不输于男儿。她曾前后击败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和强国固本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据说,妇好臂力过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重达九公斤。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像祭天、祭先祖及祭神泉等大型活动都由她来主持;她还任占卜之官,在那样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这简直不可思议。

  两个字的传奇

  商王有六十多个妻子,她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是统领六宫、母仪天下的王后;她不贪恋华美的女装,却独爱威风八面的武装,是令敌军闻风丧胆、受百姓尊敬爱戴的将军王后;她是商朝时期女人中的例外,不但精通文史,而且主持祭祀,是参与朝政的卜官王后;她让商王为她付出了真感情,是让丈夫魂牵梦萦的结发妻子,死后有独葬的巨大墓穴,享受独祭隆礼的特殊待遇的王后。可惜,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文字还不够完善,这样一个文武双全,中国史上第一位有历史记载的女将军王后,知道她的事迹的人却少之又少,就连出身也没有载入史册,留给后人的也是流传千古的,只是子民们所给予的那平凡又简单的两个字——妇好。

  杰出的女将军

  翻开史册,关于记载领兵征伐、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实在不少,商朝后期的妇好则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商王朝留下的痕迹异常模糊,但在所有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却频频出现,那些数量有限的遗物中大部分都属于她。在这些遗物中,有一件重达九公斤的兵器,上面有饰有双虎噬人纹,铭刻“妇好”文的大铜钺,足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妇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

  妇好有着聪明的头脑,也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她的丈夫武丁是商朝历史上一代有名的雄主,在他执政期间曾频繁出征作战,王朝的版图也不断地随之扩大。而作为他的妻子——妇好也不失女英雄本色,她被封为商王朝的统帅,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为国家出生入死,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令后人瞩目的功劳。

  在甲骨文中,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的记载。妇好为商王朝立下的最伟大的战功莫过于这一战。在此之前,商王朝就对西北边境的战乱忧心忡忡,但苦于始终无法取得胜利。这一次,商王让妇好带领所属的三千人马及其他士兵一万人前往征伐羌国。对于当时的商朝来说,一万三千人几乎是商王朝一半以上的兵力,胜负在此一举,不过妇好没让人失望。她调度指挥有方,而且身先士卒,很快就击败敌人并大获全胜。这次战役大大地削弱了商朝的夙敌羌人的势力,使商朝西北边境得以安定。现在的史学家们甚至认为,这一战的历史意义不亚于传说中的蚩尤之战。

  当时还有一个强悍的游牧部族土方,经常在商朝的边境干些掳掠人口财物等伤天害理的事情,当地的百姓深受其害,这也是武丁多年的心患。于是,商王武丁便和妇好商量应对之策,最后决定一起率兵出战打击入侵之敌。战前两人商议,精锐部队由武丁带领亲征,而妇好则做好埋伏准备,周密的计划让土方军队在包围圈中顾此失彼,顿时阵形大乱,终于被围歼,南境遂平定。

  妇好创造了丰功伟绩,武丁为了嘉奖她,就给她划分了封地。在这块封地上,妇好拥有大量的田地和独立的嫡系部队三千余人,她的封地在当时是最富庶的地方之一。不仅如此,她还为自己铸造大规模的青铜制品,现存于世的“妇好方鼎”就是其中之一。妇好可以主宰封地上的一切,不过她管辖的封地也需要每年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品,一切都按照国王和诸侯的礼仪来办理。

  商朝是一个以男权至上为主导思想的时代,一个女人受到如此的厚待,可以想象妇好伟大的政治才干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重要的占卜官

  据史料《左传》记载,在商朝,有两件事情格外受到人们的重视,可谓事之最大,那就是祭祀和打仗。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大自然认识还太少,他们就把世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统统归于鬼神在暗中操控支配。正因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所以当时祭祀占卜非常盛行。特别是商王室和奴隶主统治阶级,只要一有国家大事,就都会反复占卜、祈问鬼神。他们还不忘时时祭祀山川和祖先的神灵,以祈求神鬼给予庇护与赐福。基于这些,占卜也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主持这项最高神职权力的祭司除了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外,还必须位高权重,在百姓当中有相当的威信才行。妇好能够担当这一重任,足可见商王室对她的信任。她也通过与鬼神沟通,成为国家重大国事的实际决策者。

  在现有的考古发掘的文物中,多处都刻有“妇好”的铭文,还有一些刻有“妇好整治的龟甲”。殷墟出土的甲骨中,记载着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大型的祭祀活动,如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等,利用手中特殊的神权为商王朝的统治服务。她还担任占卜之官(与上天沟通的最重要的人物),不得不让现在的人惊叹。

  妇好可谓是一位学识超凡、地位至高的祭司。占卜的意义如此重大,它的准备工作也只有占卜官能做。占卜前,要先将龟甲上残留的肉渣皮筋洗净削去,待干燥后再用特制的青铜钻在上面钻出一定数目和一定间隔的小圆孔,目的是为了在占卜时用火柱烧灸,使甲骨上呈现裂纹。占卜人再根据焦纹的纹理判断福祸凶吉,决定事情该不该做,并将占卜的结果和预测的可能发生的情况刻写在同一块甲骨上以示郑重。占卜的结果谁都不能违背,哪怕是国王也得照做。在那个年代,妇好还会使用酒和火,而且屠杀牲畜和俘虏也不在话下,实在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强人。

  志同道合商王的最爱

  据记载,商王有六十多个妻子,只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是第一个,也是武丁最爱的一位。商王对她的重视程度令人感动,这在现存的甲骨文片断中可以略见一斑。

  妇好出征讨伐敌军,武丁会占卜“妇好亡咎”?——妇好不会有灾祸吧?

  妇好凯旋归来,武丁会占卜“妇好其来?妇好不其来”?——妇好应该回来了吧?

  妇好要生育了,武丁就占卜“妇好娩嘉”?——妇好能够顺利分娩吗?

  妇好身体生病,武丁则占卜“妇好其延有疾”?——妇好的病是否还会拖延下去呢?

  妇好死后,武丁还在占卜“王梦妇好,不唯孽”?——做梦梦到妇好了,她不会有什么灾难吧?

  仅在安阳出土的一万多片甲骨中,关于妇好的卜辞就多达二百多条,武丁还经常向天神祈祷,以求妇好长命百岁,可见他对妇好深厚的感情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每当妇好出征凯旋回来时,武丁一定会亲自出城迎接。有一次,武丁迎出八十多里,见到妇好时两人都忘记了自己国王和王后的身份,抑制不住喜悦一起并肩驱策,在旷野中追逐驰骋。

  用现在的话来说,妇好和武丁可谓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好夫妻。妇好初嫁给武丁时,商王并不十分清楚她的作战能力。一次边境受到外侵,前去讨伐的部队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妇好便主动请缨要出战征讨。武丁对于这个请求十分犹豫,他思考了良久,最后还是通过占卜才让她出征。结果妇好大获全胜,也让武丁对她刮目相看。但由于长期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也有推断因为难产),妇好的死令武丁十分痛心。他将她葬于自己处理军政事务的宫室旁,以便随时能看到她、守护她。妇好的葬礼十分隆重,光是陪葬的物品就多达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石器、骨器及象牙雕刻等物,并且下葬时武丁还杀了十六名奴隶为其殉葬,还在她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让后世永久纪念她。

  可就是这样,武丁还是觉得自己的力量不能深达幽冥,时刻惦记着已经天人永隔的妇好,他常常叫来卜者询问:

  武丁:妇好有娶乎?贞人:唯祖甲娶。

  武丁:妇好有娶乎?贞人:唯祖乙娶。

  武丁:妇好有娶乎?贞人:唯成汤娶。

  听到这样的指示,武丁就率领儿孙们为妇好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将她的魂灵先后许配给了三位先王,让她在幽冥中能得到三位先人的关怀和照看。妇好死后他册立了一位新王后,但他对新王后却视若不见,不久新王后就离开了人世。之后的那位王后也没能有妇好的运气,得不到商王的宠爱。除此之外,每当国家有战事或庆典活动,武丁还会亲自率领臣民,为妇好举行大规模的祭礼,希望自己能够在她的保佑下旗开得胜、凯旋归来。

  看历史,评“胭脂”

  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是数不胜数的王后中的一位,又是驰骋疆场的帝国元帅,更是让丈夫念念不忘的红颜知己。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子在奴隶社会的商朝活出了她的尊严和潇洒。

  妇好集多种显要身份于一身,在奴隶社会可谓空前绝后。她是一个手挥九公斤重武器的粗犷女子,却也是一个多年疾病缠身的弱女子;她曾经指挥了商王朝最大的一次战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又作为商王最宠爱、最重视的一位王后,她的一生给神秘的商朝又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一名女性能流传青史,足见其不凡的魅力。她的墓葬保存完好,近年来出土的随葬品之丰富一度震惊了中外的考古学家和史学家。在商朝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这位特殊的女性有密切的关系,这又为她添加了几分神秘的光环。

钟无盐——貌丑不妨建功业

生平简介

  钟无盐,生卒不详,姓钟离,名春,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无盐邑(今山东省东平县东)之女,世称钟无盐。她是齐宣王的王后,中国有名的“四大丑女”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历史记载的女政治家。

  古人常借“貌比无盐”来形容容貌丑陋的女子,由此可见她相貌之丑陋程度。据史载,她“广额深目,高鼻结喉,驼背肥颈,长指大足,发若秋草,皮肤如漆,身穿破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她到四十岁还没出嫁,但其武功高强、天资聪颖、才智过人、胸有大志,有安邦治国之才。当时的齐宣王喜饮酒作乐,好色无能,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钟无盐凭借她的智慧聪颖兼辩才出众让齐宣王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便立她为后。当上了皇后的钟无盐并没有和齐宣王一起花天酒地,而是用她的诤诤谏言令齐宣王幡然醒悟,使齐宣王从一个不理朝政、败坏国家的昏君开始向一个明君迈进,她则尽心尽力地辅佐。齐宣王从此励精图治、强兵练马、罢弃宴乐、除佞用忠,在他的治理下国库日益充盈,齐国国力也大幅度增强,一时成为“千乘之国”。

  人们封钟离春为无盐君,后人又称其为“无盐娘娘”,也使这位奇丑无比的才女成了刘向《列女传》中的一员,让她丑陋外表下心灵的美流传万世。

  举世无双的“丑”皇后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室后宫的后妃们不仅多是出身于高贵的名门望族,而且大都具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可在这些后妃中有一位却是例外中的例外,她就是战国时期齐宣王的王后钟无盐。

  钟无盐的容貌之丑不是用一般的语言可以形容的,可谓是奇丑无比,举世无双;但她的才华也是举世无双。她自小心性明慧、志向远大,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九经三史无不尽晓;更重要的是她齐国王后的身份,更是让她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钟无盐自荐齐王妃

  钟无盐长得不仅皮肤黝黑,而且是高额头、深眼窝、翘鼻结喉、长腹粗腿、肥颈秃发、鸡胸驼背,容貌丑陋非一般人能比,所以一直嫁不出去;但她才华出众,素有大志。

  齐威王死后,子辟疆即位,即齐宣王。他不断整顿国政,且重用了两名大将——田忌和孙膑。后来,齐国又得到了历史上有名的武将韩信,得以大败魏国,从此齐国声威大振,诸侯无不畏惧,齐宣王自恃其强。他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情势越来越强大,便也开始着意文化事业的发展。于是他就不惜耗费巨资,大张声势地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日事议论。但是,由于齐宣王不务政事,政治渐渐趋于腐败,国事昏暗;而且他性格暴烈,喜欢被人吹捧,一不小心就可能龙颜大怒,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钟无盐一向胸怀大志,眼看齐国正在逐步走下坡路,她心急如焚,于是就决定去见齐宣王。一天,齐宣王正在饮酒作乐时,钟无盐请求晋见皇上。见到齐宣王时,无盐向齐宣王说:“我一直都十分倾慕大王身上的美德,我愿意嫁给您齐宣王为妻,不论贫穷与富贵、灾难和疾病,我都愿意不离不弃。”见了这样一个丑陋至极的女人,在座的各位有头有脸的大臣们对她的举动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先是目瞪口呆,继而窃窃私语、冷嘲热讽,都笑她不自量力。但她丝毫不为四周讶异的目光和嘲笑的议论所动,鼓起勇气径直走到齐宣王面前,气定神闲地站好。

  齐宣王看了看奇丑无比的钟无盐,很是好奇,问:“丑妇!你不容于乡里,竟自荐于万乘之主,难不成你身怀奇才高艺?”

  无盐答道:“我虽不会奇才高艺,但却学会了一种隐语之术。”只见她扬目炫齿,举手再四,拊膝而呼,连连说道:“危险啊,危险啊!”齐宣王和众位大臣们自然看不明白她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就让其说明。钟无盐又说道:“大王要先饶我不死,我才敢直言。”齐宣王急忙应允,于是无盐谏道:“大王有四失,我扬目,表示烽火之变;炫齿,代王惩拒谏之口;举手,代王挥谗佞之臣;拊膝,代王拆游宴之台。”齐宣王听了她的话顿时大发雷霆,并扬言要将她斩首。但钟无盐又说:“请大王容我说明您的四处过失,再杀我也不迟。今国有西秦南楚的威胁,国富兵强,如果他们将兵出函关,与齐争胜,大王内无良将,边疆的防备日渐松弛,必然会有隐患,此一险;大王不惜花费巨资大兴土木,不顾百姓的死活,修筑华丽的渐台,此二险;大王你不纳忠臣只近小人,朝廷上下一片混乱,此三险;君王沉迷酒色,不理国政,此四险。我冒死上言,倘蒙采听,虽死无恨。”听完钟无盐这一席话,齐宣王顿时如梦初醒,深受感动,说:“没有钟离氏的话,我还不明白我的过错。”于是他当即就下令罢宴,并将钟无盐用车接到了后宫,用占卜之术选择良辰吉日,立她为后。除此之外,他还下令拆除渐台,罢去女乐,斥退谄佞,摒弃浮华,励精图治,齐国的国力日渐增强。他把钟无盐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钟无盐也总是为齐宣王提出各种兴国安邦的建议。在无盐的辅佐下,齐国大治。钟无盐成为了齐宣王名副其实的贤内助,同时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对齐国的繁荣昌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最终载入史册,彪炳千秋。直到现在,“无盐娘娘长得丑,她为齐国定邦基”的佳句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无盐军收复鄄邑

  在中国的历史上,钟无盐是唯一一个以丑闻名、但武功高强能担任大将军领兵出征,亲自厮杀疆场保国强国的皇后。

  钟无盐虽然外形上丑陋不堪,但却以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以及聪慧过人而赢得了齐宣王对她的宠爱和臣民们对她的尊重。但关于钟无盐的最可靠的历史记载仅见于《烈女传》,仅仅简单地描述了钟无盐自荐于齐宣王,痛陈齐国弊政的一个场景,至于她领兵打仗的故事和传说则多来自于民间。

  钟无盐自幼不爱针线,喜耍枪棒,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她的家乡种了很多桑树,钟无盐为了采桑、习武两不误,她用百斤铁杵打造了一把桑钩,整日将其把玩在手上。齐王在接受钟无盐的进谏时,适逢齐国的鄄城受到了赵国的侵扰。齐王说:“收复鄄邑之事,有点力不从心。”

  钟无盐反说:“大王,我齐国边境上的所有军民早就已经摩拳擦掌做好了准备,无不等着大王一声令下,收复鄄邑,解赵军袭我无盐邑之痛。民女虽然没有别的本事,但对于枪棒还是略知一二,无盐邑还有姐妹三百,斗胆替边境军民请命。”齐王将信将疑,但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就当即答应,命钟无盐为无盐将军去收鄄邑,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入宫。

  当时,赵军的领兵大将名叫白元。白元因无盐是一女子,又是无名小辈,很不把她放在心上。他让使者向齐国的钟无盐传话:不用交手,只要能在棋盘上胜他,就把鄄城还给齐国。钟无盐听到了这个消息心中暗自窃喜,就让部下在阵前筑起高台,摆好棋盘,只等棋台上大战。据说,钟无盐随身只带了几名便衣使女,没有一件武器。白元看到后为了不显弱,就让自己的部队在台下百步之外,只带两名贴身卫士。两大高手展开了棋盘上的搏斗,几个回合后白元占了上风;但无盐却施法术,顿时局势变得有利于齐国。白元有所察觉,就拔出腰间的刀,但钟无盐更快一步地挥起铁制的棋盘打在了他的头上,白元被打得脑浆迸裂,一命呜呼。赵国的军队看到将军丧命,群龙无首,便纷纷扔下兵器各自逃命,齐军一举夺回了鄄城。

  到了元代,有人又根据民间关于钟无盐的种种传说,创作了《智勇定齐》,说的是钟无盐挫败秦国进攻的故事。有一次,秦国和燕国强强联手攻打齐国,并派使者出了两道难题以刁难示威——解开玉连环和弹响蒲弦琴。钟无盐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其一一破解,秦燕两国派去的使者也受到了她的羞辱,给齐国出了口气。在与其大战时,钟无盐运筹帷幄、大获全胜,最后定国安邦。

  看历史,评“胭脂”

  翻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能够青史留名的女性数不胜数,但是以丑留名并能领兵作战的女性却是屈指可数。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子没有靓丽的外表,就如同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漂亮女人在社会中占有诸多的便利和优势,历史上有很多女人就是因为有出众的美貌才被载入史册。但钟无盐是一个例外,虽然相貌丑陋,但品德高洁、才艺出众,同样也受到人们的敬仰。

  钟无盐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虽然齐宣王身边的女人个个貌若天仙,但却独独将钟无盐立为王后,并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实在是一大奇事,由此可以看出她的非凡魅力。

  钟无盐虽奇丑无比,但有胆有识,当上齐国的王后之后,她尽心尽力地从各个方面辅佐齐宣王治理国家,使齐国大治。钟无盐不以自身形貌丑陋而自暴自弃,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置于个人的生死荣辱之上,甚至不顾性命之忧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她的自信、胆识、勇气和智慧都是令人敬佩的。无独有偶,据说诸葛亮的妻子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丑女,但其智慧并不在诸葛亮之下。

  歌德说过,任何人第一喜爱的都是别人的外表美丽,这种美丽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是让人难以抗拒的。但古人云:“海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金玉其外者可能败絮其中,相貌丑陋者也可能才德过人;璞玉未必显眼,才貌难得双全。一个女人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并非取决于她的外貌如何,而在于她是否有“才”,其内在是否美才是关键。钟无盐为了国家兴旺,不顾自己的性命危险,进宫向专制的齐王进谏,结果赢得了齐王的心悦诚服,也拯救了齐国的黎民百姓。虽外表丑陋,但在世人的心中她却是美丽女神的化身。她的智勇与德才感动了几千年的历史,深深嵌进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无盐的外貌虽丑,却成为了齐国“第一夫人”,她那高大、勇敢、美丽的身影也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流传千古。而那些容貌艳丽却内心丑陋者,又有谁能够如此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呢?几千年弹指一挥间,时间消磨了多少女人的美丽容颜,却永远无法带走她的精神和魅力。就像齐宣王仍然是“滥竽充数”的典故中那个终日声色犬马、耽于享乐的迷糊君主,而钟无盐却自始至终地向人们呈现着她身上的闪光点,让后世永远记住了这个丑而不丑的女子。

萧太后——辽代著名的女政治家

生平简介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辽国皇帝景宗即位时,国势已日渐衰微,虽然景宗很想改变现状,但由于身体原因,也是力不从心。但早慧聪明的萧皇后站在景宗的背后帮助他治理国家、推行全面的改革,使辽国对外的军事日渐强盛,对内的政局、经济也步入正轨。景宗帝死,其子圣宗即位,萧绰也被尊称为“承天太后”。当时是小皇上年幼,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行国政。在她掌政期间,萧太后大刀阔斧地开创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太后摄政”时期。

  从她进入辽后宫后,先是辅佐病弱的景宗,决断军国大事十四年,又监护年幼的圣宗,临朝摄政二十七年,对辽代的有效统治达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她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军事才能及政治头脑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励精图治、虚心诚恳,开科取士、用人不疑,并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全国上下军民和睦,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并和大宋朝定立“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也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她在皇上成人之后将国家大权交给辽圣宗,不再摄政。国家为了感谢她一生所做的巨大贡献,群臣给她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萧太后于1009年病死,终年57岁。她死后并没有与先皇合葬,而是和她的一个臣子合葬,藏在医巫闾山,此地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为灵秀之最。

  萧太后不仅是辽代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代女杰。

  辽宫雄后,幸福女人

  纵观古代女子,其一生都是悲惨凄凉的,女子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罢了。虽说历代皇后、太后中也有临朝天下,掌握国家大权建功立业者,但最后也难免不是夫妻反目,就是母子相争天下,落得个晚年生活不幸;虽然也有夫妻恩爱、儿孙孝顺者,却也逃不脱三从四德的伦理,只得被锁于深宫中,过着顾影自怜、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悲惨的生活。但却独有萧绰一个人是不同的。可以说在中国历朝称制的太后中,她是最幸福的,也是最特别的。在历史上她全面收获功业、家庭、爱情,可谓是生前儿孙孝敬、身后千秋功业。

  家世显赫,才华出众

  萧太后出生在一个家世显赫的家族中,萧氏家族在辽国所统治的二百零九年中出了五位皇后、十七名北府宰相、二十一位驸马,因此她的家族有“国舅帐”的美称。萧太后的父亲位居宰相,母亲是大燕国公主,她的父母相亲相爱,都是很有内涵并学识渊博的人。

  在辽国,皇室和王族的妻子都得从后族中挑选,萧家姐妹从小就接受不同寻常的后妃的候选人培养。辽国的后妃不仅要懂得如何管理后宫,还要有参与政治、驾驭臣下的魄力,更要懂得行军布阵、带兵打仗。

  萧太后虽然在家里排行最小,但自幼聪颖,颇通韬略。她不仅有契丹人的英武气质,又有汉人的文采才华,在为人处事上有很多过人之处。正因如此,萧太后被景宗选为贵妃,几个月后就做了皇后。当时由于国势已日渐衰微,而景宗又体弱多病没法处理国家大事,但又不放心把大权交于外人管理,所以国家大事除了依靠藩汉大臣,就全依靠皇后萧太后代理军政大事,而这也给了她“一展身手”的平台和机会。

  萧太后最大的特长是知人善用,这也是她能拥有一大批忠心耿耿的人才及能掌握国家大权的法宝之一。在她代政期间,不仅起用贤能之才、重用汉族文人,还能做到任人不疑、赏罚分明,使政治走向清明,国势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多病的皇帝看在眼里,深知皇后的能力,就对群臣下令:“大诛罚,大征讨,藩汉诸臣集众共议,皇后裁决,报之知帝而已。”这也让萧绰从代行皇帝职权转到真正掌握参政大权,得以使她大展拳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景帝驾崩,皇子幼小,萧太后被尊为皇太后辅佐年幼的圣宗。虽然她已治理国家长达十三年,这也让她知道现在时局的危险性。因为萧太后没有兄弟,所以没有外戚可以来帮助,而此时诸王宗室近百人都拥兵握权,可谓是人人虎视眈眈,内外震恐。于是萧太后又一次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睿智果敢让时局转危为安。

 她在自己的两位大臣面前泪流满面,表现自己柔弱的一面,并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两位将军一看到往日威风潇洒的皇后哭成泪人,一个个都表现其英雄气壮,发下重誓说:“信任臣等,何虑之有!”萧皇后用此一计谋,不仅得到几位重臣的忠心,也稳住军心,解决了内部夺位的一大隐忧。

  没有了内患的干扰,萧太后就开始放开手脚治理国家。她不仅让百姓自主农耕、倡导人们廉洁为本,还治理以前的冤狱、解放部分奴隶、重组部族等。每当她听到谁有好的建议必定采纳,以功论赏并赏罚分明;为了笼络群臣使他们能为国家尽其忠而效其力,她给许多官臣加官进爵,更是把有功之人绘像于景宗乾陵。这位年轻太后的“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的才能为她赢得了全民的忠心,也使有才之士对她钦佩得五体投地,她的臣民可谓是“多得其死力”的忠心。她掌政期间,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不仅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更重要的是改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国家的一切改变及她大刀阔斧的改革,无不显示出她非凡的胆识与魄力。

  铁马红颜,与宋和战

  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或是在历代军事家的展览厅里都悬挂着一幅女军事家的画像,其实她就是大辽国的承天皇太后、契丹族的军事家萧绰。

  萧太后从小就学习怎样行军布阵、带兵打仗,对兵法更是了解。可以说她不仅有治理国家的才智,更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气魄。据《辽史》记载,萧太后能够“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一个弱女子能够让十万大军对自己服服帖帖,并率领他们攻城野战,可见她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非凡的勇气魄力。还有史书记载:“每入寇(宋朝),亲被甲督战,及通好,宜出其谋。”这更充分展现了她的英勇气概及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灵活手腕。

  景帝驾崩后,宋太宗得知辽国幼主登基皇后摄政,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下令北伐。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三路大军气势汹汹地向北开进,与辽军交战几次后,都获全胜。萧太后命耶律休哥守幽州,耶律斜轸抵御中路及西路宋军,自己亲自率辽圣宗驻扎驼罗口居中策应。宋军一与萧绰所率领的部队交战就大败,士兵死伤不计其数,宋太宗只得下令全线撤退。

  契丹国与敌国的每次大战,萧绰都要亲率大军,到前线观看战情,再规化军事战略战术,并亲自指挥作战临阵杀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九月,萧太后亲自发兵南下,大举伐宋。她运用自己的作战谋略,避实击虚,绕过宋军固守的城邑,长驱直进宋朝的都城。一路上辽军势如破竹,不到两个月就已攻到黄河之滨的重镇澶州,而下一个目标就是宋朝的都城开封。面对气势汹汹直逼而来的辽军,北宋王朝朝野震动,宋真宗更是无能,因畏敌准备迁都南方。这时丞相寇准请命,辽国的国君都能到前线御驾亲征,我朝皇帝为什么不能御驾亲征。结果宋军一看到皇上都士气大振,大战辽军,使其伤亡惨重。辽大将先锋官被宋军用箭射死,这更使辽军士气受挫,当前的战况急转直下,处境对萧太后极为不利。萧太后看到大势已去,辽军败局已定,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她更看到宋朝皇帝急于求和的心态,于是一边以“罢战言和”与宋朝谈判,一边又派兵攻打宋境其他防守薄弱的城池,从而让自己谈判获胜的筹码更重。最后经过宋辽几番交锋终于达成澶渊之盟,由北宋每年给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皇帝称契丹太后为叔母为条件,契丹大军退出北宋国境,两国不得再进军各国边境,不再挑起战争,就此结束辽宋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从此,辽宋边境再无战事,人们世代友好、和平相处了近百年,为国家百姓造福。

  懂得政治的人都明白,其实这一切都是按萧太后的战略意图进行,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她的手里。辽军不仅平安地撤回,还得到大量的财物,这正是她所想要的。“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是萧太后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战,也是最为精彩的神来之笔。她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得以使人民生活安宁,也造就了契丹族历史上的辉煌时代,让后人不得不赞叹佩服这位伟大女人的智慧和魄力。

 爱情、亲情双丰收

  古往今来,后宫的女子不管曾多么风光一时,但处在那个利益争斗和权势比拼的大舞台上,面对帝王家族权势争斗的残酷和冷漠,终会落个无奈和悲哀的命运。但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女人,她的一生都是在亲人的关爱中度过的。从小父母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又嫁给一个宠爱自己的皇帝;皇帝死后,又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得到子女和臣民的支持。她的一生不仅爱情丰收,儿女更是孝顺,可谓是后宫最幸福的女人。

  在萧太后十四岁时,第一次见到韩德让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这个来自汉朝的男子,而聪明伶俐、美丽动人的萧太后也很受韩德让爱慕。

  韩德让的祖上本是汉人,由于在与辽战时被俘成了辽国的奴隶,但因才华过人受到重用,成了辽国的开国功臣之一,这才使家族后人能在辽中为高官。正因为如此,韩德让身上融合了契丹人与汉人的全部优点,他饱读诗书,武艺高强,但举止温文尔雅,不仅没有契丹男儿的粗野,也没有汉家男儿的文弱。虽然两个人相差近十二岁,但还是阻挡不了内心深处的感觉。不久,两个人就定下婚约。但天不如人愿,当时的景宗对萧绰的才气和美丽早就有所耳闻,对她更是爱慕不已。于是他即位之后便召其进宫封为皇后,这也使萧太后和韩德让的婚事不了了之。景宗对萧太后可谓宠爱有加,与她育有四子三女。萧太后对孩子们不仅疼爱有加,更是严格要求,在学识和品德上更是把他们培养得个个出色。

  景宗死后皇子年幼,萧太后娘家又没有人可帮助,就在萧太后最无助的时候,韩德让站出来表示对其忠心不二。他拉拢自己人帮助萧太后更换朝野中不可靠的大臣,从而使太子得以顺利即位。萧太后不仅把韩德让当成励精图治的重臣,更是把他当成自己的丈夫、自己的依靠。据史料载,萧太后曾对韩德让说:“你我曾有婚姻之约,今愿偕前盟,我儿即你儿,望辅佐之。”她让韩德让兼任北府宰相,拜为大丞相,封齐王,更是总揽军政大权,其地位仅次于萧太后。对于这一切,当时的皇上不仅没有反对,对韩德让更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父子般的感情。每次当他去见韩德让时,在离韩德让的寝宫十步以外的地方就会下车步行,见了韩德让定会先行礼,就座时也让韩德让高居上座,把其视为父亲。皇上不仅要求自己对其敬重,还要求自己的臣民也这样。他的两个弟弟每天都得向韩德让问候起居,在离韩德让寝帐二里以外的地方就必须下车步行,以示尊重。每次当韩德让外出归来,两位亲王都必须前去宫门迎接,问安拜见。萧太后及皇上对韩德让的敬重让他感激不已,只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自己对她的忠心。

  韩德让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在萧太后执政并让辽国走向鼎盛时期,其中韩德让这个栋梁之才的功劳是无人可比的。韩德让帮助萧绰开科举、兴儒学、整顿农耕。正是他这一系列的举动,使北方草原上不再只闻骑射声,也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朗朗书声。

  萧太后为了表示韩德让在自己心中的位置,也为了封赏他的功绩,就下诏赐韩德让耶律隆运,让他“列置护卫百人,同天子仪”。此时的韩德让可谓是位高权重,但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权做任何危害辽国朝政的事情,而是殚精竭虑地为辽国的振兴发展尽力,终其一生,对萧绰忠心不二。

  公元1009年,萧太后幸福地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皇帝悲哀异常,寝食俱废,一直哭到呕血,并为母亲上谥号为“圣神宣献皇后”,隆重安葬于辽乾陵。萧太后的离去对于年老的韩德让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他从此抑郁寡欢,一年后便重病不起。萧太后的子女们并没有因她的离去而改变对韩德让的态度,在他生病期间,皇帝和皇后像儿女一样带着子孙们为他侍奉汤药,直到死去。埋葬韩德让时,辽圣宗皇帝亲自拉着韩德让的灵车送出百步之远,其葬礼和萧太后一样隆重,将他和萧太后合葬在一起。韩德让也成为葬在大辽皇陵中的唯一一个汉人和臣下。

  看历史,评“胭脂”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像萧太后一样的掌权女皇,比如武则天、慈禧太后等;但纵观她们的一生,也只有萧太后的人生是最完美的。后世史家对“澶渊之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萧绰高超政治和军事斗争艺术的赞美。我们不说她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对国家进行了改革,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单从她与韩德让间的爱情及与子女间的关系就够让人荡气回肠。她的儿子圣宗皇帝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更受母亲的影响而与妻子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使国家走向昌盛。

  在辽国的历史上,除了第一位太后述律氏以外,以后的每一个皇帝的后妃都姓萧;但一提萧太后,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萧绰,不仅是因为她的丰功伟绩,更因为她是最幸福的皇太后。的确,幸福对于处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环境中的一个女人来说,就好比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但萧太后不仅能得到两个男人终生的爱,更能有孝顺的儿女,还能执政近四十年,可谓是事业、爱情、亲情都不缺,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


梁红玉——击鼓抗金

生平简介

  梁红玉,韩世忠之妻,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出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一个习武世家,原是淮安北辰坊人,其祖父和父亲都是武将出身。由于受到频繁的战乱影响,她流离到了润州为妓。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只要挽起强弓则每发必中,对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无娼家气息。后来,她被韩世忠救出苦海,为报其恩便以身相许。

  梁红玉虽是风尘女子,但却具有一身的雄才武略。她协助丈夫打败入侵的金兵,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被宋高宗封为安国夫人,婚后曾有一子。虽然那个时代距现在已有近千年,但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策将宋军兵分两路,中间的军队击鼓摇旗,对金军进行包围截杀,最终奇迹般地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神话,大败金军,使金军不敢随便渡江侵犯。晚年与其夫韩世忠归隐杭州西湖,过上了清静悠闲的生活。公元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悒郁而逝。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红尘奇女子,巾帼女英雄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无数英雄豪杰和无数美女才女,但以女英雄著称的巾帼英雄却少之又少。有这样一位红尘奇女子,却以不输男儿的豪气被世人代代争相传颂。她被封为大宋英烈安国夫人,扬州有为她专门所设的英烈夫人庙,并且她的画像也被供奉其中,为后人所参拜;特别是流落红尘的女子都会到此来上香、祈祷。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巾帼女英雄——梁红玉。

  她是位与众不同的风尘女子,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飒爽英姿,更是战场上的女中英豪。她协助丈夫训练士兵、管理军营,在战场上和将士们一起出生入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擂鼓助战,在黄天荡一仗灭十万金兵,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为了称赞她的丰功伟绩,当时的皇帝还特意做诗一首: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更加为这位传奇的女将领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击鼓抗金女英雄

  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皇室的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中。宋朝北边的金人时常南侵,使宋朝国土遭受到巨大的破坏,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面对金兵的不断南侵,宋朝也出现了不少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名人将士,其中梁红玉和韩世忠就是最出名的一对抗金杰出人物。

  由于受到祖父与父亲的影响,梁红玉自幼练就了一身功夫。不幸的是,祖父和父亲在战乱中被杀害,家道也从此中落。为了生计,梁红玉最后沦落为京口营妓。凭借着美丽、聪明及能歌善舞,她很快地就成了当地的红牌。不过,梁红玉虽然身在红尘中,心却在红尘之外。在这期间,她也不断地进修弓、剑等武艺。方腊之乱后,童贯大军班师回朝,一行人路过京口时,就让营妓助兴,在此梁红玉第一次遇见韩世忠。当时的韩世忠三十三岁,看起来人高马大,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浑身好像有用不完的胆量和力量。他为人耿介,尤喜济人急难,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英雄人物,但只是一名小军官。细心的梁红玉发现韩世忠并没有和其他的将领一样在大吹大擂中欢呼畅饮,显得闷闷不乐;而梁红玉飒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态也引起了韩世忠的注意,两人互生怜惜。韩世忠知道了梁红玉的身世后非常同情她,便为她赎身,梁红玉为感谢其救命之恩,便想以身相许。不过韩世忠却认为自己官位还太低,因此还不到成家的时候,直到升为将军后才正式迎娶梁红玉为妻。

  韩世忠与梁红玉结为连理后,夫妻二人便同心协力为抗金效力。宋高宗软弱无能,又受到了卖国贼的蛊惑,使得金兵更加肆无忌惮。建炎四年,金人再度南侵,兵分两路,一路由黄州渡江,一路由采石矶渡江,其主帅是金兀术。此时韩世忠率领着部队驻扎在江阴以下的长江沿线一带,可没过多久金军就打来了。韩世忠的部队提前做好准备,想在此截住金兀术的归路。金军到达那里后看到了宋朝军队布置的战船,彩旗飞扬、鼓角齐鸣、军伍严肃、士气勇壮,就迫不及待地下了第二天一决胜负的战书。但此时,宋军仅有八千人,而金军有近十万人,人数相差太大,一旦开战宋军取胜的把握实在不大。晚上,韩世忠苦思行兵布阵之法,梁红玉见后,提议:“敌多我少,如果双方直接交战,我方实难取胜,所以此战只能智取不宜力敌。不如我军兵分两路,利用埋伏四面截杀敌人。由我带领其中一队,用‘火箭’攻打敌人,不让他们前进。那么他们一定会改变策略从两边攻击,此时你就带人去追杀。到时我在船楼上面击鼓挥旗,你看我中军的旗号行事。我若将旗挥向西边,你就向西杀去,我若将旗挥向东边,你就向东杀去,定会杀得金军措手不及。”第二天,梁红玉英姿飒爽,红妆披挂,端坐在中军的楼船上亲自指挥战斗。只见她手握鼓槌满脸镇定,两边站着几十名手持强弩、精神抖擞的士兵,还有一人掌定令旗。

金兀术领兵杀来,见中军楼船上站着一位女将,不禁产生了轻蔑之心,以为大宋已无能用之人。正在暗自得意之时,他突然间听见一声炮响,紧接着箭如雨下,灰瓶碎石全都抛向金船。金兀术慌忙下令转舵,率领大军往东面突走,梁红玉就命令号旗东指,并亲自擂响战鼓,使军队士气倍增。金军从东面突围不成,又转向了西面。梁红玉又让令旗指向西,韩世忠带队在西面截住金军,打得金军个个昏头转向,心胆俱寒,最后溃不成军地大败而去。这场由梁红玉领导指挥的战役,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战绩辉煌的大胜仗。

  这就是著名的“梁红玉金山击鼓退金兵”的故事。韩世忠和梁红玉这一战仅以八千宋军就大破十万金军,名震华夏,也让往日不可一世的金军吓破了胆,再也不敢随便过长江南侵。后来,梁红玉又随夫北伐,她还特意训练了一支由女子组成的队伍,屡败金人、屡立奇功。她也以卓越的胆识和军事才能名扬天下,为后人所传颂。后世的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巾帼女英雄,在她的诞生地淮安建立了“梁红玉祠”。

  才智双全的风尘女子

  梁红玉不仅是战场上勇猛的大将军,还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好妻子。她和韩世忠成亲后,一直随丈夫到各地领兵作战,两个人相亲相爱。后来梁红玉有了身孕,便留在京城,而韩世忠则带兵前往秀州。这期间发生了一次突变,更将她的才智和勇敢显露无疑。

  当时苗傅叛乱,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限制了皇上的人身自由,有孕在身的梁红玉也被扣押。宰相与太后密商后,认为唯一可以渡过危机的办法就是派梁红玉出城,驰往秀州,让韩世忠前来营救。于是就对苗傅说:“韩世忠听到事变后,若没有立即赶来,说明他正在犹豫,举棋不定。如果你能派他的妻子前去劝他投奔你,那么你的实力就会大增,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与你抗衡了。”苗傅不知是计,想想也是,就派梁红玉出城去劝降韩世忠。梁红玉没有让官员们失望,充分地展示了一个女中豪杰应该有的气势。在别的官员家属提心吊胆、哭天抢地声中,她跨上马背疾驰而去,一昼夜便赶到了秀州。韩世忠立即带兵前来援救,夫妻二人同心协力平定了叛乱,救出了皇上,宋高宗因此而封她为“安国夫人”。

  她一生随夫为国效劳,并肩战斗,坚持抗金,是韩世忠在战场上的得力助手,更是用自己奇特的方式来爱丈夫。

  金兵败北之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请赏,反而做出一个令人难以预料的举动。她亲笔写了弹劾的奏折,弹劾丈夫韩世忠“失机纵敌,乞加罪责”,致使“举朝为之动色”。很多人对她的所作所为感到费解,“黄天荡”一役,应该说取得了空前绝后的胜利,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正是体现她的才智和对丈夫无私的爱,正因为她及时地弹劾,韩世忠才不至于落入虎口。

  韩世忠不仅治兵有方,而且十分重信重义,视钱财如粪土,深受将士们的拥戴,威望极高。历代的皇帝对战功卓著的大将都有戒心,皇上对韩世忠自然也不例外,的确,如果韩世忠起兵造反,恐怕皇上毫无招架的力量;又由于韩世忠与皇帝的政见不同,令皇帝极为不满。除此之外,卖国贼秦桧独掌大权,为了自己的利益极力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所以当时韩世忠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虽然他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令敌人闻风丧胆,但却是一个粗人,心思不够细密,不可能想到这一点;而且黄天荡之战让金兵得以逃脱,的确是韩世忠的疏忽,他应该为此承担后果。可想而知,如果让秦桧去弹劾,后果将会不堪设想!梁红玉分析完时局后,出于保护丈夫的目的,终于做出了这个决定。这样做不仅封住了他人的口,不至于被奸人抓住他们的把柄,还逼得皇帝将他们发到楚州建营御敌。

  后来,韩世忠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皇帝请求赏赐,购买了很多房屋和田地,这一举动也很让人不解,因为这根本不是韩世忠不重钱财的一贯风格。原来这一切转变也是受了妻子梁红玉的指点,韩世忠对金钱的迷恋意味着上进心的失去,也正是皇上所想要的,这成为了后来网开一面放过他的重要原因。

  在韩世忠被夺去兵权后,卖国贼秦桧第一个要除掉的就是他,他安排人秘密收集韩世忠谋反的证据。宋朝的名将岳飞发现了这个秘密后,连夜给韩世忠送去一封急信,让他快逃。梁红玉得知后,又想了一条脱身之计。韩世忠照妻子所说单身一人去见皇帝,跪在地上,脱下衣服,请皇上亲眼看看自己身上的道道伤疤,又举起自己残存的手大哭,说这是被金人的毒箭所伤。人心都是肉长的,皇上毕竟也是血肉之躯,看到韩世忠为了大宋的江山将性命置之度外,就放了他,韩世忠终于躲过了这一劫。后来,由于夫妻两人都看不惯奸臣当道,国君腐败无能,梁红玉便建议丈夫以退为进。两个人归隐杭州,闭门谢客,从此不再过问政事,甚至连老部下、老朋友也不再来往,过了一段清静悠闲的晚年生活。

梁红玉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关切和爱护之心,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让丈夫承担了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实在是用心良苦,殚精竭虑。

  梁红玉与“蒲儿菜”

  人们对楚州的“淮扬菜”赞不绝口,但楚州还有一种特产菜也佳肴甲天下,古今中外独一家,那就是“蒲儿菜”。蒲儿菜是蒲草的根芯,生长在楚州城内勺湖、月湖等湖沼之中。蒲儿菜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是因为它具有“抗金菜”的美名,与抗金名将、民族英雄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有关。

  公元1136年,韩世忠被任命为武宁安化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驻军楚州。梁红玉随丈夫韩世忠率领将士以淮水为界,在旧城之外又建造一座新城用以抵抗金军。梁红玉指挥有方,双方几场交战下来金军损兵折将,大大振奋了宋军的斗志。一天深夜,数万金兵突然将淮安县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并声称一定要将梁红玉活捉回去。

  不多日,淮安城里的粮食已所剩无几。淮安城里的父老全力支援,有人的出人,有粮的出粮,军民同心同德,可这也不是长久之法。虽然朝廷也已经调拨了粮食,可是远水不解近渴,将士们已经等不了了,再拖下去只能全军覆没,梁红玉知道必须自己想办法。于是她就去寻找野菜充饥,在文通塔下的勺湖岸畔,她看到一匹马正在吃蒲茎,便亲自尝食,并发动军民采蒲茎,经过加工后分给将士们吃。就这样,靠着吃蒲根弃饥的军民最终击破了金兵攻陷淮安城的计划,几个月的坚守城池让金兀术只得退兵。

  胜利后,淮人便开始食用“蒲儿菜”,“抗金菜”的美名也由此传了开来。从此,“看似皎白嫩如笋”的蒲儿菜以其独特风味享誉大江南北,成了淮安百姓公认的美味菜肴。由于韩世忠、梁红玉与士卒同甘共苦、并肩作战,所以很得民心。在楚州驻守十多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看历史,评“胭脂”

  梁红玉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子,她身上有着太多平常女子所难有的大气和聪慧。可以说,梁红玉是幸运的,她因为有了韩世忠,从一个地位低下的妓女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传奇女将之一,也是历史上仅有的不是因为丈夫的裙带关系而获得封号的夫人。她的文韬武略使她活出了那个年代女子当中少有的精彩,把自己的命运、爱情、威名紧紧地掌握在手里,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丈夫。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旧社会里,一个出身清寒低贱的女子是很难有成就的。纵使你多有才,也只是红颜薄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但独有梁红玉是个例外。她不但嫁了个好丈夫,而且两人相敬如宾地白头到老,收获了一份难得的爱情和亲情。她和丈夫双双并肩作战长达二十年之久的爱国事迹,更是别具一格,与众不同。她英勇作战的精神、遇事镇定的性格、保家卫国的壮举、功成名就的淡定,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留名青史!

  有词: “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河山延宋祚;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后人为怀念他们夫妇二人的崇高精神,将他们一生的事迹编成了故事争相传颂,纪念他们辉煌的一生。

褒姒——一笑倾国

 生平简介

  褒姒,生卒年不详,是周朝周幽王的宠妃。原是诸侯褒国人,本名姓姒,故称为褒姒。据说褒姒天生不爱笑,周幽王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不能让她为之一笑。于是佞臣虢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为了见到美人的笑容,他竟然开了这么一个愚蠢的玩笑。诸侯匆忙赶至却发现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褒姒见状不免微微冷笑,看到美人终于一展笑颜,周幽王也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又接连效仿了几次。后来,申后之父联络曾侯及犬戎入寇,周幽王又举烽火示警,各诸侯国以为又是周幽王的游戏而没有前去迎救。结果周幽王被犬戎所杀,为他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褒姒亦被劫掳。

  千古佳人,一笑留名

  褒姒是以冷美人闻名,拥有光彩夺目的美貌,就是不喜欢笑。为了能让她笑,周幽王演绎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让褒姒扬名古今,也让她的名字直接和国家的灭亡联系在了一起。褒姒,又是一个红颜祸水的经典。《诗经》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就是说她的轻轻一笑便让一个国家灰飞烟灭。褒姒真的有如此魅力吗?

  扑朔迷离的身世

  褒姒,褒国人,由于褒国“礼妇人称国及姓”,她姓“姒”所以被称为褒姒。关于她的身世,史书上记载着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

  夏末时期,有两条自称是褒国先君的龙落在民夏帝的宫廷里。夏帝十分害怕,不知是该杀掉它们还是赶走它们,抑或留下它们。于是就进行占卜,可显示的结果是不吉利。接着夏王又请示能否留下它们的唾液,结果显示吉利。于是夏王就命人摆出币帛祭物,书写简策向二龙祷告。在夏帝朝拜后二龙就离开了,留下了之前的唾液。夏王拿来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夏朝灭亡,殷朝不知从哪里找到了木匣子,但是一直到殷灭都没有打开。周厉王末年时打开了匣子,结果龙的唾液流到了大殿上,怎么也清扫不掉。周厉王对此很惊慌,怕是有什么不好的兆头,便决定用巫术除之。他命令一群宫女赤身裸体对着唾液大声呼叫,在叫声中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它爬进了厉王的后宫,正好碰见一个六七岁的小宫女。之后一直相安无事,直到周宣王年间,这个小姑娘成年时竟然“不夫而育”,生下一个女婴。人们怕是不祥之兆,于是就将这个小女孩扔了。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是一首在周宣王年间特流行的儿歌。周宣王听后大怒,此时有一对夫妻恰巧在卖山桑弓和箕木制的箭袋,宣王便将他们和这首儿歌联系了起来,就命人去抓捕他们。夫妇二人在逃亡的路途上发现了先前被宫女扔掉的女婴,女婴的啼哭声打动了夫妇的同情心,于是就收留了她。后来,两个人逃到了褒国,而这个女婴就是之后的褒姒。

  一笑倾国谁人比

  褒国是周南的诸侯国,臣服于周室,两国一直相安无事。两国之间隔着一道秦岭,传达政令不便,再加上蜀国乘隙不断向汉中盆地扩张,褒国不能正常向周王室纳贡,于是周幽王要率众亲征褒国。小小的褒国自然不是强盛周国的对手,吓得赶紧给周幽王奉供金玉财宝和美女良妾才求得宽恕。褒姒就在供送美女之列,这个被命运之神派到人间执行特别使命的女子,自然格外受到老天的恩宠。长大后的她出落得美艳绝伦、天生丽质。

  周幽王是个无道的昏君,每天只顾享乐,沉迷于女色之中,不听忠言,还将忠臣打入大牢。在他的眼里,只有敬献给他美女的人才是对他最忠心的。褒姒的美貌令周幽王“见而爱之”,不久就为周幽王生了一个小王子,名叫伯服,褒姒也更加受宠。后来,周幽王还废除了他名媒正娶的申王后和正式册立的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她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在当时,上自君王下至百姓都相信那句流传的童谣,而且那时周幽王也已经知悉了褒姒的身世。周幽王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难怪周朝的太史伯阳只能幽然叹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褒姒虽然很美,但是她很少笑,俨然一个冷美人。每天都眉黛紧颦,郁郁寡欢。周幽王为了博得红颜一笑想尽了各种方法,经常给她制造一些愉悦的氛围:如召乐工鸣钟击鼓、品竹弹丝,命宫人歌舞助兴,但还是不见褒姒有半点悦色。他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每天让司库进彩绢百匹,可她依然是愁眉不展。没有办法的周幽王只好下令:凡有人能使褒姒一笑者,赏千金。

 朝中有一个大奸臣叫虢石父,为周幽王出了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主意。他对周幽王说:“在城外每隔五里就设置一个烽火墩,用来防备敌兵。如果有敌兵来侵犯,则可以举烽火为号,沿路相招天下诸侯来支援。假如各诸侯来了却没有敌兵,皇后必然会笑。”昏庸无能的周幽王听了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于是他带着褒姒驾幸骊山,令人点燃烽火台。刹那间烽烟四起,火焰直冲霄汉。各路诸侯看到烽火台被点燃,十分焦急,赶快调兵遣将、不辞劳累地以最快的速度连夜赶来救助。但见山下风尘激扬,旌旗遍野,人头攒动,战马嘶鸣,没多久列国诸侯皆领兵而至,个个顶盔关贯甲,全副武装。但是,当各路诸侯浩浩荡荡地赶到镐京时,才发现根本没有敌兵侵犯,方知上当受骗。气得每个将士敢怒而不敢言,只得悻悻而归。

  烽火戏诸侯的情景终于换来了褒姒微微的一笑,周幽王看到后更是大喜。以后,为了能常常见到褒姒的笑容,周幽王又照例搞了几次假敌情,各路诸侯被戏弄得怨气冲天,再也不相信烽火台。周幽王只顾着自己享乐,搜集天下美女,国力日渐衰败。因为他废黜了申王后,所以他的岳父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周幽王还想除掉前太子宜臼,终于惹怒了申侯,于是他联合缯国和犬戎大举进攻镐京。周幽王闻讯赶快燃起了烽火想搬救兵,可各路诸侯以为他又想博取美人一笑,所以都没有当作一回事。于是,镐京很快就被攻陷,王室的财宝被洗劫一空,周幽王带着太子和褒姒逃至骊山被叛军所杀,而他心爱的褒姒则被胡人掳去,不知所终。

  看历史,评“胭脂”

  试想,在那样一个国度,那样的一个年代,女子是何等的卑贱。能够拥有君王的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恐怕是一个女子最高的荣誉了。可褒姒为什么还是愁眉不展呢?倘若这段历史是事实,那么惟一的解释就是出身贫苦的她不愿以身侍奉这位无道的昏君。让这样一个有骨气的女子承担亡国的罪名,实在是太为过了。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谴责褒姒乱政。是的,褒姒的“笑”确实和西周的灭亡有关,但若将过错都归罪与她,真的合理吗?“烽火戏诸侯”的方法又不是她提出的,也不是她让做的,归根究底祸根在周幽王。若不是他任用奸人、迫害贤才,又怎么会招来了国家大乱?如果不是他昏庸无道,又怎么会拿国家大事来开玩笑?又怎么会沦为一个亡国之君呢?如果周幽王是个勤政爱民的明君,纵然他再怎么宠爱褒姒,也不至于滑天下之大稽做出如此愚蠢的事吧?身败名裂、国破家亡,只能说是他咎由自取。也许褒姒的笑只不过是在冷笑这个国君的愚蠢和荒诞罢了。她的一颦一笑,实在不能决定周朝的兴和衰。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里,一个女子怎会有摧毁一个国家的力量?褒姒只不过是两国政治关系的一个工具,以受辱之躯换来短暂的平安,使国人免受战争之苦,这表现出一个爱国女子的情操。在整个事件中,她始终是一个旁观者。相信即使没有她,周朝落在了周幽王这样一个无道的君主手里,早晚也是会灭亡的。所以说,褒姒的出现并没有扭转周朝的命运,而是加速了周朝的灭亡而已。褒姒无辜地成为周幽王的替罪羊,岂不哀哉?

西施——中国第一大美人

生平简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西施天生丽质,人们把她比作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居于首位。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交战,吴国大胜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国求和,并携妻带儿进入吴国为奴三年,回国后发誓要洗刷这奇耻大辱。西施因美貌闻名,同时被越国寻觅美女的官员发现,于是在国难当头之际,她与另一位美女郑旦一起被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到吴国后便成为吴王夫差最宠爱的妃子,更是将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处理朝政,放松了对越国的警惕,对越王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关键的作用。公元前478年,越王趁夫差北上争霸,国内大旱的时机举兵伐吴。吴国难挡其势,最终被越国所灭。西施的任务虽然完成,但最后却是下落不明。关于她的下落,有人说被越王投入湖中溺死,也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五湖,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

  为复国忍辱负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居雨》。这首诗把西施比作了西湖,足见其容颜之秀美。但是美丽也是一种灾祸,西施就像是一颗棋子 ,在越国复国计划中任人摆弄。然而这步棋却步步为营,成功地颠覆了具有雄心霸业的吴国,这不仅令她的美貌深入人心,名字也被后人牢牢地记住。

  天生丽质

  西施出生在诸暨苎萝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村有东西两头,被划开来称呼为东村和西村,西施住在西村,住在西村的人大部分都姓施,所以有了“西施”的称谓,意为西村中姓施的女孩子。西施的家境十分清贫,只能靠父亲打柴母亲浣纱来过日子。西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平常常帮着家里干活,也经常在溪边浣纱,被人们称为“浣纱女”。在苎萝山下江边的石上,至今还留有王羲之所写的“浣纱”两字。也是在这个地方,她认识了后来和她一起被送到吴国去完成复越使命的郑旦。郑旦也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两个女孩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常常一边浣纱、一边嬉耍打闹。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倒也自得其乐。

  西施的美貌远近闻名,很多人为了一睹芳容走很远的路来到溪边,都不觉得累。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就连水中的鱼儿都会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看得发呆以至于忘记了游泳,最后沉入水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沉鱼”之貌。

  西施虽然貌美,但是她身体虚弱,时不时地有心口痛的毛病。每次病发时,她都皱着眉头捂着心口,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可即使是这样,西施在别人的眼中还是楚楚动人,人们还特意为她的这个姿势起了一个别致的雅名“西施捧心”。后来,这件事让东村的东施知道了,她不服气地想:“人人都说西施是美貌出众,其实我比她不差到哪里去,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到我的存在呢?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因为她会装可怜模样吸引人吗?谁不会呀!”于是她便也学着西施的样子走路,但她走出来的效果比她平时走路的样子更为难看,便成了大家的笑料,这就是“东施效颦”的典故。

  平静生活被打破

  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过着幸福悠闲的生活,在家相夫教子。如果没有吴越两国的交战,西施也不例外。可是,国家的灭亡彻底改变了西施和郑旦这两个女孩子的命运,任她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美人计”的主角,被派去吴国执行重大的任务。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大战,吴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逼无奈退守至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由于越国受到吴国军队的猛烈进攻,越国被迫向吴国屈膝求和,吴王夫差同意了,留在国内主持的只有文种一位大臣,自己带着妻子和范蠡等君臣作为俘虏在吴国过了三年奴隶的生活。夫差让勾践夫妻住在一个石屋里为他管理马匹,而把范蠡当作奴仆。为了让夫差对自己减少戒备,勾践尽心尽力地为吴王服务。每当夫差出行时,勾践总是走在前面给夫差牵马,甚至让吴王踏着自己的背上马,任由旁观的人对自己讥笑与嘲讽,就这样忍辱负重地过了三年。有一天,吴王夫差生病了,机智的范蠡认为这是一次让吴王对越王放松戒备的绝好机会,于是就出主意假装为了给吴王夫差看病让勾践去尝夫差的粪便。勾践听从了范蠡的建议,于是便照做了,并对吴王说道:“我品尝了大王的粪便,又观察了颜色,大王的病气已经全部泻下来了,您很快就会好的。”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这件事让夫差备受感动,对勾践的警惕完全放松。最后,他不顾朝野上下及伍子胥的强烈反对,将越国的人质都放回国了。

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后,他谨记在吴国所受的耻辱,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就是为了有一天洗刷在吴国所受到的种种嘲讽与讥笑,并完成复国大业。不过吴国的势力强大,想要灭掉吴国就必须要有一个周全的计策。于是,他一边在国内训练军队、发展农业,鼓励百姓多生孩子;另一方面,又在夫差那里找到了他的缺点。最后找到缺口的人又是越国的功臣范蠡,他指出吴王虽胸怀大志,有包藏宇宙之野心,但此人却很好色。所以,对付他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美人计”。勾践便将范蠡派往民间寻觅美女,经过千挑万选,范蠡最终选定了西施和郑旦。

  范蠡是一个拥有着大智慧和卓越功勋的人,也被西施的美貌与纯真打动了。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压制着自己对西施的感情,忍痛割爱,舍小家为大家,这也是范蠡被后人所尊敬的原因之一。西施和郑旦被带回国都的时候,在当时的小国都里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人听说来了两位艳冠全国的姑娘,纷纷想要一睹芳容。据历史资料显示,范蠡还因此为越国的国库积聚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他对那些人说:“想要见越国的绝色佳人、国色天香,就必须先交一文钱。”结果一眨眼的工夫,装钱的梳妆盒就满了。

  根据记载,越王当时所宠爱的一名宫女却认为,西施确实是长得很漂亮,但不具备真正美人的标准。她说:“真正的美人,首先要有绝世的容貌,其次要能歌善舞,最后体态也得婀娜多姿。”西施和郑旦只具备第一个条件,除了她们所具备的剩下全部要靠后天努力去学习。于是,勾践亲自把西施和郑旦送到土城,让她们跟随着老乐师学习歌舞,并让人教她们化妆和礼仪。这期间,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一举手一投足都显示出体态的轻盈美。在为人处事与人交往之间的礼仪方面,也做得非常得体大方。三年之后,西施和郑旦已经是才艺俱佳了。勾践又为她们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将二人送往吴国。

  祸乱吴国助越国

  西施和郑旦被送到吴国时,恰逢吴王夫差要在苏州建一个高台用于赏军取乐,于是勾践便派人从深山采伐了两百株大树,命范蠡一同送往吴国。本来就十分贪色的夫差自然非常高兴,还说:“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时的相国伍子胥看出了越国的计谋,力劝吴王不要中了奸计,到时深陷其中后悔已晚。但吴王根本充耳不闻,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不理朝政之事,对西施和郑旦两位美女宠幸有加。尤其是西施的美貌与乖巧得到了吴王的赏识,吴王也是越来越宠爱她。不过在她们进宫一年之后,受到冷落的郑旦就郁郁而终了,“美人计”的主角只剩下了西施一个人。

  为了一博美人的欢心,吴王夫差还特意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可谓是用心良苦。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面铺上木板,西施脚穿木屐,腰系小铃翩翩起舞,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地交织在一起,令吴王如痴如醉。不过聪明的西施明白,要想吴国衰落,光靠色相迷倒吴王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还要从中找机会挑起祸乱。于是有一天,当吴王陪她玩到高兴处时,西施乘机对吴王说:“英雄好汉不能整天围着女人转,应该驰骋疆场,为国争光。”吴王听了西施的话对她更加喜爱,恰好这时北方的齐国与鲁国正在交战,吴王想要显显自己的威风,就支援鲁国攻打齐国。两国攻打一国,导致齐国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再无反抗之力,于是齐王向吴王求和,并愿意向吴国年年进贡。吴王认为这是因为听了西施的话才能旗开得胜,更加喜欢西施。

  在吴王一心享乐,为博得美人一笑不惜大动人力物力修建宫殿时,此时的越国却是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努力壮大自己的军队。有一年,越国为了掏空吴国的国库,勾践派大夫文种到吴国借十万石粮食。吴王征求大臣的意见,但各位大臣对此事也是犹豫不决,致使吴王也拿不定主意。于是他便去征求西施的意见,于是西施说了很多借给越国粮食的理由,并给吴王分析了当时的利弊,很自然地说服了吴王借粮食给越国。第二年,越国如数归还了粮食,且稻谷颗粒饱满。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于人们的意料。原来,越国人归还的稻谷都是被煮过的,当吴国人明白之时已经为时已晚了。再补种已经误了农时,那一年,吴国几乎颗粒无收。

  越王勾践富国强兵待机攻打吴国的野心被吴国的相国伍子胥察觉了,他不止一次向吴王进谏要对越国早做防备,可是夫差不仅没有听他的话,还因此而疏远了他。西施深知伍子胥在吴国的地位和威望,要想完成复越大业,必须除掉这个劲敌,于是她对吴王夫差说:“伍子胥是什么人,连自己的国家都想灭,还会怕什么人吗?他一向主张灭掉越国,我也是越国人,就请大王先把我杀了吧,要不就不能留着伍子胥。”说着说着,边流泪边做出身体很虚弱的样子,表情十分痛苦。夫差不忍看爱妃如此难过,于是他做出了决定,派人将一把名叫“属镂”的宝剑赐给伍子胥,让其自杀,就这样一代忠臣死在了“红颜祸水”之下,也为越国灭吴除了一大障碍。后来,西施又鼓励吴王逐鹿中原,争夺霸权,这样既能满足吴王的争霸的虚荣心,又可以达到消耗吴国人力、财力、物力的目的。公元前484年,吴王动用大量民工,贯通长江、淮河、泗水、沂水、济水等几大水系,以使吴国坐船即可直达齐鲁一带。

  公元前478年,养精蓄锐的越王趁着夫差北上争霸、国内大旱的时机举兵伐吴,吴军难挡越军攻势,只得退守姑苏城;可是越国仍不罢手,他们采用长期围困姑苏城直至姑苏城破、夫差自杀才告终。至此,辉煌一时的吴国终于在越国的美人计中走向了灭亡。

  看历史,评“胭脂”

  民间对西施下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西施和范蠡泛舟五湖,另一种说法是她被复国成功的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自古红颜多薄命,西施原本是农家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貌美如花,便成了两国政治斗争中的工具。对西施本身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牺牲呢?所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不能从片面或者是表面现象来评价,尤其像西施处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自己的命运不由自己掌握。是她那绝色佳人的美丽将她推到了历史政治的前台,一个单纯的浣纱少女被迫卷入了国家之间的战争,真是印证了那一句“天生丽质难自弃”、“红颜自古多薄命”的话。

  单方面从越国看,西施确实是复越的大功臣。她忍辱负重、背井离乡、以身许国,成功地迷惑了吴王夫差,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关键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要是从吴国来看,西施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祸水红颜,她使吴王杀害忠良、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不问朝政,北上争霸促使国力逐步衰弱,最终被越国所灭。那么,究竟西施是为国牺牲还是祸国殃民,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赵飞燕——飞燕高翔,难负青天

生平简介

  赵飞燕,中国古代美人,她出生在江南水乡姑苏。原名宜主,长安人,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善歌善舞,体态纤美,在舞蹈上有很高的造诣,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家。相传她体态轻盈,能在掌中起舞,故得“飞燕”之名。赵飞燕出生后即被父母丢弃,也许是命不该绝,三天后仍然活着。父母出于不忍之心将其捡回。稍微大点儿之后,由于双亲去世,她和双胞胎妹妹赵合德被送入阳阿公主府学习歌舞。赵飞燕天赋极高,不仅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特别出众。后来,汉成帝出外游玩之时看到了赵飞燕姐妹后非常喜欢,于是便将她们带入宫中封为婕妤,对她极为宠爱。两年后汉成帝废掉了皇后,立赵飞燕为后。她的妹妹赵合德亦被召入宫中立为昭仪。二人都颇有一些手段,因此专宠后宫,显赫一时。在汉成帝死后赵氏姐妹失去了靠山,几年后大司马王莽以害死皇子之罪逼其自尽。就这样,威风一时的赵飞燕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出身卑微的赵飞燕除拥有倾国倾城之美貌外还有一身的才艺,赢得了汉成帝刘骜的欢心。她和其妹赵合德利用成帝对她们的宠爱专权后宫,不择手段,竟然将已到中年尚无子嗣的成帝刚刚坠地的两个亲生儿子害死,致使成帝绝嗣。可当成帝知道这些后对两姐妹的宠爱却有增无减,正在二人忘乎所以的时候厄运悄悄地降临了。

  凄惨的童年生活

  赵飞燕出身卑微,幼年时候家里很苦。她的母亲是姑苏郡主,后来嫁于大将军赵曼,不过婚后两人的生活并不和谐。因此,她的母亲和府里的管家私通并生下了赵飞燕姐妹两人。后来这件事被赵曼知道,他大发雷霆,命家仆将俩姐妹丢弃。三天之后他又去查看,发现两个孩子居然没有死。这让赵曼大感意外,以为是上天降福,于是他将俩姐妹抱回,从此由赵曼抚养。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赵曼就得病去世了,家道从此中落。母女三人也因此从姑苏流落到长安,赵母靠着给别人做针线活来维持生计。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是母女三人却也感觉很温暖。可是祸不单行,没过多久赵母也在贫病交加中不幸归天,留下了一双可怜的女儿。赵母死后,这对双胞胎姐妹哭得惊天动地,最后她们被一位叫作赵临的官员收养,并辗转到了阳阿公主的宫里当侍女。

  事情的发展总是让人意料不到。这对姐妹长大后都出落成了人间少见、世上罕有的绝代奇葩、稀世美女。阳阿公主见她二人容貌绝代,便令其学习歌舞,并给姐姐起名宜主,妹妹取名合德。姐姐的身材真可谓是美妙无比,修而不细,纤而不弱,增一分嫌胖,减一分嫌瘦。走起路来如花临风,摇曵多姿,风情万种;跳起舞来如燕翻飞,轻盈飘舞,几欲凌空。阳阿公主非常喜欢这个可人儿,便干脆以“飞燕”称之,赵飞燕这个名字就是由此而来的。

  时来运转青云直上

  在古代,每一个女人的命运都掌握在男人的手中,赵飞燕也不例外,就是“赫赫有名”的汉成帝彻底扭转了她的一生。在中国古代昏君的行列中,汉成帝可是名列前茅的。他一生沉溺于酒色之间,自甘堕落、荒淫无道、不理国事,留下的骂名数不胜数。向来喜欢游玩的他有一天偶发兴趣来到了阳阿公主的府上,阳阿公主便盛情款待,唤出了几名美女歌舞助兴。汉成帝一眼就看中了在舞伎中央唱歌跳舞的赵飞燕,深深地被她的美貌与舞姿所吸引,她的一颦一笑彻底征服了好色的汉成帝。于是汉成帝就向公主请求,想要把光彩照人的舞伎带回宫去。公主自然是满口答应,就这样赵飞燕飞入了汉宫,成了成帝最宠爱的妃子。

  在进宫的第二天她就被册封为婕妤。在汉朝后宫妃嫔排列的高低中,这个封号是仅次于皇后的,赵飞燕真可谓是“麻雀变凤凰”一步登天了。赵飞燕的秀丽姿容、轻盈如飞燕的身材和出众的舞技,使得她在后宫佳丽中成为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她的一举一动都让成帝为之着迷。为了讨成帝的欢心,她自己创作了很多舞蹈,如单人舞发展成双人舞就是赵飞燕的杰作,而且每个动作都有新招,姿态也是完美之极。她的苦心没有白费,成帝越来越宠爱这位有才情的妃子。因而当代人们都称其为宫廷杰出的舞蹈家。

 “踽步”是赵飞燕擅长的一种独特的舞步,在当时除了赵飞燕,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走出这个舞步来。成帝别出心裁地令人做了一个水晶盘,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观赏赵飞燕的舞蹈。在招待外国使节的宴会上,他下令让仆人用手把水晶盘托起,然后赵飞燕在盘上歌舞。要在一个小小的水晶盘上面歌舞,这可真不是谁都能做的。若没有轻盈的身躯和娴熟的舞姿以及舞蹈功底,恐怕很难在水晶盘上载歌载舞,潇洒自如。当时,赵飞燕的精彩表演把使者们看得一个个目瞪口呆,成帝十分开心,也更加宠爱于她。

  姐妹同心专宠后宫

  女人天生小气且爱忌妒,尤其是深宫里的女人争风吃醋更甚。由于成帝对赵飞燕极其宠爱,引起了后宫其他嫔妃的不满。于是各种各样的诅咒和讥讽便从汉宫的千门万户中传出,飘进了赵飞燕的耳朵里。一心想讨成帝欢心的赵飞燕根本就没想到那些看似温柔贤淑的姐姐妹妹们竟如此可怕。后宫就好比一个危机四伏的战场,随时都可能爆发战争,这让赵飞燕越想越怕。如果后宫之战是以美丽决定胜负的话,那么她足以稳操胜券,可是若论心机和计谋她就有些寡不敌众了。于是,她便整日地思索这个问题。

  有一次成帝问赵飞燕:“听说你还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不知道她是不是和你一样漂亮?”赵飞燕一听觉得时机来了,妹妹虽与自己是孪生姐妹,可脾气秉性和自己却大不一样。妹妹想得出做得到,好胜心强,从来不吃亏。如果有她在身边,自己不就多了个帮手。于是她向成帝说道:“合德比我漂亮不止十倍呢!”成帝吃惊地问道:“这天底下难道还有比你更美的女子吗?”为了验证,他令内侍吕延福持符节宣赵合德进宫,谁知吕延福却空手而返。他对成帝说:“赵合德说,若没有赵婕妤的亲笔书信,她不能奉诏。”成帝非常纳闷,问道:“难道朕的符节还抵不了婕妤的一封书信?”这时赵飞燕马上迎合道:“皇上莫急,这就是我妹妹的精细之处。她担心进宫后会夺去您对我的宠爱,遭到我的不满,这才有意回避。我给她写一封信,向她宣示陛下的恩德就是了。”成帝说道:“你告诉她,她若来了,朕对你们姐妹二人一视同仁。”于是才迎来了赵合德。

  在成帝的焦急等待中赵合德终于出现了。不出赵飞燕所言,赵合德果然娇艳夺目、光彩照人,别有一番魅力。不过,与清瘦著称的赵飞燕不同,赵合德以丰腴见长,她看上去比赵飞燕大了一圈,却又显得很匀称。尤其是她的肌肤洁白晶莹,仿佛玉砌一般。好色的汉成帝十分喜欢,笑道:“朕原来以为天下的美色都已经在皇宫中了,可和你们姐妹二人相比,那些佳丽现在都黯然失色,变成了庸脂俗粉。”随即便命赵合德住进了昭阳宫。

  自从成帝有了两位美人后,整天与赵氏姐妹饮酒狂欢。赵氏姐妹更是变着花样地给成帝找乐,死死地拴住了成帝的心。而这时的姐妹两人更是以宠妃的姿态向着早已地位较高的许皇后、班婕妤二人发动进攻,一场女人的战争遂在后宫展开。

  自赵飞燕进宫的那天起许皇后就被成帝冷落,甚至连和成帝见一面都很难,许皇后一肚子的怨气无从发泄。后来因许皇后为了争权夺势造谣生事被赵飞燕揭发,不久便被成帝废黜,许氏家族也遭到厄运,全族人都被流放。皇后的位置空缺了,赵飞燕就缠着成帝立她为后,然而这个做法遭到了皇太后的强烈反对。直到后来淳于长从中斡旋,赵飞燕才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同时册封赵合德为昭仪。

  为了讨好刚坐上皇后宝座的赵飞燕,成帝便命人在皇宫太液池修建了一艘华丽的御船,名叫“合宫舟”。有一天,成帝带着赵氏姐妹及乐工歌伎一同泛舟赏景,要求赵飞燕当众歌舞一曲。身穿着云英紫裙、碧琼轻绡的赵飞燕一面轻歌,一面起舞,成帝觉得跳舞时配上演奏岂不更加完美,于是令侍郎冯无方吹笙以配飞燕歌舞,此时的舟内一片欢声笑语。谁料当舟行至中流时狂风大作,赵飞燕差一点被风吹走,成帝看到惊慌地大叫:“快保护皇后!”离她最近的冯无方扔掉乐器,拽住皇后的两只脚不肯松手,裙子也被抓皱了,而飞燕对此全不理会只顾继续歌舞。此后,宫中便流传着“飞燕能做掌上舞”的佳话,并且那种折叠有皱的裙子也开始风行一时,被称为“留仙裙”。

 权势凋零美人去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赵氏姐妹虽然得到了皇上的专宠,但二人却未生下一男半女。赵飞燕明白,在这个男尊女卑、母凭子贵的时代里,要想保住皇后的桂冠就必须要有一张王牌。况且,汉成帝始终没有儿子,这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更是朝野上下共同担心的问题。因此,赵氏姐妹专宠十余年无子息,深深为自己将来的命运担忧。

  虽然赵飞燕姐妹没有生育能力,但她们的忌妒之心已在心里深深地种下了。她们不能容忍别的妃子生下龙种,所以姐妹两个时刻关注着被宠幸过的妃子,一些怀孕的宫嫔也因此遭到厄运。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掖廷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坠者无数。当时,民间也流传着“燕飞来,啄皇孙”的童谣。

  有一个姓曹的宫女被成帝临幸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对于年逾四十而尚无子的成帝来说这可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当这件事传到赵飞燕姐妹耳朵里时,她立即令中黄门田客拿着皇帝的诏书毒死了曹姬,抱走了婴儿,后来婴儿便不知下落,姐妹两人一手制造了耸人听闻的惨案。一年之后,同样的悲剧又降临到了许美人的身上。后宫的许美人怀孕后,成帝非常高兴,于是带着许美人瞒着赵飞燕暗中让御医探视,又送给许美人三粒名贵的养身丸药。后来,许美人生下了一个皇子,可是赵合德知道后无理取闹了一场,最后竟然胁迫成帝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儿子。赵氏姐妹的残忍令人发指,而成帝的昏庸也无以复加,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害而不加阻拦,不但不惩罚赵氏姐妹的残忍手段,反而只会流泪哀叹、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一代国主甘愿受制于两个女子,这实在是天大的悲哀。

  正当赵飞燕沉浸在母仪天下的威风中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迈入了班婕妤的老路。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皇后的位置她是坐上了,可是皇上的宠爱却给了别人,而这个宠妃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妹妹赵合德。她也为了复宠而做了许多努力,甚至谎称自己有过身孕,可这一切并没有唤回成帝对她的宠爱。公元前七年三月,汉成帝驾崩,但成帝却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这让朝野上下十分震惊。全体群臣声讨赵氏姐妹祸国殃民,赵合德自知难逃罪责,于是自杀身亡。

  汉成帝死后由他的养子刘欣即位,就是后来的哀帝。由于汉哀帝的即位得到了赵飞燕的支持,出于感恩将其尊为皇太后。六年后哀帝逝世,群臣借此机会想除掉赵飞燕,便以她“有失妇道,淫乱宫闱,没有生育,断了皇室的血脉”等罪名,将她由皇太后贬为孝成皇后。不久,大司马王莽以赵飞燕杀害皇子之罪迫其自尽。至此,显赫一时的赵飞燕就这样结束了她的一生。

  看历史,评“胭脂”

  在现代人眼中,赵飞燕是一个红颜祸水的典型代表。不可否认的是,赵飞燕的舞蹈确实练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体态轻盈使她得到了“飞燕”的称号,但思想上的“轻盈”则就是一种病了。赵飞燕从一名歌伎到受到成帝的专宠,再到一国之母,不能不说她的手段颇为高明。为了达到目的她无所不做,排除异己、谋财害命,直到权倾后宫。欲望和贪婪扭曲了她善良的本性,变成了人人想除之而后快的恶毒妇人,不知道究竟是历史的原因,还是个性使然?

  不过,若从成帝的角度来看,似乎他更让人们感到气愤。堂堂一个君主昏庸至此,连自己的儿子都敢下手,又怎么能把所有的罪责都加在两个女人的身上呢?如果他可以明智一点,相信赵氏姐妹也不会有权倾后宫的机会,也不会到临死连个子嗣都没有。他的软弱无能、他的凡事惧怕,才真正注定了国家的衰落。

万贞儿——没有姿色,却有魅力

生平简介

  万贞儿,明朝山东诸城人。四岁时入宫做了侍女,长大后专门服侍太子朱见深。万贞儿是个有心人,利用了年少懵懂的太子,在未即位之前就和她有了暧昧的关系,待太子称帝后万贞儿被册封为贵妃。成化二年她生下龙子,皇上大喜,立即册封她为皇贵妃。但天公不作美,孩子不到满月时就早夭,自此不孕。但是,她依然不择手段地想要竞争皇后之位,因此她一直迫害宫中怀有身孕的妃嫔。不久之后她在后宫独揽大权,做了二十多年无名有实的皇后,显赫一时,到最后就连宪宗也制服不了她。成化二十三年正月,万贞儿暴病而死。

  魅女人掌天下

  万贞儿以比宪宗大十九岁的“优势”牢牢地拴住了宪宗的心,并且拥有了他一生的宠幸,直到最后离开人世,皇帝对她仍旧念念不忘。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室姐弟恋,在理论上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万贞儿却把理论变成了现实。也许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吧。

  成功俘获太子心

  万贞儿出生在一个中途没落的家庭里,因她的父亲受到罪亲的牵连而被谪居霸州。为了让自己日后有所依靠,他把年仅四岁的女儿送进皇宫做了宫女。年幼的万贞儿入宫后十分懂事乖巧、聪明伶俐,深得明宣宗皇后孙氏的喜爱。一眨眼十五年过去了,到了正统十四年,万贞儿已经成了一位十九岁的妙龄少女。但却没有像她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得到皇上的宠爱,而是被已经成为太后的孙氏派去照顾年仅两岁的皇太子朱见深。

  两个人的缘分由此开始,也为日后万贞儿的得宠埋下了伏笔。在朱见深的眼中万贞儿既像母亲又如姐姐,幼小的他便和万贞儿形影不离。万贞儿一直在盼望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所以使出浑身解数巴结这位皇太子。天顺六年,孙太后因病去世,万贞儿和皇太子更加肆无忌惮。而此时的万贞儿虽然已年过三十,但仍然风韵犹存,风姿绰约,旁人看来也只有二十几岁。为了勾引情窦初开的太子,她格外献媚,终于得到了太子的青睐。

  由于太子从小就是万贞儿带大的,对她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越来越强烈,简直离不开她了。万贞儿便利用这一点牢牢地抓住太子,于是她和太子之间便越来越暧昧。太子居然也爱上了这个大他十九岁的宫女,这在皇室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

  天顺八年明英宗驾崩,只有十八岁的朱见深即位,即为宪宗。坐上了皇帝宝座的朱见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册封万贞儿为皇后,由于万贞儿年纪大且出身微贱,不适合做一国之母,因此遭到了两宫太后的强烈反对。在进退两难下,宪宗只能后退一步,立万贞儿为贵妃。后来关于立皇后的事,两宫太后费了不少的心思。她们在英宗生前亲自为儿子挑选的十二名淑女中又经过仔细筛选,两位太后最后决定立吴氏为皇后。

  得天子者得天下

  荣登皇后宝座的吴氏心气高傲,以为皇帝会贪恋她的花容美貌,并且她有良好的出身背景,一定能将皇帝牢牢地抓在手中。可万万没有想到大婚之夜,皇帝就跑到万贵妃那里去了。每每看到皇帝和万贞儿两人如漆似胶、形影不离,就令吴皇后感到羞愤交加。论出身、论相貌、论修养、论才学,自己哪一点比不上万贞儿?

  在万贞儿的心里,有皇帝的宠爱与贵妃的头衔是满足不了她的胃口的,皇后的位置才是她的最终目标,因此皇后吴氏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其实她很清楚,皇帝对自己的宠爱远胜过皇后,只要皇帝肯下决心立她为后,那么她的目标就可以达成了。仗着皇帝的无比宠幸,她根本就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且皇帝经常驾临她的寝宫,更加助长了她在后宫的威风。因此,她每次见到吴皇后时总是指桑骂槐,不给皇后留任何面子,还故意摆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碍于皇帝对她的宠爱也只能作罢。但万贞儿并没有因皇后的忍气吞声而停止,反而越来越嚣张。吴皇后见状免不了对她进行斥责,可万贞儿却毫不示弱,对皇后也恶语相讥。有一次,皇后忍无可忍,便命宫人将她拖倒在地,亲自取过杖来打了她几下。

  皇后万万没有想到,万贞儿竟不失时机地跑到宪宗面前哭闹不休。眼见宠妃受苦,血气方刚的宪宗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就要治皇后的罪。心怀鬼胎的万妃又故意拦住宪宗不让去闹,说道:“妾身年长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还请皇上让臣妾出宫,以免再让皇后生气,臣妾也省得再受那皮肉之苦了。”宪宗看着万贞儿身上的伤气不打一处来,心疼不已,又说道:“此等泼辣之人,朕若不把她废除,誓不为人!”第二天一早,宪宗便去见两宫太后,说吴氏没有一国之母之胸襟,在后宫里竟敢动粗,不配居六宫之首,定要将其废去。周太后极力劝阻道:“才册立一个多月就要废去,岂不让天下人笑话?”可宪宗心意已决,周太后说服不了皇帝也只得由着他。于是,他便颁布了一道废后诏书,命吴氏缴出宝册、贬入冷宫。

 眼看自己离皇后的宝座是越来越近了,万贞儿迫不及待地让皇帝说服太后立她为后,可太后却因她的出身与年龄不许立万贞儿为后。两个月之后,周太后下旨要宪宗册立被封为贤妃的王氏为皇后,万贞儿再次与皇后宝座擦身而过。王皇后天资聪颖又性情淡泊、软弱怕事,加之吴皇后的前车之鉴,她深知宪宗对于万贞儿的迷恋,于是对她一再地忍让,好让万贞儿无可乘之机,以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做了个傀儡的皇后。

  成化二年间,三十七岁“高龄”的万贞儿生下了皇长子,宪宗高兴的不得了,立即封她为皇贵妃,并许诺立其子为太子,还派出使者四出祷告山川诸神。此时的万贞儿不但宠冠六宫,还独揽后宫大权、威行朝野。

  可偏偏天不遂人愿,龙子不到满月时就早夭,万贞儿也自此不孕。失去了手中的王牌,万贞儿开始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即使做不了皇后她也一定要做上太后的宝座。因丧子之痛,她十分妒恨其他妃嫔们生子。一旦知道哪个妃嫔怀胎,就对她们痛下杀手。迫于她在宫中的权势,妃嫔们只有含泪服从。天网再密,终有一疏,贤妃柏氏生下了一个皇子,两岁时被封为太子。可昭告天下的文书墨迹还未干,只当了四个月太子的朱佑极就离奇地死了。

  害人不成终害己

  这下万贞儿以为再无后顾之忧了,但老天没有遂了她这个心愿。就在六年后的一天,万贞儿又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宪宗还有一个儿子活在世上,并且还被原来的皇后吴氏悉心照料着,孩子的母亲是一位姓纪的宫女。

  一天,太监张敏和平常一样给宪宗梳头。但宪宗却呆呆地望着镜子,然后叹道:“朕已经老了,却没有一个儿子!”话音刚落,张敏扑通一声就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道:“皇上请恕奴才死罪,其实万岁爷还有一子!”宪宗惊诧万分。于是,张敏就娓娓向皇帝道来:“小皇子现在被养育在西内密室,已经六岁了。因为害怕遭到毒手,所以就藏起来没敢报。”知道自己并非尚无子嗣,宪宗真是又惊又喜,立即摆驾至西内,派张敏去领皇子前来见面。

  原来,成化三年间,朝廷将一批男女俘虏押解入京城。在这些俘虏中有一个姓纪的女子,她长得花容月貌,被充入掖庭。后因性情善良贤淑,又富有学识而被升为女史。幸运的她在不久后又被王皇后看中命她去管理内府库藏。有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藏,发现她口齿伶俐对答如流,十分喜爱。后又见她生得俏丽美艳,妩媚动人,便偷偷宠幸了她,没多久就怀孕了。这件事没有逃过万贞儿的利眼,她派人去探听实情。但心慈的宫女不忍心看着皇上的子嗣又遭残害,就谎称纪氏生了鼓胀病,这才使万贵妃取消猜忌。几个月之后,纪氏生下了一个男孩。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一丝的兴奋,反而是更多的忧愁,因为她知道在万贞儿的魔掌下,她肯定会有性命之忧,无辜的小生命也一定逃脱不了。深思熟虑之后她决定将孩子交给太监张敏,命他将孩子溺死。但和善的张敏想到皇上年纪越来越大了,至今尚无子嗣,自己不能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皇室的事。于是他冒着危险把皇子偷偷送到了废后吴氏那里,吴氏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把皇子放在自己居住的西内悉心照料,皇子这才安然活了下来。

  宪宗一见到了儿子不禁悲喜交集,一把将其拥入怀里。紧接着,宪宗就下令向内阁报喜,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之众臣,第二天早朝大臣们就一齐向宪宗道贺。宪宗还命内阁起草诏书颁布天下,替皇子定名叫祐樘,并封纪氏为淑妃,移居西内。大学士商辂担心这个孩子会重蹈皇太子祐极的覆辙,但又不敢明言,只得向皇上奏道,让母子住在一起便于照料养育。宪宗准奏,众人这才有了些许放心。但此时的万贞儿却气得咬牙切齿,所以在那一年的六月就暗地里处死了纪淑妃。究竟死于何因,谁也不敢过问,不过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张敏见到淑妃被害,便先行一步吞金自杀了。

  此时的小祐樘已经被立为太子,一下子成了所有人的宠儿。周太后为了保护这个孙儿,命宪宗将祐樘交给她。无从下手的万贞儿又气又急,于是她下定决心要逼宪宗易储。虽说当时的万贞儿已经年过六十了,但宪宗对她还是有几分的惧怕,再加上一些奸臣勾结万妃,大肆侵吞内府钱财,太子登基对他们造成了很大威胁,于是也帮着万贵妃一起攻击太子,宪宗只得答应了。不过第二天,宪宗正想再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忽闻东岳泰山发生地震,且据天象所测说此兆应在东宫。宪宗以为废太子会惹怒天意,于是便不再提易储之事,这才保住了太子的地位。此时的万贞儿也因为除太子而费尽心机,使得肝火攻心,最终一病不起。成化二十三年正月,万贞儿暴疾而死。万贞儿死后,宪宗悲痛欲绝、辍朝七日,凄然说道:“贵妃一去,朕亦命不久矣!”同年的八月,宪宗也戏剧般地得了重病,追随万贵妃而去,终年四十一岁。

  看历史,评“胭脂”

  万贞儿和宪帝打破世俗,不顾舆论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姐弟恋。如果单纯以感情而论,那这场感情就足以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媲美。宪帝身为一国之君,即便有三宫六院但也只爱万贞儿一个,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另眼相看。但是万贞儿在这段感情里却不满足于单纯为了爱而爱,她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和野心,所以人们提到万贞儿时总是将她和恶毒、阴险等字眼联系起来。看来生活在后宫里,看似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处处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历史上受到专宠的妃子很多,但若论情况之离奇,谁也比不过万贞儿。万贞儿以一个大皇帝十九岁的宫女,最后再以半老徐娘的身份夺得专宠、幸冠后宫,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更何况是在封建时代的明朝。但富有心机的她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在与宪宗二十多年的感情里,万贞儿成功地将母亲、初恋情人和政治盟友三个角色融为一体,让宪宗对她依赖、留恋,兼有佩服,更令他们的关系成为一段密不可分的联盟。万贞儿从宫女到贵妃一步登天地创造了奇迹,所有是与非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马湘兰——诗画双绝,钟灵蕴秀

生平简介

  马湘兰,明“秦淮八艳”之一,是唯一一位不在明末年代的美人。她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酷爱兰花,所以常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此,人们渐渐都称其为湘兰,真名反而没有几人知道。马湘兰并不美,但她很有才气,能诗擅画,又轻财重义,常往来于文人墨客间,尤与文士王稚登(字伯谷)最为友善。

  马湘兰最善长画兰,她的作品不注重对兰之外在形态的细致刻画,而重在通过对兰的描绘抒发内心之逸气。她的画作没有女性的柔美,反而多了些飘逸和野趣,与“吴门画派”中文征明等人的花卉画作尤其相近,反映了妓家对男性文人画家的迎合性及师承性。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七十二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而在北京故宫还有许多外国博物馆里都珍藏有她的画作,且一直被视为珍品,可见其地位之高。除此之外,她的文字造诣也很高,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群音类选》中尚存若干曲文。马湘兰多才多艺,通晓韵律,擅长歌舞技艺,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一腔爱情照沟渠

  马湘兰尤其擅长画兰,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后世也有众多人不断地仿造她的作品,这对于一个青楼女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在这尊崇的背后,她本人却也像这兰花一样,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痴情终成恨,在等待中换来了一生的悲凉。

  映水兰花雨发香

  马湘兰在同胞姐妹四人中排行最末,故人称“四娘”。她不但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且还能自编自导戏剧,撰有《三生传》等剧本。马湘兰的出身如何,没有人知道。人们只听说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后来不幸沦落风尘,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帜、卖笑为生。

  说到马湘兰的“奇”,不能不提她的容貌。据说马湘兰长得并不是出众的美艳,但她独有的气质和言语让人觉得魅力无穷。她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善于察言观色,她的魅力体现在容颜之外,得到了很多文人的青睐。时人称“凡游闲子沓拖少年,走马章台街者,以不识马姬为辱”,正是“寻芳不识马湘兰,自夸风流也枉然”。虽说自古以来秦楼楚馆中不乏“才女”、“侠女”、“色艺双绝”者,但青楼中人首重一个“色”字,这是无可争议的。一个“姿首如常”的青楼女子竟能名冠一时、流芳后世,成为名噪青史的“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到底凭借的是什么?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怎能在秦淮河畔站得住脚?这不得不让后人称奇。

  据说马湘兰还是一双大脚,当时还有人做诗嘲笑马湘兰:“杏花屋角响春鸠,沈水香残懒下楼。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此人笑话马湘兰用新样式的长裙遮住两只大脚。但即便是这样,马湘兰的“幽兰馆”前却是车马始终不断,每天都有很多人士前来造访。这么一个看似平凡的乐妓,为什么会名列轰动一时的“秦淮八艳”之中呢?虽然论及相貌、气质、爱情、婚姻,马湘兰不如其他七位倾城名花,但马湘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的过人才华。尤其是当谈到她的绘画才能时,马湘兰在“秦淮八艳”中绝对是第一名。这也正是她能在佳丽如云的秦淮河畔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马湘兰性格开朗,能说会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歌喉婉丽,舞姿曼妙,却也相当有个性。她用平时积蓄下来的钱财在秦淮河边盖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个性鲜明,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而且她乐于助人,待人也十分大方。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的人。她所结交的大多是一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人雅士,那些庸俗之辈,像满身铜臭气的大盐商、绸缎商等类人,马湘兰拒不接待。

马湘兰的这种做法难免会给她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一次有人就寻事告状,而主审此案者又恰在当年曾被马湘兰拒之门外。此人就借机存心羞辱她,并且下令要逮捕马湘兰,马湘兰只好以钱财来赎自己。据说当时马湘兰被勒索了好多银子,但虎狼一般的官吏还是不肯罢休,把马湘兰逼到了“披发徒跣,目哭皆肿”的地步。就在这时马湘兰认识了她的知心人——王稚登。就是在他的帮助下,马湘兰才得以脱离困境,因此马湘兰对王稚登从此一生倾心,开始了二人的美好人生旅程,成就了二人长达数十载的情缘。

  情归王稚登

  王稚登(公元1535年~公元1621年)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字伯谷,长洲(江阴)人。《明史》称他“四岁能属对,六岁善擘窠大字,十岁能诗”,被推为文征明第二;且他广交朋友,常救人于危难,时人呼其为“侠士”。嘉靖末年王稚登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到连累未能得到重用,便回到江南,在金陵的烟花柳巷流连忘返。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稚登来到马湘兰的住处“幽兰馆”,结识了秦淮河畔的名妓马湘兰。在与马湘兰言谈之中两人颇为投缘,互叹相见太晚。从此以后,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

  以后两个人便经常来往。一日,王稚登向马湘兰求画,马湘兰答应了。她画了一幅《叶兰图》,还在画上题了一首七绝:“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死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她以叶兰的幽寂自喻,诉说心曲,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以身相许的心意。因马湘兰是一个青楼女子,她很怕王稚登将其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于是又蘸墨挥毫画了一幅“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旨在告诉王稚登自己并不是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心中是很明白的,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意思。但是他心里却顾虑重重,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却壮志不灭,在这动荡的年代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卖命拼搏一番,这样一来,就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幸福。同时,他也知道马湘兰是个痴情女子,而且才思敏捷,深怕自己稍有不慎就会给她带来伤害、甚至毁灭,所以尽管他深爱着马湘兰,却不能对马湘兰做些什么承诺。而马湘兰以为王稚登对自己无意,暗自伤心,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因此,两人都将对对方的爱慕之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还像好朋友一样继续交往着。

  终身痴恋意中人

  后来,王稚登被
京都

大学士赵志皋推荐去参加编修国史。王稚登以为人生的转机来了,便立即准备登舟北上,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送行。

  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竟悄悄地闭门谢客,以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王稚登临走之际,透露出了些许想与她结缘的意思。所以马湘兰既得意又欢喜。她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独守寂寞,百无聊赖之际,马湘兰也经常借酒消愁。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但是天不遂人愿,王稚登虽然在进京后做了编史,却受到了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日子很不好过。他受不了气,便毅然南归。他因不得意而归,便觉得无颜面对马湘兰,于是他没有再去找马湘兰,而是定居在姑苏,也因此打消了与马湘兰终生相守的念头。马湘兰得知王稚登失意南归姑苏,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姑苏住几天,同王畅叙心曲,但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的一步。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十年,马湘兰也苦苦等了他三十多年。马湘兰把对王稚登的痴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她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幽兰一样暗自吐芳,暗自饮泣。她填下一阕《鹊桥仙》词,可以看作当时生活的写照:“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

  时间飞逝而过,马湘兰也逐渐老去,而陪伴她的却只有孤独和凄怆。万历三十二年,王稚登迎来他的七十寿辰。人到七十,世俗功名荣辱大抵已是过眼云烟。此时的王稚登分外怀念与马湘兰相处的点点滴滴。他想起“余与姬有吴门烟月之期,几三十年未偿”,忍不住写信邀马湘兰来了结那段尘封的旧约。于是,马湘兰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专程赶到了苏州为王稚登祝寿。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

 在姑苏待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但这时的她却已经是心力交瘁,油尽灯枯。回去不久,马湘兰就一病不起了。她谢绝医治,挥金如土的生活她过惯了,也厌倦了歌舞宴饮的日子。她倾注了平生爱意的人老了,面对窗外红灯闪耀、酒气弥漫的秦淮河她淡然一笑,人世间好像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让她留恋的了。她在病榻上病了好多天,感到自己的时日也不多了,挣扎着起来,仔细地沐浴更衣,就那样从容地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直到安静地去世。才华过人的一代名妓,就这样在郁郁寡欢中结束了其惨然的一生。

  马湘兰死后,有许多才子都来拜祭她。其中有位悼客别出心裁,在悼文中写道:“此固一世雌也,而今安在哉!”此句既符合马湘兰生前处世的豁达幽默,又赞叹了她卓尔不凡的人品与才情,故为时人称道一时。

  看历史,评“胭脂”

  秦淮八艳之中让马湘兰博得头筹的绝对不是她的容颜,而是她的魅力,更在于她的内在的韵味。马湘兰的气质优雅,“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并且她从小聪明伶俐,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光靠这两点,也许就能在秦淮河畔站稳脚跟,但将诸艳群芳全压下、坐到金字塔尖的位置,马湘兰凭借的是一份不让须眉的豪爽。

  与其他七艳相比,马湘兰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容貌上,她不如柳如是端庄俏丽、风姿绰约;爱情上,没有陈圆圆那样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浪漫史;政治立场上,没有李香君血溅扇面、严斥奸佞的高风亮节;婚姻上,没有董小宛甘苦兼有、温馨浪漫的从良经历。马湘兰是靠着自己超人的气质和横溢的才华美名一世。即使没有和王稚登交往,马湘兰依然足以名列“八艳”,马湘兰之名不因政治或男子而盛,这在秦淮八艳中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马湘兰到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逃脱自己的青楼生涯。这是她悲苦命运的所在。在感情上,马湘兰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她不强求别人,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守候着。马湘兰的一生像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但又遗世独立,一片痴心等着情郎,却终又未成婚嫁,正如题画诗中所述:“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马湘兰的一生都是在翘首以待中流逝的,但她却又绝口不吐露半分的相思之苦,把对大书法家王稚登的爱恋偷偷酿成苦涩而芬芳的果实,在无人之夜独自品茗、食咽和消融。她不愧是一个大气而脱俗的女子,把对千里之外的相思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几十年如一日,她始终对王稚登念念不忘;然而,王稚登的话却让马湘兰守望一生的爱情在顷刻间轰然坍塌——“卿鸡皮三少若夏姬,惜余不能为申公巫臣耳。”守候了一生,王稚登最终没有能给她任何的幸福。她因美化了爱情而太过于美化了王稚登对她的感情,用三十三年的守候讨了个自取其辱的悲惨结局,就在这不值得为之等待的爱情中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在“秦淮八艳”当中,马湘兰远离政治的纷纷扰扰,也许她的故事因此而缺少几分跌宕,然而她的生命就像王稚登在《湘兰子集》序中所写的,“六代精英,钟其慧性。三山灵秀,凝为丽情”——“钟灵蕴秀”四字,当是对这一代青楼奇女子最恰当的评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古代十九位美女皇后的命运
杨广的皇后萧氏,集齐了六位皇帝的宠爱,为啥没有进入四大美人呢
才貌出众类古代名女016
中国历代所有才女都有谁
11位中国古代美人,谁有资格C位出道?
端午祭红颜——中国古代十大卓越女诗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