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乡情悠悠乡路长

乡情悠悠乡路长

我的家乡位于豫南一个偏远的地方,叫楼房村。以前,一条悠悠的乡间小路系着一颗悠悠的童心。家乡的乡间小路有无数条,但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从南到北穿庄而过,顺着小河向前延伸的那条小路。

生活的记忆是一条河,绕着我静静地流着。在我感情的长河里,这条小路曾留下许多辛酸而又美好印记,也曾留下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的足印。在这条小路上,我曾哭着行走过,也曾笑着迈步过。一条小路有着述说不完的情和爱,忧和愁。

我居住的村庄,西边是一座青山,南边是一条淮河,北边是一条小河,小河弯弯向东流与淮河交汇。村庄是处在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美丽地方。青山翠绿,河水欢畅,家乡更是一个有动人故事的地方,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乐章,路有路的凝重,世世代代承载着许多人的辛酸往事,悲欢离合。

在我童年的印象里,这是一条真正的小路,宽不到一米,两边杂草丛生,在秋末冬初有露水的时候,走在路上鞋子都会被打湿。就是这条小路,在地理上却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往南延伸通到湖北随州,往北延伸就能通到郑州。

我小的时候,家乡还处在刀耕火种、肩担手提、水轮石磨的年代,生产条件比较落后,人们过日子不讲究质量,凑凑合合能填饱肚子就行。

那时候每当镇上逢集,从这条小路上走过一群群只买不卖而赶集的农民。当时家家户户没有什么东西可卖。

在大集体年代,每到夏秋两季,从小路上走过一队队挑着公粮的农民,农民的日子虽苦点,但粮食打下来以后,给国家交公粮还是很积极的。朴实的农民都懂得一个道理:“没有国哪有家,国好家就好”。当时那送公粮的场面还是很火热的,争先恐后,农民的脸庞上也都洋溢着为社会主义大干快上的满足感和社会荣誉感。

就是家乡的这条小路,在我给生产队放牛的时候,牵着两头牛不知从这条小路上走过多少次。用一些大人的话说;只见牛走不见人跟。吃糠咽菜的日子,我10岁的时候个子才一丁点高,一阵风就能把我给吹跑,而庄上的一些大人却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叫“应大个”。

在我少年的时候,这条小路拓宽了一些,能够走架子车和通过手扶拖拉机。那时候生产条件又先进了一些。

我小的时候和庄上的小伙伴们看了《智取华山》等电影以后,就经常学“打仗”。有一天下午,这条小路上从南到北真的走过很多当兵的。庄上的大人、小孩都好奇地走出来看。庄上有一位叔叔当过几年兵,见过一些世面,他说这是部队在拉练,他说走过去的是一个营的部队。解放军背着枪,就像电影里过队伍一样。

在电影里演的是战争年代,过队伍时老百姓在路边给当兵的塞馒头、鸡蛋、干饭坨子什么的。在七十年代和平时期,却没有看到老百姓在路边给解放军塞馒头、鸡蛋什么的。那个时候,农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送,也没有啥东西吃,大家也是经常饿肚子。

我灵机一动,大喊了一声“解放军万岁”,小伙伴们也跟着我一起喊。解放军一边走一边还向围观的老百姓挥挥手。解放军走远了,我和小伙伴们还跟在后面追着看。

七十年代末,正是大集体解散的前期,生产混乱,再加上灾荒年,农民的日子就更难熬了。家家户户的粮食一到开春就缸低光光,开春的几个月就要打饥荒。有些人实在熬不下去,就跑到外县去要饭。

有一个星期天,我和庄上一个小伙伴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到离家30多公里地方要了两天饭。

还有一天中午,我饿着肚子也就是从这条小路上离家出走,在外边漂泊、流浪3个多月。一路迷茫,一路饥寒交迫,漫无目的地走了几百公里一个大圈后,还是从这条小路回来了。在这条小路上洒下了我的心酸泪。

时光在流逝,生活也在慢慢的转变。在我青年的时候,家乡的这条小路已经变成大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拓宽了一些能跑汽车,但仍是土路。阴雨连绵的时候,泥泞路也是非常难走。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大集体,农民的日子也慢慢开始好过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那个时候还没有兴起外出打工热。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出路。有一天我背起行李,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希望,从家乡的这条路上走向了远方。

几年后当我回家,原来的土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面,天阴下雨,路已经好走一些。心情也就放松很多。这个时候家乡也已通电,家家户户已不再点煤油灯。农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这条路上时常还能看到一些小车经过。

斗转星移,岁月在变,家乡也在变,慢慢的都变好了。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已经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现在,我也已过50岁。如今国家重视农村发展建设,政府投入资金在原来已经压得坑坑洼洼的路面上又重新扩建近5米宽,两车道极具现代化程度的新水泥路,大小车辆畅通无阻。行人再也不怕路上有积水,再也不用担心有泥巴溅身。

“野人怀土,小草恋山。”尽管有的人已经疏远了自己的家乡,但家乡是家的根本,家是人的根本,都是根,都要叶落归根。

乡情悠悠乡路长。岁月见证家乡小路逐渐变成大路,变成希望之路,希望之路在向前延伸着,它在我的心里也向前延伸着,延伸着。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应传锋,笔名:应峰,男,1964年8月出生,河南省信阳市人。

从2001年至今,已在全国30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有30多篇文学作品获奖,作品被收入数种选集。并著有散文集《淡淡的芬芳》《看得见的远方》两部,本人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曾璞丨散文/故乡记忆
乡情
【德斌散文】乡愁
思乡的段落句子精选
故乡的小路
宋银良‖走秋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