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父 亲

父   亲

李家宝||湖北

独倚小楼风满屋,孤雁徘徊痛失怙。

年年断肠父亲节,梦里慈颜无觅处。

父亲在的时候,我不知道世上还有父亲节,等我知道的时候,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了。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年了。按照故乡的风俗,老人逝去三年,是真正远离自己的

故土亲人,去往云水不知处的天国了……        

今年清明节,我携妻挈女回到故乡,来到松柏掩映的父亲的坟前祭拜。那一天,没有清明时节常见的冷雨纷纷,天朗云淡,山风穿过密林,发出呜呜的低语声,坟前去冬的落叶翻卷徘徊,久久不肯远去…… 跪在父亲的坟前,我的眼前又浮现出父亲坐在病床上情景:饱受胃窦癌折磨已瘦成一把骨头的老父,那时进食已经很困难了,几乎是每隔半分钟,他都要闭上双眼,使劲咽下一口唾液,然后呼出一口长气。站在病床前的我,看着父亲的痛苦,除了心里流泪,却束手无策。        

正在我浮想联翩时,一阵山风吹来,引燃了香裱、火纸周围的枯叶,风助火势,顿时腾起数尺高的火焰,烈焰烤炙得手脸生痛。多亏富有经验的二哥带领我们七手八脚拼命扑救,总算没有引起严重的山林火灾。看着袅袅青烟和在轻烟中翩翩飞舞并渐渐远去的灰蝶,我想,这大概是父亲的亡灵在向我们昭示着他对我们儿孙热烈的爱和留恋之情吧!

此时,我才真正痛切地感到,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已经去了比远方更远的地方了。

小时候,我最依恋的亲人是母亲与大哥,如果他们离开我半天,我就会站在家门口的老柳树下眼巴巴地盼着他们的归来。而父亲,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则是严厉甚至是不通人情的。我怕他,犹如幼鼠见猫。           

我从小眼睛不好,可偏又酷爱读书,记得十岁左右就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水浒》《西游》等。冬闲的时候,围坐在火塘边的婶子大娘们喜欢一边纳着鞋底一边听我讲故事。可父亲却严禁我看书,只要见到我拿着书本,他就会大吼一声“三瞎子”(我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霹雳般的叱骂声中,我会吓得浑身颤抖,含泪躲到一边。        

在一个插秧的日子,田埂上玩耍的我,与一个大我六、七岁的邻家男孩发生了冲突,他凶狠地用稻田中的烂泥砸满了我全身,连眼睛都几乎被糊住了。路过的父亲拉起倒在地上哇哇大哭的我,抬手就是一巴掌,一边怒骂着一边把我扯到水塘边,将我洗涮干净,要我滚回家去。少不更事的我,当时觉得父亲太不知道疼爱自己的儿女了,心中暗暗地发誓,等我长大了,您老了,决不养活您!

严峻的父亲也有温情的时候。        

记得是1967年的元宵节,当了多年农村基层干部的父亲也受到文革冲击,经常挨批斗。那天中午,父亲的老朋友林叔叔怕他想不开(当时已经发生多起挨斗干部自杀的事件),特地来看他,由于父亲被造反派拉到邻村批斗没见到。本已缺吃少穿的我家又因为造反派克扣粮食,彻底断粮了。为了招待林叔叔,妈妈在村里借了一圈才借到一升米。晚上,妈妈炒了一碗黄豆,给我们兄妹四人一人分了一小把,要我们吃了睡觉。半夜里,我们兄弟三人被妈妈房里传来的痛哭声惊醒,我们连忙冲过去问发生了什么,妈妈哭着说,幼小的妹妹半夜饿醒吵闹着要吃的,妈妈说家里没有吃的了,妹妹说,中午林叔叔吃剩的饭菜咋不给我吃?妈妈哭着说,那是留给你爹的,他一天都没吃饭了……我们母子四人正抱头痛哭时,第一次挨了造反派毒打的父亲回来了,知道事情原委后,从不抱我们的父亲张开双臂把我们揽在他怀中,从未见他流泪的我 ,看到两行热泪从他被打得青紫的脸上流过……        

七七年初春,我家门前已枯死两年的梨树突发新芽,妈妈高兴地说,我家今年要有喜事了!果然,在这年冬天,我通过文革后的第一次全国高考,成为枣阳县清潭区第一个大学生。收到华中师范学院荆州分院录取通知书那天,我忐忑不安地对父母说,“不理想,不理想……”平时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的父亲笑着打断我大声地说,“很理想,很理想!”第二年三月,父亲坚持要送我到荆州上学。那时,交通不便,从故乡到荆州需时一天半,去搭公汽还要翻山越岭走十里山路。一路上,父亲挑着沉重的行李在前面满头大汗地走着,年届二十的我多次要求替换,都遭到他断然拒绝。大概在他看来,他挑的是他三儿带给家族的光荣和希望吧……

在邻居心目中,父亲是个爆脾气,倔犟、刚正不阿。他们说,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年底,大跃进战鼓正酣,全国各地都在大放“卫星”。担任大队长的父亲被清潭区委叫去,也要他放高产“卫星”。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父亲,知道这个卫星不能放,当官的可以胡扯淡,但父老乡亲是要遭殃的,因为报了高产就要多交公粮,粮食都交了,老百姓吃什么?父亲坚持不放卫星,区委书记要拔掉这面“白旗”,就罚他站在院子里,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才能进屋。那一天,大雪飘飘,寒风如刀,父亲在风雪中站成了一具雪人也不肯屈服,结果被撤职。          

父亲第二次被罢“官”是75年。那时上级大力提倡种植“双季稻”,说双季稻是“方向稻,路线稻,收不了稻谷收稻草,收不了稻草收思想”。身为大队支书的父亲抵制种双季稻,因为前一年的种植实践证明我的故乡不适宜种植“双季稻”,除了浪费种子,让社员多出力流汗外,双季的收成还不如一季收获多。但饱受文革“洗礼”的父亲此时已经不敢公然抗上了,他就玩了一个“阴谋”,用很像双季稻的“五百粒”代替,试图蒙混上级检查。非常不幸的是,父亲的“阴谋”被“英明”的上级领导识破了,盛怒的领导要把一千多亩稻田的秧苗全部耙掉,重新种上双季稻。那是一千多亩长势良好的秧苗啊!父亲心疼得发抖,眼也红了,犟牛脾气又上来了,居然一下子躺在手扶拖拉机前,说“你们要把秧苗耙掉,就从我身上压过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步入人生晚年的父亲,不再担任村干部了。从不做家务的他,学会了喂猪养鸡。为了不给我们兄妹添麻烦,他坚持和母亲在老家种地自给。每当我们要接他到城里住,他总是说不习惯,连吐口痰都不方便。他嗜酒抽烟,可我每次带回的好酒他都舍不得喝,一定要留到春节全家团聚时再喝;每次带给他的好烟,他都会悄悄换成两元一包的“老白条”,怎么劝都没用。        怙

我们兄妹四人在艰难中逐步长大,一个个像鸟儿一样飞离了父母的视野,但我们从未飞出过他们的心房。父亲虽不喜将柔情形于言辞,但他无时不在牵挂着远去的儿女。每次回家探亲,他都要坚持和妈妈步行十华里山路,把我们送上公汽。后来,我出行有专车了,他也总要在我离去时送我到车上。不会像妈妈那样摇着手说“再见啦,宝儿,下次早点回来呀!”但他会默不作声地盯着我,看着车子绝尘而去。每当我回头看时,总能看到他佝偻着腰,使劲仰着苍白的头凝望着远去的我们。 

人这一辈子,能吃能喝能哭能闹能笑能跳的日子也就几十年光阴,除去工作加班赚钱养家糊口,剩下的按天计算,大都会留给自己和孩子,留给父母的又有几何?而父亲的寡言又常常让我们常常忽略了他的真实存在状态,我不知道他的头发何时变得花白,不知道他那曾经挺直的腰板何时变得佝偻了,也不知道他脸上的老人斑起于何时。三年前的春节回老家,发现父亲精神不济,吃饭不香,连平生钟爱的白酒也喝得很少了。问他咋了,他只说是胃炎发了,我们也没多在意,觉得人老了,有个病疼很正常。想想真是后悔莫及呀!如果早点接他到好医院去检查,早点让他入院治疗呢?

真是百死莫赎,百死莫赎啊!夫复何言!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过程,父母给了我们鲜活的生命,但当父亲受到癌症折磨时,我却无法替他承受苦痛!虽然我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离我而去的亲人会越来越多,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迟早会发生,但当时我还是在心里千百遍祈求苍天佛祖能保佑他老人家挺过这道生命之坎,让我晚一点、再晚一点变成失去父亲的孤儿,哪怕是折我的寿我也心甘情愿!可是,在2014年的4月29日零点四十八分,苍天不佑,无论我怎样千呼万唤,父亲还是犹如一片枯叶,匆匆从我的生命绿荫中飘落,千里之外的我,竟然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从此,父亲,成了我生命中最奢侈称呼,化为了夜阑人静时含泪的一弯冷月……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是故乡的风最先擦干我们的泪水,是故乡的太阳照耀我们从泥地上站起来。所以,故乡是我们灵魂憩息的彼岸,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思念,是我们在遭受人生挫折痛苦后想回去疗伤的田园。可是,你是否意识到,正是父母构成了故乡的精魂,父母才是故乡的先在呀!失去了父母,我们也就断了回故乡的路啊!人们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其实,你不知道,父母去,人生连归途也失去了!你就只是一只失怙的、不知所终的漂泊的孤雁呀! 

写于2017年6月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李家宝,湖北枣阳人,教授,微信名晚秋。原任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评审专家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多项,均已结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及A&HCI转载和收录。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全国通用教材十六部,公开出版诗集一部。曾获得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成果等奖项。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 ▎何龙飞:记忆里的栽秧
父母的圣器
散文天地|回想小学时代(六)作者:隔窗听雨
知青故事:三位母亲
【洞庭作家】尚利红/这一片金黄
插 秧 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