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石头缝里走出的画家

石头缝里走出的画家

兰草||重庆

山之骨在于石,石之美在于奇。奇峰奇石必有天下奇观。石头画家谭继文不满足于董其昌、四王“笔笔有出处”和复制性继承中国画传统的观点,主张继承古人的创新精神,并用自然生活中的沉积岩平行线裂纹,创造了中国山水画新笔墨语言“平行皴,”续写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创新史。

——题记

石不能言最可人

谭继文是从大山石头缝里走出来的画家。1977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那时“工农兵”学员实行哪来哪去的政策,自然那些被人们誉为的风水宝地注定与他无缘,也更不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览众山小了。他带着那不灭的画家梦回到了石柱县,站在方斗山脉的一块石头上,观天上云卷云舒,看世间花开花落。

现实比想象的更为残酷。面对全国大范围的“工农兵”学员遭歧视,谭继文也未能躲过这一劫。他被分到一所叫“五·七”中学的区所在地学校任美术教师,可学校不重视美术课,甚至调作其它课,自然谭继文的课程量不足,就安排他打钟、印油印、收发报纸、当伙食团长等勤杂活。谭继文感到所学非所用,刚踏入社会,就遭当头一盆凉水,浇得他透心凉。此时,他的心情很乱,乱像一团麻,沉重的思想压力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仿佛油印室里的空气都要爆炸似的,脑子里常常泛起一股莫名奇妙的东西。他走出油印室透透气,来到操场的一角,仰望蓝天,想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经典名言:“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谭继文也想做一名仰望星空的人,却被有的人扼杀在成长的摇篮里。谭继文饱含眼泪,长叹短嘘,想起了他父亲的话:“人生的路要经过很多道坎,遇到坎后不要退缩,要挺直腰,一咬牙就迈过去了。”也有老师劝他:“管他是当老师还是当勤杂工哟,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只要能发工资就行。”谭继文痛定思痛后,又坚定自已的信念,决不因为别人不重视美术课而改行,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坚持到底,你不让我画,我越要画,画就要画出个名堂来证明“工农兵”学员不是孬种。他心这么想就这么干,白天不让画,就晚上画,有时画到通宵达旦,越画越觉石头无言最可人的艺术魅力。可过了一段时间,谁知学校领导发现了又说浪费电,要按学校统一时间关灯作息。就这样,白天晚上画画都受限制,怎么办呢?这一道道坎再难也得过呀!他就开始锻炼身体,磨炼毅力,为以后画画打基础。他每天早上比学生提前一小时起床,在学校200米操场的跑道上长跑50圈后,再打起床钟。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一篇论文《体力毅力智力与美术创作的关系》,发表在文化部办的《文化月刊》上,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三年来,他凭着一股犟劲,在这跑道上不知画了多少个圈,也不知滴了多少汗水,所幸的是他不但没被击垮,反而越挫越勇,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就像一头拉不回头的牛,任何困难也改变不了他倔强的性格和画画的决心。他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自费到重庆、北京等地参观美展。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其他的乘客吃的是苹果、梨、凤爪等,谭继文在重庆上火车时带了一坨地瓜,渴了、饿了时就啃地瓜。有好心的人见了给他苹果或梨,他乐呵呵地说:“谢谢了,我这挺好的,既经济又实惠。”谭继文在火车上摇摇晃晃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为的就是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参观第六届全国美展。每天吃过早饭,他带上一个面包,从上午开馆看到下午闭关,一直看了15天。他在观看每幅画的时候,用速写和文字,详细记录每幅画的构图、线条、用笔、用墨和用色。

回到小山村,他又带上干粮,背上画板,日行莽莽大山之中画速写,夜宿吊脚楼,寻找自已的路,在大山深处与石头对话。经过长时间对石头的观察、探索,发现沉积岩还是一片没被人开采过的处女地。

石柱人画石头  驾轻就熟

“石柱人画石头驾轻就熟。”这是原黔江地区文化局局长张玉林说的。

谭继文的故乡石柱县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有男石柱、女石柱、万寿山、七曜山、方斗山,那山上山下,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漫山遍野都镶嵌着石头。谭继文就像石头缝里长出的一株小树苗,石头为他遮风挡雨,供他解剖石头、研究石头、画石头。他说:“我画石头是因为我爱石头,我爱石头诚实的品格,还爱石头顽强的意志,更爱石头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尽管它从不言语,却用铁臂扛起万里江山。”源于一种石头的精神、石头的力量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

1984年1月,谭继文经历东南西三个方位的调换,在石柱县几乎转了一圈后调离学校,任石柱县文化馆专职美术干部。春去冬来几十载,笔耕不辍。在他的笔下那一座座激情涌动的群山,厚重大气的岩石,像一双巨臂扛起万里江山时,他想到了男石柱、女石柱,想到了连绵起伏的方斗山,更想到的是中国人的力量,华夏民族的魂魄。

谭继文认识石头,是曾当过石匠解剖过石头,大自然中石头的形成除了地质学家能读懂外,在一般人看来,石头就是石头,一块普通的、冰凉的石头。但在谭继文眼里却是上天赐给他的最好礼物,最珍贵的宝石。它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霜雪雨,石头缝里藏着艺术,表面呈很多有规律的平行线,很有形式感、运动感、音乐感,那排山倒海的线条,像挂在蓝天上的五线谱,在天地间奏出最美的大地乐章。他悟出了 “石头是山的风骨,山的脊梁,无石不成山”的道理,也懂得作画不重复别人,要走自己的路,不能做复印机,要到生活中去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美,挖掘适合自己表现山水画的新笔墨语言。就因这样一种想法,谭继文失去了许多挣钱的机会。

改革开放没几年,国家鼓励机关工作人员下海经商办企业,不少人纷纷停薪留职到沿海一带下海经商。谭继文妻子也动员他下海,为家庭创点收,改变一下家庭的经济状况。可他死活都不愿意,他说:“你知道,水浒传里的张顺,人称'浪里白条’,水底蛟龙;李逵,人称'黑旋风’,手持两把板斧,属陆地猛虎。在陆地上蛟龙战不过猛虎,在水里猛虎战不过蛟龙。明知我不是经商的料,下海不是被淹死吗?”他的妻子想了想,认为也是这个理,他就天天在画室里画石头,画得满壁生烟,甚至连单位晚上舞厅值班两个小时20元的机会都放弃。后来有同事感慨地说:“如果哪个把谭继文动员下海经商了,文化馆的改革也就成功了。”

谭继文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仍按自己的路子坚定地走下去。他说:“人生,就是一次次跋涉,只有前行,没有退路。钱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就这样,在金钱和绘画面前谭继文毅然选择了绘画,继续研究石头。因方斗山存在着各类石头,那些裸露在地上的黑石头、白石头、灰石头、绿石头、红石头等五颜六色的石头,石质坚硬,不易开采,在画家笔下用什么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等几皴几擦就能勾勒出石头的轮廓,这是古人表现过的石头。但还有一种大自然普遍存在,古人又没有表现过的石头,老百姓称这种石头叫“起层石”,又叫“千层石”,学名“沉积岩”,它记录着地壳演变的漫长过程,在经受亿万年的压缩变化后,形成一层一层坚硬的岩石,其特点是可将这种石头开成一片一片的用来铺路、砌水池、架桥梁,甚至还可用来当瓦盖房。谭继文翻遍家里所有的画册,还多次到新华书店和图书馆查找资料,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在中国画中没有哪一位画家表现过这类沉积岩。这种石头在方斗山、七曜山、武陵山区可不是稀罕物了,但还是一片处女地。谭继文心想:“这石头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千百年来,为什么被画家们忽略了呢?我这一辈子就做一件事,研究沉积岩笔墨语言。”

谭继文在研究中国山水画传统中,发现宋元以前的画家是以创造、创新为主,中国山水画坛就出现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李成、范宽、米芾等山水画创新大师,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不同岩石创造了“荷叶皴、马牙皴、斧劈皴、披麻皴、云头皴、牛毛皴、乱柴皴、弹窝皴、米点皴、折带皴”等20多种表现山石的皴法。可是,到了明末清初以后,受董其昌的影响,出现了王时敏、王鉴、王翚 、王原祁临摹大师,要求画家作画笔笔有出处,束缚了画家的思维,捆住了画家的手脚,以至中国山水画坛近几百年来很少有创新成果出现。所以,谭继文选择了继承古人的创新思想,走自己的路。也有朋友质疑地说:创新谈何容易?中国美术史近几百年来,大师中有几个是创新的?现在流行的是笔墨,要讲功力,笔能扛鼎。还有朋友说:还是临摹好,来的快,一天能画十来幅,你看看全国美展那些评委,你临摹评委的就容易入展、获奖,早点弄个中国美协会员,有地位好混圈子、混市场,卖点钱。谭继文带着画稿请教他的老师,老师对他说:“画家不要给自己出难题,上面怎么讲你就怎么画。”谭继文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继承古人的创新思想,踏着荆、关、董、巨、刘、李、马、夏的脚印一路前行,探索沉积岩笔墨的表现语言。

地质学家的视野是寻找丰富的地质矿藏,艺术家的灵感在于大自然寻找美。谭继文是在研究中国画传统,创新中国画笔墨语言中,寻找沉积岩的美和表现方法,都预示着艰辛。他为了研究中国画传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石头,常背着一个大画板,带着干粮,日行茫茫武陵山,夜宿土家吊脚楼,到生活中去观察沉积岩的纹理、结构、形成,饿了啃点馒头,渴了喝点冷水,天黑了住老百姓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走就是十天半月,向茫茫的武陵山寻找表现沉积岩的答案。

一次,谭继文外出写生,在沙子区与一位美术老师聂广楼结伴,两人从沙子的太坪槽翻七曜山沿途写生。他们走到湖北省利川县一个叫后坝的地方,那里人烟稀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突遇天下暴雨,两人猫在一个石洞避雨,可到了中午也找不到人家煮饭吃,肚子三番五次告急,需及时补充能量。正在饥肠辘辘腿发软之时,突然碰上一个挑担的中年男子迎面走来,两只箩筐还剩三块被雨淋得湿漉漉的豆腐,明白那是卖豆腐所剩下的,两人就一人买一块白豆腐,和着雨水吞了下去,才总算有点力气回到住地。

谭继文走了一段时间后回到家,妻子见他头戴一顶烂草帽,衣服挂破了,鞋也磨出洞,人变得又瘦又黑,不禁有些心疼起来。谭继文却憨憨一笑,又把写生稿挂满了墙壁的四周,床上、桌子上、沙发上全是写生稿,他一边自言自语地说:“石头呀石头,看来你也受冷落哟!古人创造了那么多表现山石的皴法,为什么就没有适合表现你的皴法呢?” 又一边追寻传统画法,什么荆浩、马远、董源、郭熙、米芾的,翻来覆去地临,浓破淡,淡破浓,长线短线都用上派场,画得四壁生烟,废纸一大堆,都找不到沉积岩的感觉,仍没有满意的答案。看来还得深入生活,重走武陵山。

谭继文也记不清是多少次走进武陵山了,唯有的念头就是探索沉积岩的内在价值对中国画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他仍挎着草绿色的帆布包,头戴草帽,脚穿一双解放鞋,背着画板走出家门,走出方斗山,独自一人来到武陵山脉的黔江梅子关一带写生。他放眼望去,满目都是大山、沉积岩,陡峭、险峻、飞扬,纹理古朴、雄浑、自然,很有画面感。这些沉积岩如用古人的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等传统皴法,都无法表现出来。但如何表现沉积岩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呢?既是一道难题横在了谭继文的面前,又更坚定了谭继文挑战的勇气,决心克服一道道难关。只要谭继文一铺上宣纸,拿起画笔的时候,激情涌动,眼前就浮现岩石的陡峭、险峻、大气、厚重的画面,他把这些速写落笔于画稿上,然后将创作的山水画征求朋友或同学、老师的意见,有的点评谭继文的石头画说:“把没有生命的石头,注入了生命的信息”。也有不少的人持反对态度,认为古人创造了那么多皴法不用,要去创新,不是自讨苦吃吗?谭继文说:“别人是继承传统的笔墨,我是继承传统的创新思想,如果没有古人的创新,哪有今天的传统?”后来,谭继文把自己的想法用一种文字符号表述出来,写成一篇标题为《继承传统不等于东施效颦》的论文,发表在《艺术探索》杂志上,其观点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认可。

但到底用怎样一种笔墨语言来表述沉积岩?还是没有找到更科学的答案。谭继文带着疑问,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于2000年7月自费到深圳参加《国画家》举办的高研班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向授课老师请教 ,谈自己的创作想法,老师对他的创新思路给予充分肯定,还在班上作范例讲评。学习结束时,陈永锵、冯今松教授还题写“石痴”“石能言”书法相送,鼓励谭继文坚持自己的创新路子走下去,使他很受鼓舞,心里更有了底气。

谭继文从深圳取经回家,又一头钻进画室研究起沉积岩的表现方法。通过反反复复地探索、研究,他发现沉积岩最大的特点是线条美,一把一把成横平行线,比古人的斧劈皴、解索皴、荷叶皴、披麻皴等皴法更有形式美。他通过大胆探索、分析沉积岩的特性,用毛笔在宣纸上反复涂抹,反复试验,逐渐形成平行皴的雏形。2000年左右,谭继文用平行皴的技法创作的《武陵山之歌》《山地》《山寨春早》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美展分别获一等、二等、三等奖;《岭上五月》参加中国美协和重庆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大三峡中国画展” 获三等奖;《古老的唢呐》参加1997年中国文化部主办的“迎香港回归”美展获优秀奖;《风卷红旗过大关》入选1999年中国美协、中央文献出版社主办的《毛泽东诗词创意画展》并获三等奖;《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美术》《人民画报》《国画家》《中国民族画报》等刊物发表200多件美术作品;人民网、央视网等20多家媒体纷纷转发谭继文的石头画,他把这种表现沉积岩的技法取名为“平行皴”。

2003年《经济日报》编辑雨山先生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说:“谭继文创造的'平行皴’法,填补了明代以来400年间无人创造皴法课题的空白。” 2005年“平行皴”石头画入选央视风格栏目。

谭继文创造的“平行皴”和古人的斧劈皴、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马牙皴、米点皴、折带皴等皴法相比较,更具有形式感、厚重感、运动感、体积感。

老北漂闯画坛

2012年,谭继文退休后,告别家乡走出大山,走出武陵山,带着他的石头梦,带着独创的“平行皴”新笔墨语言来到北京,在朝阳区将台路环铁直线甲5号院租了一间130平米的工作室。充足的阳光从玻璃天窗投进室内,整个工作室亮堂堂的,从不缺光照。不知他是哪来的一股力量,总有一种用不完的劲,就在这间工作室用几块层板靠在墙壁上作画,自由自在的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知疲倦地画画,有时汗水湿透了衣服,索性脱掉外衣,甩开臂膀大摆战场,画得满壁生烟,墨芳四溢,不管春夏秋冬,他是一个追着太阳走的人。

北京春、夏季早上四点多钟天亮了,他就起床,吃完早饭还不到六点钟又开始作画,画到兴致的时候,随意地哼上不知是谁唱的歌:“我们对着太阳说,向往不会改变;我们对着长江说,追求不会改变;我们对着大地说,贫穷总会改变;我们对着黄河说,生活总会改变......”。要是心情抑郁,或是累了的时候,他也不像有的年轻人那样,架子鼓作为发泄的对象,乒乒砰砰敲打一通,或是在电脑上打游戏,战它几个回合。谭继文释放的对象是树林。在他工作室旁有一片800多亩的人造林,有人称是他的后花园,到那里去静静心,养养神,在林子里一边走一边唱:“春夏秋冬孤单地走,风里雨里没有人问候,孤单的日子,孤单地走,茫茫人海我孤单地漂流......”,用歌声来排解寂寞与压抑。

2016年,谭继文转移到宋庄,寻找有创新思想的画家。可到了宋庄后,他所见的现状令人堪忧。宋庄是一个画家聚集地,国展班多、临摹的多、画廊多,真正有创新思想的画家少,不免让谭继文感到有些失望。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大多是来参加国展班的,叫做“冲国展。”有了中美协会员这块牌子,就好混圈子、好捞票子。这些班为了好招学员,打着“中央美院”“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画院”等招牌招生。有的老师灌输的是“中国画只讲笔墨,不讲创新,不讲透视,不讲科学,”宣传的是“中国画越古越好,要有古意,要荒寒”,仍醉心于前人笔墨技巧,推行的是董其昌和“四王”的临摹之风,追寻的是笔笔有出处,很大一部分画家适应了董其昌和“四王”的精神奴役,改变了中国画创新发展的思路,走在一条临摹、笔墨、地位与金钱的道路上。甚至有的人还在网上高谈阔论,有组织、有地位、有头衔的人的书画才是最好的书画,很少有人谈创新,在画上下功夫。一段时间中国画坛临摹、高仿、复制铺天盖地而来。当创新的作品得不到权力者的认可,中国画坛出现千人一面的严重现象时,一个从山里走出的画家谭继文,响亮地喊出:“临摹出不了大师,创新才是中国画真正的出路,而不是牌子、位子、圈子、票子。”

谭继文的初心不改,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他是山寨组织,还是正规军,画家最根本的是画好画,这就是功夫。作品好,有风格,没地位也受欢迎,那就是好的画。法国画家米勒是一位农民画家,他没有地位,也没有头衔,他的作品照样传世;高俅、童贯是宋朝朝廷的命官,有地位、有官衔,其武功不行,不就照样成了梁山好汉的战俘吗?由此可见,中国画传统也要有创新,创新是勇者的追求,探索是强者的足迹。谭继文举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说:“有一个农民死后给儿子留下三间茅草房和一坛大米,儿子有房住,有大米吃,但不能坐吃山空呀!要想比父亲过得更好,就得想办法克服父亲生前没有克服的困难,解决父亲生前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父亲没有想到的他还得想。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叫'创新’。”

创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动力,一个国家如果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就要挨打。中国画同样离不开创新,不创新,中国画就不能发展。古时候最开始没有中国画,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画。所以,谭继文更坚信自己创新的路子是对的,他把眼光用在发现美上,带着画笔外出写生。这次他不是去武陵山写生,而是去太行山写生。他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裸露的石头,集中成片的呈横线、竖线、长线、短线的沉积岩,一层一层的,像千层饼,层与层之间的纹理纵横交错,石质坚硬致密,外表有很薄的风化层,石上纹理清晰,多呈凹凸,平直状,具有一定的韵律,线条流畅,时有波折起伏,显得自然、造型奇特,变化多端,山形神韵雄浑壮美,淡雅端庄 ,与方斗山、武陵山的千层石同属一个家族。

谭继文去太行山写生后,信心满满,用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创作一批石头画。他所创作的石头画是从生活中来的,不是传统中那种“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意境,也不是八大山人“墨点不多泪点多”的残山剩水,更没有八大山人的亡国之痛。谭继文继承的是古人的创新思想,他笔下的平行皴石头画,象征的是民族的脊梁、民族的气魄和力量,表现的是中华情,民族魂,朗朗乾坤的开明盛世。平行皴作为一种新的笔墨、新的语言、新的符号,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丰富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表达语言,续写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创新史。

2018年,谭继文用自创的平行皴新笔墨语言创作了一幅《石眼观沧桑——太行天河红旗渠》画,表现太行山沉积岩的厚重大气,那排山倒海的线条,像五线谱镶嵌在蓝天下,透过石洞观红旗渠水带给太行山人的变化,留下的是在那艰苦岁月,人们凭着双手,劈开太行山,渠水穿山来的创业精神,抒发的是中华情,张扬的是民族魂。他把这幅画挂在画室里,不少人路过、看过谭继文的这幅石头画后都赞不绝口地说:“太震撼了,画出了大山的脊梁,这是亚洲最具风格的山水画,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很有学术价值。”

谭继文在与前来观画的人谈到创作这幅画时,深有感触地说:“太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这里曾出现过无数的英雄,有山水画坛的文化创新英雄荆浩,有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英雄八路军,还有郭亮村英雄和红旗渠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脊梁,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先生评价说:“谭继文自幼生活在重庆山乡,沉积岩经地壳裂变形成的平行线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遂情有独钟地大胆运用于山水画创作,经五十年锤炼,焉然创'平行皴 ’独立于山水画坛。平行皴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再现,也是画家对形式美的创造,对个性语言的自觉把握。”

2019年和2021年,天安门人民政府管委会收藏了谭继文的山水画作品《朗朗乾坤颂中华》和《巍巍太行山》;2020年《美术》杂志第5期“学术新见”栏目刊发了谭继文的山水画作品《风云万寿山》《枫红石头岭》《石眼观沧桑——太行天河红旗渠》和理论文章《临摹出不了大师》,引起了不少美术界的关注和好评;2021年庆祝,谭继文的山水画《雄鸡一叫天门开》《枫红石头岭》《佛门仙境梵净山》《秋天的油草河》《巴山夜雨涨秋池》,入选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百年经典》。这本画册收录了1921年至2021年,中国画坛有风格的画家齐白石、黄宾虹、蒋兆和、潘天寿等120多名画家的人物、山水、花鸟画作品。

谭继文由南到北,从方斗山到武陵山,从武陵山到太行山,翻越千山万水,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但无论他走多远,也走不出故乡的泥土芬芳;无论他在干啥,都忘不了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思想,因为那是中国画传统的魂。

附:谭继文山水画《雄鸡一叫天门开》244X488厘米

画家简介:

谭继文,男,土家族,1952年3月生,重庆市人,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市群文研究馆员,曾任重庆市美协理事,现任重庆市中国画学会理事。其山水画、美术论文曾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美术》《民族画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画报》《国画家》《中国美术百年经典》等几十家报刊上。《郎朗乾坤颂中华》《巍巍太行山》被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委会收藏。

图片/作者

 

作 家 简 介

高兴兰(笔名:兰草),女 ,土家族,重庆市人,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作协会员,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纪检监察工作、林业工作和编修地方志工作,先后有散文、论文、人物通讯、评论等多篇文章在《中国地方志》《中国监察》《中国民族报》《重庆日报》《重庆文艺》《重庆晚报》《重庆晨报》《贵州民族报》《巴人》《运河》《检察文学》等报刊发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柳暗花明又一“皴”
谭继文:临摹出不了大师
【国画教程】2课,山石,画石基本技法
中国山水画之皴法总结
[转载]朱零先生诠释经典《芥子园画谱》
【石头娃】一代笔墨学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