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乘凉旧事

乘凉旧事

炎炎盛夏,江南不是火炉胜似火炉,又开启了炙手可热的烧烤模式。烈日下,公园里街道上,游人行人明显少了许多。人们依依不舍舒适地蹲在空调房里,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阵阵清凉,感受着室内室外冰火两重天的人间冷暖。尽管开着空调,吹着电风扇,吃着冰箱里源源不断的冷饮食物冷冻食品,但是,每到盛夏,我总会想起老竹榻、麦草扇、大壶茶,想起小山村满天繁星的夜空和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想起大人们滔滔不绝讲不完的徐文长故事,想起儿时夏夜的乘凉旧事。

孩提时代,没有电风扇,没有冰箱空调。夏天的气温似乎也没有现在那么高,高温的日子也没有现在那么长。那时很少遇到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酷暑天气,偶有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酷暑天气,县里、公社里的有线广播,总会不停地滚动播出高温警报,大呼小叫,不时地提醒着人们避开午间毒日直晒高温作业,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夏日炎炎,劳作的人们,不是穿上厚厚的衣服防晒吸汗,就是不时地跳入小河里、水库中,洗澡冲凉,进行物理降温、水中消暑。江河湖海池塘水库里,随处可见畅游戏水野泳打水仗的人们,似乎只有水中才是最舒爽清凉的避暑天堂。也许由于信息闭塞的原因,也许由于游泳是人类一项基本生存技能,人人都会游泳的缘故,儿时,远近乡里很少听说有大人或孩子野泳失足被淹的信息。天气炎热,学会了游泳,就自然多了一个防暑消暑的选择,多了一份水中度夏的惬意。

依稀记得儿时的夏夜,到了夜幕降临,每家每户都会开启传统的庭院乘凉模式,所有的乘凉老物件几乎倾巢而出,竹榻、竹躺椅、竹凳、竹席、长凳、板桌,芭蕉扇、麦草扇、折扇、竹编扇等,摆满小小庭院;清凉油、风油精、仁丹丸、藿香正气水,锯沫蚊香、盘装蚊香等,也时刻准备着。真可谓“十八般兵器”件件上台,“十八般武艺”悉数登场,来对付夏日酷暑。

炎炎夏夜,在庭院里乘凉,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修课和规定动作。原因很简单,室内也无电扇空调,异常闷热,还不如室外空气流畅,气温稍低,就连喘口气,也要比室内爽朗通畅一些。太阳西下,清扫完庭院,泼上凉水,浇湿地皮,点上一个烟堆,熏驱逢人便咬的蚊子,就在庭院里开始吃“露天饭”了。几个蔬茶,几盆菜根汤,几碗米饭,粗茶淡饭,简简单单。收拾完桌椅碗筷,夏夜乘凉就拉开了序幕。庭院乘凉,是炎炎夏日儿时一天的期盼,也是大人们忙忙碌碌一天中的短暂休整,更是一个家庭其乐融融最放松最惬意的悠闲时光。生活虽然清贫,但心情依旧快乐,身心极为放松。

夏夜乘凉,家里最热门、最抢手的老物件,就要数祖上传下来的那张老竹榻了。记得家里有好几张大大小小、新新旧旧、款式不一的竹榻。但是,就数那张最古老的、旧得发红的、光滑的竹榻最热门、最抢手,睡上去也最贴肉、最凉快。这张需搁在两张板凳上的老竹榻,其实是一张竹板床。吃完“露天饭”,太阳刚刚下山,我们几个孩子就七手八脚地把竹榻、竹睡椅等,从屋里全都搬到了院子里,东南西北中,一一摆放完毕。其中,每次都会把这张老竹榻,端端正正地摆放在院子中央最接近风口的位置。虽然摆放有些凌乱,但在暮色中,仍然可以看出这张老竹榻的重要地位。先用滚烫的开水浇一遍老竹榻,再用清凉的井水,一遍又一遍地擦洗床面,直至油光可鉴、凉嗖嗖的,泛出古老而深遂的红光。于是乎,阵阵山风中,这张貌不惊人老竹榻的优势,瞬间显现,心情发挥。这时,你如果洗完澡,光着身子躺上老竹榻,那么,就会像躺在一张冰凉的水床上一样,浑身都会竖起一根根汗毛,皱起一阵阵鸡皮疙瘩。因为温度反差实在太大了,老竹榻实在太凉了,令人不寒而栗。

家里的这张老竹榻,也不是谁抢到就能给谁躺下乘凉的,它可是给家里最年长的外婆准备的。用母亲的话说:这是给老祖宗乘凉用的。我们只有在外婆回屋睡觉后,才趁机到竹榻上去揩揩油、懒懒床,也沾一沾“空调竹榻”的清凉。好在老竹榻挺宽,每次晚上乘凉,外婆总会“钦点”一个当天比较乖的孩子,与她在竹榻上一起乘凉,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还给他背上挠痒痒,以示鼓励奖励。如果谁能被外婆“钦点”到在老竹榻上一起乘凉,那么,当天晚上乘凉时肯定会“骨头轻得飘起来”,直至招来其他孩子酸酸的醋意才肯罢休。

后来从母亲口中得知,这张老竹榻是外公家的“传家宝”。至于是何时制作的老物件,已无从考究。从外婆的年龄判断,已至少是上百年的老古董了。一张古老的小小竹榻,已不知经历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也不知见证了春去秋来多少个炎炎夏夜。直至后来夏天我偶然从部队回老家探亲,有时夏天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也常常喜欢睡这张儿时只有外婆“钦点”才能睡得上的老竹榻。不但异常清凉,而且让人心静,翻身时虽然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但睡眠质量相当地高,常常躺下就进入深度睡眠,一觉睡到天亮。老物件,真不可小觑。

无竹不江南。夏日消暑乘凉,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竹榻、竹躺椅等竹制品了。除了竹榻、竹躺椅等竹制品,在那个尚无电风扇的年代,扇子也是不可或缺的乘凉必备用品。记得我们七口之家的大家庭里,芭蕉扇、麦草扇、竹扇、折扇等各种扇子,一应俱全,至少有十几把之多。芭蕉扇是从供销社里买来的,细心的父亲或在扇面上标记着各种符号,或写上我们兄弟的名字,或记着阿位拍数字。既防止大家一轰而上争抢扇子,又防止东丢西丢东躲西藏找不到扇子,写上名字、标上符号,以落实每个孩子“物归原处、管好自己东西”的个人责任。以前总以为芭蕉扇就是芭蕉叶子加工制作的。后来才知道,芭蕉扇原来是用棕榈树宽大的叶子加工制作的,是名符其实的“棕榈扇”,而芭蕉叶子是根本不能制作扇子的。手柄和扇面就是棕榈树的枝杆和叶子,简单地裁剪一下,作一些高温防蛀、平整处理等,缝上一个边沿,就是一把实用的扇子了。

江南地区乘凉用扇,最为出名的还是用麦桔杆编织的麦草扇。编织麦草扇,看似简单,其实工序繁琐,编织一把麦草扇,也需要不少时日。做工精致的麦草扇,更是令人爱不释手名符其实的工艺品。

挑选圆润、光滑、粗细均匀的麦桔杆作为原材料,剪去头尾,放在锅里煮,既防虫蛀,又增加麦桔杆的韧性与光泽,晒干理净,就可以开始编织麦草扇了。从扇面的中心开始编织,像给小姑娘编织辫子一样地交叉、隔花,呈孤形编织,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扩大,边编边缝,直到编制、缝成一个圆形扇面。再装上一个竹制扇柄,在竹柄的末端钻一个小孔,系上几根红绿丝线。有的甚至在竹柄上刻上梅兰竹菊等简单图案,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再在扇心位置,缝上一个手工绣制的圆形“榴塔花”——一种用鲜艳丝绒线绣成的花草虫鱼等图案的绣品,一把麦草扇就制作完成了。“榴塔花”不但起着遮盖扇心粗陋针脚的掩饰作用,更起着画龙点晴的装饰作用。一把平平常常甚至有点土气的麦草扇,一旦缝上了做工考究手工绣制精致的“榴塔花”,就摇身一变成为一把漂漂亮亮的工艺扇了。夏夜乘凉,有一把噼里啪啦可以得心应手轻轻摇动的麦草扇,既驱赶逢人便叮的蚊子,又增添了几份夏夜的浪漫与凉意;如遇一闪一闪的萤火虫飞来,更增添了“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情画意。

别小看这么一把小小麦草扇,看似工艺简单,但是,有的能编出齿状、花型,以及五彩缤纷的图案,无疑需要增加工艺难度。单单就色彩、图案而言,要编制成五颜六色的色彩、图案,就必须把麦桔杆在高温处理后,用颜料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并在编织时,按图索骥,添入五颜六色不同的麦桔杆,最后编织出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款式与图案,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

如今,在江南一些地区,编织麦草扇,已成为一个非遗工艺项目,编织的麦草扇,多作为工艺品展示,而很少作为实用器物。编织的麦草扇,不但成为江南人爱不释手的消夏用品,更出口国外赚取外汇,无疑成了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的“大家闺秀”。这种做工考究、编织精致的麦草扇,有的成为江南人家送礼佳品,甚至成为衡量农村姑娘心灵手巧的一种标志,成为赠送给有情人的爱情信物,或姑娘出嫁的压箱嫁妆。空调时代,各种扇类已很鲜见,更何况费时费工、工艺复杂的麦草扇了,如果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还真有失传的可能。

夏夜乘凉,除了五花八门的乘凉老物件,种类繁多的乘凉竹制品,名目繁多的乘凉扇子,还有必不可少的乘凉大壶茶、大碗茶。乘凉消暑,离不开大碗喝水、大壶喝茶。以前家里有几把硕大的茶壶,一次足可以灌上八斤十斤凉茶水。泡大壶茶的茶叶是一般的粗茶,而不是雨前茶、明前茶等精致的茶叶。大壶茶的特点,就是大口饮用、入味解渴。洗干净茶壶,放入两大把五六月份采制的“夏茶”,冲入滚烫的白开水,泡上十分钟、一刻钟,大壶茶就可以饮用了。饮用大壶茶,不能用小杯小盅“品”的形式,这样只会越喝越渴,而必须用大碗大缸“饮”的模式,才舒心爽口解渴。温温的大壶茶,大口大口地“牛饮”,边喝边发出“咕噜咕噜”的喝水声,才不失为一种夏日最解渴的方式。一个晚上,母亲总要为全家添几次水,直至喝淡了大壶茶,才肯罢休。

总记得儿时的夏夜,夜空中的“天河”特别地明亮,星星也特别地多,还总能见到转瞬即逝的流星。父亲说,如果能看到一颗流星迎面飞向头顶方向,那说明你撞上大运了。儿时,看到流星飞过,总会半真半假地告诉父亲,刚才有一颗流星从下往上飞过头顶了。父亲总是故作惊讶地告诉我,你会有好运气的!父子一唱一和,会心一笑,心知肚明。乘凉时,我们摇着扇子,躺在竹榻、竹躺椅上,仰望着星空,总会问大人们一些天文地理、气象节气的问题,问哪两颗是牛郎织女星,问哪个方位是牛郎织女星座,每天都有问不完千奇百怪的问题。想想后来自己喜欢文科,喜欢天文地理,也许跟儿时夏夜乘凉有关,跟夏夜里大人们时不时地天文地理、四季节气的启蒙教育有关。

还记得儿时的天气预报没有现在那么准确,但是,乘凉的时候问问老人,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还八九不离十。早上看到东边红红的朝霞,老人们总会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预示着最近会下雨;看到夕阳西下,西边红彤彤的一片,老人们总会说“天怕红霞,人怕肚胀”,预示着可能会来台风了;感觉到气温一下子下降了许多,老人们也总会说“一阵热一阵冷,周边地区大雨下”,预示着周边有的地方在下大雨、发洪水了。还有一些二十四节气的谚语,更是出口成章:小暑节里的雨,百万仓里的米;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立秋不出头,到秋喂老牛……夏夜乘凉,总能听到老人们口中的农事节气谚语,总能听到四邻八乡家长里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故事。虽然有些喋喋不休,反复重复,但有些古话谚语的确不无道理。因此,也一直把“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的老古话记在心里,偶然也会心照不宣地记起几句,聊上几句。

夏夜乘凉,大人们除了谈论国家大事、天文地理、农事谚语、家长里短外,孩子们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听大人们讲家乡有名的徐文长的故事了。对于家乡流传的徐文长的故事,似乎有一种耳朵里都快听出老茧的感觉。以致十六七岁时,我也悄悄地把徐文长的故事收集整理成《真假笑话》等内容在报刊上发表,而且还被其他报刊转载。这也是我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之一,自然也是当年夏夜乘凉的“副产品”了。关于徐文长与瞎子的故事,徐文长智斗爱沾小便宜人的故事,徐文长“偷”田螺的故事,徐文长画桃子的故事等,令人忍俊不禁,百听不厌,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给我们灌输了勇敢、坚强、善良、坚持的思想,对于正“三观”颇有益处。后来才知道,虽然徐文长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等有“明代三才子”之称,但是,关于徐文长的故事,却是以徐文长的轶事趣闻为基础,又吸纳了历朝历代大量机智人物的故事,成为一个集自幼聪颖、学问渊博、足智多谋、机智灵活、正直善良、疾恶如仇于一身的正面人物,给乘凉的夏夜增添无穷的乐趣,增长了知识,更耳濡目染地受到了家庭熏陶教育,受益匪浅。

夏夜乘凉,不但是“润物细无声”的家庭熏陶教育,有时更有点像“家庭俱乐部”的演出。在那个只有有线广播尚不知电视机为何物的年代,父亲的二胡、笛子、口琴等演奏,以及绍剧、越剧等唱功,总是在夏夜乘凉时展示,着实让我们兴奋得手舞足蹈。据说,父亲年轻时不但擅长琴棋书画、吹拉弹唱,而且还在农村小剧团跑过龙套。听乡亲们说,他有一手模仿唢呐吹奏的口技绝活,不明就里的人一听,以为真的是唢呐吹奏,令人叹为观止,竖起大拇指。偶然父亲开心,就会在夏夜乘凉时,来上一段口技模仿的唢呐独奏《小开门》,抑扬顿挫,惟妙惟肖,令人拍案称奇。一家人在晚风习习的夏夜里乘凉,有说有笑,有唱有跳,真是天伦之乐。

如今空调时代,虽然已经很难看到家家户户夏夜乘凉的场景,也看不到夏夜乘凉院子里的竹榻、麦草扇、大茶壶,但是,夏夜乘凉的往事,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子里,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难忘的夏日时光,难忘的夏夜乘凉,难忘的乘凉旧事。

2023年8月6日写于上海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阮山峰,1965年2月生于浙江萧山,1983年10月入伍,2004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爱好写作、摄影。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把破扇子,几位大师把它画得趣味无穷!
[夏日故事]儿时纳凉
​张廷安 || 芭蕉扇
大品壶与小品壶应该搭配使用!
北猫茶社||扇子趣话之扇子与文学艺术
丁春梅┃儿时的芭蕉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