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品读黄山

品读黄山

缘由一句诗,铭记一座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至今仍弄不清出处的名诗,竟让我年过古稀,还执意到黄山迎客松旁定格了一张终身难忘的留影。

就在今年5月向6月传递交接棒的当口,我用双脚登录了倾慕半世的黄山。

在去黄山途中,导游职业性的介绍了黄山的地理位置、改名过程及形成原因。黄山座落在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与浙江、江西毗邻,横亘于黄山区和歙县、黟县、休宁县之间。山境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154平方公里被辟为风景名胜区。

黄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古名黟山。唐朝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有人根据《周书异记·神仙传》记载向玄宗皇帝李隆基上疏,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完成中原统一大业后,曾在黟山采药炼丹,沐浴汤泉,得道成仙。李隆基崇信此说,于是颁下诏书,将黟山改为黄山,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黄山的形成,是在人类史前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多次沧桑变化而成。远古代震旦纪,黄山曾被古扬子海淹没。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燕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等多次地质运动,岩浆侵入凝固后形成了花岗岩体,并逐步升高,露出地面,形成峰林。第四纪冰川的洗礼和大自然长期风化剥蚀,塑造成今日群峰直插青天的黄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出黄山独特的风貌,雄奇瑰丽,灵秀多姿,好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是一首无声的巨制诗篇。黄山集天下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先后两次登临黄山,发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千古赞叹。为此,黄山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项世界级桂冠的风景名胜区。

首次来黄山的游客,最想观赏的首选,不外乎广为传诵的“黄山四绝”。

一曰奇松。“峰峰石骨峰峰松,万千奇松缀石峰”。松是黄山最奇特的景观,是黄山特有的树种。黄山松造型奇特,树冠扁平,针叶密短,叶色苍翠。它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陡壁上,百年以上的黄山松就数以万计。1936年在我国植物学会上,经植物学家赵纬英提名论证而首次定名为黄山松。

黄山松的特性,能耐贫脊、干旱,能抗台风,能抵御摄氏—22度的低温。它顶天而立,破石而生,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壁之上,虬枝盘结、苍劲挺拔、姿态奇异。它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行云流水;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于威武,如猛虎归山。黄山千峰万壑,无峰不松,无松不奇,谷风掀波,松涛阵阵,真是天籁之声,诱人遐思。在千千万万的黄山松中,最著名的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盼客松、望客松、接引松、卧龙松、凤凰松、黑虎松、孔雀松等三十多棵。还有的奇松与怪石相映成趣,组成为景点,如“梦笔生花”“喜鹊登梅”“仙人打琴”等。“苍松三尺曲如盘,铁干横披米亩宽。疑是浮丘跌坐起,至今留得一蒲团”。一首诗把蒲团松之奇描绘得淋漓尽致。

挺立于玉屏楼南侧的迎客松,是黄山松的杰出代表、黄山标志性的景观。这棵破石而出的迎客松,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妙龄少女,伸长热情的手,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黄山迎客松,既是黄山松代表,更是国之瑰宝,树高十米,树龄千年,名扬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

二怪曰石。黄山怪石,是天公撒落黄山的明珠,峰壑皆有,星罗棋布。大者巨石耸峙,石笋簇列;小者玲珑剔透,造化精妙。怪石与峰林地貌同是大自然孕育的产儿,有的是岩峰裂隙发育中的遗留物,有的则是第四冰川时期“外来客”。大自然塑造了它的千奇百怪的形态,怪中见巧,巧中见奇,奇中见美。大自然造化了它的形态,人们赋予了它的文化生命,成为黄山景区颇有吸引力的“四绝”之一。

黄山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处处可以看到险峰林立、危崖突兀,山顶、山腰和山谷等处广泛分布着花岗岩石林和石柱,巧石怪岩犹如神工天成,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生动,唯妙唯肖,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天然山石画卷。其中有名的就有120处,著名的有“松鼠跳天都”“㺅子望太平”“㺅子观海”“仙人晒靴”“童子拜观音”等等。有的怪石因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也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或一石二名,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步移景换的缘故。有的怪石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如“仙女弹琴”、“二仙下棋”等等,逼真自然,形神兼备。

三曰云海。“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秀峰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致使漫天云雾变化无常,随风飘移,上升下坠,回旋舒展。有时风平浪静,白云茫茫,一铺万顷,只剩几座高耸的峰尖兀立在云海之中,仿佛大海中的岛屿。倏忽之间,风起云涌,汹涌澎湃,浪花飞溅,甚为壮观。黄山云海是美的化妆师,赋予静景以活力生气,使景物静中有动,动静相与,造化出黄山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人间仙境。

黄山真正的奇迹是云,使黄山象梦一样捉摸不定的也是云,散去如岚,堆起如雪;乍升忽坠,陵谷夷峰;汪洋万里,顷刻烟灭。古人诗赞:“回头三折望黄山,客陪匆匆山寺间。寄语芙蓉峰六六,相思都在白云间”。

四曰温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黄山温泉,古称“灵泉”“汤泉”“朱砂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出,和桃花峰隔溪相望,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此沫浴七七四十九日羽化升天的。黄山温泉水质纯正、清澈明净、味道甘甜,温度适宜,可饮可浴,水温常年保持摄氏42度左右,含有钠、钙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属碳酸盐类高温淡泉,对皮肤、风湿、消化系统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镇痛、消除疲劳等,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1979年,邓小平在这里沐浴后亲笔题字“天下名泉”。郭沫若称赞道:“黄山黄山诚事奇,尚有温泉足比华清池”

“黄山四绝”构成了黄山整体美,概括了黄山自然美的特点。清代学者魏源赞美黄山的诗句,揭示了黄山整体美的内在联系:“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随着黄山知名度日益高涨,原先流行的“黄山四绝”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黄山五绝”。这增加的一绝就是黄山冬雪、雾凇。黄山冬天多雪。“一夜寒风起,万树银花开”。轻盈多情的雪花纷纷扬扬,夹带着云雾,伴随着山风,在山峦上追逐,在深谷中飞腾。雪花飘进了千条巨壑,飞上了万座峰峦,千峰万壑接受冰雪的洗礼,黄山骤然间变换模样,满眼的苍绿不见了,到处扑朔迷离,漫山白雪皑皑,处处玉树琼花,整个黄山宛若一个银色世界。有时遇到下雨,就会出现雨凇,到处冰凌猎猎,千岩琉璃,万树晶莹,好一个玲珑剔透的清凉世界。有时夜来有雾,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到处是雾凇,银妆素裹,尤其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之间,挂满了各式冰柱,有的似利剑笔直,有的如珠帘高挂,有的像瀑布倾泻,冰雕玉砌,美不胜收。真是“处处路通琉璃界,时时身在水晶宫”。难的是,黄山第五绝不是啥时都能看到。

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季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银妆素裹,冰雕玉砌。不论什么时候来黄山,都能充分享受到那说不完道不尽的美。

看完“黄山四绝”或“黄山五绝”,游客们最想看的就是黄山最高三大主峰和玉屏楼。三大主峰即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它们不愧为黄山景区的代表作和标志性景观。

莲花峰,是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864米,位于黄山中心。因其主峰高突,旁边众峰簇拥,特别是在日出和日落的阳光反衬之下,宛如一朵初开的金色莲花,故名莲花峰。莲花峰气势磅礴,巍峨壮观,明末清初画家石涛题诗赞道:“海风吹白练,百里涌青莲,壁立不知顶,崔嵬势接天”。登上峰顶,如置身云霄,云天一色,江河一线,俱在远眺之下。莲花峰顶是个小平台,虽然山高风大,但有惊无险,亦可尽情远眺,既可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也可领略“浪下三吴起白烟”的情趣。峰壁上镌刻有“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石刻。

光明顶,黄山第二高峰,海拔1840米。相传古代有一位叫智空的和尚在此修行15年,一天亲见日华现于天门,山顶大放光明,故名光明顶。光明顶顶部地势空旷平坦,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站在光明顶可以统观东、南、西、北海和天海,真可谓五海烟云尽收眼底。故民谚说:“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

光明顶的名气还助力于附近飞来石的影响。光明顶西北面有一突兀巨石,高12米,重360吨,名曰飞来石。飞来石形如一枚飞梭,石块竖立于一块平台之上,石根与平台之间的接触面积极小,石尾还向山崖下倾斜,让人看了心惊肉跳。明代陈玉衡题诗惊叹飞来石:“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复飞去”。1983年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时曾在此取景。伴随着委婉缠绵的红楼梦序曲,飞来石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天都峰,黄山第三高峰,海拔1810米,位于黄山东面。因其“健骨竦桀,卓立天表”,拔地摩天,雄奇壮丽,古人视为“群仙所都”,故名天都峰。天都峰古时无路,难攀峰顶。宋《黄山图经》记其险为“飞鸟难落脚,猿㺅愁攀登”。唐代诗僧岛云历尽千险,从东侧登上峰顶,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诗一首:“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暝,岩间宿锦鸡”。直到1937年,修通耕云峰经鲫鱼背至天都峰的磴道,游人才有幸攀沿峰顶。峰顶有巨石,平如掌,旁有“登峰造极”石刻,发人情思。中有天然石屋,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若醉汉斜卧,人称“仙人把洞门”。伫立峰顶,极目远眺,云浮琼山,俯视群峰,千驹奔腾;群山俯首,峰峦竞秀;驭风腾雾,飘然欲仙。古人云:“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民谣曰:“不到天都峰,白跑一场空”。这都是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吧。

玉屏楼,海拔1716米,介于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峰壁如玉雕屏障,故名。玉屏楼是黄山奇景集大成者,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黄山绝胜处”。这里峰峦雄秀,山道崎岖,奇松众多,古人有“不上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说法。

玉屏楼左有狮石,右有象石,两石形同门卫。前有迎客松,后有送客松,姿态喜人。被游人称为国宝的迎客松,在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方,破石而上,寿逾千年。迎客松名,始见于“黄山指南”。高大的古松,一侧枝伸出,似展臂迎客,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劲挺拔,彬彬有礼。玉屏西侧道旁壑出的送客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揖送游人已500年。玉屏峰文殊台上,四株古松形如仕女,亭亭玉立,姿态秀丽,常年陪伴游人观景、看“海”,故名陪客松。玉屏楼还有卧龙松、探海松、倒挂松和峰峦峭壁上的无名奇松,顶风傲霜,挺立云天,各具风采。

文殊台平坦开阔,巧石星罗棋布。文殊台左有“雄狮”盘踞,右有“白象”蹲伏,狮象相距五十米,故称“青狮 白象守文殊”。立台环眺四方,天都高耸,天梯旁的“童子拜观音”、峰巅上的“松鼠跳天都”“仙人把洞门”“金鸡叫天门”等巧石,移步换形,尽收眼底。回首眺望右侧的莲花沟,“采莲船”“望夫石”“仙人飘海”“羊子过江”等奇石,形态各异,巧夺天工。

玉屏景区是摩崖石刻荟萃之地。小心坡的“观止”,渡仙桥上的“一线天”,玉屏峰壁上的“宇宙大观”“群峭摩天”“一览众山小”“不险不奇”“岱宗逊色”“奇观”“气象万千”“江山如此多娇”“黄山如画”“如何”“果然”等。篆、隶、草、楷等各种书体都有,书法精湛,点缀自然,让人赏心悦目。

在黄山,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黄山美景荟翠,群峰竞秀,林木葱郁;巧石如林,怪石嶙峋;壁峭如劈,绝壁危崖;山洞幽深,溪流潺潺;奇松遍山,云海茫茫。真是一步一景,无景不奇,应接不暇,多彩瑰丽,冠绝华夏。难怪李白题诗礼赞黄山:“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黄山太美了、太奇了、太怪了,来黄山的游客,没有人不想一次看个够。但黄山太大了,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并有新开发的十几峰,还有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你还有命去玩个够吗?唯有一计,就是学习大旅行家徐霞客,二上黄山。临走前,依依不舍但还是要说一声:拜拜,天下第一奇山。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姜文贤,男,现年75岁,住湖北省监利。本人于1972年参加工作,1975年调监利县三洲公社广播站任站长。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华中师范学院荆州分院中文系学习。1982年调监利县广播站任记者、编辑,1984年调监利县广播电视局任副局长、党委副书记,2002年离岗退养。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徽 | 黄山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醉美黄山
黄山前山游
黄山旅游全攻略
林长宇:黄山游记
【灵璧游记】圆梦 · 我的两次黄山之旅(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