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笔||文章在最熟悉的地方

文章在最熟悉的地方

郭志松||上海

我作为一名爱上写作的新兵,冬歌文苑的新人,在一段时间创作激情过后,有素材枯竭的感觉,据说其他爱好写作的文友在写作初期也曾有过这种感觉。摆在我面前的路有两条路,是继续坚持创作写下去,还是浅尝辄止就此作罢,这总是要做出选择,我选择前者。既然坚持走下去,素材哪儿来?

我带着“素材从哪儿来”的疑问,与冬歌文苑的阮山峰老师做过交流,他告诉我从最熟悉的地方下手。哪些是熟悉的地方呢?工作、生活、旅游、郊游、饮食,都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身处熟悉的地方还要留心观察,注意积累素材。有时候听到一句精彩的群众话语记录下来,阅读到一条感兴趣的片段摘抄下来,过去许多人有剪报的习惯,变成自己的写作百宝箱。我看过迟子健写的《白雪乌鸦》,这么多素材哪来的?迟子健在《白雪乌鸦》后记中说“在筹备《白雪乌鸦》时,尽可能大量地吞吃素材。这个时刻,我又像那头猪了,把能搜集到的1910年哈尔滨大鼠疫的资料,悉数收归囊中,做了满满一本笔记,慢慢消化。黑龙江省图书馆所存的四维胶片的《远东报》,几乎被我逐页翻过。那个时期的商品广告、马车价格、米市行情、自然灾害、街市布局、民风民俗,就这么一点点地进入我的视野,悄然为我搭建起小说的舞台。”善于积累素材对写作极有帮助。

阮老师虽不是专业作家,却具有专业作家的水平。他的文章在海内外皆有发表,国内重量级大报大刊也有刊登,只是他近年来因工作没时间专心写作。倪宝元老师有诗集出版,写作的成就令人羡慕。与两位老师的交流使我豁然开朗,写作的取材面更加丰富。在冬歌文苑与冬歌和琅琅老师交流中,他们鼓励我把写作做成开心的事,这两位老师的文学成就是我难以企及的。

在冬歌文苑中常见阮老师的文章主要集中江南水乡。童年的水库,家乡的山路,江南的荷、船、桥,还有那些叫“车”的老物件等,每一篇都是阮老师最熟悉的,素材都取自阮老师家乡,来源于生活,这些文章在文苑都是头条。文苑的红姐亲切地称阮老师为“头条王”,这个头衔虽不是官方授于,却是个开心又自豪的头衔。冬歌文苑的影响力虽不及官办大刊大报,但在文学圈内也是颇有名气的,在各地战友中也常会谈起这个平台。

我加入文苑一年多来,深受启发文章在最熟悉的地方。过去我也有过文学梦,当新兵时曾经参加过未来作家函授,现在知道作家是不可能通过培训出来,要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成长。我在文苑中的“豆腐块”主要集中在我熟悉的家乡,我熟悉的人和事,还有思想深处最真实的感悟。比如抗日故事、酒鬼牛铁匠的故事、会行走的月饼、港口村轶事等都是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的人物故事。再如《师恩难忘》中的梁老师是真实的人物,那年春节我还去梁老师家拜年。《我多想去看看妈妈》是我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的感想,写了对妈妈的思念,就汽车一溜烟的距离但就是不能出城。我在文苑中的文章谈不上质量,只能是习作,非常的稚嫩。有时候偶尔也在头条,被冬歌老师、琅琅老师、倪老师、阮老师、焦老师、石老师、蔡老师、白老师、陈老师、平屹老师,还有网名为红姐、老糊涂、芝加哥的老师等文友转发,有时也冠称为“佳作”,实在是过奖了,我的“豆腐块”若称“作品”都是件令文学蒙羞的事,实在称不上佳作。

文章在最熟悉的地方,我过去曾经在机关工作过对此深有感触。尽管公文写作不等同于文学创作与专业著作,但也要到最熟悉的地方去写。比如让一个公安战线的笔杆子去写公共卫生的文章,这样的文章起草者一定很烦恼。再比如,让一个经济学家去写国防建设,无论参与者的文学水平有多高,因他不熟悉国防建设就很难写出高质量的国防建设报告。亦或让一个文科生去写理科的毕业论文,无论如何也是件难事。在机关工作的同志,尤其是机关做文字工作的同志都有切身体会,写报告要做到三条,一是吃透上级精神,二是了解下情,三是领会首长意图,除此以外再高的水平也写不出高质量的报告。做到这三条就是熟悉了要写的地方。

说到文章在最熟悉的地方,我想起曾经看过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也正是文章在最熟悉的地方。我读过著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文章,他是山东高密人,他的文章中许多事写的是高密“东北乡”,“东北乡”是莫言先生的写作宝库,里面有写不完的人和事,会唱歌的墙、走夜路的复杂心情,特别是那本《红高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是一篇寻根之作。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已故陈忠实先生是陕西西安人,他通过潜心学习研究获取大量资料写出《白鹿原》,这是在他的家乡,他最熟悉的地方。作家池莉在湖北沔阳出生,对湖北自然有亲切之感,她的文章《老武汉:永远的浪漫》《你以为你是谁》,这些故事的背景都是在汉口。作家苏童被称为“最了解女人,最擅写女人的男作家”,他的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写苏州的人和事以及老城旧村,因为苏童是苏州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代人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丝毫也不陌生,只要上过初中总能讲出一两篇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故乡在浙江绍兴,先生的作品中有关绍兴的人和事经常出现。《孔乙已》中的孔乙已的形象是不是有原型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相信先生在头脑中对此种人物特点是再熟悉不过,否则怎么能写出如此传世之作?先生笔下的阿Q形象生动,近百年中常常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被人们提及,还有《故乡》中的“豆腐西施”。与鲁迅先生同时代作家沈从文的《边城》,写的是湘西原生态生活和人的味道。沈从文是凤凰县人,写他家乡的事信手拈来。还有作家写他最熟悉的感情,徐志摩的诗中无不是他的情感跃然纸上。还有《雨巷》中在江南水乡里的那条悠长又寂寥的街巷里撑着薄薄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有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最熟悉自己心里爱情的模样。

古今中外有数不清作家的著作,也都是在最熟悉的地方。军事家孙武写兵法,中医大家李时珍写药典,若两人对调,李时珍怎能写出《孙子兵法》,孙武如何会有《本草纲目》。如高尔基写前苏联的事,让高尔基写中国的事可能就不会有如此成就,因为民族文化他没有中国人写中国人那么透彻。中药名那么多都不一定写得全,更别说红楼人物的中国式关系。在陌生的地方出不了锦绣文章,原因在不了解不熟悉。

是啊,“文章在最熟悉的地方”,只要用心,处处皆文章。

2023年10月11日于上海

“走进响水”主题征文启事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郭志松,1965年9月生于祖籍江苏,现居上海。1984年入伍,2003年转地方工作。工作之余,常有即兴之作,擅长于抒发生产一线劳动者的感情。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稷山文苑】也话《高坡夜话》//​稷山 杨继红
温暖的泪
【赏】刘若敏:主题公园里的小城
《古意泸潇》说莲花
【三湘文艺】张国华 聚——何立伟先生文学讲座侧记
【上海文苑】No.21008期B版||​《如梦令.万顷沙__家乡吟》 作者:小维(广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