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母亲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

母亲1945年出生,今年85岁了,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动作轻快,性格开朗,着实让人艳羡。

也许你会说这样一位皮肤细腻,衣着得体,性格温和的老太太一看就是个有福气的人,你说对了。母亲拥有六个儿女,一个个家庭幸福,对母亲又疼爱有加,逢上好时代,逢上好儿女,逢上好身体,母亲想不幸福都难。

但是回望走过来的青葱岁月,母亲所吃的苦,所受的罪,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正如歌里唱的“啊牡丹,众香国里最鲜艳,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孕育着生机一片……”

母亲出生在一个缺吃少穿的时代,外祖父不爱干活,责任心不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幼年的母亲只好跟着外祖母逃荒要饭,常常,一天下来,外祖母带给她的只是一两个小红萝卜,一小块可怜的菜窝头,她饿得只剩下两只吓人的大眼睛了。

好不容易长到十八岁,最大的困难还是吃不饱。外祖母一狠心,两斗米把她嫁给了邻村一个她们并不熟知的男子。少不更事的母亲来到一个新家。刚开始她并不知道丈夫是个智障,只是看他个子很高,有一米八吧,但是他并不晓得与她交流,也不和她睡在一起,婆婆对她也不好,饭都少给她吃,常常是她干活还没顾上吃饭,人家母子吃完,就锁了厨房,忙别的去了。

母亲想这是个啥家呀,一点温情都没有。可笑的是他们居然还领了结婚证。母亲去县里离婚,婆家有门还是什么的,无论如何都不给办理。母亲一咬牙。一人徒步,乞讨,来到一百多里的邯郸地区,现在叫市了。区领导英明啊,听了她的陈述,二话没说,开了信,按了公章,母亲带回来给了县政府,这婚算是离成了。

接下来,母亲不敢在家坐吃等穿了,得赶紧想个谋生之路啊。否则不知啥时候又被卖入虎口了。母亲找到一个戏班子,要学唱戏。好在人家收留了她。但日子也不好过。母亲在这里打杂,啥活都干,后来学会了当戏里的小兵,再后来会唱一小段或一大段戏了。饭是有的吃了。住呢,戏班子大多时,天晚了,管事的有时负责找个大房子,中间隔个帘,男女就分开了,这种混杂的屋很不方便,母亲一般不住。

母亲趁着唱戏的空档,看哪个看戏的老太太慈眉善目的,就委婉地提出晚上到人家家住,母亲一般总会得到老人家的善待。母亲过意不去,多少给人家买点礼物,感情更好的,母亲便认人家为干娘。被叫了娘的老人家往往也真把她当女儿看。母亲就是通过干娘的介绍认识了我父亲。

我父亲子妹七个,三个弟弟,三个妹妹,是家中的长子,这个大家庭的困难用手指头都能想得到。父亲比母亲大四岁,和母亲见面时都二十八了,因为贫穷,他就成剩男了。父亲个子不高,但一双眼睛精神得很,不傻那是肯定的。又听说爷爷奶奶这大家子人肯干活,吃不上好的,但好赖不会挨饿。就冲这两点,母亲就点头了。

可母亲回家和外祖母商量这事时,姥姥不同意,一是太远了,离姥姥家三十里呢。二是彩礼也几乎没有。但母亲管不了那么多了,这么多年,人家介绍的也不少,不是姥姥不愿意,就是母亲不同意,要不就是人家不愿意,自己家又给不了她吃穿,她要被耽搁了。外祖母不愿意怎么办?她就从干娘家把自己嫁出去了。

嫁过来的母亲也确实幸福了两年。父亲干活快,母亲不用下地,快三十的人了才娶上媳妇,父亲还是比较珍惜的。一年后,有了我大哥,一个圆脸,大眼的可爱男孩,母亲更是幸福得不得了,再后来有了我姐,这个家还可以吧。但孩子一个接着一个生,家里穷得只剩下嘴了(我子妹六个)。父亲对母亲也渐渐没有了最初的客气,急躁脾气渐渐暴露, 特别是对母亲,不再宽容。

幼年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从地里回来,先到厨房,一摸锅,凉的,转身找到还在忙活的母亲用手指着,用眼瞪着,开吵:看看,都啥时候了,还不做饭……母亲赶紧的去做。父亲则到外面跟别人聊会儿天,反正他是断然不会帮的,然后折回家。饭做好了,而且还是自己爱吃的,啥也不说,舀饭,盛菜,端着到街里吃去了。如果不合适,那是各种闹啊。场面是这样的:父亲掀开锅,一看,不是自己想要的菜,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拿起碗狠狠地砸向锅里,滚烫的饭随后便射向房顶,窝头,红薯之类的也被父亲从锅里弄出来,肆意地丢在地上,弄的再厉害点就是家里的碗,暖壶都会在这场战争中粉身碎骨。遇到这种情况母亲都会心疼的不要,不要的……但是她又制服不了父亲的暴脾气。

一次又一次,母亲累了,倦了,六个孩子啊,在那缺吃没穿的年代,谈何容易。单做衣这一项就够她忙的,我常常睡两觉了,睁眼还看见母亲在油灯下不是给哥哥就是给妹妹或我们中的任何人做棉袄棉裤之类的。那时没钱买,也没什么机器,无论单衣棉衣都得从棉花开始,纺成线,染上色,织成布,再做成衣服,这些程序,想想都麻烦,母亲得没日没夜地纺花,织布,缝制才能保证冬天到来之前,我们不至于冻着。还有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家里地里,父亲又不体恤,我们又年幼无知。因为是自己坚持嫁过来的,受了委屈也不能回去跟娘家人诉苦。

在一次父亲又摔又吵之后,母亲从家里走了,她坐到村西一口井边。四周黑漆漆的,北风呼呼的,母亲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她活得太累,太苦,太委屈了,她想只要自己轻轻一跃,一切都结束了……母亲哭啊,哭……特别是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她哭的更厉害了,她要是走了,我们不就成了没娘的孩子?她怎么能舍弃我们,六个孩子,在她心里个个都是宝,她舍不得吵,更舍不得打,即使不懂事的我们跟她急,她气得把手都伸到我们脸上了,但硬是又收回去了,母亲要多爱我们,才会如此委屈自己,不让巴掌显示威风,现在想来,忍不住潸然泪下。

母亲想到了大哥,那个六岁就开始帮她烧火做饭的大眼男孩,她想到刚会冲她笑的妹妹,她吓得一激灵,赶紧用手撑着地,小心翼翼把不知啥时候已经伸到井里的两条腿抽了回来,母亲快步走回家,抱住正在哇哇大哭的妹妹。在那个黑漆漆的夜里,爱把母亲招回了家。从此再苦再难,母亲从来没想过放弃。她看着孩子,孩子是她的希望和未来。

母亲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知识,她常常对我们说眼看着墙上的黑体字,报纸上的字就是不认识,闷得慌,所以尽管穷,尽管孩子多,尽管活多,活累,尽管父亲反对,但母亲很坚定地支持我们上学。她说只要你们正学习我就不打扰你们做这做那。她法多着呢。弟弟妹妹小,无人照看,她就把我们吃饭的方形小桌,四腿朝上放到地上,再把四腿用布包了,然后把小孩放进去,小孩在里面或蹲或站。母亲则在旁边做家务,视线从来不离开孩子,由于母亲的细心,用心,我们没磕着碰着,没烧着烫着,都健健康康地长大了。

因为母亲支持,因为我们热爱,六个子妹中的三个——我、姐姐、妹妹都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其他三个男孩没坚持下来,母亲也不强求。期间邻居不理解,父亲责难:“都这么笨的人,还想吃巧食,怎么可能啊!” 母亲没想那么多,她就是喜欢识字的人,崇拜知识。小时候刚认识几个字的我,常常钻到我家不易被人发现的小黑屋里,去读哥哥姐姐的初中语文课本,那里面的孔乙己,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深地吸引了我,再后来我读了初中,物理,化学也成功的吸引了我。

当我中专毕业分到我们乡中学任教,一个月领到三百多时,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在街坊邻居那炫耀:我家二姑娘一个月都能买一辆新自行车。没记着母亲表现的多高兴,她依然勤勤恳恳地劳作。

随着岁月的推移,我们一个个都大了,我们姐妹三个当教师,大哥经商,二哥三弟也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母亲早已衣食无忧。我们都尽力让母亲的生活好起来,肉没断过,蛋没断过,钱没缺过,早在十年前母亲就有手机了。她不认识几个字,但她靠看字的样子,把我们都区分的妥妥的,没事就打个电话报报平安,或提个要求的。无论谁都会对她老人家有求必应。母亲是我们的宝。父亲去世了,她是我们唯一的宝。母亲经常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多好呀,想吃啥吃啥,想买啥买啥,想干啥干啥,母亲觉得现在的日子好得很,她做梦都没想到会过得这么好。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她热爱生活,热爱孩子们,心里总是乐呵呵的。

母亲,我们的宝贝,我们永远爱您,我们希望您永远健康,长命百岁!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牛俊美,河北邯郸人,中学教师,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的美好。我愿意用文字描绘出我心中的真善美,不负韶华,不负自我。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的母亲
还会有谁像您一样疼爱我们呢?
掀开尘封的记忆
诵读‖《母亲是条河》 作者:董莉田
双胞胎姐妹,一个奶奶带一个姥姥带,三岁时体检体重相差19斤
周末护工日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