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茶之道

茶之道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每每夜深苦读冥想、神思倦疲之际,起身释卷,静下心来,煮一盏香茗,品一壶云水禅心,顿觉满室生香,神清气爽,疲劳尽去,令人心旷神怡。

        望断千年,回首中华茶史,渊远流长。——作为茶的原产地和最早制茶、饮茶的国家,据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而茶解之。”可见,茶最早在炎黄时期便以药材的形式被人们发现并种植。

        到了东西周时期,人们改为吃茶,通过咀嚼新鲜的茶叶来排毒降火。茶苦,但其苦后而来的回味却让人欲罢不能。于是,一种淡化其苦味的方式便出现了——喝茶。用温水浸泡茶叶,使其香味在水中肆意弥漫,这样,不仅苦味淡了,回味还更加香醇,至此,茶从药材变成一种饮品,饮茶之风开始在贵族之间悄然兴起,成为王公朝士的专宠。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对于热爱分享的中国人来说,如何让茶成为众所皆知的饮品,如何方便携带又成了一个问题。于是,两汉时期,人们将茶叶蒸熟、捣烂、焙干,压缩成块状,做成茶饼,不仅便于携带,而且容易储藏。一时间,茶饼成了大众的宠儿,不但在国内日益盛行,还做为一种珍稀物品,通过中国的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各国,成为中国的一张独特“名片”。

        运输携带的问题解决了,但对于生活在大唐盛世之下,味蕾极其挑剔的人们,怎能忍受其苦涩呢?睿智的唐朝人民发明了煎茶,通过将茶饼碾为粉末,置于锅中煎煮,再撒上盐巴降其苦味,这可真是应了大唐一贯的作风。特别是中唐时期,茶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茶,真正为大众所熟知并普及。

        到了宋朝,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出现了“斗茶”,同时衍生出了“品茶、插花、挂画”等多种玩茶的花样,与“斗茶”并称四大雅事。茶文化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饮茶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成为中国人民每天开门的“七件事”之一,这也是很多地方至今仍习惯把茶叶称之为“茶米”的原因吧!与此同时,茶具也在发生着变化,茶壶变小了,喝茶的工具从“碗”变成“杯”,热水冲进茶壶里,待茶叶在壶中慢慢苏醒过来,可以看见茶叶采摘的模样,又可喝到茶叶的原味。同一时期,茶叶也开始有了细化的分类,大致分为红茶、绿茶以及黄茶等品种。自此以后,官道茶水铺上的过客,便能豪爽且准确地喊道:“小二,给我来杯绿茶!”

        到了清代,茶具简化,成为现代茶具的雏形。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时光浸润,茶作为中国独有的饮品,一路芬香,一路走来,沉淀成了如今厚重的中国茶文化,也滋养了国人含蓄、内敛、沉稳、大气的厚重品质。

        不光是茶的历史,茶在制作方面也在不断地改进。虽然不同种类的茶叶,制作手法各有不同,但很多工序都大同小异。

        说到茶,怎能不提到明朝?——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下令“废团改散”和“废蒸改炒”,自此之后,化繁为简,把团茶变成散茶,把蒸青法改为炒青法,减少了古法繁复工序,以烘焙团揉方式制茶,大大提升了茶的品质和制茶效率。许多种类的茶叶,至今仍沿用此法。新鲜的茶叶,采摘下来之后须于日光下摊晒,减少细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并除去细胞膜之半透性,这个过程称为日光萎凋;散失水份后的茶叶,还需搅拌后摊平于笳苈上进行发酵,使茶叶发生“色变、香变、味变”;发酵后的杀青亦是一道重要工序,即通过高温杀死叶细胞使其停止发酵,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叶细胞停止工作后,便是下一道工序——揉捻,使茶叶外型美观,为炒干成条做铺垫,不美的茶叶怎能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呢?美丽的前提当然要保持身体的干燥,不然对于茶叶来讲,不仅不美观,还会加速变质。必不可少的干燥工序结束后,茶叶便能穿上美美的外包装奔向市场啦!越是高档的茶叶,对每一道工序的要求越高,做工越是精细。因此,一泡好茶,便犹如一块美玉,需精心雕琢,去粗存精,方能成其大器。

        不过,光有好的茶叶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品茶,如何泡茶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泡茶对茶具颇为讲究,绿茶、黄茶生来娇嫩,要用玻璃杯或瓷杯冲泡,才能保留其原来的香气;乌龙茶等半发酵茶最好用紫砂壶泡制,才能使香味更加香醇;泡红茶、黑茶最好的工具,就是常见的盖碗了。而茶香的释放,更关键在于冲泡方式。以绿茶为例,泡茶时需将茶叶用温水滤过,使茶叶舒展开来,展现它妙曼的身姿,再次注入80度的温水,才能使茶因子得到充分释放,让茶苦后甘来的美浸润心灵。可见,品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茶叶,还需掌握好火候,更要有一份不急不燥、静等花开的耐心。品茶,品的就是一份淡定从容、淡泊明志的闲情逸致!

        中华茶文化经久不衰,寓意隽永。品茶的苦后甘来,亦在品中华民族的苦后甘来。一杯香茗,千古余韵,这是传承,亦是责任。祖先留下来的,并不只有脚下的广袤土地,还是一杯茶的千古之思!

        2020.02.11

        指导老师:蔡泗明

指导老师点评:

        一、这篇散文,文笔老到,富有诗意,以时间为顺序,写出了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变迁历程,让人读完之后,对“茶”之道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二、“中华茶文化经久不衰,寓意隽永。”这不仅表现在品茶的过程中,更蕴含着中华民族苦后甘来的寓意。文章立意深远,如一壶老茶,缓缓生香,愈品愈有韵味!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吴宇洋,男,2005年出生,福建云霄人,现就读于云霄将军山学校九年级。爱好吉他,热爱阅读与写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吴秀明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梁会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0分钟看完《中国茶文化学》
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千年茶文化,看建盏在茶具中的历史地位
普洱茶的饼茶该怎样敲碎?
白茶分为散茶和饼茶,哪一个更让你喜欢?
从秦观咏茶诗词管窥宋代茶文化
宋朝茶文化:一株树叶塑造一个时代,茶叶对宋朝人有多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