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故居文脉润凉州

故居文脉润凉州

赵春辉||甘肃

如果说铜奔马是武威出土的国之瑰宝,那么散落在古城街巷中的李铭汉故居,则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名人遗址里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闪闪发光,散发着传承古城文脉、彰显文化底蕴的光芒。

听说李铭汉故居修复改造后已开放数月了,在一个天蓝气爽的周日,我慕名来到了位于武威凉州城区达府巷东口的故居原址,想一睹这处代表凉州古城人文精神、文化气息的名人宅院,在经过近一年保护性修复后的真面目。

李铭汉故居,其前身是明代万历年间“边将之冠”、甘肃镇总兵达云的“宫保第”。历经明代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南北两座“宫保第”已成为凉州城的重要建筑群。清代道光年间,武威副贡生李铭汉从达云后代处购买达氏“帅邸楼”和花园部分,进行翻修,改为精巧宅院。因这个院落里出了位翰林,老百姓亦称之为“李翰林院”。

斗转星移,时代更迭。1927年农历四月,凉州一带发生里氏7.75级强烈地震,造成空前大破坏,李铭汉故居严重受损。后虽然进行了续建,但其院门已荡然无存,只保留了后院、过厅等。1958年,武威市区房屋改造时,此院又划归房管部门管理,将后院改成了粮站使用。风雨飘摇几百年之后,借助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契机,2018年底,又迎来“修旧如故”的保护修复工程,恢复了清代武威民居的原状陈设,再现了李氏三代著书立说育人的生活场景,故居旧貌换新颜。

漫步来到故居大门口,新复原的歇山式大门保持木质本色,没有上漆,却也古色古香。一幅醒目的大红对联映入眼帘,上联是“三代耆儒学者府”,下联为“一朝进士翰林家”。据说是今年春节前夕,特意请当地著名文化学者冯田民先生撰写,凉州区书协主席赵长军先生郑重书写,气势磅礴,清新隽永。细品这副春联,把李铭汉一家祖孙三代孜孜不倦读书,功成名就举荐耆儒,其子由进士“选馆”入翰林院的史事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肃然起敬,影响后世。

故居座南朝北,为二进院落,分前院和后院。因为疫情仍没有结束,经过简单登记人员及体温信息后,我从左侧边门入口处步入院内,一处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清代建筑便展现在眼前,散发着底蕴深厚的凉州历史文化味道。院内整洁幽静,东西厢房遥相对应,过厅处一个大陶瓷缸内,一簇萍蓬草下,飘游着几条红色金鲤鱼,顿为小院平添了几份雅趣。东厢房展示了李铭汉故居平面图,迎面展台上是李铭汉孙李鼎文《我家三世简史》手稿复印件,正面上墙采用书画形式,展示了李氏三代“勤学好古”“传道授业”“家国情怀”“风骨劲节”“学术传承”等优良的家风学风,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炽热的家国情怀和正直立身的可贵品行。

据史料记载,李氏三代,为“凉州世家,族望通明。茂苑仪型,门风清邵。”李铭汉(1809年—1891年),字云章,受业于名流,“虽布衣终身,但因德行高尚,学问渊博,负重望于乡邦”。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40岁的他考上副贡生,以教书为业,先后主讲凉州雍凉书院、甘州甘泉书院。致力于经学研究,颇有造诣。学使胡景桂上蔬推荐为陇上耆儒,光绪下令加国子监学正衔,遂成清代著名学者。 

李铭汉除研修精通经史之外,还旁及天文、算术、舆地、军事、农业。尤其精于训诂学,著有《尔雅声类》四卷,并用几十年时间潜心创作《续通鉴纪事本末》。这是一部继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之后的别具一格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直到去世前,该书只完成89卷。

其子李于锴(1863年—1923年),字叔坚,为李铭汉先生次子,“致力于志士、循吏、学人三种境界,均有突出业绩”。作为光绪帝点的翰林院庶吉士,继承父亲遗愿,在山东蓬莱当官闲暇之余,奋力创作,终于完成了后21卷。光绪三十二年(1806)《续通鉴纪事本末》终刊刻问世。

李于锴有两个儿子,长子李鼎超(1894年—1931年),潜心研究国学。1929年春,任甘肃省通志局分纂。其后,又在兰州中山大学讲授文字学。著有《陇右方言》。次子李鼎文(1919年—2014年)在西北师院任教,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感情,一生撰写了不少考证故乡文史的文章。李氏三代主人,其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令“翰林故居”这座古建筑院落充满神秘色彩。有人曾发感概:李氏三代,乃真正的学人也。

西厢房内主要陈列了李氏第四代捐赠的一些老式家具,在正面墙一张长方形双扇木柜上,一块“惠及桑梓”的题匾十分醒目,是武威市委、市政府于1986 年题赠李鼎文先生,以感谢先生1956和1960年先生两次为原县文化馆捐赠书画文物共一千二百册的慷慨之举。木柜两旁是两把木质宫帽椅,上有一台旧式收音机。左右两侧摆有木质碗柜、木桌、木质火盆架、脸盆架、风箱、木斗、青瓷碗、砂锅等旧式家用物品等40多件。

宽敞高大的过厅分别建有文创轩和品茗斋,目前暂没有开放。廊柱两侧悬挂有“鸾凤和鸣龟占昌后,兰芝挺秀瑞应生孙”楹联,系李于锴题写。鸾凤和鸣,语出《左传》“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意喻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兰芝挺秀,指兰芝挺拔秀丽,长势喜人。该楹联反映出李于锴希望家族内夫妻和美,子孙满堂之意。在品茗斋和文创轩上方悬挂有“赋去烦重”“棠阴榆社”两匾。据说是故居在复修期间征集文物时,有受惠之人后代捐赠。匾文反映了李于锴先生去世后因感其在任山东沂州知府时曾用薪禄银元二千元买过两年“更名粮”,减免武威县王、吴、宋府赋税1800石之举。

穿过厅到后院,这里主要有古槐堂、日知斋和味檗斋等三所古建筑。“古槐堂”又称上堂屋,座南朝北,是李铭汉故居的中心建筑。而所谓的古槐堂,源于李铭汉后院里一棵高大的明代古槐。夏天李铭汉祖孙几代都在院子中乘凉歇息,这棵古槐陪伴了李氏几代人的成长、衰老,他们对这棵槐树怀有深深的感情。李铭汉将李氏堂屋取名为“古槐堂”,也是以此教导李氏后人要如这棵槐树般正直做人的道理。

古槐堂左右两侧廊柱上为李于锴的篆体楹联:“勤旧学不解,辟新智见闻”。这里的“解”通“懈”,“智”通“知”,意思是对于传统知识要勤奋好学,不懈怠,而在遇到新的知识时又要很有见地,视野开阔,就会有新的收获。正当间为李铭汉会客的场所,摆有书画中堂、木质供案、插屏、八仙桌、太师椅、围椅等;西侧为卧室,有雕绘人物花卉大床、木质博古架、长方形三屉木柜、木衣架等;东侧为书房,同样置有木质书案、官帽椅、书架、琴桌等,力求再现李铭汉会客、创作、休息起居的场景。

东厢房,又名“日知斋”,是李铭汉的书斋。跨入门内上墙悬挂着李铭汉黑白画像,市书协主席翟相永先生隶书联曰:“实事求是斯哉,学以致用是也”分挂左右。左侧李铭汉端坐案前的腊像栩栩如生,室内陈列着木质长条案、插屏、高足方形茶桌、太师椅、书架及藏书等,再现了李铭汉祖孙三代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场景。“日知”出自《论语》孔子弟子子夏之:“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说: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要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新内容,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好学、知识渊博的人了。“日知”二字正是李铭汉一生的座右铭。由于家境的原因,李铭汉十岁才开始读书识字,但他努力进取,其刻苦、认真的精神得到了武威名师尹世阿、张澍以及陈世镕的赏识,他们曾先后收他为弟子,传授学业。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李铭汉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史学大家。

西厢房,又名“味檗斋”,是李于锴的书斋。室内悬挂有李于锴彩色画像,亦展示有李于锴立身腊像,其他展品累似于东厢房,主要再现了李氏家族传承家风、勤奋学习的场景。檗,指黄柏,其味苦,这里是说读书之人明知读书清苦,但更要激励自己坚持下去的决心。“味檗斋”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名臣赵南星的书斋名。赵南星一生为官清正廉明,他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日夜操劳国事,受到了后世的敬仰。李于锴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味檗斋”,除有激励努力学习之意外,还在于仰慕赵南星的品行,并以他作为自己立身的榜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32岁的李于锴考中进士,以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去北京参加会试留住北京,参加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甘肃应试举人76人联名上书,李于锴亲自起草《甘肃举人呈请政府废除马关条约呈文》,也是第一个签名者,拟送都察院转呈光绪帝,后因条约已获批,只得作罢。

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起,李于锴在山东为官十四载,历任蓬莱、武城、泰安等地县令,调任山东大学堂监督,后官至山东沂州知府。在山东为官时他体恤民情,政绩卓然,在当地有“贤太”之称。辛亥革命后返回故里。

李于锴晚年闭户读书,终老乡里。故居修复之际,市作协主席李学辉先生曾受命撰写了“赋去烦重济世心,公车上书家国情”的对联,挂于画像两侧,高度概括了李于锴清心为民,忧思为国的为官品质和作人气节。

上堂屋后新建的后花园内一派生机盎然。曲折鹅卵石小路和大圆石铺就的甬道尽头,又连接着一处小院,门前置上刻“槐阴满庭”巨石。围绕甬道四周高低不平散种着一些花草树木,高大挺拔的早园竹、山楂树、苹果树等,低矮茂盛的芍药、冬青卫矛、金叶榆等,匍匐丛生的黄杨、砂引草、钻地风等植被……高高低低,稀稀疏疏,水井、石景等点缀其中,园林般意境顿生,亦增添无限情趣!堪作休憩读书幽静之地。

故居不大,但文脉根深。这个南北长45米,东西宽30米,占地约二千余平方米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遵循“修旧如故”原则,着力保护历史风貌、保存传统格局、延续城市记忆,传承了历史文化根脉,体现了“文城”武威,以文取胜的文化元素。漫步在李铭汉故居,细细品味,李氏三代那种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造福桑梓的款款深情,教书育人的炽热情怀,无不让人沉醉。

从后花园边门移步出故居,东侧正在修建的翰林园已初具规模。新移植栽种的花草树木,叶绿枝嫩,春色撩人,显露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青砖小道,曲径环绕,将半廊、仿古亭、水井等设置巧妙地将这个街心公园与南城门广场相连,古朴雄伟的南城门楼静静地守望着这座古城,俯视着修缮开放、焕发新韵的故居,而在其左右方圆五百米开外,百年名校武威一中,“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赓续的文脉,润泽着这座曾经的五凉古都,悠扬而绵长。

                                                            2020.5.25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赵春辉,甘肃武威人,有作品散见于《中国金融工运》《金融队伍建设》《城市金融报》《甘肃工人报》《工行通讯》等报刊杂志、《金融作协》《冬歌文苑》《1号文化总网》等微刊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孙   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威怀古 在李铭汉故居里凭吊时光
雄心一片在西凉
“凉州醇儒、陇上名士”——武威名人李铭汉
一个草根的日常杂碎(12月30日)
因为一个女人,北凉亡国了,且亡国的理由实在荒唐
「西北胜族」武威人李冲推动北魏改革,“三长制”成隋唐制度祖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