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述丨柴然:美丽心灵 美丽人生

请戳:享道商城

美丽心灵 美丽人生

柴然

就性别意义而言,基层电力,特别是供电所这一级,是非常男性化的;光讲带电作业与爬杆这两项,女性干,便不怎么合拍。毛泽东时代,大寨铁姑娘三战狼窝掌,堪称抹平性别差异最好的标签。但我们今天看,就有它非人道的一面。妇女解放完全好,关键是在解放之中,还应正视其差异。

牟杨与同事在磨盘山上

而牟杨呢,打从2003年调入月城供电局佑君供电所开始,她便搅在那一群大老爷们儿中间,特别是通过磨盘山地区户户通电工程的风霜洗礼,人确实是有些男性化了。一身明显破旧了的宽大的迷彩服,一双上面有了好些皲裂的黑道子的白旅游鞋。女性的身量或线条,自是荡然无存。她的肤色,黧黑粗糙,颧骨突出的两腮上,还挂有一些高原红。这位藏族女同胞,并没有在大山上或牧区生活过的经历。她老家在德昌,父亲为民族干部,自己则在这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生活并工作多年。但你现在看她这张脸,所传递出的信息,无异于高山深处或藏族牧区草原上的妇女。牟杨若是换上一身彝族服装,说她是彝寨院中的女主人,我们断然不会不信。不过牟杨的形象,倒让我们想到一位鼎鼎大名的好莱坞女影星:主演过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黑人影片《紫色》和另一部超级搞笑片《修女也疯狂》的琥碧·戈德堡。《紫色》一片,改编自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1982年出版、次年便一举夺得美国三大书奖;琥碧·戈德堡片中有极为精湛而深入人心的表演。在我们看来,这琥碧·戈德堡最大的问题是丑。有这种联想,有点对不起牟杨。

然而,她在谈话中引起我们根本关注的,还是她的女性视角。

她说——“在那山里最好多买意外保险”。牟杨说,说出这句话之前,有好些天有忌讳,憋了一段,后来还是憋不住说了。这一说吧,可收不住了,只要上山,她就要这样讲,并且她还真带头这样做:给她自己买;也帮着大家买。牟杨说,这样,还真的让她和大家敢于正视死亡了;在山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又是雷电,又是雪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能留给家人一笔赔偿金,不算白死。

能这样襟怀坦白,显然和藏民族的生死观亦不无关系。

牟杨又向我们谈了一条:她说,每一回坐飞机,飞机一升到天上,你向下俯瞰,看见太多太多的大山,可是这些大山,尤其是磨盘山,你竟然是全都走过了,大山当中,曾留下你多少脚印啊?照我们藏族习惯,人死后是要把一生的脚印收回来,才能进入天道轮回,可你留在大凉山上这么多脚印,要想再收回,得用多长时间,得重走多少山路;我死后怎么能收回那么多的脚印啊。

话语虽然也非常简朴,仔细品味,似乎比其上一条意蕴更深。女性视角。民族生死观。

孩子们请牟杨签名留念

前些年,牟杨刚到佑君供电所时,人们见她是女的,都认为她吃不了农电工作这份苦。用老电工、副所长郭光新的话说,她不但干下来了,而且一些连男员工都干不下来的活儿,她都干下来了。在抗洪抢险等危急时刻,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她。有一次天降大雨,一条供电线路被盗。牟杨扛上30多斤重的横担,一手抱着大绳,率先冲出供电所,同农电工一起实施抢修作业;2004716日早上6时,河西坝子暴发特大洪水,配电设备面临危险。牟杨立即赶到现场,把供电所人员分成三组,第一组由老电工陶继祥带队帮助政府抢险救灾,堵堤坝;第二组分别由牟杨自己和副所长郭光新带队,到受灾现场察看输电线路受损情况。在佑君镇金营村一、二组,眼看一座民房和变压器房要被洪水冲倒,她和电工们手挽着手排成排一齐踩进齐腰的水里,摸索着一步一步到了配电房前,迅速将配电房与变压器、线路脱离,避免了其他输电线路被拉倒,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由于水中有污染物,事后牟杨和所有抢险人员脚上都长了脓疱。去年,牟杨所在的辖区有8个村旱情严重,全部农田需要抽水灌溉。牟杨和所里人员一道,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在田间地头,帮助村民安装移动表箱,保证抽水需要,确保安全用电。一天晚上12时,牟杨辛劳了一天回到家,刚睡着,电话又响了:中坝乡山嘴村第六组、第七组停电,牟杨马上开车赶到现场。她丈夫远在成都工作,她只好带上孩子,把孩子放在车上睡觉。从3月初到7月底,他们在抗旱中突击安装了600多只移动表箱,义务抢修高达200多次。

牟杨听说佑君镇上的低保户、70多岁的孤寡老人肖汉珍生活困难,就自己掏钱买了电表和其它材料,圆了老人的用电梦。每逢过年过节,牟杨都要带着礼品去看望她,将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佑君镇老街村70岁的五保户赵廷为,有一次上山砍柴,摔倒后跌坐在自己的砍柴刀上,臀部被划了一条口,鲜血直流。牟杨听说后,从供电所赶到医院,捐了300元医疗费。自2005年初以来,在牟杨的带动下,所里成立了一个“小小爱心基金会”,每人每月捐款2元到20元不等,专门为片区内的贫困户张正美、五保户张友华、孤寡老人肖汉珍等承担电费,她个人还单独承担了丁庄村里的一位精神病人家里的电费。牟杨总共捐款多少,累计帮助过多少人,连她自己也记不清楚。

牟杨与儿子

牟杨的母亲患糖尿病17年,经常发病。庆幸的是,每当牟杨从山区完成工作赶回家时,母亲又每每脱离危险,内疚、伤心的她总算得到了一丝放松。今年3月,母亲再次病危住进医院,牟杨原本请了三天假,准备守着母亲,结果只守了一晚,第二天大早,所里打电话说变压器被盗,她只好迅速从60多公里外的德昌老家赶回供电所。42日,母亲再次病危,从德昌县医院转到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但这一天正是所长接待日,牟杨坚持值班到中午,把工作交给副所长郭光新后,才赶回西昌帮母亲办理住院手续。74日,母亲真的不行了,老人双眼已模糊,再也看不清自己心爱的女儿……

对儿子,牟杨也是一肚子愧疚。孩子的爸爸在成都工作,家里家外全靠牟杨一个人张罗。忙起来一个星期见不上儿子一面,全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有几次因为抢修,牟杨没能回去,10岁的儿子在电话中整整哭了半个小时,哭得她心都碎了。一次儿子还认真地问她:“别人都说我有一个好妈妈,可你怎么不管我呢?”她没法回答。孩子生病了,牟杨用纸把药分出来,一次一次地分好,写上日子和时间,让孩子自己记着吃。一天,牟杨回到家里已是晚上11点过了,却看到孩子一手拿着让家长签字的作业本,一手牵着看家的牧羊犬靠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这一幕,牟杨心都碎了,流着眼泪把孩子抱上床……

佑君供电所这名称,就深有一层女性牺牲精神在里面。她来此当所长,说不清是不是巧合。让我们看一下丁佑君烈士的情况:丁佑君,女,1931年生于四川乐山,1948年就读成都市女子高中;后考入西康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党派她担任西昌女中军事代表。1950918日,在西昌盐中区征粮工作中,不幸为暴乱匪特围攻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

2008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手牟杨与少年

而中央台在这大凉山录制的那条关于牟杨和户户通电工程的新闻,是很有一点水平的。这儿搜不着视频,就用转换过来的文字显现吧: 

CCTV《新闻联播》主持人:

为了27户彝族村民,国家投入了一百万元,这是城市里一千户人的通电成本。正因为此,四川凉山落古坡的村民们今天第一次点起电灯,看上了电视。

夜幕降临在大凉山,平日里早该沉静的落古坡村却变得灯火通明。

村民俄木阿支:

我今年70多岁了,没下过山,也没见过电是什么样的。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用上电,好得很啊。

记者:

盼着通电,俄木阿支老人等了几十年,为了通电,供电所所长牟杨忙了十几天。她和20个伙计抓时间、抢进度,要赶在彝族年之前让村子通电。

落古坡,海拔2500,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俄木老人说,村民祖祖辈辈用松油照明。通电,成了他们的奢望。

村民俄木阿支:

以前,天一黑,小娃娃在家里不能看书、不能写字,成绩跟不上。现在小孩儿晚上可以看书、做功课了,成绩肯定要好了。

记者:

半山腰上,两个小时,电杆又向前挪了200米。这段路,老乡们叫做“落马坡”,连高山马帮到了这儿,都望而却步。20个壮劳力抬一根电线杆,从山脚到山顶至少要花两天时间。像这样的山路,牟杨他们已经爬了500多公里。

牟杨:

我们这根杆子长十米,共有480多公斤,每喊一个号子,它只能走几公分。累得真的是不想干了。但是在他们的眼神里面看到那种感激和渴望,就促使我一定要把电给他们通上。

记者:

别看两公里山路,十几根电杆,两条电线,为了让彝族老乡用上电,国家更是不计回报,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仅在凉山州就投入了3.5亿元,10万人将因此受益。

牟杨:

平时一根这样杆子价值两、三百元,但是当这根杆子运到山上,价值就上升到两三千元。这27户人的用电,投资要一百多万,城里面,可以供一千多户。

20多个灯泡同时亮起,小山村沸腾了,点起篝火、放起鞭炮、跳起火把舞,老乡们提前过起了年。

记者:

电灯、电视这些在城市里早已司空见惯的东西,在落古坡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却显得那么来之不易。这里的夜晚第一次这么明亮、火把烧得更旺了。因为有了电,还有更多新变化、新鲜事将在这里发生。 

下面为中央台《感动中国》栏目的评论文章《牟杨,我们为你感动》:

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推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件事成为了普通中国人的一件盛事。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有许多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人物,他们靠着一种执着的精神、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厚重的情感而让我们的灵魂在震撼中流泪。牟杨是一个普通的供电所所长,她关注的也是普通的彝族同胞和生活贫困的群众,她的品格和行动也同样让我们深深感动。

牟杨让我们感动,源于她对贫困者的关注和帮助……

牟杨让我们感动,源于她热爱农电工作的责任意识……

牟杨让我们感动,源于她完全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状态……

我们需要更多像牟杨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在各个岗位上拼命劳作和辛勤耕耘,需要更多甘于奉献、关爱弱者的社会行动,需要更多能够让我们感动、也能感动这个时代的人。

佑君供电所辖有7个乡镇;大山深处的群众居住极为分散,竟有2238户村民没有用上电。牟杨领着所里20几个职工,要把电送到这每家每户,首先得做出精确的勘测设计。在磨盘山上,直线距离300米的一个地方,你想走过去,有时却得翻好几个山头。因此,也就有了李正云主任讲的“一个行政村通知一次开会,通知人背着干粮,扛着帐篷,得走整整七天”的故事。牟杨所面对的,便是500公里用脚步来丈量的山路。

高空作业

对,背着干粮,背着帐篷,带着矿泉水,穿着旅游鞋,着装迷彩服,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早出晚归,牟杨和她的伙伴们用脚走完了这500公里山路。

可是人非机器,即便是机器,也得用电,用油,至少发动机要好。人不仅会饥饿,会生病,还会心生厌烦,面对这样的大山,躺下,或者抽身离开,都不足怪。路太远了,所带干粮和水早已用尽,每个人都饥肠辘辘,只能采捡野果充饥。有一次,他们太饿了,捡到四个野山梨,五人分着吃。牟杨掰开一个,里面全是蚂蚁。有好几次,他们扒拉开泉上的树叶子饮用这“矿泉水”,结果搞得又闹肚子,腹胀如鼓。在一次喝过有毒的山水,牟杨肚子突然巨痛,嘴唇发白,脸色发青,人支撑不住,昏然滑到一个山坡底下。而使她更为难堪的,是大量的历假这时顺裤腿涌了下来。她一点办法也想不出。在这远天远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周遭全是男性。能怎么样?先把这些男人们赶开再说吧。身子支在山体上,她流泪了,气馁了,也打定主意了:一回去,就打辞职报告,这供电所所长,无论如何不干了。

好像老天爷专门要把她这个藏族女子放在彝人的高山上不可,她是它的使者?这时候,一位彝家老阿妈在她面前出现了。这位身衰力竭的老阿妈竟是追了他们好一段路程,专门从他们搞过测量的村子跑来找她。老阿妈拿了家中最好的东西——一把花生——捧给了她。老阿妈深情地看着她,用彝语连连说着:“谢谢,谢谢(卡沙沙,卡沙沙);”并要她把这把花生吃下。牟杨挣扎起来,看着老阿妈那慈祥目光中充满期待与感激,她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羞愧难当。

当晚,牟杨带人进到下一个村子时,眼看着老天爷又要下暴雨。村长和村民们硬是把他们留在了山寨。村里特意杀了一只羊来感谢犒劳他们。贫困和盛情,叫牟杨和她的同伴们感叹不已。羊杀了,肉吃了,情领了;剩下的,该和他们算算账了,羊,村子里买来为365元,牟杨身上有380元,勉强打个平手。第二天离开时,她把钱交到了村长手中。牟杨通过翻译告诉村长:国网要求我们像当年的解放军一样,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牟杨说她最难忘的,是一天在磨盘乡铁匠村逢着大雨。下午3点钟,雨越下越大,可他们还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任务没有完成;大家冒雨继续进行勘测,又干了两个多小时,她这一组才干完。铁匠村村长叫村里有摩托车的村民沿着雅砻江边的山路送他们上公路。可是牟杨不干:她不能自个儿先走掉,因为另外一组还在雨中坚持勘测没有结束。牟杨要带人尽快上山,去帮他们一把。他们又钻进那沙沙沙的雨幕之中。此时的山上,雨越下越大。村长再叫村中的摩托车手去山上接他们时,山路已变得太过于危险:一边是湿滑的悬崖峭壁,一边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牟杨说:“当时我们很害怕,但又实在累得不行了,也只有眯着眼睛坐过去,即便掉进雅龚江怕是也顾不得了。当我们下山,过了那段最泥泞的险路回头一看,所经过的地方,全都被洪水淹了。”

更大的困难,还来自施工中的材料运输。牟杨讲,不少村子干脆没有路;怎么办?挖路;挖路让电杆通过去。

最终,牟杨的队伍把一根根电杆,一台台变压器,运到山上,栽下去,安好。到2006年底一算,已有4000多根电杆插下去,78台变压器安装完毕;到2007年春节,辖区内1998户村民,看到了春节联欢晚会。

牟杨与家人

向磨盘山进发,首先要路过一个收费站。后来,这收费站我们乘车又经过几次。这乡间收费站,所有收费员只要看到牟杨,不管她带着的车队有多长,都不收一分钱,一律放行。我们问这是为什么,牟杨说,收费站上的朋友们知道大家是在山上搞“户户通”,为山上的老乡送光明,真被感动了,他们向上面说明了情况,上面呢,不但不批评收费站,还明令他们一定要积极配合。

牟杨掰着指头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辆车,一个来回40元,光户户通电这一年里,车就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一天就按最低限度两辆车跑两趟计,这至少就为工程上节约下来好几万块钱。

牟杨把车在盘山公路上绕圈子叫“圆”:“圆一圆;还要圆一圆。”我们“圆”到半山腰上,时间已过了正午。路边见有一施工队正吃中饭,所谓饭菜,太粗粝了。老米饭,十几位施工队员,人人端一碗,仅配一盘水煮白菜土豆,并且只有一小盘。代班长为李成云。我们问他,伙食怎么会有这么差?李回答说,前一段下雨,现在雨停了又急着赶工期,所以一直没顾上下山去买菜;这点土豆白菜,还是牟所长捎上来的。而他们用的那张小餐桌,所用材料,竟全为电力施工金具。精妙而实用,精致而坚固,充满想象力与现代性,够得上当代装置艺术一件神品妙构,是劳动者的智慧与才华的高度体现。

路边搭块篷布,便是电力施工队员的小窝棚。它高不足1米6,小个儿男子在里面也得弯下头;大不过5平米,我们一数,打地铺的共8人;更糟的是,裸露的山体(也就这工棚的墙)渗着往下流山水。可是每到夜间,此处必有8位疲累至极的施工队员酣然入眠。这窝棚,很有那么些像训练特种兵适应野战的地方。为这户户通电工程,有多少农电人历尽苦辛。

这里最大的收获者,莫过于牟杨手下新来的六七位彝族小伙子。他们都是佑君供电所新的农电工。牟杨郑重告诉我们,供电所可没有人事权;这六七位彝族小伙子的招入,是通过月城供电局、西昌电业局两级人力资源部的。

国网在用人制度上,是非常严格的。今日我国的《劳动法》刚刚开始实施。而在此前,国网在这方面已走在了前头。国网老总刘振亚在2005年的一份企业年度报告书的序言中,特别强调了国网将遵守《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而“全球契约”所要求的,是各企业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遵守、支持以及实施一套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贪污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

在这六七位彝族小伙子当中,有一位家在铁匠村的名叫俄木木呷的青年,他介绍自己时讲他是村电工,将我们领到了认识的歧义上。来这大凉山之前,我们在江西南康邹家地,在福建霞浦那面的北霜海岛,都碰到过与之相似的情况,因为路途遥远,如北礵岛还隔着几十公里的海路,便分别在村中、岛上增设了一名农电协管员。有这种特殊情况。这远天远地,设农电协管员是非常顶事的。比如老百姓家需要一只灯泡,从供电所来,骑摩托车要骑几个小时,能有农电协管员代劳,这事儿反又变得容易。不过经我们问询,这农电协管员并不完全属于供电所,一般而言,他们在本村子里都还有其他事干,如福建霞浦北礵岛那位,人家本身还是村中的干部。但是这对于国网来讲,那也是有了劳资关系。

可我们还是弄错了。我们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完全改掉了村电工这一级。俄木木呷那样讲,是个口误。原来他就是佑君所一名农电工。他讲他为村电工,只是他的一项工作,如常在这一带抄表,收费,搞维护;这之外,他得到所里上班,听令于各项任务分配。俄木木呷人长得高鼻梁,大眼睛,棱角分明的脸部轮廓犹如亚利安人,很是一位漂亮的小伙子。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他已成了家,并有了孩子。俄木木呷原来为村中的民办老师,家中还有一部农用车;从户户通电开始,因给施工队当向导而接触到电力,由于有一定文化,学起电工行当来较快,后又通过村组推荐,他参加了月城供电局和西昌电业局人力资源部面向彝族青年的招工考试,以相对优异的成绩为电网部门所录取。

今天我们在铁匠村采访,他成了我们的翻译。不过他把自己的事首先便翻乱了。

在这铁匠村里,有一名由汉人担纲的村秘书。也就是说,在这“呷木嘎沙乌支俄尔”中间,突然冒出来一名“老郭老王”。这反倒让你觉得新奇古怪。我们的采访活动就安排在这位村秘书老郭家。老郭家在村口高地上,一排几间房子,处于孤立状态,和寨子里的彝人住家还有一段距离。倘若打仗守卫铁匠彝寨,老郭家倒不失为设岗查哨的好地方。老郭家中还保持着汉人生活的传统习惯,比如家中贴有对子,有一些桌椅板凳,也还算干净。

老郭仅和我们打了打招呼,因牟杨支应他去给我们弄吃的,以至于他前后都忙在黑黢黢的小灶间。我们没能从老郭口中得到更多东西。

在这里,我们真正关心的,还是佑君所这六七位新招入彝族农电工。对于这些青年来说,大凉山上的户户通电工程,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正是通过户户通电这条“光明的传输带”,进入了山外形态多元的城乡结合部社会。很多东西留在这老林深山之中,很多东西又需要他们从头学起。这些高大、健壮、漂亮的彝族小伙子,正在接受自身命运转折的冲击波,迎面而来的巨大挑战,都要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

关于他们,牟杨说:一开始招工时候,可能是因为审美的不同,他们来应试时,差不多个个都穿得花里胡哨。这大山上的彝族人,往往一家人都有一套花衣服,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最重要的人,就会把它穿在身上。可你这是要来考国家电网的农电工。这花里胡哨怎么行。说老实话,他们刚来的时候,身上的怪气味很重。搞掉他们身上的气味,是他们要学的第一课。对,从洗澡开始。从形象入手,从服装入手。

他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改变的东西也真的太多。他们都能讲一点汉话。可就一点点。根本不够用。搞电网这是大问题,可费劲儿了。

工作上,也是边干边学习。我们教他们爬杆,教他们认识材料,教他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生活,都得手把手来。好在他们都很年轻,有求知欲,有上进心,学起东西来也就快一点。难在改变他们的思想状况。他们在山上生活了多少年了,你能一下子把他们改变为国网系统合格的电工?不太现实。可我们是这样要求的。在我们的“高压”下,他们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们想的是,这彝族农电工提前进入,山寨到了“户户通”送电时候,他们就能派上用场。现在看,这个目标是达到了。

牟杨与彝族老阿妈

佑君所目前有7个彝族农电工。他们刚来报到的时候,人要多一些。那是试用期嘛。优胜劣汰,跟不上的,也只能离开。我们要求很严格。很多人受不了就走了。留下来的,就他们7个。

新生。进步。希望。走出大山确乎有其艰难的一面。可是,因其艰难,就让这些纯真、帅气的彝族小伙子永远留在这大凉山上?让他们永远匍匐在瘦土地上,一辈子种苞谷,种洋芋?栽种这些并不足以为全家人果腹的苞谷、洋芋?还有什么?娶妻生子,生一大堆娃娃?之外,便是酗酒,喝得烂醉如泥?再不然,到云南以及缅甸的大山里,帮着毒贩背运毒品,甚至发展到以背养吸,以贩养吸?这样的贩毒案件,在大凉山地区时有告破。而这时能看到他们这样——每个人都充满崭新的明天,真让人眼噙泪水,心生感激。

我们临走之前,牟杨从她那辆工具车上,拿了个鼓鼓囊囊的大塑料袋,径直翻下坡,去到了一户彝人家门上。我们等在车边,看清了大塑料袋里是一些洗干净的旧衣服和几双小孩子的旧鞋。我们看见,牟杨把这大塑料袋给了从屋里迎出来的一位老阿妈。跟老阿妈从屋里出来的,还有两三个衣不遮体、打着赤脚的小孩子,牟杨摸了摸其中一个小女孩的脸,变魔术似的,一下手里就有了几个口香糖。孩子们惊呼起来。她把口香糖分给了他们。

西昌电业局党办副主任刘悦又告诉我们,牟杨总往山寨里送旧衣服,小孩子的旧鞋,后来把她的亲戚、朋友、同事家,弄得都没有了半旧的衣服和鞋子;有小气的人家,见她到家来搜刮旧衣服、旧鞋,门都不给她开了,让她在门外吃闭门羹。

那天从磨盘山下山,牟杨还无不天真地讲,要科技更发达一些,能把那死沉死沉的水泥电杆换成什么样的轻便材质,该有多好。一个梦想吧。

快回到佑君所时,牟杨专门把她的一张照片取出来,递给我们。她有点羞涩地和我们说:“我以前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那是一张两寸彩照,红底,如身份证照那样的免冠照,上面的牟杨,有一张非常红润、白晰、娇美的面庞。见我们的目光暗含迟疑,她说:“这照片就是前两年照的。2003年,刚到供电所,那时要办岗位卡嘛。”她在向你证明,自己有过美丽的青春。这当中还洋溢着藏族女性的天真无邪。供电所在岗人员的“全家福”镜框内,镶嵌的也正是这一张:美丽的牟杨;艳若桃李的牟杨;红润,白晰,有着娇美面庞的牟杨。

在西昌电业局大院,刘悦希望我们看看牟杨的一篇演讲稿,如有可能,在文字上精炼一番也无妨。做过某青年杂志编辑总监的柴然,欣然领命。如果给他时间,他真希望重写这篇演讲稿,好好地写,或者能让牟杨的故事传播得更加深广。她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特别值得让人们记住的女性。我们大家正在接近这位37岁的妇女:一位藏族女供电所长;2006CCTV《感动中国》的主人公之一;一位不甘落人后的少数民族姐妹;一位苦战大凉山户户通电工程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一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手候选人;一位疲惫至极、人接近中年的孤独的妇女;一位没能照顾好儿子的忧伤的母亲。记住大凉山上的女农电工牟杨,那就是记住我们人类古老而光辉的旗帜:劳动;坚持;怜悯;仁慈;爱与援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喜 | 农电工
中国扶贫实地调研报告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业务委托”是否合理合法
在哪并不遥远的地方( 六)大凉山火把节掠影
【阅读悦读丨图说】肖勤《一个彝族女孩的梦想》
农网配电营业工技师技术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