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风物志|冷冰:蒿香,好香

蒿香,好香

冷冰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研究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使中国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这种植物也一时受到关注。其实,青蒿与人类的关系久远而亲密,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可以说,青蒿就在人身边。

在乡村,所有的蒿类植物统统被叫作青蒿。在植物学上,据资料显示,蒿有三百余种之多。屠呦呦研究员提取的青蒿素来自黄花蒿,与人们生活最接近的青蒿通常被叫作香蒿,形态与黄花蒿十分相似,只是在叶片上,黄花蒿比青蒿的开裂多,显得细碎。在路旁地边、地边沟渠,随处可见这些菊科植物的身影,据医书所说,青蒿“全草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与屠呦呦等医务工作者为民寻医治病不同,我对青蒿的认识是从吃开始的。青蒿最突出的特点是味道,浓郁的香气很远就能闻到,如果用手拔或折断茎叶,它会散发出更浓烈的气味(不知道为什么,也有人说那是臭或其他味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味道也是所闻有别吧,有人喜欢也会有人厌),浓烈到刺鼻冲脑的程度,足够厌恶者掩口鼻而去。在燕山脚下我的老家,却是将青蒿的这种味道引入到生活中来。

秋天,北方有一种小而硬的梨早熟,刚摘下时,酸涩不能食,且不易储存。我记得老人们会从地边割来几棵青蒿,铺垫在荆条筐中,将刚摘下树的梨放进去,再盖上青蒿,然后封上筐口,待三天左右,筐的四周就会有香气飘逸,招来敏感的猫转悠,围着筐打主意。揭开筐,扒开青蒿,立刻有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冲鼻,一个个小梨已金黄温润,如玉琢的一般。拿在手里会腻腻的润滑,那是水果糖分充足外溢的显露。咬一口梨,酸甜上口,沁人心脾,而果肉细软如泥。因此,这种梨被叫作香梨。我非常喜欢吃香梨,它是名副其实的时令水果,因为成熟后只有两三天的储存期,种植的少,所以,每年吃到它的机会不多,在乡村也是稀少之物。

可以说,一把青蒿改变了一种梨子的味道和命运,给生活增加了香甜之味。不仅如此,青蒿还给人们带来安宁。在日常生活中,青蒿是乡村最环保的驱蚊虫药物,治病安生。阴历五月,端午节时,乡村人家会在自家门口挂一把艾蒿,一是寓意避邪,二来以其气味赶走蚊虫。特别是到盛夏,很多人家临睡觉之前,会在屋里点燃一束荫干的青蒿熏屋子,这样一来,屋子里就不会再有蚊虫骚扰,可以安稳睡觉了。

入秋,特别是寒露之后的日子,草木开始显现凋零之态,田野中的蒿草也在落叶结子——苍老总是难免的。但苍老也体现一种阅历和历史,蒿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表现出的正是苍而不老。《诗经·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句子,蒿从《诗经》中就开始吟唱了,典型的有史有据的文化植物。据说屠呦呦研究员的名字就自此诗句而来,很有文化深意的名字,现在又因蒿而得“诺奖”,真是与蒿有缘啊。中国书画所用的印泥中也有艾蒿的影子。印泥中有一种成分叫艾绒,艾绒来自艾蒿的干叶子,将这些干叶子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就是软细如棉艾绒(人们用艾绒最多的是制作艾条,点燃艾条在身体穴道上灸治疗病)。制作印泥的艾绒越细越好,把它艾绒加到印泥中,可以使印泥增强紧固性,更加有弹性和张力。如此,蒿之香气流转化为文化的力道,一直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历久不衰。

从后世一切本草书源头汉朝的《神农本草经》到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从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到今天屠呦呦等专家们的研究成果,蒿这种植物,与人类相伴相生至今,对蒿的认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的回馈。蒿,确是一种有香、有型、有文化的植物呢。

关  于  作  者

About the Author

冷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市杂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电力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散文集《与树比肩》。曾在《现代教育报》、《国家电网报》等报刊开设杂文、散文专栏,诗歌作品见于《诗刊》、《草原》、《清明》等报刊并获奖。曾获首都五一文学奖、徐志摩微诗歌奖等,多篇作品入选多部文选(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个延续了二千多年的故事
答网文质疑:青蒿素
黄花蒿,屠呦呦教授的“幸运草”,你一定见过它
葛洪《肘后备急方》培育出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图说:屠呦呦 | 中国首个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