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抑郁症治疗的最新研究综述论文发表,揭秘抑郁症的真实原因和治疗对策

    关 于 本 文 

  • 作   者:知乎光之泉,依恋关系专家,中国最年轻心理协会法人。

  • 公众号:源泉心理

本论文由本人发表于国家级期刊《心理医生》2017年15期

发表时间:2017/8/8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002-02

抑郁症与元认知、元情绪及依恋类型相关性综述

A review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metacognition, meta emotion and  attachment styles

摘要近年来,学者们从元认知、元情绪、依恋类型等角度对抑郁症的成因展开了新的探索,发现抑郁症与个体的消极元认知信念、辨别表情能力及情绪恢复能力弱、不安全依恋类型均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抑郁症 元认知 元情绪 依恋类型

抑郁症是情感障碍 (也称心境障碍 )的一种常见类型 ,主要症状是情绪持续低落,其情绪基调是消沉、灰暗的,对以往种种喜爱的事物缺乏兴趣,难以唤起积极情绪,对未来感到悲观甚至绝望。马辛等2007年对抑郁症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市居民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是3.31% ,终身患病率高达6.87%[1] 。WTO组织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第二大疾病。抑郁症的危害性、普遍性、发展性让人不得不引起重视,然而抑郁症的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论。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抑郁症的病因探索从未终止,以往研究认为抑郁症与个体的创伤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父母亲养育方式、归因风格、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关系、人格特质等诸多因素相关 [2-8] 。近年来,学者们又从元认知、元情绪、依恋类型等角度对抑郁症的成因展开了新的探索。

1.抑郁症与元认知水平的关系

元认知(metacognition)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学习者可以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研究发现,元认知状态与抑郁症的产生有关。Wells等人于1994年构建了反映个体认知功能失调过程的自我调节执行功能模型(S-REF模型),认为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有三个相互作用的加工水平:①刺激驱动的加工水平;②意识控制加工水平;③自我信念水平。其中自我信念水平具有元认知的功能,可以对内外在信息进行理解、反省、分析和控制。S-REF模型认为抑郁症等情绪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消极的元认知信念不断被自身强化。

2015年,寸铃莉在实验研究中运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来检测元认知的神经基础,并探索元认知水平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实验结果发现在大脑左侧梭状回的灰质体积等方面,被试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元认知分数存在显著正相关,为元认知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以及抑郁症的元认知治疗提供了一定的脑科学依据。[9]

由此可见,抑郁症患者在自我认知层面往往体现消极、悲观的特点,并且不断强化这种自我否定、自我谴责的思维,是产生抑郁症的认知基础。帮助抑郁症患者从元认知层面逐步构建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不断减少负面的自我信念,建立积极、正向的自我意识,对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

2.抑郁症与元情绪水平的关系

1990年,Salovey 和 Mayer 把“元”的概念引入情绪智力中,提出了“元情绪”概念,并于1988年提出了“元情绪”理论,并编制了至今仍被普遍使用的特质元情绪量表。元情绪是指对自身情绪的管控能力,包括情绪觉察、情绪评价和情绪调节三部分。[10]

曹燕翔等2008年在喜悦表情识别的实验中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个体相比,在识别喜悦表情的过程中激活的脑区较少,而在识别悲伤表情的过程中激活的脑区较多。这说明抑郁症患者对负面情绪有更强的共情能力,而对于正面情绪的共情能力较弱。[11]2013年,史战明等首次在抑郁症患者中施测特质性元情绪量表,发现情绪辨别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与抑郁症呈现显著相关,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辨别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均显著低于正常个体,同时女性的情绪恢复能力比男性更弱,佐证了女性抑郁症患者比男性多的现象。[12]

据此,通过情绪调节和情绪觉察的训练,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提升他们对正面积极情绪的觉察水平和共情能力,是治愈抑郁症的重要方向。

3.抑郁症与依恋类型的关系

John Bowlby创立的依恋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情感依恋的需求,该理论阐述了个体依恋系统的运作规律。Bowlby认为依恋关系是以情感联结为核心的特殊社会关系,尤以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最为典型。[9]Sroufe发现依恋关系是每个人学习调节自身情绪的前提。[13] 

Mary  Ainsworth等通过“陌生人情境”实验,根据儿童的依恋表现将儿童分为四类:安全型、迷恋型、冷漠型、恐惧型。后期实验证明儿童早期依恋类型具有稳定性,也就是说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在成年后也会持续表现出回避、抵抗、恐惧、紊乱倾向。[14-15]

史战明等2013年发现,不安全依恋是个体罹患抑郁症的一个危险要素。在其研究的对象中,不安全依恋对罹患抑郁症的影响作用是安全依恋类型的 3.9 倍,其中迷恋型为 5.6 倍,淡漠型为 2.3 倍,恐惧型的影响作用最大,为安全依恋类型的6.5 倍。[16] Henk 在前瞻性研究报告中也提出了类似结论,并推断这是由于恐惧型依恋的抑郁症患者经历了更多与依恋相关的创伤,如丧失或被虐待。 [17] 过度的创伤导致恐惧型依恋者的自信心、自尊心、社交安全感都相对较低,对正常人群的共情和理解能力比较差,焦虑和回避倾向明显,因此与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联系比其他依恋类型更为密切。 [18]

以上研究说明,抑郁症患者在依恋关系方面的不安全感,与抑郁症的产生和难以治愈有很大关系,如果能改善他们的家庭关系,或者给予社区、学校等方面的心灵关注,让他们在依恋关系层面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对他们的病情改善会有很大帮助。而且,在抑郁症的预防层面,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4.讨论与总结

元认知、元情绪及依恋类型的角度论述了抑郁症的成因,并探索了有效的治疗方向和预防措施把抑郁症患者不断强化的自我负面信念、情绪识别能力障碍、情绪调节能力弱与依恋关系的不安全感等要素综合分析,可以推测,糟糕的家庭环境可能是造成三方面问题的源头:喜欢批评孩子容易让孩子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夫妻关系不和谐,让孩子正面情感感受性差,正情绪识别能力弱;让孩子遇到挫折时不去安抚孩子而是去批评打骂孩子,让孩子无法形成自我安抚的能力;不愿意与孩子建立安全稳定的情感关系,导致孩子内心对正常的依恋情感产生迷恋、冷漠或者恐惧。由此可见,加大对广大家庭亲子关系方面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对抑郁症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从治疗角度来看,元认知调控、元情绪调节、依恋关系改善,三管齐下,对抑郁症会起到真正有效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辛,李淑然,向应强,. 北京市抑郁症的患病率调查[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40(2): 100-103.

[2]程文红,刘漪,范娟,.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早期创伤史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5): 326-342.

[3]唐登华,汪春花,漆红. 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 468-470.

[4]王高华,唐纪华,王晓萍,. 抑郁障碍青少年父母养育方式、应对方式、归因风格及其相关性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2): 123.

[5]惠珍,张英.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病前家庭因素研究[J]. 临床心理疾病杂志,2008,14(1): 35-37.

[6]蔡琳,钟明洁,朱熊兆,. 抑郁性障碍患者的症状表现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2): 176-178.

[7]陈美英,曹素珍,陈玉妹. 青少年抑郁障碍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探讨[J]. 重庆医学,2009,3 8(7): 769-770.

[8]刘强,俞峻瀚,张海音. 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关系的探讨[J]. 精神医学杂志,2010,23(3): 168-170.

[9]寸铃莉. 元认知的神经基础及其在抑郁症中的异常作用模式[D].西南大学,2015.

[10]Mayer . J.D .,Gaschke,Y.N . The experience and m eta experience of mood[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5(1): 102-111.

[11]曹燕翔. 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

[12] 史战明,薛莹,杨蕴萍. 抑郁症患者的元情绪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2013,(07):75-77.

[13]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London: Hogarth Press (2nd ed.: New York: Viking Penguin,1984) (trad. it.: Attaccamento e perdita. Vol. 1: L'attaccamento alla madre. Torino: Boringhieri,1976 [I ed.],1989 [II ed.]).

[14]Sroufe L.A. (1990). 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self. In D. Cicchetti & M. Beeghly (Eds),The self in transition: Infancy to childhood (pp. 281-307).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Ainsworth M.D.S. & Wittig B.A. (1969). Attachment and exploratory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In B.M. Foss (Ed.),Determinants of infant behavior (pp. 113-136). London: Methuen.

[16]Ainsworth M.D.S.,Blehar M.C.,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NJ: Erlbaum.

[17]史战明,杨琴,薛莹,王倩,杨蕴萍. 抑郁症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4):616-619.

[18]Berry K,Barrowclough C,Wearden A. A review of the role of adult attachment style in psychosis: Unexplored issue-sand qu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Clin Psychol Rev,2007,27(4): 458-47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粘婆婆,自己不开心,是不是属于产后抑郁?
男女争吵时的一段经典对话,揭示了恶性关系循环的秘密
让心境障碍(抑郁症)治疗生效的实用原则|治疗原则系列02
停不下来的嫉妒,是他不够爱我?还是我想太多?
你理解的宝宝“安全感”可能完全错了!这两个因素才是判断孩子安全感的标准!
从婴儿期至青春期依恋如何影响共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