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批论文证实:抑郁症不少是缺爱引起的

曾经提出C型抑郁症——缺爱型抑郁的概念,并在最近两年的咨询工作中,治愈了35例抑郁症患者(有医院诊断报告),平均治疗次数24次,愈后良好,31例愈后3个月回访,无复发;24例一年后回访,无复发。

为进一步证实缺爱型抑郁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我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抑郁症治疗的最新研究综述论文发表,揭秘抑郁症的真实原因和治疗对策》,点阅读原文可看。

这次,我将结合更多论文实证,来证明缺爱型抑郁(依恋关系问题诱发的抑郁)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这次整理摘录的均为近年的科研论文,最早的是2009年的,最近的是2016年的。其中大部分的论文单位为医院或与医院有关的研究部门。


《抑郁症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研究》_史战明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学系,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依恋类型及其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抑郁症门诊医生诊断推荐的抑郁症病人进行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诊断评估之后,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ECR-R)进行调查。

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37例(44%),迷恋型26例(31%),淡漠型15例(17.9%),恐惧型6例(7.1%),ECR-R依恋焦虑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焦虑障碍组;依恋回避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焦虑障碍组无差异。

②不安全依恋类型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是安全型的3.909倍,其中恐惧型风险最大,是安全型的6.486倍,迷恋型者是5.622倍,淡漠型是2.317倍。

③不同依恋类型的抑郁症患者BDI分值差异显著,不安全依恋类型的BDI分值显著高于安全型依恋的BDI分值。

结论:抑郁症患者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占多数,不安全依恋类型是罹患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恐惧型的风险最大。

《不安全依恋、述情障碍对产后抑郁的影响研究》_潘攀等

贵阳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等,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2009】2323)

目的:探讨分娩前后述情障碍、不安全依恋和抑郁变化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孕期≥28周的52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依恋方式问卷[ASQ,包括安全型依恋(Attachment-secure)、焦虑/矛盾型依恋(Insecure-ambivalent)、回避型依恋(Insecure-avoidant)3个分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进行测评。

结果:分娩后产妇焦虑/矛盾型依恋因子得分低于产前[(47.78±9.61)vs.(46.0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EPDS得分与回避型依恋因子得分、焦虑/矛盾型依恋因子得分、TAS-20得分呈正相关(r=0.31~0.39,P均<0.01)。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产后EPDS得分与TAS-20得分、焦虑/矛盾型依恋得分呈正相关(β=0.24~0.28),焦虑型依恋得分×TAS-20得分、回避型依恋×TAS-20得分与EPDS得分回归关系成立(β=0.15~0.32,P均<0.05)。

结论:产妇焦虑型依恋分娩后降低,产后不安全依恋直接或间接与述情障碍相互作用于抑郁情绪。

《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关系的实证研究》_王倩倩等

中国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大学生抑郁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639名本科生进行施测。

结果:

①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焦虑显著相关(r=0.223,P=0.000),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焦虑及依恋回避与抑郁显著相关(r=0.084,P=0.034;r=0.221,P=0.000;r=0.237,P=0.000);

②依恋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讨论:

1.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和抑郁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焦虑显著相关 ,这与王欣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一些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会使子女缺乏锻炼的机会 ,进而会导致子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必要的社会技能 ,并会影响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如过分的依赖、胆小怕事、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 ,这种性格特征使得他们很难与别人相处。 在遇到负性事件时 ,他们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就很容易产生无助感 ,进而产生焦虑 ,形成高焦虑的依恋模式。

当子女处在压力情境下 ,感到焦虑和悲伤的时候 ,若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则能帮助子女处理情绪困扰、进行情绪调解。 父母对孩子的悲伤或挫折做出及时反应能够缓解他们当时的痛苦 ,并能从长远意义上帮助他们抑制消极感 ,以控制可能引起他们沮丧的不良情绪 。反之 ,如果父母采用了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则会使子女的人格不健全 ,缺乏缓解困扰、痛苦的能力 ,进而产生抑郁。

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与抑郁有一定的关系。 依恋回避的个体 ,在内心深处害怕与别人形成亲密的关系 ,所以易压抑和隐藏自己的情感 ,人际交往的能力差 ,社会支持系统缺乏 ,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 ,依恋回避的个体通常采取回避、退缩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消极应对的方式 ,可能在短时间内能起到缓冲效果 ,但是长此以往 ,会使问题越积越多 ,而本身又没有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利用 ,就会失望无助 ,进而抑郁。 依恋焦虑的个体 ,为了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注意 ,过分的表现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得到别人关注的同时 ,他们又害怕失去 ,所以依恋焦虑的个体始终处在焦虑中。当别人不能完全的关注他时 ,他就会变本加厉的过分要求 ,从而使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 ,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直持续下去。在遇到困难、挫折、应激问题时 ,他们体验到了过多的负面情绪 ,甚至把以前的一些负性事件也联系起来 ,这又强化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抑郁变成了可能。

2.依恋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

结构方程结果分析表明 ,依恋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抑郁间起到完全的中介作用 ,即父母教养方式完全通过依恋焦虑对抑郁有显著的影响。依恋焦虑对于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以上的中介分析结果表明 ,要降低依恋焦虑水平 ,父母教养方式是重要的因素。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往往使子女过分的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过度的沉浸在依赖中 ,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毅力和能力 ,这些是依恋焦虑的模式所表现出的特征。 如前所述 ,高焦虑的依恋模式容易导致抑郁。

因此 ,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能降低子女的依恋焦虑水平 ,进而减少大学生抑郁发生的可能性。

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和依恋是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充实抑郁的病因内容,进而为大学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青春期心境障碍患者及其父母依恋模式研究》_杨琴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学系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3

目的:探索青春期心境障碍患者及父母的依恋特征,以及依恋代际相关性;比较单相抑郁及双相障碍组的上述特征。

方法: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及住院青春期(12-22岁)心境障碍(单相抑郁障碍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核心家系52例;与父母性别、婚姻匹配的正常成人对照69例。分别应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R)测量父母及正常对照依恋;修订版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R)测定患者依恋。

结论:

(1)患者父母依恋较正常人差,尤其母亲不安全依恋型增多。

(2)患者对父亲的依恋较对母亲和同伴的依恋差。

(3)母亲不安全依恋,则患者对母亲的依恋差;父母均为不安全依恋的患者依恋最差,尤其是对母亲的依恋差。

(4)依恋在不同诊断组间未见差异。

《青少年父母依恋与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_陈万芬等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2016

方法:采用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在全国六大片区调查1482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青少年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抑郁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结果表明:

(1)青少年父母依恋与心理素质正相关、与抑郁负相关,心理素质与抑郁负相关。

(2)心理素质在父亲依恋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素质在母亲依恋与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3)父亲依恋比母亲依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更强。

《述情障碍对成人依恋与抑郁的中介作用》_杨红君等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心,长沙市第一医院,2009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对成人依恋与抑郁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多伦多述情障碍20条目量表中文版(TAS-20-C)以及贝克抑郁问卷(BDI-13)对452名在校大中学生进行测查。

结果:

(1)成人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显著相关(r=0.166-0.867);

(2)述情障碍在依恋回避与抑郁情绪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依恋焦虑和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成人依恋对抑郁情绪的作用受到述情障碍特质的中介影响。

《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的影响: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的中介作用》_连帅磊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400887);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自主课题(2016-04-012-BZK01)的资助;2016

目的和方法:为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66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

(1)青少年同伴依恋、朋友社会支持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

(2)青少年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抑郁,而且还能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朋友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在初、高中生群体中存在差异,即在初中生群体中,同伴依恋能够通过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而在高中生群体中,这两种间接作用均不显著。

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同伴依恋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恋,促进自尊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_顾思梦

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博士论文

一、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多釆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中介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个体较低的外显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行为上的消极应对方式、低社会支持与社会交往能力、关系中的冲突和较低水平的自我表露等都是可能的中介因素。

周禅等对800名大学生的依恋、应对方式和抑郁的关系研究后认为,消极的自我模型导致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压力感受,并采取以情绪为中心的消极应对策略如自责、幻想和退避来应对压力,从而加深了压力的困扰,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消极的他人模型使个体在压力情境中高度怀疑他人的可得性,更少地向他人求助,体验更多的疏离感和抑郁情绪。

孙启武等用问卷法对武汉市395名大学生进行研究,试图分析依恋、归因风格与抑郁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持依恋焦虑的个体,在面对消极事件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不是”,从而对自尊感产生威胁引发归因过程,同时焦虑程度高的个体倾向于形成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结果,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最终导致了抑郁。

陈恩佳对186名大学生的依恋、完美主义、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完美主义中的在乎错误这一因子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依恋与抑郁之间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

杨丽对469名大学生的依恋、完美主义、抑郁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完美主义部分中介了依恋焦虑与抑郁的关系,完全中介了依恋回避与抑郁的关系。对结果可能的解释是:个体早年由于无法从父母处获得行为的客观反馈和积极评价,或父母的反馈和评价一致性低,形成了不安全的依恋模式,遇事表现出犹豫迟疑、害怕失败、过度谨慎、过度计划和控制,对自己的错误过分在意,形成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倾向。由于个体常常无法达到这种极高的目标和要求,所以经常体验到挫败,情绪沮丧,产生抑郁。

在社会支持方面,汤芙蓉等在对438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后发现,低社会支持在依恋与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持依恋焦虑的个体倾向将他人的帮助知觉成较低的支持,主观社会支持感低;依恋回避的个体在关系中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轻视关系的作用,难以建立自我与他人之间良性互动的网络,总的社会支持(包括主观、客观和支持利用度)较弱,在应激事件中缺乏来自社会支持对压力的缓冲,情绪容易低落。

杨红君对452名大学生的依恋、述情障碍和抑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平年与母亲间的不良依恋与依恋焦虑显著正相关,早年与父亲间的不良依恋与依恋回避显著正相关。不安全依恋使个体缺乏幻想,无法很好地发展出对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识别、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造成他人的忽视和误解,增加了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引发抑郁情绪。

李敏等以大学生为样木,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考察了同伴交往能力在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同伴交往能力部分中介了依恋焦虑维度对抑郁的影响,完全中介了依恋回避维度对抑郁的影响。

吴悦等人对广州某高校的200名大学生情侶被试的研究表明,关系中的冲突在抑郁与依恋焦虑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一方面,依恋焦虑水平高的个体有着强烈的亲近愿望,对他人的注意和情感有强烈的需求,又担心对方拒绝,矛盾的且对感情怀疑的态度,容易引起对方不满,双方之间冲突增加,而冲突的增加又反过来加剧了依恋焦虑个体对同伴和关系的消极预期;另一方面,依恋焦虑个体常常因同伴未能对其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或显示出强烈的情感而感到不满足,变得沮丧。

二、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理论阐释

在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提供经验证据的同时,研究者们从依恋理论的角度对成人依恋影响抑郁的可能原因提供了理论说明,大致涉及以下几个相互影响的方面。

1.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相对稳定

在依恋理论的框架中,内部工作模型是成人依恋产生持久影响的核心机制。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是有关自我、依恋对象的认知与情感图式是对依恋经验的内化,并泛化成有关自我和一般他人的模型与规则。尽管内部工作模型并非不可改变,但它倾向于稳定并类似于特质。拥有安全成人依恋的个体有积极的内部工作模型,对自我有积极的概念,对他人有基本的信任;而不安全的成人依恋同消极的自我概念和(或)对他人缺乏信任相关。对自我具有积极认知和情感的个体通常能悦纳自我、有能力感、较少的消极情绪体验、行为更主动和开放;而对他人有积极认知和情感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坦诚相待并在压力情境下通过主动寻求帮助以缓解消极情,反之,则可能或恐惧或冷漠或有敌意。这些心理行为特征必然对个体的情绪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2.成人依恋是重要的支持源

大量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而言,随着空间距离上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朋辈关系或亲密恋人关系逐渐取代亲子关系,成为生活中重要的支持源。在遭遇较大挫折和威胁时,亲密朋友和恋人往往成为最可获得的求助对象。朋友和恋人不仅能提供客观上的各种支持也能影响大学生对支持的主观感知。安全个体通常拥有更多的支持来源、感受到更高的支持满意度。广泛的客观支持为个体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安慰,为压力提供缓冲体系,积极的支持感知将增加积极情绪,且能在压力情境下促使求助行为的发生。

3.成人依恋影响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对个体的情绪状态有重要影响,成人依恋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影响情绪的基线水平,二是压力情境下的情绪调适。安全成人依恋的个体,由于在与密友或恋人的交往过程中,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其情绪总体上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而善于情绪调适的个体,能够在压力或威胁情境下很好地理解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安全依恋能促进情绪调节,使个体在压力条件下更好地管理焦虑、抑郁和愤怒。情绪调适能力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类似个性的特质,主要在早期亲子互动中习得。

如果存在早年父母对自己的情绪比较敏感且能给予恰当的安慰和处理的经验,个体就会形成情绪可调节的信念,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压力和情绪,积极调控消极情绪。

三、关于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中介机制的初步思考

尽管己有大量研究证实了成人依恋对个体情绪状态的影响,但关注成人依恋影响抑郁中介机制的研究不多。与简单相关研究相比,考察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中介机制能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依恋研究和抑郁研究。综合“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以及“成人依恋与大学生抑郁”各节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认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中介因素至少包括(1)内部工作模型、(2)人际联结(社会支持)、(3)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4)个性特征(宜人性)等。

(1)内部工作模型

依恋理论把内部工作模型作为依恋影响情绪的首要机制,认为早期依恋经验主要通过模型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持久的影响。内部工作模型包括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两个互补的部分。在依恋理论体系中,尽管内部工作模型的概念有很高的理论地位,但极少有研究全面检验或者考察其影晌抑郁的中介效应。有一些文章涉及自我图式在依恋影响抑郁中的中介效应,目前尚未有发现有研究涉及他人模型在依恋影响抑郁中的中介效应问题。因此,内部工作模型在成人依恋与抑郁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还有待研究。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依恋关系中所体验到的来自依恋对象的关怀和支持对于个体形成积极的社会支持具有重要意义。Kidd&Sheffield发现,在依恋类型与心理症状的关系中,社会支持起着中介作用总体而言,尽管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均显示社会支持很可能是成人依恋影响抑郁的因素之一,不过相关研究不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3)情绪稳定性

情绪稳定性对个体的情绪反应有重要影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依恋理论认为,由于不能建设性地应对依恋相关情绪,不安全依恋个体往往具有较低的情绪稳定性水平。现有研究证实,情绪稳定性对许多情绪问题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但国内尚未发现有针对情绪稳定性在依恋影响抑郁之间中介效用的研究。

因此我们猜测,情绪稳定性在依恋与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4)宜人性

宜人性指个体对他人所持的态度,宜人性高的个体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善于在群体中与他人互动,建立互惠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依恋理论认为,安全依恋的个体由于早年受到看护者敏感、适宜、持续性的照料,逐渐发展出对他人和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在关系中习得坦诚交流与利他行为,发展出更多的同理心。作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神经质、外向性和开放性对心理情绪影响的研究较多,有关宜人性的研究较少,且没有统一的论述。前尚未有研究发现宜人性在依恋影响抑郁之间的作用,考虑到宜人性的内涵和依恋内部工作模型中他人模型所反映的行为表现有相似之处,因此宜人性是否在依恋与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值得研究。

依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推断,成人依恋塑造有关自我、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进而影响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和宜人性;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以内部工作模型、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等因素为中介。

四、研究分析过程

点的分布越接近一条斜线,越有高度相关。

点的分布越接近一条斜线,越有高度相关。

五、结论

1.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对抑郁均具有正向的预测能力,焦虑维度的预测能力略大于回避维度(基本差不多)。

2.自尊、情绪稳定性对抑郁有正向预测力,信任他人、社会支持、宜人性有负向预测力。

3.成人依恋主要以自尊和信任他人为中介,并进一步通过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的中介效应对大学生抑郁产生间接影响。

4.相比信任他人(他人模型),自尊(自我模型)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更大,是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主要中介。

5.相比社会支持和宜人性2个变量,情绪稳定性总体上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更大,是成人依恋、自尊影响抑郁的主要中介。

六、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提供了本土化的经验检验和改进。国内外依恋研究者通常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视为基本理论“事实”,尽管依恋风格和自我、他人概念的相关性已被国外有一些实验和调查研究的所证实,表明了依恋风格同自我、他人概念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但已有的研究很少能同时从自我

和他人概念两个方面出发,对其在影响个体情绪状态中的中介作用经行检验。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选择社会支持、情绪稳定性、宜人性这三个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人际风格、情绪调节、个性特征变量,尝试性地探索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的两个方面同这些变量的关系,并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考察自尊、信任他人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还有更多的因素参与了其中。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它因素的作用,我们在依恋理论的框架下对大学生抑郁进行了多变量的综合研究,结果显示成人依恋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上述五个变量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其中尤其以情绪稳定性和自尊的中介作用最为突出(上图)。在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了叙事心理疗法的相关理念和技术,对具有不安全成人依恋且抑郁水平较高的被试进行访谈。

访谈重点针对模型中的五个变量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可以显著降低个体过高的抑郁水平。上述工作一方面丰富并深化了成人依恋和抑郁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依恋理论作为大理论框架在指导大学生抑郁研究的潜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个体的恋爱经历对于个体的成人依恋有着显著影响
《同伴依恋与初中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读后
成人依恋理论
PSPB:你看不见真正的我!
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焦虑”与“回避”
依恋,那熟悉的陌生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