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溺爱你的母亲,很渴望被爱

溺爱是什么?

我们脑海里都有一些印象,但是可能要说,还不一定说的清楚。我们先来看一个短视频,用影像的方式感知下什么是溺爱:


这个短视频的名称叫《巨婴》,就是“巨婴国”那个概念的巨婴,在片尾孩子钻回妈妈肚子里,好像重新变成婴儿的时候,把巨婴这个概念形象化了。

从这个视频里,你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想法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视频的弹幕上,很多人都在骂这个孩子。你是否对这样的孩子感到气愤呢?你是否也是或者曾经是这样的孩子呢?你怎样看待这个家庭里的父亲和母亲呢?

我简单记录了下,我看完视频后的印象:

1、母亲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2、母亲对孩子的不高兴非常敏感和同情;

3、母亲可以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毫无意义的要求;

4、父母与孩子都没有情感联结,只通过物质和照顾来表达爰;

5、被溺爱的孩子,没有家庭责任感;

6、孩子对父母的死,毫无感觉;

7、父母都死后,孩子面对困境,毫无靠自己的想法,而是钻进了母亲的肚子里,象征性得从精神上的巨婴,回归实际上的婴儿。

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思考?

对这个视频所反映的溺爱模式的家庭,你是否想去思考下,为什么这个孩子是这样?为什么这个父亲是这样?为什么这个母亲是这样?为什么这个家会这样?不妨思考下,在评论区留言。

我带着这些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以下是我思考后的记录。

这是一个典型的溺爰模式的缺爱家庭:

1、父母之间是没有情感交流的,意味看夫妻间的情感联结能力缺失;

2、看不到父亲与母亲和孩子有情感联结,是个回避型的缺爱者;

3、母亲通过对孩子的百依百顺、伺候照料表达对孩子的感情,但是没有 

共情层面、心灵层面的爱的联结,体现了缺爱者的述情能力缺失;

4、孩子感受不到情感联结,但是充分感受到了权力的满足(想要什么有 

什么,吃饭穿衣都靠妈),是典型的小皇帝形象,但是感受不到父母 

的情感,缺乏对父母的共情能力,对父亲的去世和母亲掏出肾后的痛 

苦麻木,是明显的严重缺爱特征;

5、孩子最后快饿死了 ;象征性得钻回了快死的母亲的肚子里,重新当婴 

儿,这是溺爱型缺爱者常见的恶性退行现象:对自己毫无负责的意 

识,完完全全依赖他人。

6、缺爱的父母,与缺爱的孩子之间通过溺爱的方式来代际“传承”,是“传承”方式的一种;

7、这个视频中的家庭氛围、悲剧结局,曾经、正在、将在溺爱模式的缺爱者的家庭中上演。

“溺爱”家庭,为什么挺多的?

跳出这个短视频,我们继续思考下,“溺爱”这个现象,为什么挺多的:

从弹幕可知,被溺爱的孩子,在社会上多么的被厌恶!

为什么很多父母非要溺爱孩子呢?难道不知道溺爱孩子不好吗?

还是说,他们即使知道溺爱孩子不好,也没法停止溺爱孩子?

其实,常见的溺爱者,自身就是缺爱者。

他们溺爱孩子的动力有两个:

一是情感补偿。

场景一、缺爱的爷爷奶奶带孩子。对于爷爷奶奶而言,自己的儿女太忙,没空陪自己,孙子/孙女可以陪伴自己,自然是非常开心的,所以很希望孙辈跟自己亲,可以更多陪伴自己,那么宠溺孩子就有一种讨好的意味了,甚至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还会护着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依恋越强越好。

场景二、夫妻之间没什么感情。就像短视频一样,丈夫与妻子毫无情感互动。作为妻子的母亲,不敢对挣钱养家的丈夫抱怨,但是依恋需求的不满,常见的补偿对象就是孩子。宠溺孩子,让孩子依赖自己,能填补内心依恋的空虚。

二是痛苦投射。

缺爱者面对挫折的时候,很容易有挫败感,因挫败感又产生强烈的痛苦感,甚至崩溃感。所以缺爱者作为父母,容易高估孩子遇到挫折时的痛苦,低估孩子挑战挫折的能力,忽视孩子渴望通过战胜挫折获得成就感的动机。

缺爱者对于痛苦等负面情绪的共情能力强,对于快乐等正面情绪的共情能力弱。缺爱者作为父母,看到孩子可能遇到痛苦的时候 ,自己记忆里的遭遇挫折的痛苦感会浮现出来,“将心比心”得把自己的痛苦感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肯定也非常非常痛苦。

短视频《巨婴》里的母亲,看到孩子想要VR眼镜,而自己买不起的时候,孩子生气、砸东西、不理人,此时母亲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呢?可能是觉得孩子这个样子真的是好痛苦啊,自己好不忍心看孩子这么痛苦啊,宁愿把自己的肾掏出来给孩子,也不愿意孩子受这么大的苦啊。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要不是被溺爱大的,显然第一想法就是:这种事,痛苦个屁啊,这种熊孩子打一顿都是轻的,之类的。

这类父母把孩子视为婴儿,究其根本,不是父母傻,不知道溺爱对孩子不好, 而是因为父母自己内心婴孩的部分,是缺爱的,是曾经受了创伤无人安抚的。

所以,溺爱孩子,是大人弥补缺爱的一种方式。告诉他们不要溺爱孩子的大道理,说一万遍,也是没用的。

心里明白溺爱不好的大人,在继续溺爱孩子的同时,会批评孩子无能。导致孩子很囧——又不让我做,又要骂我。

被溺爱大的孩子会怎样?

会成为一个缺爱者。

在家庭中,他们得到了物质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顾,但是缺少情感上的交流。在社交中,他们很难建立起亲密的、平等的、彼此信任的友情。

他们是自我中心的,且缺乏个人能力,所以既需要别人满足自己,又认为别人满足自己是应该的,所以为其付出并不会感恩,不满足时则可能会怨恨。

他们缺乏责任感,喜欢推卸责任,害怕面对挫折,难以承受批评。甚至自己做出的抉择,也不愿意自己负责,而是怪别人误导了TA,或者没有提醒TA。

他们还兼有缺爱者的其他特征,详见缺爱心理综述(表现、危害和治疗)

心理学家Kiley发现,被溺爱者三十岁后容易意志消沉。他们不容易取得优秀同龄人的成就,会有自卑感;能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却无力改变;婚恋方面对对方要求苛刻,却不容易被对方欣赏,在脑海里幻想完美恋人,顾影自怜。

缺爱与溺爱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溺爱说的好好的,又说到缺爱上去了?

溺爱不是爱,是缺爱的大人弥补自身缺爱需求的方式。

从参加我们缺爱疗愈的学员来看,缺爱者中有不少是孤儿、单亲家庭,或者父母有虐待倾向的,说这些人缺爱,他们自己很容易理解。但还有些缺爱者,是来自溺爱家庭的,他们就常有疑惑:父母很爱我啊,为什么我还缺爱?

这类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操心了很多,生怕孩子受到委屈遇到风险,但是往往很缺乏与孩子情感交流,甚至平等互动的思想交流都少。

具体来说:

一、父母自身缺乏共情能力。很多父母自身早年缺爱,正面的情感感受性很弱。

二、覆盖式的关心,让孩子缺乏真实自我的表达机会和探索勇气。

三、父母对孩子缺乏共情的互动,孩子与他人交往中也会丧失共情的能力。

四、过度单一方向得关注孩子,养成孩子“目中无人”、“自我中心”,同时又渴望关爱、渴望情感互动的特征。

五、总的来说,这类父母对待孩子有个共性的特征:物质上满足,情感上忽视,精神上控制。

附:关于溺爱的新闻故事

十二岁孩子杀母案的一些细节,比按键本身更让人深思。

在被问及为什么要杀母时,吴某康神情冷漠的回复了一句:“我就是恨她”难以想象一个正常的孩子,有多大的仇恨,罔顾亲情?才能让一个孩子,拿起菜刀,对着母亲砍上数十刀?才能让一个孩子,弑母后还淡定处理现场、淡定撒谎、淡定跟老师请假?

在新闻报道中说到:

吴某康是一名留守儿童,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在教育,但是很宠溺孩子,所以他的性格很叛逆。之前吴某康偷了爷爷的1000多元,但爷爷发现以后并没有批评他。

当警察带领孩子到案发现场了解情况,孩子爷爷看到他还摸了摸他的脸,似乎对他的疼惜远大过对他的憎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致父母:告诉你的孩子,比情商更重要的是抗挫商。| 推广
10部催泪亲情片,请与最爱的人观看
做一个智慧母亲-家庭教育故事
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家长从小若纵容孩子的三个坏毛病,长大后很难有出息
0——36月儿童客体关系的发展(一些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