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9%的人,对缺爱的危害认识不够
为什么正确认识缺爱很重要?
缺爱,不是一种感觉吗?怎么变成一种心理问题了?
可能你还不知道,依恋理论是被认为 “对一个人如何变成现在这样子” 提供了最佳解释的理论,且曾被誉为“拯救了精神分析原生家庭学说的理论”。
依恋理论的纵向研究发现,婴儿时期的依恋模式会大概率延续到成年期,并大概率会影响到下一代。
但这些,都还不是我们需要非常重视缺爱的原因。真正重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缺爱会导致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缺爱是一种根源性的心理问题,会对人的心理各方面都造成影响。
当父母让孩子在情感上非常失望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会开始隔离,但是日常生活却仍然需要他们,不能表现出来非常厌恶。既需要父母,又厌恶厌恶,既渴望独立,又缺乏社会化的能力。长期在这样的负能量关系内,会滋生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有不少都是缺爱心理导致的症状。
还有些更严重的情况,就是孤独带来的恐惧感,是婴儿时期就会产生的。独自克服这种恐惧感本身,可能引发一些试图麻醉自己的成瘾现象。
内心缺少亲密稳定的重要他人及和谐有爱的心理环境,缺爱者会长期处在不安、孤独的焦虑状态,也缺乏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化能力,时间久了会诱发抑郁、社交障碍、注意力涣散、情感冷漠等严重心理问题。
同时,内心的依恋渴望会通过幻想的方式来满足,而社会化能力的缺失,以及幻想与现实的落差感会阻碍缺爱者回归现实的社交环境。日益强化的幻想,严重阻碍个人的社会化,可能会出现一些人格障碍的特征。
我在知乎回答“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中的回答,从个人角度的心理问题和社交角度的心理问题做了详细阐述,目前收获了5K多赞和大量“说的全对”的评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这里就不赘述了。
可以复制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5533266/answer/569202060,也可以直接在知乎搜索“ 缺爱的家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光之泉”。
缺爱心理在亲密关系中和较大压力时表现最明显,不安全感会比较强烈,严重的会有崩溃感和虚无感。
其次,缺爱是不容易被人认同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学在国内的普及,如今你说自己焦虑或者抑郁,你的父母带你去看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但如果你对你父母说你缺爱,他们可能不只不理解,而且还骂你一顿,说你没良心,这么多年白疼你了。因为焦虑或抑郁,听起来是你自己的问题,而缺爱听起来好像是爸妈的问题。
如果你对你的恋人说你缺爱,他/她可能开始时会表示理解,但是内心并不真的理解,如果你经常说,他/她可能会觉得你好矫情,二三十年前的事还在抱怨。
还有你的邻里乡亲、老师同学、领导同事,甚至你的爱人、知己、闺蜜、挚友,可能都不太会认同你缺爱,或者不愿意承认你缺爱。
如果你咨询过心理咨询师,很可能他会用原生家庭的思维来解释你的一些心理问题,但当说到缺爱的时候,他也爱莫能助,可能会建议你改变下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态度就好了。
于是,你有了一个别人似乎无法看到、无法觉察的问题,就好像你明明被一个恶魔撕咬着,但是没有人能发现,你跟他们说,他们纷纷认为是你的错觉。于是慢慢得,你自己都要怀疑自己可能是太矫情了、想法太极端了、性格太古怪了,而不是缺爱。
这种孤独,会让缺爱者加深对自己自我觉察力的怀疑,心理痛苦时容易自责、否定、掩饰,失去了积极调节情绪的动力。
再次,缺爱是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时有人问我:缺爱可以自愈吗?看什么书可以解决自己这个问题呢?我可以不爱别人只爱自己吗?答案是不能,依恋是关系性的存在,缺爱(不安全依恋)是关系性的问题。
依恋是安全基地,有了这样的安全基地,我们才有勇气、无顾虑得探索世界、融入社交,才能在遇到风险时有港湾避风,遇到挫败时有基地回血。
缺了安全基地,我们就需要把大量心理能量用于防御和伪装,因为一点点伤害都会让自己元气大伤,而内心的怨恨、怀疑、攻击性更不敢且羞于展示。一路走来,孤独努力,回头看去,背后无人。
所以靠自己,解决不了关系问题,因为个人努力,并不触及亲密关系的心理模式,而缺爱的心理模式(不安全依恋、不信任对方、不适应亲密)不改变,缺爱心理的问题就持续存在。
缺爱心理模式的力量之强,很多人还意识不到。这种从非言语期就形成的心理模式,通过意识层面的调节是无法改变的,因为觉察它的感性部分都很难。其实,很多老年人也缺爱,他们的一些不好理解的行为举止,也是对爱的诉求与怀疑。
缺爱就是一种既有强烈依恋需求,又对依恋关系不安不信的矛盾状态。时而孤独抑郁,时而分离焦虑。
不缺爱有什么意义?
缺爱的心理模式下,我们是长不大的巨婴。
有爱的心理模式下,我们在不断快乐成长。
一、从“我-它”关系走向“我-你”关系。
生命的起初,我们对他人的认识是朦胧的,我们不知道他人是有内心活动,我们以一个巨婴的姿态去要求他人满足自己,否则就大哭大闹。精神分析师认为,早年婴儿眼里的父母,就是个乳房。满足自己食欲的就是好乳房,不满足自己食欲的就是坏乳房。
慢慢的,随着父母跟我们心灵上的互动,我们才能理解他人是跟我们一样的主体性存在,是有自己的需求、想法、情绪的。我们才能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是机械性的,也不是交易性的,而是复杂多元互动性的。
我们认识到他人是活生生的人的时候,才能更好的明白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认识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的时候,真我才真正开始觉醒。真我觉醒了之后,才能真正引导自己追求与他人建立爱与被爱的链接,因为真我很明白,光靠自己,很累、很受困、很痛苦。
而不少缺爱者,还真的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内心缺乏对他人主体性的感知,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也十分被动和狭隘。这是父母缺乏陪伴或缺少良性精神互动导致的。
二、面对挫折压力的调节能力大幅提升。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所以西方大部分的心理学流派,都注重个人的自我调节,比如认知流派,通过让你“想明白”来帮你调节你的情绪。
为什么依恋心理很重要,就是因为依恋心理的心理模式,是一种突破性的心理模式,不是只靠自己努力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而是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借助别人的情绪调节能力来调节自己。
大量的情绪体验本身就与社交关系有关,通过自我调节,看起来就像是在不断给自己或他人下定义:我很懦弱、很胆小,我无能,他很坏、他很自负,他性格太强势。但从依恋角度来看,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的问题。你今天觉得对方是坏蛋,也许改天你们一起玩的很开心,就觉得他是好人了,事实上,主要是你们的关系变了,你的情绪想法也都随之变了。
好的关系带来好的情绪和想法。互相提供精神慰籍,才是好伴侣。互相提供精神支持,才是好团队。我们在这样的良好关系中,心理素质得以不断提升,幸福感得以不断加强。
三、社交关系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哈佛大学对幸福感做了长达75年的纵向研究。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与医疗记录,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研究结果与启发?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是我们想要的?如何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
是社会名望吗?是财富的拥有程度吗?还是获得世俗社会眼里,所谓的巨大成功?不,幸福和它们没有直接关系。
经过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观点提炼,哈佛大学告诉我们:只有好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和睦的婚恋关系,才能让我们幸福、开心。
最近几年出现很多文章,标题类似于“不要指望男人只对你一人好”、“没有一个男人能宠你一生”之类的,本质上都是宣扬不安全依恋,破坏人内心的安全依恋感。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让婚恋关系更健康更稳定,而不是通过质疑婚恋关系来逼迫自己更努力、更坚强。
推荐系统疗愈,欢迎查看 反馈评价集1反馈评价集2 
【咨询师介绍】
光之泉:依恋心理专家,国际依恋心理研究协会会员,黄山市心理卫生协会法人,心理学本硕全日制,博士研修,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家庭治疗理论分享
你对爱人这么挑剔,童年过得不太好吧?|依恋安全感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三个妈妈摆乌龙 第四期直播回顾」我的父母“有毒” 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家庭模式
我和心理导师的漫谈
依恋理论与家庭治疗的日益亲近
究竟是爱我还是爱控制我?|北大留美学生万字长文控诉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