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我中心者与自我麻木者
一、自我中心是成长中的一个阶段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2-5岁儿童的自我中心阶段,这个阶段时期的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还不能理解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
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还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受认知的局限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还不理解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往往是我行我素。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活动应该以认真、耐心、细致的具体指导为主,不应多加干涉。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表现是自私的,想法也是自利的。
比如玩具不给别人玩,梨自己想吃就不想让给别人吃。
二、有些人长大后还是处在自我中心阶段
自我中心视角,是婴孩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阶段。
但是长大后还是只有自我中心视角,是对社交有很大影响的。
如果一个人无法有他人视角,就没法拥有“我-你”的双主体关系,在他的眼里,就是“我-它”的单主体关系,他人就容易被去人性化。
比如,有人在恋爱关系里想男友陪自己,就明知道男友在加班,也要让男友马上回来陪自己,不回来就吵、闹,甚至打电话给男友领导,闹到对方单位去。
比如,有人的孩子已经三十多岁了,还要求孩子每天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眼皮底下,觉得孩子有什么想法也要逼孩子说出来,限制自己认为孩子不应该从事的一切活动。
自我中心者容易比较,比赢了开心、自信,比输了难受、嫉恨。
河北邯郸的李大哥进了一个群聊,为了跟群里人攀比谁话费充得多,从7月9日开始充钱,每天晒话费余额截图,最后充了9万多话费,冷静下来时才发现,自己银行卡只剩79块。记者问:这样续充话费有什么福利和好处?李大哥说:啥都没有,就是纯攀比。
三、“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
他认为,每个人与外界其他事物的关系都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它”关系,一种是“我-你”关系,这两种关系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在“我-它”关系中,“我”把对方(无论是物、人或上帝)当作“我”观察、谈论的对象,当作世界的一部分,当作因果锁链上的一环。此时,只有部分的“我”处于这种关系中。而且,当“我”观察、谈论对方时,所依据的也是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在“我-它”关系中,“我”所知道的只是对方的过去,并且随时可以脱离这种关系。布伯认为,“我-它”关系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关系。在“我-你”的关系中,“我”把对方当作一切,没有任何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可凭借,对方就是“我”现时的一切,“我”不能脱离这种“我-你”关系而单独存在。布伯认为,这种关系才是一种真正的关系。布伯把这两种关系的根本区别作为他所有理论的出发点,来观察、研究一切问题,如社会冲突问题,人的本质、命运、价值、前景问题,人与上帝的关系问题,等等。四、爱是“我-它”关系,还是“我-你”关系?
爱是自我中心的“我-它”关系,还是双主体视角的“我-你”关系?这个问题你想一想,很容易理解。婴孩理解的爱,是自我中心的“我-它”关系,成人理解的爱,是双主体视角的“我-你”关系。而缺爱者理解的爱,是自我中心的“我-它”关系,因为缺爱者的心智往往都在5岁以前。所以缺爱者在亲密关系里很容易情不自禁地作闹,无法遏制地索取,平时文质彬彬的样子,在感情里变成自己都讨厌自己的巨婴模样。这就是与依恋有关的部分一直没满足,发展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的“我-它”关系。之所以缺爱者的婚恋关系有太多悲剧,就是因为这种“我-它”关系是单方面索取的。五、“我=它”的自我麻木者
有些缺爱者可能会说,不是的,我在感情里非常爱对方,爱得都没有自己了,可以委曲求全,可以不顾一切。在这种关系里,缺爱者是没有主体性的“它”,对方是有主体性的“你”。自己是奴婢、玩具,对方是主人。自己只能讨好他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刻洞察他人的想法,对他人可能不满意的情况高度警觉,提前预防。这些缺爱者怎么自己把自己的主体性抹杀了呢?其实是因为还没发展到自我中心阶段,“我”的意识还没形成、凝聚。在什么样的家庭里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不难想象,就是母亲(或父母双方、或其他主要照顾者)非常自我中心,把孩子当成没有主体性、没有心智的小动物、小玩具、小奴隶。而母亲为什么这么做呢?可能是坏,比如很多影视剧中的后妈就挺坏的(当然也有好的);也可能是没能力爱。为什么没能力爱呢?因为母亲是活在自我中心阶段的“我-它”关系里的,母亲自己是有主体性的“我”,孩子是没有主体性的“它”。六、灭绝人性,是因为毫无共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毫无共情能力的心理特点,也常见于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身上。有些人之所以坏,是因为对对方受害的痛苦毫无感觉。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有个《6·21南京女童饿死案》。
能忍受自己孩子在身边活活饿死的人,能忍受自己孩子撕心裂肺哭闹还继续毒打的人,都是毫无共情能力的人,好像对孩子的痛苦感受毫无觉察。七、为爱而战,才有力量
有人可能会说,在战争中,难免要杀人,对敌人有人性,就是对自己没人性。这一点并不对。《长津湖》吴京为什么不让易烊千玺开枪?这种剧情其实很多影视剧里都有。在战争中,为了保家卫国而战,是出于爱;为了残杀掠夺而战,是出于恨。有人杀人是逼不得已,而有人杀人是嗜血成性,杀出快感了,对身边人也无差别攻击,甚至发展成六亲不认了。吴京不想让易烊千玺变成后者,编剧和导演也不希望观众变成后者。(也许这个剧情设计不一定很好,但是意思是这个意思)古代教武术的师傅大都会考察徒弟的人品,这个人品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不要恃强凌弱、仗势欺人,要对他人有同情心。总结
“我-它”关系的自我中心者可能伤害人而不自知。打她的时候,我看到她又哭又闹,感觉很好笑。“我=它”的自我麻木者可能伤害自己而没有感觉。我只有在割自己的时候,才感觉到一点存在感,割的时候就好爽。都要成长起来,构建健康有爱的心理结构,在爱与被爱的关系里,凝聚自我、找到真我、发现他人、关爱彼此,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与关系和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的情感发展(2)
慢热、讨好型人格、敏感、缺乏安全感...缺爱的人该如何自救?
和别人聊什么,可以让彼此的关系更加亲近?
让人又爱又怨家庭关系
从共生走向独立:你是为控制而战还是为夺回主体性而战?
明年的奥斯卡,这部电影一出来别人就没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