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体病了,也许是心走累了!

HEALTH

心 身 健 康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展,人们的脚步从乡村走向城镇,生活也日益富足,已基本脱离贫困线,但物质上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健康上的提升。

心和身的迷失

/

上世纪前半叶,因卫生条件简陋和粮食短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是传染感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后半叶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种工业半成品,如肉罐头、高糖饮食进入百姓生活,三高人群陡增,那时影响人们健康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而到了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时代,沟通日益频繁,而人们的精神心理却频繁出现问题,抑郁症、焦虑等成为热词,让人不得不停下脚步,更多地关注“人”。

长期以来,医学的重点仅集中于研究生物学的改变,也就是从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去探究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即“生物医学模式”,脚疼治脚,头疼医头。而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在医疗实践中,生物医学模式也逐渐暴露出种种缺陷和消极影响,即忽视了做为医学对象“人”的完整性。

 PERSON 

/

有鉴于此,在上个世纪40-50年代,医学界提出了心身医学的概念。指出那些人们未解决的、被阻抑在无意识中的矛盾和冲突造成的心理障碍,长期存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导致相应的植物神经活动改变,影响特殊内脏器官,在某些易感者中产生器质性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躯体器质性疾病。

如心身医学中有一种称呼,原先叫“紧张性疾病”,现在更准确的说法是“心身疾病”,指的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自主神经的持续紧张对这类疾病发病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类疾病由亚历山大( Alexander)总结为经典七类:支气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这当然为最初心身医学的狭义理解。现今研究证明心身因素在更多的躯体及器质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组织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专业力量所编写的《心身医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中,就明确地把肿瘤称为“心身相关性疾病”。

心身相关性疾病

/

在国外也有相关调查,在发达国家综合性医院的门诊患者中,纯属躯体性疾病的患者约占1/3,神经症和心身疾病患者约占1/3。由此可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患者数要占门诊患者总数的60-70%。国内情况也大致相同。

无可讳言,生物医学模式虽给医学带来巨大进步,但随着医学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它的缺陷和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和补充它,使之符合医学的发展趋势。

发展与进步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相障碍】到底是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
心血管神经症
身体有恙,不少其实是“心”病
胃肠道在表达你的情绪
心理疾病 躯体显现
社区心血管病人的心理干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