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问木兰家何处,请登黄陂木兰山

  

文 | 柯伦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她的故事也是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但是关于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众说纷纭,因此木兰之争历代都有。

前些年的一个夏夜,我外出散步,在旧书摊看到一本《木兰奇女传》,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我如获至宝,经过研读,果然有所发现。

一、我们不妨先从古代作品《木兰奇女传》开始

纵观全书,对花木兰的身世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交代。下面具体分析:

一是,修庆氏在序言中写道:“后阅《唐书》,言木兰唐女,西陵人,娴弓马,谙韬略,转战沙漠,累大功十二,何其勇也,封武昭将军,凯旋还里。”

在这里,修庆氏所引《唐书》十分清楚:花木兰是唐朝人,家住西陵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见后述)。

二是,作者瀛园旧主在《木兰奇女传》第一回中写道:“古乐府所载《木兰辞》,乃唐初国师李药师所作也。药师名靖,号青莲,又号三元道人。”

且注意,作者认为《木兰辞》是唐人李药师所作,并非坊间流行的民歌之说,等等。这是一个新提法,不妨先提出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历史上确有木兰其人,也可以说是当代人(李药师)写当代人(木兰),其所写人物和故事应该是更为可靠可信,并非杜撰。

又说,“盖先生盛代奇人,故能识奇中奇人,保全奇中奇人。奇中奇人为谁?即朱氏木兰也。”这样看来,《木兰辞》的作者李药师不仅与花木兰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还是“奇人识奇人”,也有英雄惜英雄之意。


三是,接着瀛园旧主直接挑明木兰家世:“木兰祖父朱盈川,名若虚,道号实夫。祖母黄氏,名义贞。居于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

由此可见,花木兰姓朱,不姓花,叫朱木兰,唐朝人,家住西陵县双龙镇。那么,古代的双龙镇在哪?就在今黄陂的姚家集街大城潭村(见后述)。

四是,作者在书中又进一步点出木兰故里的具体方位:“原来双龙镇离县城一百一十里,系湖广、河南交界之所,五方杂集,舟车交通。”

这交代就更清楚了,木兰替父从军确有其事,并非传说,从书中所叙背景和地理方位来看,“系湖广、河南交界之所”,毫无疑问就是如今的湖北黄陂境内,且“五方杂集,舟车交通”,说明木兰的家乡是个古镇,东南西北中,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员杂集于此,非常热闹,人员往来,交通方便。

五是,作者在书中第九回写道:“却说西陵县双龙镇,有一观音寺,寺中一僧,名曰醉月,门下徒弟有五六十人。”

在双龙镇东侧确有一座千年古刹、佛教道场——观音寺。经探寻旧址,观音寺坐落在大寨山与小寨之间,古木参天,庙宇巍峨;寺前兰山耸翠,松柏横枕于背后。砂环水转,松茂竹苞;常年梵音绕梁,香客络绎不绝。

这里从行政区划名称、地理方位、居所集市、两省交界等人文地理信息来看,综合书中所述,不仅交代得清楚明了且信息富集,而且均符合当今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所在地,可以说十分吻合。

《唐书》泛指记录唐代历史的纪传体正史,有《新唐书》《旧唐书》两种。而作者创作《木兰奇女传》的基础正是旧《唐书》所记载的木兰身份信息等,这一点不可忽视,也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与其说《木兰奇女传》是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切乎实际,更趋于事实真相。不过,也有个别专家说,《木兰奇女传》是敷衍之作,云云,但我并不这样看。

恰恰相反,即便是书中有个别故事情节是虚构的,那也无可厚非,这也不会影响到花木兰出生地在哪,生活在哪个朝代,是哪里人,姓甚名谁。因为该作品是站在旧《唐书》史实的基点上进行的创作,这正是该作品的根基所在,是可信的。

所以说,该作品就如同当今的人物传记一样,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以人物发展脉络为主线来进行的再创作。这不仅可信,可感,可亲,可学,同时还原了花木兰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以本来面貌示人,形象立体感强,可圈可点,值得信赖!

二、再来看《木兰辞》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一首《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将她的英雄事迹流传至今。在众多争论中说服力比较强的观点是,花木兰是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大城潭村人。

原来历史上黄陂曾有一个木兰县,查阅史料:这里曾是木兰县旧址——双龙镇(即姚家集街大城潭村),在唐武德三年的时候被改为黄陂县(具体行政区划变更后述)。

我们来看古时的双龙镇,别看它现在小,不怎么起眼,但是在古代这里可是一个政治中心和兵防要塞之地。

在黄陂区北部的姚家集街,有一个大城潭村,当地人称之为双龙镇。双龙镇历史悠久,西周时就有先民栖息,南北朝时隶属于木兰县(当时的黄陂为西陵县,研子以上为木兰县)。双龙镇曾被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清朝康熙、雍正等五位皇帝“钦定”为“木兰故里”。这是不容辩驳的史实。


这里的地形有其独特性。村庄背后有一座山叫大寨,村庄对面西南方向也有一座山叫小寨,大寨、小寨及其余丘蜿蜒起伏,就像两条巨龙起舞。故有“双龙戏珠”之称。

所以,古时的双龙镇是由大、小寨组成,两寨对峙,易守难攻。现存大寨小寨遗址呈不规则的圆形土墩,占地约2090平方米。考古专家称,这是西周至汉代的城址。1988年,大小寨遗址被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县志记载,双龙镇曾是镇守一方的军事要塞与政治中心。古镇旁筑有城墙,有护城河阻隔,这是古时一般城镇要塞的基本形制。自西汉初年起,这里相继设有烽火台、驿站、盐局、巡检司与县治。足见双龙镇当年作为县治的气势。

当地民间世代相传,大城潭村是木兰的出生地,在一栋早已荒芜的老宅前,一块古旧的大理石残碑竖立门前,碑文虽已残损,但是“木兰出生地”几个字依旧可辨,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流传。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经常南下袭扰,国家规定:要求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家中弟弟年幼尚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在边关打仗的日子里,木兰只有女扮男装,隐瞒身份,但是始终没被人发现她是女的。在战场上木兰立下赫赫战功,准备凯旋回家,皇帝因她战功卓著赦免欺君之罪,同时希望她继续为朝廷效力。然而,花木兰因家中年迈父亲需要照顾而拒绝,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孝敬父亲。

所以,这与《木兰奇女传》的人物素材基本相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据具体人物的真实情况进行的演绎。而且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关于木兰的人物传记作品。因此本书流传甚广。


三、历史上关于木兰的部分诗文分析

唐代诗人杜牧《题木兰庙》云:“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黄陂木兰山(当时黄陂县属齐安郡)为木兰庙所题

杜牧出生官宦之家,家世显赫,仕途上也一直处于顺境。而这次外放黄州,既非重用,也非好差。这是杜牧从黄州到相邻的黄陂木兰山专门拜谒木兰将军所写。可见木兰在唐代影响之大,传播之广。

由此可见,祭祀木兰的庙宇,至迟在唐代就出现了,所以晚唐诗人杜牧到木兰山所题古诗,是经得起历史考证的。

在古代,为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立庙是没有的。不论立什么庙,都有其原始化身。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歌功颂德的,必须有当时朝廷的许可,或提倡方可。

所以曾疑《木兰辞》为“寓言”的宋代学者程大昌看到杜牧的诗,在其所著《演繁露》中惊叹:“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尤其是在《木兰辞》出现前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诗歌中人物的所谓“文艺形象”,几乎都有其真实的原形。因此,我们不能拿现代文学创作来衡量古代文学作品(人物)。这样就相去甚远了。在这里可以大胆地说,在历史上确有木兰其人。

明朝学者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足以补《乐府解题》之阙。”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记载:“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清人瀛园旧主所著《木兰奇女传》记载:“唐朝初期,有一个少女名叫朱木兰,系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木兰娴弓马,谙韬略,14岁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沙场13载,屡建奇功,凯旋故里。唐太宗李世民封她为武昭将军、武昭公主,并赐姓李。”这恰恰与上述史料相吻合。

所以,从唐朝至清朝,对木兰其人其事,其文史是相互支撑,一脉相承的。因此从上述诗文与史实上都可以充分证实:花木兰姓朱,不姓花,名木兰,西陵人氏,也就是今黄陂人,木兰故里在黄陂是站得住脚的。


黄陂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木兰的故事最早也发端于那个时代。

南宋地理专家王象之编著的《舆地纪胜》称,“《乐府》所载女子,为男装代父从军者也。每年一月,士女赴庙瞻礼者,络绎于途,谓之朝木兰。庙后有基,宋时建。”

黄陂县在上世纪80年代普查文物时,发现了木兰墓的残碑和遗址,证明木兰墓是存在的。

四、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史籍及诸多因素,古西陵县在黄陂是可信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几则史料。

《汉书·地理志》记载,西陵县是汉高祖始置江夏郡的十四县之一。

《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曰:“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县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

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两汉地图来看,古西陵县县域涉及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孝感市安陆市。

所以,黄陂作为花木兰的家乡人为了纪念木兰,在湖北省黄陂县木兰山上建有木兰祠、木兰墓和将军庙,等等。

在当地,建设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不会是一时心血来潮,况且在古代,一个地方要想纪念一个人物,为他(她)竖牌立卷,建庙宇,必须得到当时官方的许可方能兴师动众。同时还需要官方动用国库,耗资巨大,非民间所能为。否则,官方是绝对不允许动工兴建的。这是基本常识,无需赘述。

因此,有史学家表示瀛园旧主笔下的这个木兰,其实与《木兰辞》里的是同一个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就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这些人文地理信息均相互贯通并互为印证,木兰确有其人,出生地在黄陂,是经得起考证的。


五、历史上,黄陂曾经两次更名为木兰县

黄陂建制始于北周大象元年,拥有4400年筑城史,1800余年建置史,历史上两为国都,六为州府,有“千年古郡、木兰故里”之盛誉。

黄陂,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就有了建制,春秋属黄国,战国归于楚国,秦朝属南郡,汉代以后,北宋以前,黄陂的地域变动较大,县名也多次更改,下面是黄陂宋代以前县名的更改记录。

汉代时,县名分别叫西陵和安陆,严格说那时黄陂还未单独成县,只是西陵县和安陆县的一部分。

三国时,除了西陵和安陆以外,还分隔出一部分叫做石阳县,古石阳县旧址在今黄陂的黄花涝。

晋朝时,黄陂西南部分出一部分,叫滠阳县(古人将水之北面称之为阳,滠阳即滠水北面)。

南北朝时,黄陂先后改为木兰县、梁安县等,北周时开始出现黄陂县名。

隋朝初期叫黄陂县,后又改名为木兰县(这说明花木兰的故里在黄陂,是获得了当时朝廷认可的。木兰县可不是随便叫的,大有来头)。

自宋代开始,黄陂县域基本稳定,黄陂县名也固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总之,木兰故里在黄陂是可信的。木兰姓朱,出生地在今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大城潭村。

经上述文史资料分析,通过西陵县、木兰县设置及变更情况来看,木兰始终在今黄陂的管辖区域内。这就廓清了关于花木兰的各种传言,猜测,甚至张冠李戴。

远远望去,古代英雄木兰犹在眼前:木兰山上巍峨的建筑群就是木兰将军固化为物质载体的具体见证,木兰文化已深深植根于黄陂大地,这是故乡人民纪念木兰活化为精神象征的生动体现。

木兰将军长存,永驻荆楚大地!

本文作者柯伦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柯伦,原名柯有祥,黄陂天河人。大学学历,高级经营师。武汉作协会员。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木兰故里说木兰
裴高才:木兰花开双龙镇,五朝皇帝赐美名
景区抢名人屡见不鲜,花木兰原籍究竟在哪里,武汉黄陂人?
“花木兰”身世之谜
花木兰
程竹怀 | 木兰山 充满花将军美丽传说的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