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推板,喜聚乡村丰硕时光

  

文 | 掌柜

推板的得名,不知从何处来,亦不知从何时起,臆想中,甚至觉得只是网络上一者先,后者涌,该名称渐而流传。既然网者众,那姑且优雅地从众,称其为推板。但在故乡的方言俚语中,农人称为“大蚌”(黄陂音译)。

但根据功用及结构、材质,我怀疑,在故乡,它最开始的名称或许是“大板”,时光流逝,乡音浸润,腔调相融,渐渐的,“板”的发音过渡到“蚌”,“大板”也就变成了我童年听到的“大蚌”。

对于农人而言,“大板”算得上农用工具中的大件,每一季的收成都少不得它。当然,也不是每家都拥有它,打谷或者晒谷时,你家得闲我来借,我家用罢他家跟,乡邻间的友善,就在这一借一还间浓情传递。


对于农具,父亲贪图一个齐全,用他的话说,靠农生,田多地多,样样农具都得有。在分田时落户我家的“大板”作古后,父亲决定重新做一个。那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锯树、卸枝、沉水、等待,几经折腾,终于在木匠的打造下,“大板”告成。

望着崭新的“大板”,父亲喜笑颜开,把早早就准备好的麻绳套进孔洞,而后,“大板”上肩,一路小跑,赶往稻场。“大板”需两人配合使用,一人在前拉,一人在后按着横梁,彼时幼小的我,自然充当了“按横梁”的角色。

稻场上早已掀去稻草,混合着碎草末的稻谷静静地躺着,期待着“大板”的归拢。我使劲按着“大板”,嘎吱、嘎吱的声音由地而起,父亲回过头——不要太用力,容易把谷碾破,也不要竖着按,稍向你的方向倾斜一点。

按父亲的方法来,果然轻松很多,碎谷也不断减少。不久,稻场中央就堆积起一座谷山。父亲站上山顶,我顺着他的指挥,围而搅边,让山的底面积缩至最小。此时,每至上拉的最后一程,他猛然用力,利用惯性让稻谷跃上山顶。

这下可苦了我。时常掌握不好节奏,被顺带着甩出一个个趔趄,烦躁与不满慢慢积淀,终至一个不小心后趴至谷山而爆发——出工不出力,按梁皆随意。好在收拢工作基本收尾,父亲将我及时“解放”。

相对于“大板”,我更喜欢“小板”,“小板”是父辈的叫法,我们习惯称为“烫耙”。一块小木板,一柄长长的把,就是“烫耙”的全部。收拢稻谷时,我游戏似的,将附近谷粒拉至近旁,建成一条粗粗的垄,由场边至中心。


不断的“游戏”中,稻场建起多条垄,都由外笔直地通向中央谷山,像一个散发着光辉的太阳,又有些众星拱月的夸张,还有点儿条条大道通罗马的内涵。一条条垄,最终被“大板”扫荡,顺着该有的方向,爬上山梁。

彼时年代的乡村,几乎家家都有几个孩子,打(晒)谷场上,全家齐上阵,忙碌一片,笑闹一片,虽困苦无边,却也喜乐相连。尽管年纪都还小,可“大板”“小板”等各类农具在我们兄弟姊妹手里,依旧娴熟自如,洒脱干练。

后来,哥、姐成年,出外闯荡,只在农忙时回来帮上几天。其它的日子,我与父母一道,留在故乡,在日暮晨昏里守着家园。再往后,我也奔赴他乡,开启闯荡之旅,只留下,农忙时,父亲在前面拉着麻绳,母亲,在后按着横梁。

本文作者掌柜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传说中的掌柜,幸运搭上70年代末班车,游乡串野,行涉山林。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村琐记|邓烈霞
刘武吉 | 稻场里的记忆
乡村记忆:打场
最后的农耕 (双抢记事)
病危的父亲,当长辈们的面逼我签保证书拿100万给继母作养老金,想起亲娘我好气
施卫平 || 双抢那些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