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世坤 | 火红春联映乡村

春节,四面八方的人们都归“巢”了,家乡变得欢乐起来。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喜庆醒目的红春联,远远望去,犹如鲜艳无比的杜娟花,又如穿戴一新的红妆妹子,恰如一座火红的春联美术馆,粲然间春光一片。

春联,是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千百年来,春联一直是春节中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字里行间意境深远,它像一枝怒放的红梅,在迎春的节日里如约绽放,成为中国年文化中一个美丽的音符。

一、春联的来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这首《元日》中,不仅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也描述了过年的习俗。诗中的新桃与旧符,指的就是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分上联、下联,每联都有横批。

春联为何又叫桃符?说来话长——据说,在周代的时候,就有新年时在门前立桃木人的习俗。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镇邪气制百鬼。之后,桃人为桃板所代替。桃板上有的画人像,有的不画,新年时挂于门上。

“桃符”一词出现于魏晋之时,渐渐统一为桃人桃板。桃符是用两块长七八寸,宽约一寸的桃木制成,上面写一些驱邪降福的吉祥词句,称为“题桃符”。现在春联分为左右两联的形式,与桃符分放在大门两侧的形式如出一辙。

春节时在红纸上书写春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功不可没。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他不仅提要求,还身体力行,亲自动手书写,从此,写春联、贴春联在民间迅速流传。

春联喜庆的色彩、祝福的词句、讲究的格式、精妙的构思、美观的书写,让人赏心悦目。中国年,是一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味觉艺术。视觉艺术是指春联,听觉艺术是指爆竹,味觉艺术是指年夜饭。过好一个中国年,春联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二、春联的习俗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你看,“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五谷丰登庆丰年,欢声笑语迎新春”,多吉祥喜庆的话语呀!字字句句,都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贴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

新婚夫妻的房门也是喜庆的春联:“新人同饮芳香酒,情侣共绘幸福图”“鸳鸯香溢芙蓉帐,龙凤烛辉锦绣床”“喜今朝银河初渡,庆来年玉树生枝”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对面贴“出门见喜”,土灶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贴“白虎大吉”等等。

在我的老家,还有这样的习俗,如果某家有人去逝,那么这家人的春联就不能用红色,只能第一年为白色,第二年为黄色,第三年为绿色,或者在三年守孝期干脆不贴春联,第四年“除服”“烧灵”之后,才能恢复红色春联。

三、春联的故事

我在乡村长大,直到18岁参军离开家乡。小时候听过一些关于春联的故事,有些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现回忆几则,与大家分享。

一则:王某平日挥霍无度,过年时缺柴少米,过年时在大门贴了一对春联:“行节俭事,过淡泊年”。邻居在上下联各添一字:“早行节俭事,不过淡泊年”。观者为之捧腹。

二则:有一财主,父子花钱各买了一个进士,心中十分得意,大年三十在大门贴春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村人王某读罢,在春联上寥添数笔,其联变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财主见了又羞又怒,只得把春联撕去。

三则:有一贪官,为表其清白,在府上贴春联:“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夜里,有人在其联下续上二行:“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众人看了,无不发笑。

四则:文化大革命期间,村人黄某自书春联贴于大门两侧,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缺一少十。生产队长早起看见,缺一(衣)少十(食),这还了得,愤而撕毁,当即派民兵将黄某押往公社。

四、春联的变迁

传统春联是手写的,现在大多是印制的。改革开放40年来,春联看似一成不变,其实变化很大。春联的变化,从形式来看主要有四。

一是尺寸。春联的尺寸在不断变大,改革开放初期,普通家庭一般都是小门,一张长1米、宽80厘米的红纸,可以裁出5副春联,算下来一幅春联8厘米左右宽。现在,一幅大的春联往往有20厘米宽。春联和门对应,门窄自然春联细,门阔自然春联宽。

二是门芯。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门芯多是字,画比较少。那个年月人穷,哪有闲钱买年画。请人写春联的同时,往往连替代年画的门芯一起写。过去,门神多为木版年画,印刷品较少,属于“高档用品”,谁家能贴上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在村子里是很有面子的事。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略显单调的门芯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色彩亮丽的门神。

三是形态。传统春联,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基本是平面。如今,人们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制作工艺越来越好,立体春联开始走俏,跃然门上的春联,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更强。

四是用料。写春联的纸张和用墨也在不断创新,早期的春联纸用白纸刷上红色,极易褪色。上世纪90年代,朱红纸较为盛行,2000年以后,万年红逐渐取代朱红纸。现在,春联纸张好、不褪色,一年到头都耐看。用墨也与时俱进,从传统的黑墨到金粉墨,再到镭射春联、电子发光春联,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五、春联的记忆

儿时除夕那天,吃完早餐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熬糨糊、贴春联。春联是事先请“秀才”写好的,浆糊是用一种最原始的方式熬制的:不用太多的面粉,几碗清水,小火慢慢熬,直到里面的水和面充分接触、交织、融合,一锅新鲜的浆糊就熬成了。贴春联的工具就是干净的扫帚和凳子、梯子。

贴春联时,大人会故意闲下来,站在旁边看“热闹”,似乎那只是小孩子们的事儿,放心地让我们来贴。随着干净的扫帚蘸上新鲜的浆糊,一年中最有色彩的一天开始了。

首先红起来的是我们的小手,在贴春联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手上便染上红色。帽子被风吹歪了,头上落下了门檐的灰尘,也无暇掸去,毕竟指头沾到哪里,哪里就会留下红色。春联贴到高处时,还要踮起脚或者踩在凳子上才能贴好,而这时的动作是向上的,向着天空的动作,无论多么笨拙,都是那么生动美好。

春联贴好了,我喜欢逐字逐句品味张贴好的春联,那是一种劳动成果的分享,也是一个品味春天的过程。在火红春联的映衬下,农家的年味立刻被渲染得浓厚起来。仿佛,春联上的愿景与祝福,已经在门庭里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五彩缤纷的美梦已然成真。

我喜欢春联,春联不仅是文化,更带有时代烙印,反映着时代气息和人们的精神追求,春联不但可以增添节日气氛,还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情感,或祝福、或咏春、或励志、或抒情,这是春联最有魅力的地方。

六、春联的情感

家乡过年时最显眼的特色,是千家万户贴上鲜艳红彤的春联。时至今日,春联市场花样繁多、林林总总,家乡已没有多少人贴红底黑字的手写体春联了。行走在村庄的小巷、庭院,不管是新盖的楼房还是老旧的泥砖屋,印制精美、颇有考究、迎面而来的春联,看上去简洁大方,读起来朴素亲切。

狗年春节,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心情豁然开朗。虽然我离开塆里30多年,老人们都还认得我,见了面还是不减往日热情,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在看着我长大的老人面前,我也不能装“大”,便四处走走,每到一家,老远就有扯着嗓门的乡亲和我打招呼,我一边和乡亲们说着吉利话,一边在大门口欣赏新春联,然后称赞说,“这春联好呀!”主人家则高兴地把我迎进家里,发烟、倒茶,端上水果、瓜籽……

在家乡的日子,我每天徜徉在红彤彤、喜洋洋的春联阵中,用心感受这些表达乡亲们心声的春联。“鸡啼天宫传捷报,犬腾大地奏凯歌”“车水马龙农家乐,花香鸟语大地春”“阶前春色浓如许,柳上风光翠欲流”“脱贫长筑梦,幸福早敲门”“一号文件绘新图,乡村振兴谱华章”……

读着这些憧憬美好生活的春联,就如同随手推开一扇温热厚实的大门,一股浩浩荡荡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门外暖阳升起,门内和谐美满。村庄里俨然是欢声笑语、花团锦簇、喜气洋洋的景象。恍惚之间,自己竟有了一种微醺的醉意。

写春联、贴春联、品春联、看习俗,是乡村节日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抒发的是乡亲们的丰富情感,体现的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是啊,放眼田亩连绵的大地,眺望鳞次栉比的村庄,春潮已经涌动,每一户人家的梦想就如春联上的期盼一样,节节拔高。崭新的春联,正在鼓舞人心,照亮村庄,辉映大地。

本文作者朱世坤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朱世坤,男,笔名筱珠、沈农,黄陂李家集人。幼年玩泥,少年放牛,青年读书,壮年当兵,中年从政。以书为伴,以写为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时年味浓
快手
春节习俗:贴春联
新年习俗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春联,你知道为什么吗?
新年,用这些诗词送祝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