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黎世炎 潘安兴 | 沧桑演绎三里桥

沧桑演绎三里桥

——滠水文化丛书下游杂感录

幸运之神,不期而至到了三里桥,久违的土地老爷顿时沸腾。曾经与武湖是一个地理单元将再次走到一起,国家举棋落到了这个支点上,与河北雄安一样,浓墨重彩的画轴徐徐展开,长江新城是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一望无垠的平野,油菜花绽放早春二月的灿烂。等待三月播种希望的种子,把丰收留给大地,惊蛰唤醒复苏的万物,梳妆那样从容,款款走出深闺。

沧桑回放,18亿年前古扬子海浊浪排空,上不见飞鸟,下不见游鱼,水天空阔,天地觉得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七八千年前,云梦泽生机盎然,鸿雁竞相戏逐,野鸭成群结队,凌波逐浪撒欢自由王国,水禽如约欢娱,成了它们的乐园。江豚成群遨游,寻觅胜侣,生儿育女,找到了理想的产床。武湖的原始生态画卷保持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长江最早的居民来到这里,他们就是三苗部落,开始了新石器时代。在云梦泽的东岸,西城址叠压的粗绳陶片,城垣巍峨,城壕荡漾,记录着与屈家岭同岁的长江文明曙光。相偕河姆渡在中下游起舞,共度人类大同公社襁褓摇篮。

六指西城址遗址

时光一恍进入了公元1600年前,夏王朝跨过黄河,与长江携手在这里聚焦,撰写两河文明的交响曲,堆积的陶片,染色基因,搅动着民族交融的混凝土。

夏商角色更换,舞台出现崭新面容。殷武丁的爱妾妇好率领一支队伍来到南土,承继太甲遗风,荆楚文明在这里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带的盘龙城首先跨入了青铜时代。铜陶玉石交相辉映,不仅仅是大武汉城市之根,还是大商王朝的惟一直辖市。一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崛起,少年大武汉英姿勃发,火红照亮着长江,绽放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曙色。秦始皇、汉高祖南巡于斯,鼓乐在时空回响。故事让人们回味。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乾隆都留下了足迹。

东汉建安年间,江夏太守黄祖,在武湖操练水师,战鼓喧天动地,回荡湖天,三分鼎立的拉锯,扑朔迷离。

自此,军争在这里大戏上演了1700多年,自西晋以来,战鼓咚咚响彻,震动人心。江夏太守弓钦讨伐叛党,武昌太守陶侃督兵驰援滠口,梁武帝修筑城池,宇文亮挥师东进,武昌节度使杜洪大战刘神福,伯颜征集民船渡江,清军与太平军水域鏖战,人民解放军四野横渡长江……

西城城址护城河

一座庙宇的前世今生,诠释着香火延绵。坐落在这片绿洲上的“生洲寺”,寓意在汪洋的大泽中,舟遇风雨,能有停泊的天然港埠。寺院是大海中的一座宝鸟,一方芳洲。两位黄陂籍巡抚,前赴后继同修一座庙是滠水文化的接力。

明万历辽东巡抚,这位长轩岭走出来的进士,出资修建生洲寺于挺拔高大土墩上,为硬山式古建筑,前是殿堂后为拖屋,明三暗五,大殿融道佛一家,供奉有玉皇大帝、财神、救苦救难观世音,寺院僧侣系净土宗。一棵三人合抱不住的菩提树,如张开的大伞,烈日炎的三伏,好让香客稍憩,给烟波浩渺的荒湖频添了几分生气。

神奇故事莫过于救命寺的传说,康熙年间,从姚集踏入仕途的姚缔虞任,进京赶考的举人,高中进士回乡探亲,乘舟溯江而上,由夏口经过武湖,突然风疾雨骤,木舟颠簸,摇摇欲坠。

情况十分危急,巡抚连忙跑在舟中对天祈祷,神明若能保佑,平安脱险,他日定修庙宇,重塑金身。愿刚许毕,奇迹顿时出现,一个浪头托举着一叶扁舟送到岸边,天空突然雨收云散,风平浪静。若干年后,官至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救命寺遗址

为兑现诺言,姚巡抚立即请人设计,鸠工庀材,用每块长1.2米,宽0.7米,厚0.5米红砂砾石砌基,采用糯米与石灰调浆勾缝,墙高5米,宽3米,逐层收缩,三面墙体铁铸大环,以备风雨来时泊舟。院门一对石狮守院,院中竖一旗杆,挂起串串红灯笼,为往来船只彻夜照明导航。还亲自题匾“救命寺”。

附近东支河、老河沟、安汊湖各三条河道上均架设了石桥,方便香火,积善回报神灵的庇佑。从此香客络绎不绝,救命寺闻名遐迩,三里桥地标在黄陂国土上闪亮。而救命寺的红砂石从江西用了三十条大船运来,600年间还有几块为寺庙和村民收藏,那是救命乡土的根,先人留下珍贵的纪念品。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水利工程大笔夏家寺、梅店水库,黄陂北乡姚集、塔耳、长岭乡亲们带着红色基因移民到此,开始拓荒之旅,红桥、红焰、红根、红胜一串大队应运而生的名称,是继洪武江西移民以后,又一次壮举。在救命寺旧基上建起学校,朗朗书声回荡在救命寺上空。托菩萨保佑,孩子们上学来往平安。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又有一批丹江口移民带来武当文化,黄酒溢香。显灵的钟声缥缈,信徒们趋之如鹜,似乎在呼唤宝刹重生。一位禅师四处化缘,弘光弱水慈航,不辞劳苦在外奔波,个中非常人难品味。从林已耸出地表,如来观音佛像在地下室等待开光大典,曹衣出水,十八尊罗汉座在临时地下室落位。我们翘首古寺开光,留千秋胜迹,盼骚人题句。

救命寺遗址地下室

一记钟声六百年,芦苇荡内雁听祥,依稀明月羁游子,梦忆当时故事玄。普渡众生奇迹时常出现,让法雨滋润这片土地,钟声熏陶人生从善的信仰,为乡亲们造福,才是修庙的初衷。套用唐玄宗时宰相张继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平湖气霭郁层霄,七泽波分入海朝;望里有天尘漠漠,云中看树影寥寥;涛喧万马金戈震,垒卷三江玉帐遥;赚得将军浑好武,千年鹦赋憾难消。”前人赋诗对这里海蜃琼楼景色深情赞美,又流露出无限惆怅,对弥衡的凭吊。

武湖烟涨是黄陂的十景,更是诗人的题材,留下不少传世之作,让人品味。历代楚王接待周天子,宴上江豚飘香丰腴,使楚国频添了几分霸气。武湖墨尾银鱼独得水气蒸腾的灵秀,列入朝廷御宴清单,乾隆大加赞赏。

三里桥曾是黄陂抗日的红色中枢,武湖行委英雄们活动在这块土地上,神出鬼没摧毁日伪据点,让敌人胆战心惊,旅日归来的张子林烈士,将流利日语运用到拯救同胞第二战场,一次从虎口救出200多个新四军将士,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滠水入江口处

武湖三部曲:武湖烟涨、国家粮仓、长江新城。她以博大胸怀吞吐长江浩荡,无边芦苇在风中摇弋。每逢春晓,水气蒸腾,浓雾弥天,楼台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美不胜收。1960年成立国营武湖农场,拉开建设的序幕。2017年,国家开启长江新城工程,迈入新时期高潮,进行前无古人的事业。

送瘟神,战洪图,1965年武湖大堤围垦,一箭双雕,消除千年隐患。武湖烟涨的胜景与银鱼却从此消失。

这里还是人生信仰的绿洲。上世纪70年代,黄陂县委党校五七干校坐落在三里桥,在绿树葱茏的林荫中,几排红瓦房沐浴在阳光下。品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成果。笔者1974年初夏曾选派党校学习,熏陶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八卦炉中,炼成金睛,几代共和国建设者的风骨,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每个分子是千锤百炼,特殊材料铸成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党校圣殿精神洗礼,一生的信念是那样坚定不移。如咸宁向阳湖文化,保留一份地方文化的底蕴,为后来者铸魂,功莫大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985年,黄陂又重新揽入大武汉的怀抱。黄陂作为武汉的后花园,武湖、三里桥担当了都市菜篮子工程的新角色,乡村旅游新景点,武汉市集农业科技、农业开发、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大型产业园。

武湖大堤江滩

湖北省优秀农民企业家、浩天集体董事长徐晓铁投资创建农业科技园;武汉纵横集体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1个,家庭农场9个,特色农业板块基地达到12个,由单一的棉花种植华丽转身为蔬菜、瓜果、玉米多种植模式,跨上了规模化的台阶。

欣欣向荣的工业园,带来了发展新气象,食品物流、模具、服装、玩具、玻璃等产业园区建设风生水起,良友物流、湖北汉玻工地热火朝天,百宁科技园、百恒闽台科技园建设揭开序幕,楚韵置业、楚天阳光、运昌商业、东方理顺、金派宇等企业已落地生根。

两纵三横的交通骨架已经打通,振兴大道竣工通车。畅通无阻二号地铁线,十分钟呼啸到了汉口。南石路至汉英、汉麻立交桥工程已由蓝图走向现实,中小河流在境内整治已非曩昔,两岸杨柳摇风,碧波荡漾,面貌焕然一新,街道花坛姹紫嫣红,争芳斗艳,面貌进入一个新时代。

画龙点睛之笔,如春发笋,萌动着三里桥46平方公里的面积,主人强烈感受到继沌口、光谷的机遇降临到他们头上,长江新城的核心地带森严审视关口,预兆着他们的身份暴涨。昨天只是过渡,明天没有尽头。

左至右依次为:三里桥文体中心主任丁迎利,潘安兴(作者),三里桥书记李永刚,黎世炎(作者),三里桥宣传委员张胜

新城“新”在哪里,绝对不是上世纪的版本。运筹帷幄的编制正在紧锣密鼓中,是由追赶向领跑的跨越,站在全球信息化制高视野上,引领未来一轮的发展。担当起历史的使命,登上科技巅峰,撰写城市建设与人民幸福新华章。

追逐滠水的弦歌,我们一行来到江口,武湖大堤推土机队上阵,垒就一条数十里铜墙铁壁的长城巍巍,横亘北岸,施工现场如火如荼。滠水入江处,地理方位与我们邂逅,惊人与汉口龙王庙相似,让我们领略“江汉朝宗”的皈依。面对眼前天水远处的青山大桥,江天寥郭,沙鸥自由地游弋,长江这条龙的龙腰已鼓足力量,蓄势待飞,三里桥坐在龙腰上,好不惬意,驰骋中国梦的明天。

我们一群人站滠水入江口,纵目骋怀,对面的天兴洲,西边的谌家矶,接全乡金银滩,东西湖将军路、胡家栋一带,宋元明清曾是黄陂辖治,行政区划的变更,未有的国家布局脉络让人感慨万千。

江汉朝宗,百川归海,是中华民族的情结。滠水哺育黄陂英物,救命寺这座文化地标,昭示着感恩母亲的初衷,奔向长江,奔向大海的壮阔胸襟。黄陂人的开头,滠水的下篇,这就是沧桑演绎三里桥。

本文作者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黎世炎 1938年12月22日(冬至)生人。一位退休老文化工作者,祖籍湖南长沙,生于陕西宝鸡。在黄陂生活工作已有40余年,走遍了黄陂的山山水水,钟情陂邑一草一木,用心写出了《城市的记忆——及黄陂古城古寨遗址和传说故事》《守住黄陂老房子》两本书。我虽不是黄陂人,但我已黄陂化了。

我不是作家,是大地的草根。我的格言——久住它乡是故乡。

潘安兴 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武汉秋冬最适合旅游拍照的胜地
网友问:长江新区武湖等地的居民,以后还能免费游黄陂景点吗
武汉十大冷门景点,人少景美好玩
武汉八个不得不去的小众景点
这可能是武汉秋天最美最适合拍照的20个地方,我去过3个,你呢?
潘安湖光雕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