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的双凤亭

  

文 | 陈谦

我八岁的时候,双凤亭也是八岁。可我三十二岁的时候,双凤亭已有九百一十一岁(始建于1110年)。

我一出生就随父母居住在位于双凤亭山脚下的化肥厂职工宿舍。在我嗷嗷待哺、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幼年时,双凤亭是不是也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一样,在山顶默默地守护着陪伴着见证着我的成长。

时过境迁,如今当我再站在原化肥厂职工宿舍旧址远眺双凤亭时,我只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干净整洁的大理石台阶——是市政工程大刀阔斧修建后的“双凤亭公园”,它在与时俱进地完善自己,是使命和义务,却再也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

我记忆中的双凤亭充满烟火气。1995年,我正式入学前川二小,那时的我们,上下学都是自己约上小伙伴结伴步行回家。由于当时的化肥厂算是个大厂区,所以我们同龄的小伙伴特别多。每天上下学的路上都是成群结队的小伙伴,疯疯闹闹、走走停停。双凤亭,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周末玩耍的重要场所。



放学回家的路上,穿过老滠水大桥后直行三十米,过马路,左转进入一个小巷。小巷入口左手边有一家家庭式小卖店,小卖店的窗口是用水磨石砌成的,对于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们来说高了些,每每买东西还得踮着脚,但这并不影响零食特有的香味从窗口飘散开来。

小卖店门前有一根电线杆,像极了风雨无阻的哨兵。小卖店的边上,是原来的老财校,每每从财校旁经过,都能听到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小卖店的对面,是一条狭长小巷分隔成的两排平房,一排前门临着街,一排后门靠着双凤亭。顺着财校往上走,有一栋三四层的小楼房。

沿着小楼房继续往上走,是一间塑钢厂,一年四季都能听见机器轧钢的“嘭、嘭”声,闻得到强烈的刺鼻的油漆味。塑钢厂大门边有一个约两米宽、三米长的石灰泥坑,偶尔路过,顽皮时,也会在坑边找一小块石灰块,扔进去,然后看着它不停地冒着小气泡。

穿过石灰泥坑,直行十来米,有一处单人旱厕,旱厕建在一块水泥地上,旱厕对着两户并排的平房,放学路过时,还能看到房顶升起的袅袅炊烟。边上是一段泥土陡坡路,坑坑洼洼,好在并不长,四五米的样子,路的正中甚至还有巨型树根不甘寂寞地破土而出,成为一根磕绊行人的“拦路虎”。



行过这个陡坡,径直往上就是双凤亭。也可以左转穿过一条长约六七米、宽约一点五米的林荫小径,小径的右边是双凤亭的围墙,围墙里面有三两座坟墓。小径的左边,是一片陡峭的灌木林,长满植物。穿过小径,可以看见两根直径约一米的排水管,一部分埋在土地里,一部分焊于水泥路中,这主要是为了向下泄洪排水和引流灌溉。

两根排水管道中间,是一条狭长的泥土路。沿着排水管道向下走,是沿着陡坡做的水泥步梯,陡而密。步梯沿级而下,有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穿过财校。排水管向下的尽头,是爷爷以及居民们开垦出来的菜地。我总能在不经意的路过时,看到爷爷在地头忙碌的样子。一晃眼,爷爷离开我十二年了。

另一侧管道边上,是一方小小的水塘。常常有附近人家养的小鸭子在浮满水草的水塘里欢快地游来游去。穿过菜地与水塘,家基本上也就到了。

我记忆中的双凤亭充满了活力。

春天,和小伙伴们蹲在亭下的地头草丛里,寻找一茬茬毛刺,或在亭下的林荫小道上薅上一串串槐花,然后喜滋滋地坐在双凤亭的石栏上分享春天的甘甜。



夏天,周末的下午在亭下的水塘里抓上一两只小青蛙,再钓上满桶的小龙虾,欢快地带回家让父母烹成美味,我们围坐在露天的小桌上分享战果,幸福又满足。

秋天,从家中带上三五个红薯,偷拿上一盒火柴,随手拿上一本用废了的练习册,再顺路拾些枯树枝就可以去双凤亭烤红薯了。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因为心急而没吃到熟红薯,但小伙伴一起动手的乐趣,简单又快乐。

冬天,到处都是寒风呼啸,无处玩耍的我们,以为可以去双凤亭边上那座圆形天井上躲避寒冷,完全忘记了“高处不胜寒”。待到我们合力搬着笨重的砖块,码放整齐垫好高度费尽力气爬到天井上时,发现井上的风像冰刀,刮在脸上生疼。又只好灰溜溜地下去。

我记忆中的双凤亭是含蓄的、包容的、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它承载了我们一代“双凤亭”人快乐纯真的童年。现在,它却冷冰冰的仅仅只余下文物价值。

本文作者陈谦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陈谦,女,1989年生,从小在双凤亭边上长大,父母是当年化肥厂双职工。201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后考入大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

· END ·
有风景  有味道  有故事
印象黄陂  品味黄陂
投稿&联络:admin@mulanguli.com
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潇湘原创之家‖柳茵 记忆中的小村庄
【习作】宋怡萱:捉青蛙
生命怀想
秋日的尾巴悄然从指间滑落
抹不去的乡村记忆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水塘边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