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苗族有识之士维护传统文化认同的努力

【编者引言】

黄秀蓉博士基于在美国实地调查的成果《从“苗族”、“美国苗族”到“苗裔美国人”——美国苗族群体文化认同变迁》一文发表于《世界民族》杂志。我们三苗网分三次做摘要发表。第一次为《苗族人移民美国后变成美国人了吗?》。文章指出,美国“苗2代”已经或即将成为美国苗族群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苗2代”对美国文化的整体认同必将导致美国苗族群体在未来的彻底美国化。

第二次以《是什么导致了美国苗族的美国化?》为题,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苗族“美国化”的内因、外因。今天,发表最后部分《美国苗族有识之士维护传统文化认同的努力》。如果喜欢,请分享朋友圈,欢迎你把阅读之后的感想在最下面留言,与大家分享和讨论。

鉴于这里不是论文性质的平台,所以原文中的注释格式删除了,请予以理解。

作者简介

黄秀蓉,女,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副教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201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的苗族社区开展田野调查和相关研究。

美国苗族有识之士维护传统文化认同的努力

美国苗族群体文化认同变迁的研究③

从前面两次的论述看,在美苗族群体内部,部分苗1.5代和几乎全部的苗2代,在文化认同方面,正朝着全面美国化的方向发展。这一现象,引起了苗族群体里部分坚持传统文化认同人士的忧虑,他们担忧新一代的苗族年轻人在追求个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全丢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使得整个美国苗族群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一种文化无根状态。因此,这一部分人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去推动美国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家族组织对传统文化的维系

在苗族的传统社会里,家族和宗族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在家族这一组织中完成。在这一个过程中,族群文化也得以完成对个体的涵化。

美国的苗族群体,在最初进入美国时,被美国政府分散安排在各州,使得苗族群体原有的家族组织几乎陷于瘫痪。但在美国境内的第二次迁徙完成后,很多原来同一家族组织的成员汇聚到同一区域。于是,原有的家族组织得以复兴,并以家族协会的名义得以合法化。每一姓的苗族都有自己的家族协会,在层次上有州的某一家族协会,也有全美的某一家族协会。在单姓家族协会的基础上,全美的所有苗族群体,还有一个十八姓的苗族协会,总部设在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其实质是一个家族联盟性质的协会。根据张晓的说法,苗族家族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一是处理苗族内部的各种纠纷,一是讨论和解决苗族内部的事情。事实上,美国苗族家族协会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责任,即维护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家族或宗族组织本身就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族协会不过是其的一个新名字而已。

家族协会在美合法化后,经常举办各类活动,比如经常组织家族聚会、组织苗族新年庆典等等。在这样的场合,苗族的很多传统文化得以强调,传统服饰、传统饮食、传统艺术都是苗族新年活动的典型特征。年轻人在这样的场合可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得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成为可能。

(二)非盈利组织或机构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从进入美国开始,为了度过最初的适应期,苗族群体自发组织了各种非盈利组织或机构。最早在1970s后期,苗族互助联合会(MAAS)成为首个为苗族个体与社区提供导向与帮助的苗族群体组织。之后的1980s,诸如苗族女性发展促进会(AAHM)、苗族委员会(HC)以及全美层次的苗族民族发展委员会(HND)纷纷成立。这些机构成立后,立即开展与地方社区、州政府以及联邦政府合作,不仅帮助苗族个体与社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加强了与苗族个体成员的联系并强化对苗族社区的控制,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初期成立的各种非盈利组织的重心在于解决苗族个体与社区经济与社会问题。稍晚成立的各种组织或机构则侧重于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问题上。据统计,至2013年,仅在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就有大约10个类似非盈利组织或机构。在这些组织或机构中,有的专门从事苗族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比如协和大学圣保罗分校的苗族研究中心(CHS),其工作重心即在于促进各国学者对苗族文化的研究,中心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苗学研讨会,力求整合全球苗族研究资源。同时,该中心也开设各类与苗族文化相关的课程。再比如苗族文化中心(HCC),创办有在线苗族研究杂志,专门发表与苗族文化有关的研究成果。另外一些组织或机构则直接发展与苗族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东西。比如美国苗族联盟(HAP)、苗族艺术与才艺中心(CHAT)等等,直接投入人力物力扶持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外各地苗族都有地方的苗族报纸或杂志以及苗语电台电视节目等,仅在圣保罗就有两种以上,如“苗族时报”等。

在这些非盈利组织或机构的扶持下,美国苗族文化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苗族文学、戏剧、舞蹈、音乐以及电影等现代文化也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三)在中小学与大学里开设苗族文化课程

文化传承或涵化的一种最为直接的手段即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集中的学校教育。在到达美国的初期,苗族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苗族孩子都是分散到各个学校接受美式教育,没有开设苗族文化课程。随着在出身于亚洲故乡但在美接受学校教育的这一代苗族人的成长,他们感受到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加之原来被分散安置的很多家族经过第二次自动迁徙后,大多聚居在同一区域。于是,专门的苗族学校开始出现,明尼苏达州有8所,加利福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各有1所。在这些苗族学校中,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苗族预科学院(Hmong CollegePrep Academy)的规模最大,从学前班一直到12年级,学生的主体是苗族,兼有少量的亚裔、拉丁裔和非裔。教师中苗族教师占了一定的比重。学校开设了苗族语言课、苗族历史课以及苗族文化课,由苗族教师授课,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学习苗族的传统文化知识。

除了在专门的苗族中小学开设苗族文化课程外,在一些苗族学生相对集中的大学里,也会开设一些苗族文化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协和大学圣保罗分校为例,依托该校的苗族研究中心,主要为本科学生设置了如下一些课程,主要供苗族学生选修:苗族研究导论、苗族历史导论、苗族文化与社会、苗族文化与艺术、苗族宇宙观与信仰、苗语初级阅读与写作、苗语中级阅读与协作。在明尼苏达州,还有诸如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Minnesota)、世纪学院(CenturyCollege)、圣凯瑟林大学(St. CatherineUniversity)都设置有相关苗族文化课程。

我们姑且不论这些努力是否真正能够起到让年轻的苗2代甚至苗3代去了解并接受传统苗族文化,并最终达到让他们认同传统苗族文化的目标。但是,通过这些措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外来少数族群面临传统文化正在被主流社会文化所同化时所做的努力。

作为一个晚近迁入美国的族群,美国苗族群体在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上所表现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表明了其对自身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多样化选择。在文化认同上的代际差异与变迁,显示出群体内部不同代际或个体在面对主流文化时的不同选择。

最早进入美国的苗1代,由于语言、生活方式等的惯性,加之在陌生社会中的各种文化隔阂,使得他们不得不依靠传统文化得以生存与发展。具有二元文化认同的苗1.5代,能够兼收并蓄,吸取两种不同文化系统的优秀因素,所以这一代的苗族能在美国社会取得较大的成功,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表现。年轻的苗2代,整体偏向美国文化认同,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意识,在未来发展状况不可预知。

但无论代际之间的文化认同如何变迁,美国苗族作为一个整体,在族裔身份认同上却保持了一致性,即每个个体都认同自己的苗族身份,这保证了苗族作为一个自为族群在美国社会的存在,是美国苗族赖以区分自我与他者的唯一途经。

文章不代表三苗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田野镜像】潘年英:击鼓说话——从一个奇特的“寻亲”案例看鼓与苗族的文化认同
苗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30年只做一件事!他是海南苗族最后一位制弩人!
回首2017,苗界从初生到艳惊四海,展望2018,我们将继续高歌!
留学人员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