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啥手机厂搞车,会比汽车厂做手机更靠谱?

一边是手机厂商开始进军汽车领域,另一边是汽车厂商开始琢磨做手机,你觉得哪个更靠谱?我们觉得前者更靠谱。为什么?今天我们就从能力、思维、商业逻辑三个层面,拿现在手机汽车一肩挑做得最好的华为作为例证,来看看汽车与手机两个鸿沟巨大的行业,究竟怎样才能融合?




传统汽车行业,其实是一个to B的重工制造业。绝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只是按照自己的工程思维,去定义和制造一台注重驾控的交通工具,大部分营收来自于硬件,也没有什么生态的概念。

但是手机行业,或者说消费电子行业,是一个典型的to C行业。在全球手机市场竞争到只剩六七个主要品牌时,每一家都是在用户洞察、软件能力、生态建设上有极强能力的玩家。华为就是其中软硬件能力充分融合、又有多年消费者业务体系积累的典型案例。


而从今天汽车的发展趋势来看,机械的部分已经成为汽车最基础的部分,想要再进阶,靠的是多数传统车企所不具备的电子电气、软件、云服务等能力,以及与之相配的思维、流程、体系和文化。如果手机厂商能够在汽车行业多年的工业基础之上,把自身具备的新能力、新体系融入进入,恰恰是对传统汽车厂商的降维优势。

从这个角度来说,汽车厂商造手机,是从硬到软增加新能力的过程,而手机厂商进军汽车领域,则是一个把软硬融合能力移植的过程,是同一底层思维的二次映射。而当汽车从一个参数型的代步工具向体验型的移动空间进化时,后者从能力层面而言,更加合理。


除了能力,汽车行业与手机行业更大的差异,在于思维。手机厂商进入汽车领域后,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慢”。传统汽车工业的硬件思维惯性,决定了技术与产品四平八稳的节奏,但是手机厂商们,早都已经练就了从修罗场拼杀出来的本事。

就像华为去年12月与赛力斯发布AITO品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联手推出了三款车型,而且每一款都有细节上的优化,软件OTA也都是同步跟进。这种以体验需求为先、以数据为开发指导、快速迭代的产品思维,早已经深入到华为的骨髓,但却恰恰是今天多数汽车厂商所缺少的。

所以,华为在汽车行业里搞智选车模式,不是只提供智能化零部件,也不是帮忙铺渠道卖车,而是把自己在to B+to C科技领域多年积累的体系、经验、人才、生态,向汽车行业移植,给传统汽车行业做全维度增量。这些曾经帮助华为站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巅峰的东西,如今华为把它们拿到了汽车行业中,放到任何一家汽车企业中,都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但反过来,汽车厂商想要去造手机,或者希望通过造手机去突破人才瓶颈、接触更先进的技术开发体系、进入更高级别价值链,难度就要大得多。

今天的主要手机厂商,每年出货量都是以亿为单位计算,旗舰手机几乎全都是定制硬件,软件能力更是各有独门绝技。无论是规模、资源、人才、资金的需求,手机行业其实一点都不必汽车行业小。而在寡头垄断的手机市场,一个来自汽车厂商的全新品牌想要挤入,门槛极高,而且从商业逻辑上考虑投入产出,其实并不算合理。


所以,结论就很清楚了,当头部手机厂商已经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充分融合后,车联网毫无疑问就是下一个目标。但是造车机械的部分门槛太高,于是华为这样的手机厂商,用给传统汽车行业做增量的方式,将自己的技术、生态、渠道、用户洞察,甚至也包括品牌价值向汽车行业赋能,这条路径华为已经在AITO品牌上证明,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反过来,汽车厂商想要进军手机行业,能力、逻辑、商业都还存在无可闭环的疑问。

从大的发展趋势来看,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的融合,是迟早的事情。两个行业的相互跨界,本质上都是要建立多终端、全场景的互联生态。但是,华为的团队也已经率先在汽车行业里展现出了足够的战斗力,这个时候,汽车行业也早已不会像当年一样,再把华为看作是一个“外行人”了。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米华为的下一个竞争赛道是造车,你更看好谁的实力?
华为被“孤立”?国内手机厂商组建联盟,唯独华为排除在外
车企造手机,这场“豪赌”胜算几何?
把“反向充电”用到电动汽车上,华为给手机厂商造车指路
华为造车要过的几道关,关关不一样
小米、华为,为何要冒险进军汽车产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