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洪流之下,主流汽车制造商们将来该为谁造车?


滴滴的出现,正处于信息、交通和能源三者之间的交汇点。所以当滴滴牵头组建“洪流联盟”,参与者是来自汽车全产业领域的31名成员时,舆论很容易产生一种极端想法——汽车厂商会沦为滴滴的代工厂。然而,这种情况会发生吗?

童济仁汽车评论 编辑丨辰巳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洪流联盟”组建的动因说起。

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共享新能源汽车运营商和智慧交通建设的引领者——这是滴滴给予自己的定位。所以滴滴的背后事实上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融合与优化,通过组建一个开放平台,围绕共享构建新的汽车设计、资产运营和服务支持体系。

于是,我们所关心的是,在这样一个体系之下,各方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为何“洪流联盟”,是由滴滴发起?

“洪流联盟”的31位成员,来自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数字地图、车联网等全产业领域。

可是聚集产业链这些成员的,却是滴滴——成立6年,每天订单数量超过3,000万笔,服务4,000万人次,整个2017年滴滴服务了74亿次用户的出行,俨然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交通运输网络。

在信息、交通、三者高度融合的今天,这些恰恰构成了滴滴无可比拟的优势——最足量的用户、最足量的订单,以及它们所产生最为珍贵的大数据。

数据为王的时代,有了大数据,才能掌握用户的需求,才有资格和能力制定出行服务的标准,才能够帮助城市建设智慧交通网络,才能让整个城市的交通效率更高,才能让人们的出行体验更好。

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滴滴有庞大的用户资源,可以帮助车企的共享业务降低获客成本。所以才有了滴滴与不同整车厂的合作,因为滴滴有的恰恰是整车厂现阶段所缺少的——用户、订单以及有关用户需求的大数据。

中国无疑是出行领域最大的市场,也将是车企布局未来出行的前沿阵地。除了平台和服务,对于出行服务的提供而言最关键的还是最终落地。汽车行业的利润正在转移,很多价值与核心内容正在向下延伸,光靠卖车已经无法支撑传统车厂的长远发展。所以他们必须要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必须要转变盈利模式,必须要将与用户的联系从薄弱的卖车环节拓展到更长的产业链上。


于是才有了以出行平台方滴滴主导组建的“洪流联盟”,而滴滴在中间事实上起到的催化剂作用,是加速汽车产业转型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催化剂。

以用户为中心,汽车行业会发生哪些转变?

现阶段的汽车,大多数都是个人拥有。而如果未来有一个主体能够整合用户的需求,定制化汽车的设计生产,重资产拥有和运营,并且提供整套的后市场服务,那么整个市场可以更加高效、更加标准化、更加专业化的发展。

因此,滴滴这样的出行服务商以出行服务为入口,改变的是消费者“必须拥有一辆车”的理念,它的角色是扮演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者,将用车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所有的用户。


今年2月,滴滴与12家汽车厂商达成合作,共建新能源共享汽车平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酝酿:汽车厂商为滴滴专门打造为出行服务的智能汽车,滴滴从订单收入中向汽车厂商分成。

而当“洪流联盟”组建后,这种模式将会进一步升级,它所要探讨的针对用户出行需求,怎么去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在新的商业模式下,汽车制造商的盈利来源不再是卖出多少辆,而是行驶了多少公里,从卖车的一锤子买卖进化为覆盖车辆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这部分费用将共享到上游的硬件、金融、运营服务等生态链中的合作伙伴,而用户只需要使用服务。


此时,汽车的设计也将不再以竞品和市场为标准,而是一切从用户的出行出发来设计,甚至包括车上每个座位的使用频次、后备厢的利用率、每个区域人群不同的出行习惯等等。所有围绕用户使用车辆的附加值,包括保险、维保、美容等一系列后市场相关的元素,依托大数据技术就可以展开布局。

同时,对于现在发展极不均衡、产业集中度较低的新能源汽车而言,“洪流联盟”的成立无疑也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胜劣汰”。滴滴在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研发上的投入,同样会给出行服务标准的塑造提供支持。


与传统汽车企业合作共享汽车、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与造车新势力组建合资公司……滴滴除了满足用户出行的便捷外,还整合上游产业链,利用掌握的用户出行大数据,去影响或改变上游传统的汽车设计和生产。因此,“洪流联盟”带动的是对出行领域的产业链进行纵深推进,实现产业链的生态闭环,一张新的出行版图正慢慢展开。

滴滴登场,汽车厂商会就此恐慌吗?

如果新的商业模式成真,滴滴将在出行领域无疑将具备更大的话语权。一边是汽车厂商仍然希望主导汽车的市场格局,一遍是“滴滴们”希望依靠用户流量、大数据、平台等优势掌握话语权。

此前宝马与戴姆勒在出行业务上的联手,除了战略一直和共同利益之外,更加反映出传统汽车制造商对于汽车行业未来竞争的危机感。


所以,很容易引发一个想象:汽车制造商在这种模式下是否会沦为提供工具的代工厂?

事实上,如果汽车厂商们担心这一点,“洪流联盟”也就不会成立了。一个产业联盟能够可持续发展,核心关键在于能够让每一方都有利可图。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上下游产业链进行分工,把每一方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如“滴滴要把整车厂变成代工厂”的言论,那么这个联盟是不可持续的。

汽车产业升级,汽车制造仍然是基础。作为人类消费品中集成度最高、零部件最复杂、代表人类智慧结晶的明珠,汽车制造的门槛之高,滴滴非常清楚。所以滴滴才会说自己不会造车,它会在自己最具备优势的地方,整合资源进行发展。不是去和汽车制造商竞争,更不是去颠覆汽车产业,而是将自己的技术、资本、经验与优势融入到汽车产业中,实现全行业的共赢发展。


“开放”、“赋能”,这两个词是“洪流联盟”的核心。2,100万车主、5,700万拥有汽车的乘客、每天运转的4,800TB数据、430万汽车相关服务的交易用户及其数据,这些将是滴滴第一批开放的核心资源,当然还有在背后潜在的运营、风控管理等运营能力。

这样的资源开放下,三个开放平台的合作方案呼之欲出:网约车、分时租赁、汽车售后市场。


对于未来,没有人可以真正说得清汽车产业究竟如何发展。大家都在根据自己的判断描绘未来的蓝图,进而将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或转型,或合作。

滴滴不造车,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汽车运营商,它的目的是成为平台方,利用自身的用户、订单、数据优势,帮助整个汽车产业形成更有秩序与效率的格局,为制定新时代汽车市场的标准提供基础。而汽车厂商除了在设计和制造领域贡献价值外,还应当有更多创造价值的环节,更多参与到全产业链的运营中。

汽车产业链之长,牵涉范围之广,没有人可以一手遮天。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才能共赢,每一方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滴滴:无需时代引导,我自己就是“洪流”
滴滴“洪流联盟”蓄力,无边界合作推进中国经验走向世界
滴滴悄然上线滴水贷:针对司机的产品规模已超7亿
程维:坚决不造车,滴滴与31家汽车成立洪流联盟
河南省三大产业联盟同日揭牌凤凰网河南
美国花费千亿美元打造“电池带”,想“超车”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