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自己作品的感觉
从小学写作文开始,我也就一直害怕看自己写的东西。写过的,赶紧用手捂住,即便老师阅卷,也得背着我进行。
写过的文字,假如被人当面读了,自己会面红耳赤。就像自己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感觉非常的别扭。可初中之后,经常会有这样的时刻,不时地就有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在班上读一遍,在被人看来是荣誉的事,对我是个折磨,最后一次折磨是在大一的大学语文课上,那篇文章被老师当堂阅读后,还被老师推荐给了学校的文学刊物《春芽》。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名字以铅字打印出来。
大学语文老师后来在学校做了行政工作,刊物的主编和编辑们都走上了与文学无关的岗位。当年的所有人都不会想到,我来了一个360度的大回环,甩掉了很多人梦寐难求的注册会计师身份,甩掉了管理学的专业基本功,甩掉了会计和经济方面的专业特长,甩掉了名和利,我开始醉心于文学,开始醉心于做梦都没有想过的自己。
习惯一旦养成,注定很难改变。小学时候养成的对自己文字的羞涩,仿佛一个永远“社恐”的人,永远也不敢把自己和文字同时放到一个台面上。这也是我到现在,码完的字,自己都不愿意再回看的原因,感觉就像自己关在一个密闭安静的空间里,自己听自己说话和唱歌。
当然,要是准备出作品了,即便是拧着眉头,梗着脖子,也得逐句逐字地看,这也是对自己作品负责的态度。这也是极端情况下的自我加压,要是平时,真的不会这样难为自己。
自从处女作《理说明朝》问世到现在已经十一年的时间了,这些年,陆续出版了七本书,无奈由于个人的名气还不足以打动出版社的编辑,每本书差不多都是3、5千册的印数。对于中国这样大的图书市场,这个数量真的就是芝麻粒,洒下去就不见踪影了。有些网站上还挂着这些书的海报,但是,库存基本不存在了。
前阵子,中国作协发起成立作家签名图书馆,为响应号召,我把压书架的几本书拿了出来,我觉得,放在那个书架上比自家的书架上更有份量。在跟这些“孤本”书告别的时候,我还是情不自禁地翻了翻,个中的内容我虽然能烂熟于心,可以作品形式出现,我还是觉得每翻一遍都有一层亲切。
《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不同的是三个时代不同的人物和史实,写作手法几乎是相同的。这三本书都有一个最大特点是,通过概览全书既可以对一个朝代有个全局性的认识,这是很多历史类的书籍都不具备的特质。由于写作时间有先后,越是靠后的出品,笔法和资料研究的透彻性应该还是有些差距的。对这三本书,我还是有点缺憾的,《理说明朝》假如增加部分南明史料的补充,《理说宋朝(北宋篇)》补充几个比较典型人物的史料,《理说宋朝(北宋篇)》丰富一下崖山海战及文天祥等部分人的内容,其资料的丰富性、书籍的可读性会提升很大一截,这个只能以后重印时再优化和完善。
《一车一世界》我比较满意的是结构设计。游记类的文字写作,一定是越来越好的,这本书写的景点比较散,且当时的认识能力、文字驾驭能力、环境的观察力都跟现在无法比较,后来写的很多游记,比如西藏游记、承德游记、漠河游记等,跟这个的写作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只能等着重印的时候好好地补充和完善。那本书出版后,我还去了很多地方,无论是文字的精美还是对景点的阐释,都更加精彩。
《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因为是出版社约稿的丛书,因此,无论是版式、还是内容设计,跟我的其他作品都明显不同。说心里话,这本书真的出亏了,面对这些深情的文字,我常常会为它们抱屈。悔恨自己的浮躁和功利,感觉有点像,把自己亲生的孩子过继给了别人。当这本书与其他六本放在一起的时候,总是那么的形单影只。其实,我是想出版《一车一世界》《一乡一世界》《一城一世界》的三部曲,现在我着急把《一城一世界》出版了,弥补心里的一点遗憾。《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的内容还是精彩绝伦的,真的值得重情的读者慢慢品鉴,假如读者是长江边上的南方人,读起来会非常有感觉。
《最后一个磨盘州人》是我的家族史,我称它为长江流域农民家族的世纪史诗,那本书是为了纪念我的父亲母亲的,可惜的是,我没有在我父亲生前完成。54万字,我从开始到出版,前后只有九个月的时间,那真的是神助出来的作品。那本书太厚了,以至于编辑硬生生地让我砍了十万字。毕竟,我等毫无名气的作者是没有资格出版上下集的,只能忍痛割爱。这部书现在有些遗憾的是,它稍微早出版了几年,假如现在出版,内容正赶上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最后一部分再增加一些乡村调查,估计就能成为不朽巨著。就像上苍没有假年于父亲一样,作品没有赶上新时代。算是缺憾吗?也算不上,这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乐于接受命运的安排。
我最满意的还是《银圈子》,这是一部都市小说,也是一部写给中年及以上人群读的书,本书写了一个大众还没太关注的现实话题——中年危机。当初我设计的小说名字叫《四十度霾》,遗憾的是,出版社不同意这个选题。我也就只好舍弃了。中年危机是一个文学界还没关注过的写作话题,这也是一个跟爱情一样伴随人类的亘古和永恒的话题,不同年代,中年定义的年龄段不一样,可由于中年的特征注定了,中年人都会面对属于年龄段的危机。假如有人开始关注了这个话题,这部小说的生命力就绽放了。
作品是作家的孩子,面对自己的孩子,我还是挺欣慰的。七个孩子虽然长相略有差异,目前看都各有各的样子,且各具风流。它们由于血统关系,注定了永远不会大富大贵,可它们一定是一个活生生的、独一无二地存在,这是我一直期望的。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和发表3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话说美篇加精(二)~游记
逼自己一把,正式着手出书整理工作~
既然自然被人类踩踏,那么“自然写作”是个什么东西
​当内在声音涌出来时,才是自我整理的根本
看书触发写作灵感法
桂文亚:如何写出深入儿童心灵的作品|相约名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