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郑元绪

郑元绪先生,何许人也?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名字。

有一类人,你要是不知道他的事迹,他的名字仅仅是以铅印的形式存在于某一地方。

假如我做个补充解释,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般地说:“哦,是他啊!

是的,郑元绪先生就是他——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的创始人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郑元绪先生出生在山东,4岁到北京,文革前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读工程物理,68年大学毕业后,因为年代不好,他被“分配”到甘肃的酒泉工作。

那个时代,清华毕业分配到酒泉工作的不少,且还有点“时髦”,因为,酒泉是卫星发生基地。通过阅读郑元绪先生的作品,约略感觉他在酒泉做的工作跟卫星发射没有直接的关系。

1981年,他开始做一件后来证明是跟发射卫星一样的“轰动事业”,他参与创办了一个杂志,这份杂志的发行量曾经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水平,发行量排在前三位的是《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时代周刊》,这份杂志创刊的时候名字也叫《读者文摘》,而后更名为《读者》。

1981年创刊到1994年离开,郑元绪先生为《读者》贡献了14个年头的智慧,《读者》在这么十几年中变成亚洲第一大杂志,客观上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空白的大脑里面需要安放东西,《读者》正好迎合了当时人阅读的需求,在那个年代,好像没有杂志不火的,只要发刊,就会有征订的人,因为,那年头能读到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人们的求知欲空前的强烈。当年我知道的杂志有《知音》、《今古创奇》、《山海经》、《青年文摘》、《故事会》等,每种杂志的发行量都非常好,那是杂志的黄金时代。其实,那时候很多人的收入还是非常低的,能到图书馆看书的人都不会花钱去买一本杂志,因为钱太值钱了,很多人是舍不得花钱买杂志。非常奇怪的是,还是有几百万人每个月都会准时守候在报亭前,等着买新一期的《读者文摘》。

看似每份杂志都热销,事实上,每本杂志的订阅量还是区别挺大的。《读者文摘》从创刊到遥遥领先,主观上,还是因为郑元绪先生们办杂志的理念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始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审视每一个选题、每一个版块,甚至每一篇文章,据郑元绪先生说,他都会想象着读者对每篇文章的喜怒哀乐。在他的《读稿笔记》中,他说自己是带着情怀做杂志,他有著名的办杂志的“四不哲学”:读者的意见不要听,报刊的经验不要学,上面的批评不要管,潮流不要跟。这“四不”说起来容易,做到是很难的。尤其在中国社会,要是说不管上面的批评,那杂志几乎就没有生存的土壤。那时候杂志品种其实也不少,在众多的杂志中,《读者文摘》几乎是唯一的受男女老少都喜欢的杂志,且是知识分子或者山野村叟可以同时拥有的杂志,无论在火车上、汽车上、轮船上,或者是在公园里、教室里,你拿着一本《读者文摘》,别人一定会认为你是爱阅读的人,是有追求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有品位的人。

1994年,郑元绪先生离开《读者》杂志,以图更大的发展,我看见网络上有他1988年出版的《世界漫画杰作选》,此外,他还做过一些创业的工作,最后,他还是回归到老本行,在《中外文摘》做总编。

我读到郑元绪先生的第二本书《一言既出》,里面的文章差不多都是他给《中外文摘》写的刊首语。假如没有这些文字,郑元绪先生不过是一个一流的办刊人,因为有这些文字,所有,郑元绪先生配得上是一个杰出的文化人。

郑先生的每章每篇都保持在2000字左右,就当时的一个热门话题说出自己的感想。每篇文章差不多都有相同的结构:资料的引用或者见闻的回忆,通过三到四段素材,得出一个独到的结论,结论通常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点睛之笔。郑元绪先生关于写作有最著名的建议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少用惊叹号,用好句号。”,这个建议其实是写作的“真经”,可惜很多人不一定能悟到那么透。

读郑先生的文章很受启发,一是他的知识量特别大,知识面特别全,感觉什么都接触过,我不知道这样的知识积累是否跟他多年办杂志获取的知识有关?二是表达特别的朴素,无论是世界大事,还是高端艺术,郑先生都能娓娓道来,有理有据,理是哲理,据是依据、证据、论据;三是文字具有深邃的思想性,能通过2000字告诉你一个成熟的思想,这是非常难的一种解说方式,郑先生解释的非常好。

郑先生的文字我爱读,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其选题上,选题他是专家,因为办杂志整天就是面对选题的工作。他的题目有情怀,记得有天晚上,我非常“后悔”看了他的一篇文章,名字叫《最后的无助》,说的是某矿区,因为资源枯竭、工厂倒闭,导致当地很多女子沦为“职业女性”,其中不少人感染了艾滋病,死后,因为无钱支付火化费,她们被送进廉价的焚烧炉,喷不起焦油,只能来回翻滚,并最终由轰鸣着的鼓风机,直接将骨灰吹散……

我的眼睛模糊了,让我更加心潮起伏的文字在后面“那一群遭人唾骂的低贱女人,一下子涌到我的面前,成了我的苦难姐妹。她们来世上匆匆走这一遭,究竟是为的是什么?她呱呱落地那一天,父母一定搂在怀里,祝福宝贝女儿有条好命。她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天,一定感到天特别蓝太阳特别红。她也许还有个哥哥,一定会呵护妹妹不受人欺负。她忽然出落成了大姑娘,……她自己也做了母亲,她努力去做,她艰难去做,抵出身子和脸面去做,相信天上的阳光也有自己的一缕……,她紧闭双眼,在焚烧炉里任人翻滚……

该文后面还有几段文字,我不想引用了,以前只读出了文字中的情,这篇我真的读出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的胸怀,我相信这样的文字一定是和着眼泪写出来的,假如一个作家能写出这样的情怀,他就是一个大大的人!

就因这篇文章就值得拥有郑元绪先生的著作《一言既出》。这就像读者征订《读者》一样,总有一篇文字让我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感情让我难以忘怀,这就是媒体的力量,更是郑先生的力量!

以上是我读郑元绪先生的感悟,是为记。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三部历史专著:《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文艺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文字200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偶然遇见你
大西北的这份杂志,月发行量最高132万份,累计发行量超过20亿册
“新西兰文摘”杂志
互联网精神是分享:与你的敌人分享?
《读者》
诗二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