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杨家将很威风

我等70年代出生的人,最初的历史知识学习大多是源于收音机中每天半个小时的历史评书。最早听到的评书之一是《杨家将》,每天中午12点,乡亲们都会集中到某家,听半导体里面播颂杨家将的故事。

通过评书“杨家将”的讲述,我们知道了北宋年间的“金沙滩战役”,那是杨家将故事非常悲惨的开头,杨令公碰死在李陵碑上,杨家的七个儿郎以壮烈报国,大郎代替皇帝出席“双龙会”,最后被毒酒毒死,二郎和三郎死于乱军之中,四郎被辽国俘获最后当了辽国的驸马,十几年后带着公主叛逃回国,五郎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六郎负伤后隐姓埋名,七郎被潘仁美乱箭射死。金沙滩一战几乎将杨家将的战斗力全部消灭,以致最后要靠杨门女将来保家卫国。

杨家将故事不仅体现在评书中,京剧中也有很多与杨家将有关的段子,如《金沙滩》、《四郎探母》、《杨门女将》、《佘太君挂帅》、《穆桂英征西》等,这些故事对于戏迷来说都是脍炙人口的。

通过收听杨家将的故事,我们记住了历史中的很多人物:杨令公、佘太君、杨家的七个好儿郎、孟良、焦赞、八贤王赵德芳、寇准,当然记得最牢的还是坏人潘仁美,整个的故事好像就是围绕杨家人与潘仁美之间的恩怨叙述的,杨家一心为国,潘仁美仗势欺人、通敌卖国,最后是坏人得到了恶报,杨家将名垂千古。

关于杨家将,正史与演义中的内容出入比较大:一是历史上根本没有金沙滩一战,关于金沙滩战役的一切内容都是说书人虚构的;二是杨业确实有好几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他死后都还健在,杨延昭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三是潘仁美的原型应该叫潘美,他是一个比杨业的功勋更卓著的将军,人品也特别高尚;四是杨家将的得力靠山八贤王赵德芳,评书中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且是皇帝的叔叔,办事公正和为人正直,历史上赵德芳只活了23岁,且是意外死亡。

真实的杨家将跟我们从评书中听到的是一样的吗,杨家将真的很威风吗?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我们先从杨老令公说起。

1、杨业其人。

杨业(约932年-986年),原名叫杨重贵,祖籍太原,他的父亲叫杨信,是后汉的麟州刺史。生于官宦人家的杨重贵小时候倜傥任侠,尤其擅长马术和射箭,每次与人出去打猎,他打得的猎物比别人都多好几倍。成年以后,他被北汉国主刘崇看重,任命他为保卫指挥使,并收他做干孙子,取名叫刘继业。

比较有意思的是,杨业父亲杨信竟然带着自己的领地投靠了北汉的死对头后周,这原本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这样的事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还真的发生了。由于刘继业在北汉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最后官至建雄军节度使,人们送他一个外号叫“杨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炅攻打太原,赵炅素闻杨无敌的威名,想用重金收买他不得,杨无敌从保护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的角度劝说北汉主刘继元投降赵炅,最后刘继元投降北宋。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召见杨无敌,授予他右领军卫大将军。

得到杨业的宋太宗几乎如鱼得水,因为他在消灭北宋之后的下一个目标是辽国,而杨业具有丰富的与辽人作战的经验,所以赵炅派杨业到代州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属潘美节制。太平兴国五年冬天,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北宋,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辽国军队大败。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惮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

雍熙三年初,雄州知州贺令图、他的父亲岳州刺史贺怀向宋太宗赵炅建议北伐,宋太宗决定亲自率军攻打辽国。辽国主和太后御驾亲征,但是宋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宋军的将领们开始飘飘然。要知道人家辽兵是皇帝和太后督战的,将领是耶律休哥和耶律色珍,这两个人特别善于谋略,仗不应该这么好打。宋军的胜绩是辽人放出的烟幕弹,事实上辽人采取了灵活的战术:白天打不过,晚上偷袭;正面打不过,侧面虚张声势;强壮的打不过,人家专攻老弱病残的。

宋军先胜后负,潘美和杨业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的老百姓往南撤退。军民如何撤退的问题在潘美和杨业之间形成了分歧,杨业向潘美建议,先避开辽军锋芒,让宋军有序渐次撤退,在石碣谷对辽军形成合围之势,让云州、应州和朔州三处的军民齐心协力击退辽军。在对付辽人上杨业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且杨业十分熟悉那一带的地形,可惜的是,他当时没有支持者。更可悲的是,宋军的将领们由于嫉妒或者别的原因,针对杨业的建议就有一个人出来说话了,这个人时任监军、蔚州刺史,他的名字叫王侁(shen),他讥讽杨业贪生怕死,带着几万精兵竟然不敢跟辽军作战,并且怀疑杨业回避辽军主力的动因,话说到这个份上,杨业好像也没有退路了,因为,整个军营之中好像就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的主张。

于是,杨业只好带军深入朔州,在临行之前,杨业洒泪对潘美说,我此行必定失利,我会先你们一步而死。并指着陈家谷口对潘美说,你们带兵在这个地方接应我,如果在这个地方得不到接应,我带领的军士将无一生还。没想到,杨业最后的结局真的跟他预测的一摸一样。

在杨业被辽军包围的时候,王侁带兵在谷口守望,一直未见杨业军队的影子,后来又听说杨业失败,王侁便带军撤退。杨业在伏击圈中从中午战到傍晚,好不容易来到谷口,这时王侁早已撤退到20里外了,见无人接应,杨业嚎啕大哭,只好带领兵士拼死作战,身上负伤十几处,杨业的儿子杨延玉阵亡。看到手下只剩一百多人,杨业知道局面已经无法挽回,让手下的兄弟们各自逃命,部众被杨业的勇猛感动,最后杨业的手下无一生还,杨业被活捉,被俘后杨业绝食三天而死。

听说杨业的死讯,宋太宗特别悲痛,将主帅潘美连降三级,将王侁削除官职,发配到金州。

2、“坏人”潘美。

杨家将故事中的坏人潘仁美,他的很多事迹与历史上的潘美经历相同,如潘美是征辽大军的主帅,在杨业之死上潘美确实有过错,在长期的共事中,杨业和潘美的关系一般。潘美有一个女儿经宋太宗之手许配给了儿子赵恒,这个女儿在宋真宗赵恒即位后谥为庄怀皇后(后改为章怀皇后),潘美也是名副其实的太师,由此推断,杨家将故事中的潘仁美就是以潘美为原型创作的。而历史事实是,潘美是北宋初期的一个名将,从他的资料来看,他不仅不坏,而且还是令人敬畏的一个好人。

潘美(925-991),字长询,河北大名人,出生于一个小军官的家庭(父亲潘璘任守卫常山的军校官)。少年的潘美风流倜傥且有雄心壮志,在周世宗柴荣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潘美就开始追随柴荣,在后周的军队中,潘美结识了赵匡胤且交情深厚。在后周的时候,潘美也建立了一些功勋,但真正让潘美出名的事件还是在赵匡胤即位之后。

开宝三年(970年)九月初一日,赵匡胤任命潭州防御使任上的潘美担任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打南汉国,南汉国的领地是广东和广西的一些地方,南汉国主刘鋹经常派兵侵略桂阳、江华等地,潘美一直向南汉的士兵放风说要打到广州,开宝四年二月初五,潘美大军占领广州,南汉主刘鋹原本想携带珍宝和美女从海上逃跑,没想到最后船被士兵们偷偷开跑了,刘鋹只好向潘美大军投降,潘美将刘鋹押解到京师,南汉宣告灭亡。三月初七,潘美被任命为广州知州(后于五月初三改为潭州防御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与尹崇珂共同处理广州事务,同时诏令广州自行选择官员分别治理各州事务,这个权利确实不小,几乎相当于接管了刘鋹在广州的统治。开宝五年八月初九日,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在知广州任上,潘美先后平息了一些地方上的叛乱,岭南的政局得到了稳定控制。

雍熙三年(986年)陈家谷一战,因为杨业身俘死节,潘美被连降三级,官居检校太保,第二年恢复检校太师,淳化二年(991年)六月初七日,潘美逝世,享年67岁,赠中书令,谥“武惠”。

其实再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逼死”杨业的也不是潘美,而是潘美的手下王侁,开始不同意杨业回避辽军锋芒的是王侁,最后杨业逃到陈家谷口,准备等待宋军救援的时候,也是王侁没有按照约定而擅自撤军,杨业死后,王侁落得被罢官同时被发配的结局

3、杨业之后。

杨家将故事中,杨家有五代人在精忠报国,查阅史料,史上只记载了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代人。杨业死后,宋太宗赵炅将杨业长子杨延郎(后改为杨延昭)从供奉官提拔为崇义副使,将次子杨延浦和杨延训提拔为供奉官,其他的儿子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任命为殿直。

从《宋史》的这段记述来看,杨业确实有七个儿子,他死后皇帝提拔的6个加上先前与杨业在陈家谷一战战死的杨延玉,但是继承他衣钵的杨六郎不是第六子,而是他的长子,陈家谷一战也不是杨业带着全部的儿子集体参加战斗,换句话说,杨业死后,杨家的人丁还是比较兴旺的。

长子杨延昭(958年-1014年)自小沉默寡言,喜欢跟小伙伴们做军队中打仗的游戏,杨业特别喜欢他,觉得他跟自己很像。事实上,他与杨业在治军方面真的很像,他也是身先士卒、号令严明,与士卒能同甘共苦,不居功自傲,很受士卒们的爱戴。为了培养杨延昭,杨业行军打仗的时候都带着杨延昭,尤其是在杨业攻打应、朔州的战斗中,杨业任命杨延昭为先锋,在朔州城下战斗中杨延昭被一支流箭射穿手臂,他依然顽强战斗且战斗中表现更加勇猛,看到这样的场景人都夸杨延昭像“战神”。

杨延昭成名战发生在咸平二年(999年)九月,辽国人侵袭大宋的边境,杨延昭所在的遂城比较小,且装备落后,辽国人进攻非常猛烈,遂城被围困了很长一个多月时间,由于萧太后在城下督战,辽国人每发动一次进攻,城中人的恐惧心理就加剧一分,杨延昭发动了城中军民武装上阵,全部参与“遂城保卫战”。也许是杨延昭及全城军民抗击辽军的决心惊动了上天,上天为宋军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天时”——异常寒冷,杨延昭立即吩咐守城的人用水浇注城墙,瞬间城墙就被坚冰包裹,辽军因为久攻不下,最后军心溃散落荒而逃,宋军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因为此战的功劳,杨延昭被提拔为莫州刺史。

这一仗及次年的“羊山之战”成就了杨延昭在北方边境的名望,像他的父亲杨业一样,他也特别精通对付辽国人的办法,有杨延昭在,北宋北方的边境线就是安宁的。有一种说法,杨延昭别号“杨六郎”是辽国人给取的,因为辽国人认定杨延昭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这颗星是专尅辽国的。尽管杨延昭在辽国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在自己的同胞中,他跟他的父亲一样,经常受到同行们的排挤和诬陷,好在他得到了宋真宗赵恒的信任,被诬陷后也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

杨延昭有三个儿子:杨传永、杨德征和杨文广(约1012年-1074年),杨家将中将杨文广说成是杨延昭之孙,杨宗保与穆桂英的儿子。《宋史·杨文广传》中说杨文广因为爷爷和父亲杨延昭的关系,开始蒙荫做了一个小武官,尽管也参加过一些战斗,但是也没什么名气。庆历四年(1044年),推行“新政的范仲淹到陕西任河东路宣抚使,途中范仲淹和杨文广有过交谈,对他的军事才能感到惊奇,将他置于麾下。无奈当时宋朝与西夏议和占了主流,次年正月,范仲淹罢相,出任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杨文广也就失去了跟随范仲淹杀敌报国的机会,范仲淹将杨文广推荐给了狄青。随后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在狄青的军中也建立了一些功勋。宋英宗赵曙因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且功劳较多,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等职,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苦于北宋中期以后,政府中主和派一直占据领导地位,因此,杨文广几乎没有大的作为。尽管如此,在军队中杨文广与他的爷爷、父亲一样,保持了忠君爱国、英勇杀敌的英雄本色。

从杨业到杨文广爷孙三代人,杨家将对朝廷赤胆忠心,这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通过对照杨将军故事及《宋史》中的英雄事迹,不难发现,杨家将的故事大多是后世的小说家、说书人或者戏曲家们杜撰出来的故事。

4、杨家将的解读。

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这么广,且那么的受人民群众的爱戴,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作为统治者来说,杨家的三代人一直在书写忠君爱国的事迹,这样的人物越多,越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国人崇尚英雄,对英雄的要求苛刻到必须完美,因此,说书人为了顺应民意,不断地编排和演义,丰富发展了杨家将的精彩事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怆故事。杨家将的故事相对于其他的英雄故事还有一个主要的特点是,他们的业绩都体现在对付外敌的入侵,这不仅对于军事上采取怀柔政策的大宋王朝,而且对于随后汉人推翻蒙古人的统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这几个方面就是虚构的杨家将故事能够流传之广、影响之久的主要原因。每个时代都呼唤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是指引我们成长的一盏明灯。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我用一个佛经故事来演绎。

这是佛经里面一个经典的故事,说有一个得道高僧,某日云游到某处深山里,这时候,高僧看见山谷里面霞光万丈,高僧特别奇怪,因为他没有听说过这座深山里住了什么神仙。高僧循着霞光的指引很快下达到谷底,到达谷底后,高僧只见到一间农舍,农舍里住着一个老奶奶,这个老奶奶坐在一张桌子前面,桌子中央放了两只碗,老奶奶嘴里在嘟哝着什么,她嘴里嘟哝一次,就将桌上一个碗里的黄豆拿出一颗放进另外一个碗中,这个高僧在门外观察了一会儿,直到一个碗中的黄豆已空,老奶奶接着又开始将满碗里面的黄豆,一颗一颗地往空碗里面拿。霞光就是从这座屋里发出的。

高僧好奇地走到近前,听见老奶奶嘴里念叨的是嗡嘛呢呗咪牛,高僧知道老奶奶是将观音菩萨的六字真经嗡嘛呢呗咪吽的最后一个字给读错了,连忙就给老奶奶纠正了读音的错误。老奶奶听说自己多年吟诵的六字真经竟然是错的,心里百感交集,对这个高僧千恩万谢一番。很快,老奶奶就开始了她的一贯动作,每拿出一颗豆子放进另一个碗里,嘴里吟诵一遍嗡嘛呢呗咪吽”,高僧满意地上路了。

走了一段路之后,高僧回头再看山谷,突然,他发现先前见到的围绕这间农舍的霞光没有了,这个高僧意识到了什么。他连忙跑回农舍,对老奶奶说:老人家,真的对不起,你先前吟诵的嗡嘛呢呗咪牛是对的,我教错你了,你还是改回去吧,于是,老奶奶开始吟诵嗡嘛呢呗咪牛,高僧看见消失的霞光又在老奶奶的屋顶出现了。这个佛经故事,其实跟我解读杨家将的道理是相同的。

在解读杨家将的时候,我们是按照对号入座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解读,杨家将故事中涉及到的角色人物跟正史中的人物进行一一对照会产生很大误差,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也有可能杨家将故事中提及的人物跟正史中记录的杨业家三代英雄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呢,事实上杨家将里面的主角叫杨继业和潘仁美,而史实上只有杨业和潘美,杨家将故事中的角色只是所有英雄的集合体和代名词,这也是可能的。退一步说,正史上没有的,也不能代表就不存在,毕竟正史上没有记载的内容太多了。

参考文献:朱晔著 《理说宋朝(北宋篇)》,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103年3月第一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实历史:佘太君和穆桂英根本不存在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佘太君姓折 潘仁美不是凶手
北宋灭亡之际,威名赫赫的杨家将去哪了?
历史上有没有佘太君和穆桂英?
杨家将并没有惨死沙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