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城欣闻铜鼓响 ——《我家住在铜鼓岭》剧评

金秋十月,杏叶当空。北京以一年中最美的秋色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

在一个充满期许的日子,我有幸欣赏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品的优秀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

《我家住在铜鼓岭》讲述的是壮乡脱贫攻坚的故事,她是广西优秀舞台艺术剧目晋京展演活动的系列节目之一。

2020年是党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是今年非常热门的话题,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这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都积极投身到扶贫这场大戏之中。广西区戏剧院在北京演出《我家住在铜鼓岭》这部大戏,不仅是送优秀剧目进京,而且是通过北京的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现广西区脱贫攻坚的成果。

一个穿着红色紧身衣的鼓者,在一排铜鼓面前跳着“鼓舞”,他应该是“鼓魂”。他宛若精灵一样的舞姿,不仅延展了观众的思绪,也增添了剧目的神秘感,“鼓魂”掀开了铜鼓岭扶贫故事的序幕。

一圈极富壮族特色的铜鼓,一阵惊天动地的鼓声,一群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女子,她们载歌载舞推出了大戏的主角田桂花,跟田桂花一起登台的还有莫副乡长。

当了十几年乡文化站代副站长的田桂花临时接到莫副乡长交代的紧急任务,让她到自己的老家铜鼓岭扶贫。由于担心自己走了后文化站无人管理,田桂花心里还有些抵触情绪,考虑到家乡的铜鼓文化的振兴,以及将来文化站的铜鼓表演,田桂花还是欣然赴命。

铜鼓岭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以“懒汉多、神汉多、光棍多”闻名,在田桂花到达铜鼓岭开展工作期间,方才得知莫副乡长是铜鼓岭扶贫的责任人,他推行的扶贫计划进入倒计时阶段。

平心而论,莫副乡长的扶贫计划是用时短、见效快的方法,他通过招商引资,拆旧建新,迅速让铜鼓岭乡旧貌换新颜。可莫副乡长的计划在韦老奶家的吊角楼前被搁浅了。一栋住了几代人的破吊角楼,不好住,也不卫生,韦老奶家的两个儿子都希望能尽快搬进新建的楼房中,可韦老奶拼命也要保住这栋老旧的吊角楼,因为这栋吊脚楼承载了一个家族,甚至铜鼓岭屯人的荣耀,这栋吊脚楼上悬挂了韦老奶爷爷辈为屯里挣得的“壮乡鼓王”的牌匾。

吊脚楼不再是一栋老旧的房子,它是铜鼓岭的一座纪念碑,铜鼓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是壮乡人的精神图腾。当然,这是老辈人的想法,对于年轻人来说,吊脚楼就是老旧和落后的象征,老年人与年轻人由于认知上的差距,就形成了剧本里的冲突。

作为扶贫干部,田桂花从自身的专业出发,看出了吊脚楼的文化价值,他提出文化扶贫的观念,即通过挖掘铜鼓岭的铜鼓文化,打造壮乡的特色品牌,将壮乡人快遗忘和丢失的文化元素重新提炼出来,这才是让壮乡人真正脱离贫困的王道。

冲突在莫副乡长与田桂花之间产生了,莫副乡长看见自己好不容易引资重建铜鼓岭的计划得不到实施,他停止了田桂花的扶贫工作,而让田桂花更加痛不欲生的是,她的代副站长的位子已经被新招聘的人代替了。

一切都陷入了僵局中,故事进入到最高潮的阶段。

文化站里,一场新人面试即将开始,面试者为莫副乡长和田桂花,应聘者为田桂花从艺校毕业的女儿,田桂花原本希望女儿在城里找一份好工作,没想到,女儿成了自己的接班人。

年轻人利用熟练的网络知识,将铜鼓岭的传统铜鼓制作流程,以及铜鼓艺人的表演通过网络直播,打响了铜鼓岭的“铜鼓文化”的品牌,田桂花为韦大锤兄弟申请到“非遗传承人”资格,为铜鼓岭屯申报了文化遗产,铜鼓岭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胜地,铜鼓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演出的过程中,尤其在转场的间隙里,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对演员精彩表演的赞美,更是对剧情设计予以高度的评价。

《我家住在铜鼓岭》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一台节目,她的优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式新颖。壮剧流传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地区,她是壮族同胞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壮剧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壮剧,这样历史厚重的地方剧种给京城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新不仅体现在灯光舞美、台景布置、服装服饰、音乐唱腔,而且还表现在演员的“唱念做打”表现形式新,这样的新颖让人喜欢看、乐于看。

二是题材热门。扶贫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扶贫的核心是精准扶贫,从资金帮助到智力帮扶,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脱贫,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让被帮扶者通过自身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特色的扶贫路子,这是精准扶贫的要旨。莫副乡长的资金帮扶虽然能暂时让铜鼓岭屯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输血式扶贫难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田桂花的文化扶贫,才是可持续发展扶贫的新路子,让村民从特色文化中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将文化变成摆脱贫困的法宝,让流传了上千年的铜鼓响彻铜鼓岭,这不仅仅给铜鼓岭人竖起了精神图腾,更是恢复了铜鼓岭人的文化自信。

三是构思精巧。扶贫这场大戏每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如何将故事讲好,这需要编剧者有精巧的构思。《我家住在铜鼓岭》中有几个精巧的设计,达到了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效果。扶贫是大道理,大道理要讲得让人愿意听,且相信这些大道理,这是需要小技巧的。

节目开头,台词中强调田桂花的“代副站长”的身份,莫副乡长的一个暗示,让田桂花有了去扶贫的动力,这是符合人心,也是符合人情的。田桂花毕竟只是一个代理副站长,她过着“人前风光、背后伶仃”的生活,为了供女儿读书,身上穿的衣服还是莫副乡长的夫人“扶贫”给她的,要是通过扶贫将她的“代”字去掉,也许她的生活会得到极大改观。

莫副乡长急于脱贫见成效,那是因为他年底就要退休了。不是他贪功心切,确实是岁月不待人。他希望带着扶贫成功的荣耀功成身退,而不愿意在自己退休之后背负骂名,这是符合人性的。看见田桂花将自己的努力化为泡影,莫副乡长没来由地对田桂花发脾气,并责令田桂花停职反省,这样的情节是很精巧的,也是直击观众心灵的,假如剧情中将莫副乡长设计成通过旧村改造获利的贪官和赃官,故事的渲染效果就会弱化很多。

田桂花带着沮丧的心情来到不再属于自己的文化站,因为她的副站长身份,终于被人代替了。当她得知女儿将替代自己当“代代副站长”的时候,她瞬间没有了“大公无私”,没有了“文化扶贫”的格局。这个情节设计非常的精妙,她不希望女儿重蹈自己贫穷的老路,她省吃俭用就是为了让女儿毕业后在城里找个好工作,以便彻底地摆脱贫困。这是直击人心的思考,这是灵魂的追问。好在,剧本通过科技扶贫,通过文化传播,让一个两难的问题,变成了一举多得的成果。

精准扶贫其实也就是特色扶贫,扶贫的路千万条,精准的道路只有一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设计自力更生的摆脱贫困的策略,这才是扶贫的金光大道!

戏由心生,只有心里绘制了精美的剧本,才能在扶贫的舞台上唱响一场可以彪炳千古的大戏,广西区戏剧院做到了。他们不仅向党中央汇报了广西区精准扶贫的大戏,而且以精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向首都人民呈现了一部精神大戏。

我家住在铜鼓岭,从小听着打鼓声。鼓声知我苦和甜,鼓声是我根与魂......

开场舞

鼓精灵表演

高潮

大团圆

主演答谢

谢幕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扶贫攻坚入壮乡
壮乡之春
壮乡包大粽
壮乡宴
【推荐诗人】莫家奎|微 风(外一首)
央视《壮乡秘境》(全7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