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14日 · 石钟山记,真钟声还是掉书袋?
userphoto

2022.07.14 海南

关注

1084年7月14日,苏东坡游石钟山。 

地点:湖口类别:人物

《石钟山记游》  作者:吕建文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送长子苏迈上任德兴县尉,六月丁丑(714日),父子乘舟到湖口石钟山下,苏轼考察石钟山,写《石钟山记》

资料来源:石钟山记》

苏轼的诗文有多篇被选入语文课本,其中有一诗一文是在九江写的,都可谓千古名篇。诗是《题西林壁》,文是《石钟山记》。天才+全才就是这样,诗词歌赋,样样第一。

《石钟山记》  图源:维基文库

《石钟山记是苏轼最著名的游记,本文从写作背景与文章内容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篇令湖口石钟山名垂千古的散文。

先来说背景。文中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齐安即今湖北黄冈市的黄州区,临汝为今河南平顶山市汝州市。苏轼的长子苏迈要去今上饶的德兴市上任县尉。德行靠近景德镇,如果从黄州区出发,只要坐船顺江而下,到了湖口后改陆路前往德兴。如下图,石钟山正好在路途中心位置。

Google交通图  笔者制作

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段要结合着笔者一个半月前写的那篇《历史上的今天 · 5月31日 · 三苏三访圆通寺》来看。

早在一个多月前,苏轼接到改授汝州团练副使的命令,他带着一家人从现在的黄冈市市区出发,经大冶进入江西,之后过江洲,于1084年5月31日到达庐山,夜宿圆通禅院。他很可能走的是陆路。

次日,苏轼离开庐山,前往江西高安,会晤弟弟苏辙,住了十天,大约在6月中旬前回到江州,之后很长时间内在江州、庐山游玩,迟迟不去上任。笔者在上一篇做过考证,苏轼在一个月内两访庐山,前一次只逗留了一个晚上。后一次的时间特别长,在这期间他写出了《题西林壁》等一批优秀作品,他的足迹遍及山南、山北和九江城区。

Google交通图  笔者制作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身为贬官,他为何不听朝命,可劲儿游山玩水?从公开的理由来看,是因为儿子。苏轼生了四个儿子,其中三个都长大成人,在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三个孩子都跟在他身边,也包括《石钟山记》中的长子苏迈。苏迈生于1059年,1081年,也就是苏轼到黄州后到第二年,苏迈中了进士。

1083年9月,在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苏轼的侍妾朝云为他生下了第四个儿子,苏轼为他取名“苏遁”。然而,在苏轼离开黄州上任途中,孩子夭折了,于是苏轼以忧伤过度的理由,向朝廷提出暂缓上任的请求。不知苏轼的幼子夭折于何地,以他在江州逗留如此之久来看,很可能就在九江。

这期间,中进士已三年的苏迈被朝廷任命为德兴县尉,苏轼决定送儿子就任。笔者不能确定苏迈是跟在父亲苏轼的身边,还是从京城赶到九江与父亲会和(可能是前者)。总之一家人坐船从江州前往上饶德兴,途中路过湖口,游石钟山。

枯水期的湖口石钟山  笔者摄于2021年12月

这一段经历,在《石钟山记》中被记为简短的几句话,不了解的还以为,苏轼就是从黄冈坐船嘟嘟嘟到了湖口,实际上苏轼已经走了差不多五十天,期间还埋葬了小儿子。

再来说后续。苏轼送长子苏迈上任,可不只是到湖口,他一直将儿子送到上饶。这条路是怎么走的,笔者尚未考证。现在开车当然是从湖口一路向东南,过景德镇到德兴。当年更可能进鄱阳湖后从波阳县(今鄱阳县)改陆路。离开德兴后的一段,笔者也未再考证,总之他先到了南京,第二年年初到了现在安徽宿州的泗县,然后他向朝廷报告,说自己没盘缠继续走了,要求到常州居住。

这条漫长且越绕越远的上任之路,笔者是看不懂。这段史实也说明,苏轼虽被贬谪,其实皇帝对他相当照顾。古时候,旅行就是这么慢。走在路上幼儿夭折,也说明旅行并没那么浪漫。

《石钟山记》书画,作者不详  图源:腾讯网

关于《石钟山记》的背景故事就讲到这里再来聊聊《石钟山记》,对其文学性来说,笔者没资格评述。从游记的角度来看,石钟山记》极为优秀,它与那些感慨、抒怀的《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不同,《石钟山记》的全篇分为“提出疑问——现场考察——得出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就如一篇科学论文,在古代游记中也算得上另类,这也是它能流传千古并被选入中学课文的缘由。

不过,笔者还是要唱唱反调。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考证,让笔者想起他在永修吴城的的一段故事。那是写《石钟山记》17年以后,1101年,苏轼从海南归来,路过永修吴城,在湖滩上发现一枚石箭镞,他经过考证,认为这枚箭簇就是孔子所说的楛矢(读hù shǐ,《国语》有记载)楛矢产于长白山,出现在万里之外的鄱阳湖畔,的确是很奇怪,为此他写了篇《吴城顺济庙石砮记》进行考证。

《苏东坡全集·六》

苏东坡的科学精神是不是很值得敬佩?当然不是。楛矢的特点是用长白山产的木材做箭杆,捡个石头箭簇凭什么说它是楛矢。孔子的春秋时代,鄱阳湖边还都是苗人,那时候怎么会有从长白山到中原再到这里的箭?再说了,全世界到处都有的旧石器时代留下来的石头箭簇,随便哪个乡下博物馆里都是大把大把的,谁能鉴别出是哪个民族的?苏东坡就是在掉书袋子瞎考据,为赋新词强说愁。

回来说《石钟山记》,笔者一直以为,苏东坡的考证是强行标新立异。本篇最大的问题是,从钟声来推断石钟山,一开始就是错的。湖口有上下石钟山,何谓石钟山?其山为石、其形若钟。就是像一口钟一样扣在水边的石头山。苏轼去的下石钟山,如果的确如他考证的那样能发出钟声,上石钟山可没那些空窍,怎么解释?

笔者不知道苏东坡大半夜的跑到山下面,怎么就听出钟声来的,水在石头空窍里面轰隆轰隆响是没错,夜里风大时更骇人,但那是钟声?笔者幼时在石钟山下生活,长大后也回去过无数次,去过苏轼所说的山崖之下的“石穴罅”前,我可没听到过钟声。

有没有发现,《石钟山记》和《吴城顺济庙石砮记》一样,都是用古奥的知识来显摆,《石钟山记》说那响声是古代的钟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说:“儿砸,是不是觉得不像钟声呀?但我要告诉你,这是一千多年前的钟声,你们没听过,只有我懂!”

他儿子苏迈实在是不好意思问:“爹,您的耳朵能穿越么?还有,钟声这东西,一千多年会变么?”

石钟山与双钟镇  摄影:郑华,2021年10月

苏东坡是天才,是全才,但也只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天才和全才。他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那个时代并没有)。《石钟山记》是学习思辨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极好的文章,但也别把苏轼的结论太当真。

一定有读者说,笔者也在标新立异,踩苏轼博眼球。笔者当然无法自辩,然而,我们学习《石钟山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学习苏轼敢于质疑前人(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的研究态度,学习他亲身实践的探索精神。您完全可以质疑我,但请来石钟山现场考察,只要别告诉我你听到的是周朝的钟声就行。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笔:我与九江(湖口石钟山)
行走九景衢之二:山不在高,有水则名
九江湖口石钟山
苏东坡怎么写作 | 张桂辉
苏轼《石钟山记》赏析
石钟山之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