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浔游记之修水游记 3 · 渣津 · 乱世英豪

  修水游记第三篇,清末转入民国。

  渣津是修水县下属的一个镇,距离县城约四十公里。

  在修水游记的第一篇中介绍过,这个县处于在长沙、武汉和南昌三个省会构成的三角形中心。渣津镇在修水的西部,是三省交界处最大的边界重镇。从渣津出发北上是湖北,西行则是湖南。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三省交界也就意味着三不管,处于高山峻岭中的渣津更是如此。正是因为政府统治的薄弱,这里发生了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渣津镇位置 图中虚线为省界

  同行的朋友选择前往渣津,是因为这里有两个宗教场所,一是佛教的兜率寺,一是道教的万寿宫。据介绍,渣津曾是宗教昌盛之地。

  对此我深表怀疑。九江及周边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在历史上名派宗师辈出,随便抬出一两个都能镇倒半个中国,但没听说过修水有什么影响力。

  注:后来知道,修水是汉传佛教禅宗历史上一个重要派别的发祥地(2017年补记)。

  兜率寺距离渣津镇两三公里。乡路蜿蜒狭窄,路两旁的民宅毫无特色。

  绕过两道山,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群映入眼中,杏黄墙、白宝塔、大理石、红釉瓦,与周边那些贫困的民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通往寺院大门的最后一两百米异常坎坷颠簸。可以理解这是运送建材的载重大卡车压塌了路面,不可理解的是这么气派的寺院为什么把自己门前糟蹋成这模样却不肯修缮。或许是因为这路应当由政府负责,因此它就不管。


兜率寺

  兜率寺正在扩建中,新建筑异常庞大,屋檐的结构仿故宫,相当气派。其中一座在建的殿堂之庞大,足可以容纳四五千人,这是要盖人民大会堂么?大殿的一侧佛台上满是塑像,本以为是八百罗汉,仔细看却是男女老少各式各样的造型,下面标注着“什么什么身”,比如“宰相身”、“童女身”等等。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类塑像,好一会才意识到这应当是神佛的化身。回来后查出处,果然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应身,也就是观音为了教化众生而根据对方显现的不同的形象。真长见识了。

  观音不仅有伟大的普度众生之心,而且因材施教,教学手段极为先进,可不是玩什么低级的Cosplay,令人由衷地敬仰。我要是有这个本事就好了,以后上课面对那帮学生,只要一个应身,变成老虎就成。


观音菩萨三十三应身

  兜率寺的由来不介绍了,反正是很有历史文化的样子,虽然在这里一间老房子都找不到。内部的老寺院应当有十来年的历史,倒是没有外面新建的那么张扬,但也是毫无特色。现如今汉传佛教寺院,千庙一面,你可以肯定的是佛教协会有一套标准图纸,谁要建寺院拿去用就成,图纸的背面还有供货单位的联系方式,打个电话后流水线生产的天王、罗汉统统包邮过来。

  修水的兜率寺还是有些与众不同,比如在这个大殿里有三个和尚,另一座里却是两个尼姑,我转到生活区,一排平房中,男女浴室相隔不远。

  走向大门,新建的园佛殿里供奉着高大的铜制千手观音,另一边,几个工匠正在焊接一间全铜佛殿,我想以后应当叫“金殿”吧?一转身,草丛里堆着两个半裸秀肌肉的怒目金刚,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到了停车场,却又是两座汉白玉佛塔,我吃不准是印度还是尼泊尔的调调。


建设中的圆佛殿

  这寺庙方丈的品味真高,博采中西,贯通今古。

  关于兜率寺的名子,我以前只听说过兜率宫,就是《大闹天宫》里太上老君住的地方,因此很奇怪为何佛教用了道教的名字。检索后才知道,兜率源于梵文,即佛教里的兜率天,原来是道教抄佛教。


寺庙里的小猫咪

  修水的兜率寺是个少见的混搭寺庙。不过要说混搭,这儿还真算不得什么,渣津镇的万寿宫才是极品。

  万寿宫在渣津镇内。

  渣津镇很普通,人口不少,挺繁华的,街道也很拥挤。不过看得出本地人收入不高,房屋都很普通。

  在渣津镇内寻路的时,我注意到路旁一片普通的民宅中有个小道观,名为“紫圣殿”,走进去发现这是个家庭式宗教服务场所。


紫圣殿

  大约近百平米,门口堆着柴火,院内养着花草,一群鸡咯咯地叫着,天井中立着香炉,左侧廊下是一堆旧家具,右侧则是开放式的厨房,那胖胖的女人扫视我两眼后就接着洗菜做饭。

  正厅位置有个不大的神龛,供桌、金钱树、法器、卦签却是样样都有不少。我注意到除了卦签,香炉上还铸着紫圣殿的名字,很正规的样子。

  还是我见识不够吧,以前还真没见过自个儿家里开道场的。这种场所只能服务于周边居民,这么看来渣津的宗教氛围挺浓厚,或许真的曾经是昌盛之地。


紫圣殿卦签

  距离紫圣殿不远就是万寿宫,从外面看并不大。无论说它多么久远,看一眼这门牌就知道是新修的。大门的右侧是城管大队的办公室,门口停着执法车,上面还堆着被收缴的招牌。


万寿宫大门

  万寿宫与我前面遇到那个家庭式道观的格局相同,长方形,中间是天井,两侧是两层回廊,正殿当中是一尊被塑造得奇丑无比带着官帽的领导模样的神像,我怀疑是不是工匠恨透了某些人才能做出这等模样的东西。

  这神像就是许真君。许真君,名许逊,南昌人,晋代道士,道教的四大天师之一。他有多神奇呢?只要知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来自于许逊就行了。正殿两侧立着十二个小一些的塑像,是他的十二大弟子,也被称为十二真君。看来东西方各种宗教都喜欢十二弟子这种事儿,因为到了十三就要倒霉了,神之子耶稣都逃不掉。


天师像

  据传说许逊来过修水,有些杀龙炼丹之类的光辉事迹。反正是神话人物么,怎么编都成。许逊被誉为江西的保护神,各地都有供奉他的万寿宫,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南昌万寿宫。

  正殿之后是个不大的神殿,写着“谌母堂”,里面供奉的是位年轻的女性。谌母是许逊的师傅,年纪老大老大了还是鹤发童颜。我猜测这种前许逊后谌母的结构应当是万寿宫的标准格局吧?


谌母堂

  渣津的万寿宫,其实早就被破坏殆尽了,现如今都是新建的,也没太多的观赏价值。如果仅为了这些崭新的泥胎木偶专门跑一趟,相当不值。

  万寿宫最值得玩味的是挂在墙上的东西,在入门的一堆木材和扫把的背后,那展板上赫然写着,这里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部。


入门处的展板

  1927年9月9日,爆发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修水打响了第一枪,起义的当天,总指挥部就驻扎在这万寿宫,这里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的诞生地。

  史载,秋收起义的大军一天内从县城奔赴此地,指挥部夜宿万寿宫的左厢房,次日举行数千人参加的宣誓大会,之后马不停蹄杀入湖南。

  以当年的交通和武器装备水平,咱们工农革命军应当不会是机械化装甲师,能够在扛枪背行李的情况下一天奔袭80多里地,令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秋收起义不是毛委员指挥的?应当在他的家乡湖南才对么,怎么居然在九江的修水,要知道毛主席可从未来过修水。


万寿宫中庭

  不像是南昌起义那么清晰,秋收起义在历史书中就是含糊的。看咱们的历史就像是老花眼,越近的越模糊,远的反而更清晰。

  听冯老师来简单理顺这一段革命史,也是我党的建军史:

  1. 清朝覆灭,全国大乱,袁世凯掌握兵权控制中原,有威望的孙中山却两手空空,在广东干着急。

  2. 孙中山于是找外国势力做靠山,苏联人看到了机会,出手援助,当然是有条件的。

  3. 孙中山发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于是苏联出钱出教官出军火,建立黄埔军校为国民党培养军官,出军火武装革命军,孙中山的亲信蒋介石就任校长。

  4. 此时的国民党和在苏联支持下建立的共产党是一家,军队体制也仿照苏联,被苏联人信任的周恩来当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就任国民党宣传部部长。

  5.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次年,经过苏联人武装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北伐,其实就是用枪炮统一全中国。北伐军的总司令是已经完全掌握军权的蒋校长,北伐军中亦有大批共产党员。

  6. 北伐两年,进展顺利,国民党控制了江南地区。之后的争权夺利自然愈演愈烈,国民党分为左右两派,右派是军权在握且倾向欧美的蒋介石,左派是受到苏联人支持的孙中山的继任者汪精卫。

  7. 期间斯大林在苏联完全掌控权力,他调整了对华政策,明确支持共产党获得军事权,试图推翻国民党,以最终获得国家政权。

  8. 蒋介石因此与斯大林彻底决裂。国民政府分为汪精卫一部,在武汉,蒋介石一部,在南京。毫无疑问,共产党的中央总部在武汉,团结在汪精卫身边。

  9. 不久,汪精卫也洞悉斯大林的目的,决定与共产党分裂。共产党被逼到无路可走的境地。

  10. 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暴动参与者为北伐军中共产党控制的部队,其中由共产党员卢德铭控制的国民党北伐军的一个团,原计划参加南昌起义,结果没赶上,临时驻扎在修水。

  11. 南昌起义是共产党组织的,但以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这是共产党武装夺取国家政权的第一次尝试。由是,汪精卫与共产党彻底决裂,国民党两派政府合并,同时清党,血腥而残酷。南昌起义军几乎被绞杀殆尽,大革命失败。

  12. 对于共产党而言,其结局或者被彻底消灭,或者武装对抗。中央候补委员毛泽东此时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

  13. 瞿秋白领导的中共中央决定动员残存力量,在多省组织一连串“秋收暴动”(遵循莫斯科方面的指示),暴动正式以共产党为领导,号为工农革命军。并未参与决策的毛泽东(级别不够)被派往湖南组织其中一路暴动。

  14. 1927年9月9日中秋节,驻扎在修水的卢德铭受武汉中央指示,在修水县城率先起事,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

  15. 当天,起义军奔赴渣津,休整后次日杀入湖南。湖南亦有两支暴动部队,一支以是农运力量,另一支是安源煤矿的失业工人和矿警。湖南两支队伍的起事时间都晚于江西,且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修水的正规军。

  16. 按暴动计划,起义军目标是攻打长沙。结果处处失败,起义军由数千减员到不足百人。最后,攻打长沙的计划取消,取得指挥权的毛泽东带领着残存人马转向井冈山,建立了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根据地。

  历史理顺了就是这么简单。因此,修水才是秋收起义的发祥地,修水的北伐部队才是起义的主力军。

  至于为何八一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发生在江西,这与国民党左派的势力、共产党能够控制的军队的范围有直接关系。


秋收起义形势图

  回看历史,共产党夺取政权,实属不易。国民党失去政权,真是活该,当初是自己找的干爹,反目成仇又能怪得了谁?对昔日的战友血腥清除,最终就是给自己掘坟。

  毛泽东是不是如同历史上说的那样全面领导了伟大的秋收起义呢?

  现在所谓的秋收起义仅为当时系列暴动的一个分支,毛泽东只是中央的一个特派员而非决策者。在起义的初期,江西这边他没参加,湖南那边似乎也不太好说,到底是起义后的哪一天他才加入队伍,历史书上就没讲清楚过,或许是几天后,或许是十几天后。

  但是,毛泽东在起义的中后期成为这支残存部队的领导者,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在十几天后战死了,而且按照共产党的组织原则,中央特派员高于军事指挥官。


万寿宫内对秋收起义的介绍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没有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的指挥,这场湘赣边界的暴动也就如同其他的一系列暴动那样被彻底消灭。

  我一直认为,没有孙中山,中华民国也会建立,没有毛泽东,则绝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地位没人能诋毁。

  至于毛泽东在秋收起义的起始阶段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其实真不重要。遥想当年,秋收起义的队伍最后还剩下不足百人时,没有任何军事作战经验的他却带着部下毅然决然地走向井冈山,不听中央号令,不管苏联人指示,这种魄力,这种坚持,几人能有?在其后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如果没有他那敏锐的形式判断和独断的决策能力,一支如此弱小的队伍如何能够壮大,最终统一全中国?

  换个角度来看,身为国民党宣传部部长的毛泽东,完全可以如同很多共产党员一样,在1927年清党时投奔蒋介石,也会换得自己的高官厚禄。但是作为一介书生的他,挽起裤腿,别上手枪,带着几十号残兵败将,踏向不归之路,是为了什么理想而能够如此刚毅?

  我本人,无法想象。


毛泽东(中间不戴帽者)在延安与秋收起义部分同志合影  

  参加修水暴动后一直留在队伍中,又能够历尽枪林弹雨和政治斗争活到建国的人,太少了,其中却出了一位元帅,他的名字是罗荣桓。

  一年后,又有一位元帅数次转战在渣津,住在这万寿宫内,他就是领导了湖南平江起义(湖南的平江县与修水接壤),建立了湘鄂赣根据地,最后率领红五军投奔井冈山的彭德怀。


将帅谱

  前面去的兜率寺,里外都是来至各个省的车辆,栽来了无数善男信女。渣津的万寿宫却只有我们这几个游人,管理员是位老者,很热心地为我们讲解。这也是我在修水数次遇到的现象,本地人微笑地面对来客,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家乡,自信温馨而绝无傲然之态。

  老人为我们拉开神像后的幕布,里面赫然露出一幅孙中山像,两侧写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其下是总理遗训,我以前背过,现在已经忘记大半了。

  这残存的图像和文字是前两年整修万寿宫时被发现的,它们后来刷上去的墙灰覆盖,因而逃过了劫难。据推测,刻画的年代可能就在秋收起义前后。


丑不堪言的神像和背后的总理遗训

  望着这神像背后仅存的岁月的残片,我骤然间感到迷惑。

  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由孙中山亲自保荐和大力嘉许入黄埔军校,为二期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前程似锦的年轻军官与自己的校长决裂?那一天,当他住在这万寿寺内时,眼前是否有这孙中山的画像?如果有,他会怎么想?

  不到半个月,卢德铭战死,这位秋收起义的总指挥,时年22岁。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像

  再来看这幅图像所在的位置,如果移开许逊,这里就是当年的国民党党部。按规矩,党员们必须定时前来,低头鞠躬,背诵遗训,庄严肃穆。

  如果按照万寿宫的传统格局,这两侧的回廊昔日就是饭店酒楼,大门是戏台,十里八乡的人们逢年过节来此观看社戏,祈求天师保佑,锣鼓叮当。万寿宫,又是最世俗的地方。

  万寿宫的二楼的有间宗教协会的办公室,而在一楼一侧尽头的房屋门口,居然挂着小学退休教师协会的牌子,原来这里曾经是渣津镇小学。很多年,那些宗教的残留早已被一扫而空,孙中山隐藏在墙内,校园里传出的是孩童们读书声和欢乐的笑声。

  转到后院,一口水井盖上画着八卦,两间房内传出了阵阵麻将声,走近看,有好几桌,打牌的多是中年妇女。很明显,与神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管大队仅仅一墙之隔的这儿,是个麻将馆。

  渣津万寿宫,将上百年的时空挤压在一起,成为无数的碎片,扭曲变形,新生与老旧,恩怨与情仇,英豪与懦夫,神仙与世俗,彼此交错重叠,难以用言语描述。

  其实这就是历史。


万寿宫侧院

  离开后我查阅资料,这个在近代被血与火多次蹂躏的修水县,有名有姓的烈士居然有1万多人,再加上无法统计姓名的烈士竟有11万之众。也就是说,几乎两代修水的青壮年离开了家庭,大多数埋土于异乡。如此抽血,必将使得修水的经济发展陷入泥沼。换来的结果呢?1955年授勋,修水没出一个将军。与之对比,跟着彭德怀在这里转战的红五军,将军有上百号。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我在修水游记的第一篇中介绍过,修水头上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永远也摘不掉,据说其中有照顾的因素,谁都知道贫困县的好处是什么。但这种好处,未必是修水人希望的,你不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富足么?任何人都应当有自己的尊严。


渣津万寿宫

  在风云变幻之际,三省交界的修水,这里的枪声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但是,与很多老区一样,这里是被榨干的地方。

  在渣津,或许你看到的是各路英豪纷纷登场,万寿宫的戏台上锣鼓叮当响,我看到的却是一将成名万骨枯,万户萧疏鬼唱歌。

  我觉得近代的修水,挺惨的。

  修水游记的第三篇结束,第四篇将转入现实。但本人近期工作繁忙,更新时间无法预计,抱歉。

  此外,前一篇陈家大屋能有如此多的阅读量,着实让我吃惊,对此深表感谢。如想阅读以往的游记,可关注本公共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建党前后的毛泽东
渣津烈士陵园
每日名胜|江西·秋收起义修水旧址群
秋收起义(1927年9月)——《百战成钢、卫我中华》之四
秋收起义后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