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

个性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学习趋势,能让每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获得个性化学习体验。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和意义建构,是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在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探讨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框架体系,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与工具、学习活动和学习坪价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并详细论述了五种典型的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碎片化知识的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创造性重构。并通过初步试用验证了其有效性,希望有利于同行专家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关键词 新建构主义;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MOOCs;个人学习环境;智慧课堂;个性化学习平台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性化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学习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要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指出,要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多个省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也指出要建成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学习需求的便捷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可见,个性化、多元化人才培养策略已经被写入到国家和各省的政策文件中,自上而下地影响、推动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如何让每一个学习者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获得个性充分发展,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个性化学习的理念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是一致的,然而,受制于当时的资源及技术条件,一直是教育界的一种奢望。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多终端、虚拟化资源、学习行为挖掘与分析等技术逐渐成为现实,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服务的模式,为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学习,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是通过媒介和丰富的可视化资源进行的学习,是以设计为导向的适应性学习。可见,以碎片化、移动化、可视化为特征的个性化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学习趋势。


201566日,笔者以谷粉搜搜(谷歌学术的国内镜像)为数据源,用personalized learningper-sonalized teaching在题名中检索201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得到884条记录,除去一部分不相关的和仅作为引用的记录,共得到有效文献711篇。然后再以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用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学为关键词在题名中检索201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613篇。通过对每年的文献分布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在2013年达到顶峰,2014年虽有回落但总体是一直上升的。换句话说,近5年个性化学习在学术界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进一步地,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如表1所示)可知,国外研究大部分聚焦在个性化学习(教学)的算法、技术与系统开发上,而国内则主要集中在应用实践和效果评价上,较少涉及技术开发。


(二)大学生对个性化学习的呼唤愈加强烈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新技术不断出现,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泛在学习环境[3]和智慧学习环境[4]的普及,使学习者对信息时代下个性化学习的诉求愈加强烈,尤其是处于高等学府中的大学生。他们心智成熟、有主见、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自我驾驭能力和较强的学习决策权,同时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较大的学习自由度,学习主动性较强。加上他们一般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能较好地参与网络教学活动,因此,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更加热切呼唤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来选择所需资源,获得各种个性化的服务或指引,能自主地控制学习过程,从而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


在对上述文献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尽管国外学者主要关注个性化学习的技术开发方面,但近几年也开始出现针对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果[5]。如Chang等人[6]探讨了基于学生认知特征的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Chun等人[7]利用决策树分析方法在个性化学习系统中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并通过高校中的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Jeong等人[8]设计了一个个性化学习课程计划器,通过决策支持系统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程编排,并在大学英语学习系统中试用从而验证其有效性。而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大学生个性化教学(学习)模式[9][10][11],并且大多围绕大学英语课程开展应用[12][13][14]


(三)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视角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国内王竹立老师提出[15],它建立在经典建构主义之上,强调真实情境、协作与会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不同的是,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意义建构包含知识创新在内,将学习、应用、创新三个阶段合为一体。其采用的是“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16],核心思想是将网络看作是一个虚拟的知识银行,个人博客就是知识银行中的账户,通过对同一主题博文的反复、迭代式“改写”,从而实现化零为整、知识创新的目标。


在个性化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其学习兴趣和需求,按照其学习进度和步调选择所需的学习资源和服务,通过各种工具和服务搜索、选择和整理信息,从而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实现知识的吸收和创新。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学习策略与个性化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把基于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学习作为实现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案例,从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201566日,笔者以谷粉搜搜为数据源,用New Constructivismpersonalized为关键同组合在题名中检索,未发现相关文献。然后,再以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用新建构主义和个性化为关键同在题名中检索,也未得到任何文献。经仔细核查,国内仅有两篇文献与本研究领域相关,分别是文献[17]和[18]。可见,国内外尚未有新建构主义与个性化学习的相关研究。


二、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


(一)概述


个性化学习,是指以学习者个性差异为基础,强调学习过程要针对其个性特征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策略、内容、过程、评价等,使学习者在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发展,以促进学习者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更加强调通过情境、选择、互动协作、意义建构和创新等环节实现个人知识建构。其理论基础包括多元智能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其中,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时代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的主要核心。它承认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强调网络学习者应该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知识的检索、选择,利用“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19]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逐渐构建个性化的“三级知识结构”。然后,综合运用“嫁接”与“自嫁接”策略,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最大程度让隐性知识显性化。最后,通过参与探究学习与协作学习,激发学习者深度思考与互动交流,促成知识创新[20]。这正好弥补了个性化学习评价目标不清晰(过于个性化)、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二)主要特征


1.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


此特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不同学习者在各种智能、知识背景、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应尊重个体差异,由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需要自行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和路径等(或由学习系统/平台为其有针对性地推荐)。因此,不同学习者在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所搜索、选择的知识碎片不尽相同,对其的加工与改写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最后的重构阶段形成的知识体系也是因人而异的。


2.关注学习者个性发展,以知识创新为目标


此特征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学习效果的测量、评价与反馈均需以学习者个性发展为原则,以个人意义建构和社会化意义建构的结果(即知识创新)为目标,从而促进学习者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


3.学习者被赋予表达学习观点和成果的机会


此特征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实现碎片化知识的零存整取、个人知识体系的共享交流,必须让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终端和方式在公开的平台/系统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更多的学习者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也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思维碰撞,让学习者更快更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体系。


4.强调信息技术的个性化支持


此特征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终端/学习环境的配置与智能程度、学习平台/系统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学习资源的针对性、学习者协作交互的深入程度、个人知识体系的可视化建构等,都会影响个性化学习的实施和效果,而这些均离不开可穿戴技术、可视化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个性化技术的支持。


(三)教学设计启示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知识碎片化”、“网络信息超载”等问题。在“零存整取”、“知识点分类重组”等策略的指导下,教师能够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习者更有条理地进行知识建构。通过上述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特征分析,笔者认为,新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设计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1.重视教师对学习者的引导作用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明确提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与任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引导应该贯穿于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教会学生如何搜索、选择、思考、交流、写作[21]。而教师要实现针对性的引导、切实解决不同学习者的差异化问题,离不开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只有把握每个学习者的真实情况,才能实施个性化引导。


2.重视各种学习环境和工具的建设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学习者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搜索可以“嫁接”的理性认知接口,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知识的检索与选择,利用“积件式写作”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逐渐构建个性化的“三级知识结构”。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与工具的支持,因此,便捷、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可视化的学习工具和合适的学习资源,都是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和重视的环节。


3.应鼓励学习者进行“零存整取”式学习


以往的个性化学习中,许多学习者只停留在看课件、看视频等表面阶段,“只看不记录、只记录不思考”的现象是常态,导致学习效果欠佳。“零存整取”式学习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勤动笔、勤动脑、引发思考,进行知识创新。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应引人知识碎片整理策略,突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培养直觉与顿悟等教学环节,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兴趣,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对“零存整取”的使用习惯。


4.注重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创新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由于学习惰性,某些学习者不愿意与他人深度交流,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在学习评价设计中应把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纳入学习效果评价中。

由此可见,在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重视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与工具、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环节的设计。


(四)教学模式划分


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环境、资源、交互与协作、评价等多方面强有力的支持[22],各高校纷纷开展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如前所述,有一些基于新技术的大学生个性化教学应用案例,但尚无对个性化教学种类进行划分的研究,也缺乏对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探讨,更没有从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切入的相关研究。鉴于此,笔者将新建构主义视角下信息技术(尤其是Web2.0技术)支持的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分为基于移动终端、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空间、基于智慧课堂、基于MOOCs和基于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个性化学习等五类,并详细论述相应的教学模式。


应该指出,这五种类别之间是有重叠的(例如,完全可以在电子书包移动终端中使用个人学习空间进行学习),也不足以完整涵盖现代信息技术所支持的个性化学习。本文之所以进行这样划分,其主要依据是:(1)每种类型均可以独立存在,它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本囊括了大学生在校园里能接触到的、可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方式。(2)每种类型所依赖的信息技术都具有鲜明的、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显著特征,而且均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如表2所示)。(3)对目前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这一领域所出现的典型应用案例进行综述和归纳总结,发现现有研究基本可以归类到这五种类型中的某一类。(4)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同行专家、学者关注这个领域并给予补充完善。



(五)框架体系


2给出了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框架体系。本文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思路和脉络,先讨论内层的理论基础,然后是基本特征,接着基于此论述教学设计要着重关注的几个环节,再到教学模式的构建,最后给出某一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案例。



三、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认知、情感、社会等个人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学习者的学习起点水平、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风格、信息素养以及学习自我效能感等。除此以外,在个性化学习中,还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一系列与学习者个体紧密相关的差异性要素(学习路径、进度、行为、效率等),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最合适、最有效的个性化服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采取相应活动捕获、利用学习者的这些差异数据。例如,不断识别其当前状态和特征、分析相关因素与变量、调整学习内容或进程、跟踪学习效果等(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可见,学习者特征分析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中,让学习真正达到个性化。


(二)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多媒体、可穿戴、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Web3.0技术的普及,学习环境正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习者从过去单向的被动接收到现在双向的互动探究和协作交流。因此,在个性化教学中,师生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动态设计并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例如,移动无线网络环境、个人学习环境、具有触摸功能的大型显示器、能记录学生学习行为的学习平台等。与此同时,所构建的学习环境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受时空限[23],支持学习者对碎片化知识的搜索、选择、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支持对个人知识结构体系的可视化,以及支持学习者的深度交互[24]和协作探究[25]


(三)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


当前,各种数字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内容覆盖各个领域,通过图、文、声、像、动画等媒体形式对学习者进行多感官刺激,同时资源的获取来源和途径多样,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强大支撑和保障。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特别是精品资源(例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等);(2)对现有资源进行修改(二次开发),必要时重新制作、开发新资源(例如,录制微课);(3)重视学习资源的再生,通过Web2.0的协作合著方式,师生共同努力不断产出更多优质资源,使资源生生不息,形成良性循环。随着Web2.0Web3.0技术的出现,应优先考虑微课视频(便于呈现碎片化知识)、可视化知识资源(利用平面或三维活动的图形图像子段来构建、传达和表示复杂知识)等,从而更有效传播知识,支持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最终达到创造性重构。


教师除了需要准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外,还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能够帮助和促进他们写作、知识体系建构的学习工具,包括思维可视化工具、各种学科工具、交流与协作工具等。其中,思维可视化工具是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路径、过程等)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化的工具,例如,Mindmanager、韦恩图、鱼骨图、PMI表格等。被可视化的“思维”十分有利于理解、传播和记忆,因此,可以大幅提高信息加工、传递的效能。学科工具则指某一类特殊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专门为解决特定学科、专业和领域的某些问题而设计开发,它具有专业性(专门性)、功能性、探究性等特性。例如,化学学科的ChemSketchChemOffice,数学学科的MathCADMat-Lab、几何画板等。而交流与协作工具包括讨论区、实时聊天室、Wiki等,可以支持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或小组活动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同步与异步的协作。


(四)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而且在不同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中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一点将在后续论述中展开,这里重点讨论两个方面:


1)对于教师活动设计而言,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或确定学习主题时,应结合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结果来给予分层考虑,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或者甚至以思考题的方式来驱动学生自主选择目标,确定主题。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也应当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制作具有一定区分度的各类资源,例如,将某解题思路录制成2-3个不同人子难度的微课视频,供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挑选(或由系统推荐)。同时,教师要在教学流程的某个环节引人知识碎片整理策略,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引起顿悟等教学环节,从而促进学生的“零存整取”。而在学生进行学习或问题求解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在“幕后”监控(在线或面对面),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必要时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流程,或提供一些支架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化地理解问题。


2)对于学生活动设计而言,除了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自主学习提供的资源、进行信息搜索、选择等来配合教师的学习任务外,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例如,教师发起的投票)、选择学习路径与进度,根据需要进行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参与小组讨论、给予同伴评价等;在学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以及成果汇报、经验分享和总结反思。


(五)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是指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调节作用。为促进个性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正确检验效果,必须建立起科学的个性化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本研究认为,需要看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发展、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有否提高、其个人知识体系有否通过创造性重构得到完善和创新,以及这种学习方式是否有助于激励其享受成功,而不仅仅单一地以在线学习时间或学习成绩为评判依据。实际上,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可采用灵活、弹性的评价标准,采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系统自动评价等方式,围绕知识掌握、能力提高、交流协作、作品质量、知识创新等进行多元评价。


四、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敦学模式


(一)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当前,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快速获取信息有了更高的追求,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和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针对大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次数多、持续时间短的特点,移动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其时间灵活、内容短小和碎片化的优势,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电子书包,作为移动终端的佼佼者,具有移动便携、支持个性化学习、资源丰富与交互性好、教学反馈及时、易监控等特点,能近乎全方位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正在受越来越多的师生和家长青睐。因此,本研究以电子书包为例讨论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在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中,除了由教师创设目标或问题情境外,可利用电子书包的即时投票功能,让学生当场投票来确定学习目标(或把学生动态分组以实现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个性化。然后,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环境的搭建、部署或调整,随即进入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于探究的问题和资源),学生需要自主搜索、选择碎片化的知识,经过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完成知识的创造性重构和创新。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进行各种监控、指导、提示甚至个别化辅导。接着,借助电子书包的一对一学习功能,增加巩固练习的环节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教师可针对学习结果进行点评,或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结合,向学生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是总结经验,反思学习效果,不断获得提高。


以上是正式学习下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的主要教学过程。得益于先进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目前,学习者所用的移动终端设备以智能型设备为主流,其处理能力、储存容量、响应速度等均比以往有大幅的提高,大学生智能型移动终端设备的拥有比例不断上升。加上移动学习模式突出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强调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学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学习,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这种情况下的个性化学习一般不需要教师参与,其学习模式可看作上述图3的特例,如图4所示。

(二)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个人学习环境PLE是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形态,具有Web2.0技术的高度去中心化、个性化和开放性等特征[26],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目前,大学生个人学习环境PLE的构建方式包括:(1)以社会性软件为中心,如,BlogElggWiki360图书馆等;(2)利用社会聚合器,如,iGoogleZOHONetvibes等;(3)基于虚拟学习环境VLE),如,BlackboardMoodleSakai等。还可以构建提供反思结构、学习支架等服务的个人学习空间PLS[27],使学习者在获取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之间寻求平衡。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如图5所示。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后,需要指导学生利用RSSTagBlogWi-kiSNSWeb2.0技术构建具有知识获取、交流互动、发布共享等功能的个人学习环境(PLEPLS),并发布各种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与参考。同样的,在学生进行学习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远程监控、及时给予引导与反馈,在必要时还需提供学习支架,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由于个人学习环境/空间中学生参与学习会留下很多痕迹(讨论帖、标签、评论等),因此,在完成学习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以实现差异化评价。而学生的活动主要是登录个人学习环境/空间,针对预设的主题开展课程学习(或非正式学习)。具体而言,学生需要围绕给定的主题,利用环境/空间中的各种资源库进行搜索、选择与探究,利用博客、RSS、标签和可视化工具进行知识共享、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利用好友圈、群组等与同伴进行交流、协作与互动,从而更新自身知识体系,逐渐构建个性化的三级知识结构。学习结束后,可根据需要利用环境/空间的相关模块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适配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资源、互动工具并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28]。目前,国内外关于智慧课堂(未来课堂)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关注[29]。随着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智慧课室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智慧学习环境的典型代表。可以预见,基于智慧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将成为高校师生的主流选择,在高校得到广泛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如图6所示。



这种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构建、布置与生成。即教师在创设问题/任务后,需自行或与学生一起构建、布置智慧教室中的环境,例如,桌椅组合、个性设施布局、多显示屏等的摆放。在虚拟现实体验式场景下,还需要师生共同开发一些虚拟仿真资源,才能让学生通过头盔式显示器、手套等可穿戴设备与场景和各种信息源进行实时交互,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设计这类活动的时候,可让学生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角色扮演,也可利用竞争策略让学生进行闯关游戏而争夺奖杯(虚拟),或是分组进行协作探究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感受体验。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根据学习收获更新已有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而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监控和指导,以及在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与成果收获。


(四)基于MOOCs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MOOCs具有注册门槛、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课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异步性、无约束性等独特之处,因此,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目的和背景的学习者。虽然面临教学模式过于传统、证书不被认可等问题,MOOCs还是因其大规模、专业化、开放性和学习的自由度等特点得到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席卷全球的新一代网络开放课程潮流,也是自大学产生以来最大的一次高等教育变革[30]。伴随着“创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MOOCs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学习者的个别化需求,支持学习者对个别化学习路径的选择和多样化参与[31][32][33],运用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等配以自适应学习引擎和个性化推荐策略实现智慧学习[34]。图7给出了具有个性化参与路径选择的基于MOOCs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个性化目的和原有的学习经历、背景等选择相关课程,通过视频观看、自觉阅读、系统练习、个体参与互动,完成课程学习。在此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如与同伴时论、与MOOCs交互学习环境的交互等获取帮助、收集信息,进行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从而在当前学习经历和原有知识、学习经历之间建立联系,再通过创造性重构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最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结果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反思与总结。而教师团队需要预先设置并基于学习数据分析动态微调教学目标[35]、录制课程视频、设计并在教学中根据反馈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思维碰撞产生新知识,在协作中进行知识建构与创新,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差异化评价和反思。


(五)基于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


目前,各种学习工具很少真正实现平台的自动干预,大多需要由教师来实施子动干预[36]。在个性化教学中,应通过教师预先制定学习路径和资源推送策略执行学习过程的自动干预[37]。基于分层教学的思想,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教师可为每个层级的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邻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挥潜能。基于个性化学习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如图8所示。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首次登录平台,需要完成一组与个人认知风格相关的心理学量表检测,然后完成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前测。学习平台会根据这些相关成绩,按教师制定的学习路径推送条件,自动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教师可查看所有学生的组别情况、答题情况等,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子动调整个别学生的分组。然后,教师根据每个组的情况,分配差异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路径,并推送到学生端。之后,学生就可以进入所在组开展差异化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必要时与学习同伴交流协作,从而更新已有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获得自己学习的各种数据(例如,测试结果和正确率、投票结果等)和实时反馈,及时进行进度调整。平台也会根据记录的数据(例如,在线时长等)实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例如,鼓励信息、教师消息提醒等)。在学生完成学习与测试后,教师可将测试结果、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各种数据(如,在线时长、登录次数、观看视频次数等)纳入形成性评价,向学生反馈。学生也可做自我评价,总结经验,以及反思学习效果,从而不断获得提高。


五、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应用实践


限于篇幅,本文以“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为例,通过个案验证上述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在实践中,我们选取了全日制本科公共选修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个案研究,实验对象是20名本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本科生。课程选择了Elgg这一开源社交网络平台构建个人学习空间,选取“超级画板(几何画板)的学习”和“教学设计方案及其配套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两个教学专题进行个案研究。其中,前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超级画板(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并能熟练运用超级画板(几何画板)制作数学课件的素材,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后者要求学生以网络协作的方式完成1-2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汇报PPT,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理念、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资源对教学环节的具体支持作用等方面,同时需要协作完成配套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形成作品。


在明确了这两个教学目标后,学生即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Elgg平台上注册账号,搭建属于自己的、易于使用和管理的个人学习空间。在本案例中,结合个人学习空间的功能特征和构成要素,学生构建的个人学习空间主要包括五个基本模块:班级空间、协作学习空间、电子学档、交流空间和反思空间。其中,(1)班级空间为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发布课程信息、组织班级讨论等服务;(2)协作学习空间是为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活动提供学习与活动的群组空间,包括活动动态区、文件共享区、资源共建区和协商讨论区等;(3)电子学档是学习者进行知识管理与知识创造的主要区域,包括“我的简介”、“我的文件”、“我的博客”和“我的关注圈”四大部分;(4)交流空间允许学习者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群组讨论区等与学习同伴进行交流分享,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建构;(5)反思空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这一模块可以促使学生对所获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创新知识。


然后,教师利用其个人学习空间中的班级空间模块给学生阐述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内容(专题)的设计与选择,继而发布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浏览班级空间明确学习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与制定学习计划,享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支持,个性化地设定学习进度。在学习与问题解决(作品形成)阶段,教师主要是发挥指导、释疑、监督、评价等作用,学生则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完成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例如,利用检索工具、订阅工具等进行资源的搜索和选择;利用网络收藏夹、标签等工具进行知识管理;通过及时通讯工具、讨论组、好友圈管理构建个人学习网络,并与同伴进行协作交流、建构知识。当学生完成两个专题的学习后,教师通过评价模块、协作学习空间和交流空间的互动模块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差异化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形成的作品进行组内评价、组间互评,最后通过反思空间让学生总结经验、反思个人收获,从而完成整个教学流程。


在本实验中,采用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研究来检验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网络协作学习水平和个性发展的应用效果。限于篇幅,这里仅给出与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的验证数据。


1)实验假设: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实验变量:自变量X=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使用,因变量Y=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干扰变量=学生由于实验时间延续所引起的知识、技能的增长。


3)实验材料:遵照DuganSASR量表[38]和朱祖德等人[39]的做法,将评价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划分为动机和策略两个分量表,综合考虑个人、行为、环境三大因素设计出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量表,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


4)实验前测数据分析:在实验开始前,依据制定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对学生进行了两次前测。由于样本较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次前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次前测成绩没有显著变化(差异不显著),实验可以开展。


5)实验后测数据分析:接着开展实验,让学生接受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完成后进行了两次跟踪后测,对收集的数据利用SPSS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如表3、表4所示。



通过分析发现,后测1与前测2两次成绩的双尾检验p值为0.000<0.01,差异非常显著,可知个人学习空间对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影响;而后测2与后测1之间的双尾检验p值为0.003<0.05,可认为后测1与后测2之间存在差异,说明,通过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使用,实验个体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提升。


(6)质性分析把信息获取、信息整理、环境管理、交流分享、创造新知等五个维度作为自主学习行为评价标准,对学生构建的个人学习空间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学生能够较快速地获取信息,在空间中整合了较多的Web2.0工具,并进行知识的标签、分类、订阅,与学习同伴积极地交流分享,促进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效果。后续我们也采用同样的实验手段和方法进行了学生网络协作学习水平和个性发展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每组学生能够通过个人学习空间中的小组协作学习空间未完成综合实践任务:在协作空间中协商、探讨任务主题,组间成员互访空间进行学习,分享小组协作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是,学生在两个专题的学习中通过对碎片化知识的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实现了个人知识体系的创造性重构,形成了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和成果作品。


综上所述,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提升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了自身的个性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个性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学习趋势,实现每一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是培养21世纪技能的基础。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和意义建构,它是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那么,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践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本文从个性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入手,在新建构主义视角下讨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出了相应的框架体系。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并详细论述了五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碎片化知识的积件式写作和个性化改写,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创造性重构。最后通过基于个人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应用实践验证了其有效性。


应当指出,本文仅给出一般的教学模式,高校师生在应用中应结合实际合理选择,并对若干环节和要素进行适当增补和改进,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模式。同时,教学模式应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的丰富而日臻完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并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新技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论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概述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学习理论的发展 - 基础理论 - 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专业学习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
信息化教学策略设计
国外著名的教学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