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崇德:核心素养研究的缘起

从本质上来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这是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未来,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我们的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我国目前还不是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还处于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那么,在这一历史性的迈进中,面对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的时代格局,回顾素质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不禁要思考,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关键性的核心素养,才能让这些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才能够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也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贯彻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十大关键领域。其中,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并提出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依据,用于统领课程改革的相关环节。这也是首次在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体现了以人为本,尤其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意味着党和国家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

那么,为什么要把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放到如此高度?在我国关注和研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国际趋势、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1

迎接21世纪挑战:

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共识

从国际上来看,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无论是在哪个国家或地区,都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紧密相连。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首先表征为经济的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资源、技术、资本、资金的全球化流动,必然导致人才的全球化流动、竞争与合作。此外,当前也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所有这些,都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的世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人才观逐渐形成——它要求未来的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的人。

在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的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已经从过去表层的生产力水平竞争,转化为深层的以人才为中心的竞争。在这种国际格局下,一切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取胜的关键在科技,实质在人才。为此,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养的提升,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针对这一国际大背景,各国教育改革都无法规避的核心问题就是,21 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需要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促使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加大了对人才标准研究的力度,重视培养和造就人才。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于21 世纪初,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随后,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例如,美国、英国、芬兰、澳大利亚等,也纷纷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体系研究,希望能够遴选出符合自己国家需求的核心素养指标,并进一步开发完善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方案,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

在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过程中,除了延续过去的脱盲、扫盲所强调的读、写、算等个人基本素质,以及执行日常生活功能的素养之外,他们更进一步试图提升国民的核心素养。此外,尽管世界各国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是,越来越复杂多变并且相互依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特点。商业贸易的全球化、科技交流的国际化,都足以说明国家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人类也拥有高度类似的生活,这些都为建构一套通用的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从这一角度而言,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保持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利于间接提升一个国家的实力,为国家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胜提供基本的保障。有鉴于此,为了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并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应研究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2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

总体要求的具体化与细化

从党和国家层面来看,核心素养体系是党的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建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进教育问责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上明确提出了我们国家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方针政策,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些方针政策相对来说比较宏观,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将它们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此外,还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为了更加精准地理解和解读党的教育方针,当前迫切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具体化,建构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从而深入地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此外,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核心素养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完成了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崛起。截至2009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超过8200万人。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加速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必须从小重视核心素养的教育和培养。而且,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提高个体的核心素养,可以促进个体进入职场后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人力资本的开发。为此,核心素养不仅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还受到社会人士和企业的重视。

3

从素质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核心素养

从素质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研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角的变化,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趋势。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这里,“素质”对应的主体是“教育”,它的内涵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相对于“素质”,“素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素养”的含义是一致的。“素养”一词, 较早出现在《汉书· 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把素养视为经常修习的涵养。后来,在我国汉语中主要指平日的修养,如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可见,“素养”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凝练和描述。自“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全面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已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素质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而如何进一步深化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虽然改革成效是显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所培养出的学生已表现出身体素质滑坡、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负面情绪较多、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素养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观念引导,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和形成,导致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遭遇重重困境。这些现状与问题都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质量观念,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真正确立起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框架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课程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与落实。

另外,通过对我国现行课程标准的深入分析也发现,尽管“素养”一词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被频繁提及,凸显了其重要地位,然而却缺乏明确的内涵界定和系统阐述,对跨学科素养的培养相对忽视。此外,由于缺乏基于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垂直衔接,不同学科的课程目标之间的横向整合不够,进而导致素质教育目标难以得到落实,给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惑。因此,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和目标,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界定和遴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奠定有力的基础。

总之,对核心素养开展深入研究和讨论,是深化和推进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强我国基础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我国未来的国家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长远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育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得以落实。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融目标、过程与方法、评价为一体,贯通各学段的整体课程改革框架,是当前世界各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借鉴已有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行核心素养。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各学段培养目标的纵向衔接


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是一项比较宏观的研究,主要关注通过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过程后,学生最终能够达成的关键性素养全貌。在完成核心素养体系上位框架的基础上,如何基于总框架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是核心素养最终落实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关注核心素养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到具体学段的学生身上,还需要从素养发展的角度提出各学段学生在不同核心素养指标上的表现特点和水平,把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具体化到各学段,确定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关键内涵,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为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搭建桥梁。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研发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必然是相对宏观且宽泛的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则主要界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具体学段、具体学科中的体现。

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育质量评估的目标、内容和手段,是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落实与推进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当前,世界很多国家或地区在其课程标准中均有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质量标准或能力表现标准,而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主要是对课程内容的界定,虽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对课程进行了说明,但主要对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难以量化、分级,缺乏明确、具体的能力表现标准,导致各地、各校评判教育质量的标准不一致。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可以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参照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我国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发需要根据各学段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和程度,并进一步丰富质量评估内容和手段,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


3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在“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下,各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统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体系的变革与推新,我国的课程改革也需要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以与国际教育改革浪潮接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

现代课程体系应至少含有四个部分:①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即描述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落实到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②内容标准,即规定学生在具体核心学科领域(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等;③教学建议,即为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所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包括课堂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及传授方式,以及学校公平性、教育资源的分配、学习环境的创设等;④质量标准,即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之后,知识技能、继续接受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和程度要求。

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现有课程体系的特点,在我国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以上四个部分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看,首先,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一定是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学科需要根据本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结合本学科的学科内容与特点,提出该学科实现本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要体现本学科特色。

其次,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是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保证。各学科需要结合本学科、本学段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来安排学科知识,并且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内容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最后,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可以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通过将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还可以结合内容标准,用来指导教育评价,监测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并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4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环境创设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确立后,要想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去,教师的转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都十分重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通过颁布一系列教师核心素养的标准、建立教师的研修制度等方式来达至目标。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和推进,也必须重视将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师培训及专业化发展指导过程中。例如,教师核心素养标准的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等方面,最终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的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及合作者,并最终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


此外,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评价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进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在不同教育层面和领域上建构系统的核心素养培育环境。例如,把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阵地,并把社会学习、终生学习等理念及教育机制纳入其中,共同配合学校教育达成良好结果。同时,给予地方、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使其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在具体实践中多角度地推进落实核心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遴选和提炼出的核心素养进行宣传,更新普通大众的人才培养观,为学校教育落实和推行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简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质是对“面向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可以说,这并非一个新话题,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及学者都进行过深入讨论。但其内涵又是一个新话题,时代的变化赋予这一问题以新的答案。从这一角度来说,关注和研究核心素养问题,实际上是在思考社会环境变化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社会环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会对学生的素养发展提出各种挑战,而教育是维持二者之间平衡状态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面对更富挑战性的时代格局,为了保障学生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成功地应对未来挑战,到底应该培养他们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近年来,来自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人士都对核心素养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讨论。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它对教育有怎样的启示?深入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对于准确回应发起核心素养研究的初衷——培养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科学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素养”:

走向整合,重视培养“完整人”


核心素养不等于“知识人”,也不等于“技术人”,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的表现需要基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中,是素养的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例如,有的学生非常善于查找和使用各种信息,这是否意味着这个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答案是未必。如果这个学生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没有遵守信息使用的伦理道德,未经信息拥有者的同意就擅自使用,那么只能说其具有信息检索技能,但不具备信息素养。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不仅能够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准确并且有创意地使用信息,同时还具有信息使用的伦理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不仅是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成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整合表现,也是不同素养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整合表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解决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种素养的情况比较少,绝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需要借助于不同素养的整合作用。不过,某一种素养可能在某种情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种素养可能在另一种情境下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素养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同素养之间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不能进行重要性的排序与比较。

核心素养的价值功能具有整合性,兼具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意味着对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不仅要考虑到来自未来社会外部环境的挑战,如经济全球化趋势、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等,还必须考虑到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发展需求,选取的指标要同时满足学生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要。核心素养的整合性,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重视态度、情感、道德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素养”的理解偏重于认知层面,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凸显态度、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强调素养的认知层面和非认知层面。通过对国际文献的梳理发现,无论是东方文化背景下把“道德价值观”作为核心素养指标单独列出,还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将其融入每个素养的内涵界定中,都凸显出对道德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其次,重视核心素养的整体效应,把握好不同素养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尽管各国际组织、国家或者地区所遴选的指标类型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包括三个领域,即文化修养、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其中,文化修养是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核心素养体系的价值导向,掌握文化基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自主发展、更有效地参与社会。

核心素养不同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表现出来的整合效应就是核心素养。从这个角度看,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鉴于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时刻保持“全人”思考,不能只看到“部分”而忽略了“整体”。


二、“核心”:

从终身发展的尺度进行思考


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挑战,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及由其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最关键、最必要的?这里,需要站在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

核心素养作为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未来发展的期望,是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普遍存在的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观念,导致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把中考、高考作为重要的参考点,考试需要什么就侧重于培养什么,没有扩大到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尺度上进行规划,使得很多学生虽然顺利应对高考,但走向社会后却后劲不足,无法成功应对人生后半段的各种挑战。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升学,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功地应对人生各个阶段的挑战,最终具有健康幸福的生活,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从这一角度来说,核心素养对人的发展具有长效的预测力,是具有跨时间迁移作用的素养。例如,“自我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具有长效预测力的素养。国外追踪研究发现,如果儿童在四岁左右能够控制自己抵挡住糖果的诱惑,那么成年后他们会具有更好的学业成就和更幸福的生活。

虽然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但强调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的,是否会抹杀学生的有个性的发展?实际上,把核心素养作为共同目标,并非指所有的人在每一个核心素养上都达到同样的水平,也并非指一个人在所有核心素养上都要达到同等的水平。把核心素养作为共同素养,并不排斥其他非核心素养的养成。在保证核心素养充分发展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一步选择发展其他素养。强调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实际上体现的是教育的公平性,主要是从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与促进的角度而言的,是对所有学生未来发展的引领与期望。但同时,核心素养最终达成的状态和水平,又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是外界教育引导与儿童自身发展的合力作用。因此,每个人最终呈现出来的核心素养状态与水平,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学生发展”:

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广义而言,有些素养是先天的,有些素养是后天习得的。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当然,这里的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终身的连续性,而且具有阶段性。一方面,不同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不同的敏感度,某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从而为其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每一个具体的年龄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阶段水平,具有发展的上限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上限,无限制地提高要求。

素质教育进行到今天,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为什么学生的学业负担变得越来越重?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地超越他们的发展水平提高培养要求。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进行提前培养和教育。尽管家长和教师的初衷是为了孩子,但任何不以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教育都是对孩子的伤害,是不科学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为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明确不同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界定清楚发展水平的上限与下限。目前,关于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非常有限,未来需要在这一领域展开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四、内涵的拓展:

从育人结果到整个育人系统


近年来,人们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逐渐由对概念本身的讨论拓展到对整个育人系统的关注。最初,研究者和实践者主要聚焦于概念的辨析,围绕“核心素养”一词的表述与用法进行讨论。例如,“核心素养”是什么?“素养”与“素质”“能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采用“核心素质”或者“核心能力”……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开始逐渐从育人结果的角度,关注对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聚焦于“培养具有哪些素养的人”或者说“核心素养有哪些”这一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基于育人结果对整个育人系统进行反思,把核心素养看作一套具有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完整育人目标系统,不仅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还包括“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培养得怎么样”等问题,开始探索如何基于前期遴选和界定的核心素养,从多个途径引导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培育。

从核心素养的遴选到实践落实,需要经过教育系统各环节的支持,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环节都需要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站在整个育人系统的角度看待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其实践落实,同时也有助于把握整个教育实践的方向:由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人”出发,经过各个环节的努力,整合教育系统各方面的效应力,最终再回归到“人”——培养出能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关注 | 提出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理解下的区域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转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形态
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核心素养:重构课程体系的依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