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重点在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节课或者一个知识点,在备课时都要按照以下四问来准备,这样才能确保课上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1 学什么?

做任何事情,先要明白:目的是什么?学什么是课上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它来进行。学什么是教和学出发点,大到整节课,小到一个知识点、一个小问题都必须要明确学什么?学什么就是道,师生明确了学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法。凡是与教学目的无关的或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勇于舍弃。

根据知识的发展、教法的改革、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修改、补充。但一切补充和充实,都要以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其它各种材料都应作为辅助材料,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一次完成的教案不是永恒的、永远适用的。它必须在知识的发展中、教法改革中、学生变化中发展变化。

2 怎么学?

同样草,同样料,喂法不对不长膘。怎么学是术?讲究个方式与方法。孔子曾提过“因材施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怎么学要看内容的难易?怎么学要看学生的基础?怎么学要看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要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来获取知识、提升素养。

3 学到什么程度?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表面上看是心态问题,其实质还是标准问题。都在学、都在教,究竟学到什么程度(基本义:文化、知识、能力技巧、标准等方面达到的水平高度;)?是知道还是记住?还是理解还是应用?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都要做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侧重点的去学。

4 学的效果如何?

思考:学的怎么样?学会了吗?不少教师课上讲讲讲,但把学生教会了吗?这里就存在一个“做完”和“做好”的区别。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本质不同。前者执行了但不到位,后者执行了但到位有效果。课上不是看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关键看学生会多少?看学生学会的比率。所以,教师在处理任何一个知识点后必须要跟上效果检测。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

教师备课中明确教学目的,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备课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考虑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研究如何创造条件,使一些难点、重点的内容变不易接受为容易接受,使学生听懂、学会。有些教师的科学学识渊博,但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常和这些教师备课中缺乏这一观点有关

毛主席曾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关键我们该怎么准备?只要做好以上四问,就是好备课!

在教学中,要追求的是课堂上高质量的学科思维活动。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教育的本质(核心素养)。学科知识本身非常重要,但知识所承载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研究学科问题所需要的科学精神更有价值。要上好一节课,是需要下很大的功夫的。需要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研究的积累,要对所教学科的每一级课程的思维特点,整体的知识脉络、结构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结合对学科的理解画出的知识结构图或叫做核心思维结构图,不断更新结构图,指导教学。

教师,既要能以学生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所教授的知识,感受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又要能站在比较高的角度认识、理解教材,挖掘出教学内容真正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要和学生分享的是:你是怎样学习的,你是怎样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也就是你是怎样做学问的。经过长期的解题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有几个基本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解题教学要关注思维的共性。我认为解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解题的数量的多少能够决定的,而在于通过解题的思维活动去不断地概括思维的方法,将思维的共性的东西内化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

解题教学要跳出“讲题”模式。解题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是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讲具体的解法上,更多的是强调解题的规范性,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与教师自己的思维是否一致,是否与标准解答过程的一致性。而忽略题目背景的呈现,缺乏的是对题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没有对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选择、判断,淡化对学生的非标准答案式回答的合理性分析。我认为:在解题教学中要避免这种“讲题”式的模式,就是要能够讲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解题教学要渗透学科的观点。学生在解题中陷入困境,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将学科的观点与问题相关联、对应、相互转化造成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理论观点理解现实问题,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题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解题教学仅仅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方面,但如何理解解题教学,如何进行解题教学,却能够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追求。

备课要瞻前顾后,既要考虑到与已学过的知识的衔接,又要考虑到为讲好下一个新知识做准备。这也是为什么最好避免一直使用旧教案去上课,建议老师们经常优化备课过程、更新教学课件的原因所在。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教学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备课中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充分考虑能否适应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能否适于学生的水平,能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一切不适应当前教学条件和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都可能沦为形式主义,与预期的教学目的相差甚远。

“能本大课堂”的内涵是:把学习的权利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把问题设计的权利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学习工具使用效果的最大化,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最大化,知识的规律、方法、技巧让学生最大化掌握,给学生最大发展空间。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基于学生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生活的、生态的、生命的、智慧的、灵动的、创造的是“能本大课堂”的显著特点。课堂实质是“提出问题——分析体验——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程序化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把课堂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以此为依据设计课堂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检测。

在课堂,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对学生的期待就开始了。

  我在一些课上观察到,教师提出问题后,眼睛就急急忙忙地扫视教室,寻找能答出这个问题的学生,而他的学生刚开始思考,或是正在思考,教师寻找的目光,有可能让他们没法保持平静的思考。我在讲台上站了半辈子,我了解学生的思考状态。我能看到学生的神态,一些学生神情总是很平静,有些会表现出困惑,也有些学生,总是微笑,有的甚至喜形于色。我熟悉自己的学生,但我也未必能准确地判断他目前的思考状态。经验不足或是心情急切的教师有可能读错学生的表情,他看到学生微笑,以为是暗示,就把这位学生喊起来回答,这位学生其实只是心驰神往于问题之外的遐想,面对教师重复的问题,他张口结舌,让教师失望了。如果教师判断正确,这个学生立刻回答出教师需要的答案,好像很圆满,教师予以肯定后,进入下一个问题。看起来,课堂“高效”而紧凑,教师的教学进度有保障,上了一节“完整的课”。但我总感到,这样的课堂,还是教师个人的课堂,仍然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近些年,我更注意到,公开课或是展示课,教学节奏总是很快,从上课第一分钟,教师就很急切,整个一节课,“环环相扣,点水不漏”,像一出精致的情节剧。这个“环环相扣,点水不漏”究竟好不好呢?很难说,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的课“完整”了,“进度”有保障了,那么,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不是也“完成”了?

  教师提出问题,不留足一定的思考时间,立刻就让学生回答,未必符合教学规律。这不是电视知识竞赛,上课不能这样要求学生“抢答”。问题提出后,全班学生正在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能多留一点时间,甚至让学生交流一下,也许更有价值。如果教师心情过于迫切,过于重视“进度”,想上出一节“完整的课”,希望“抢答”并且正确,目的错了,也就失去了教学价值。

  我在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这一点。我从不表扬“抢答”的学生,因为他干扰了同学们的思考,全班学生在思考,一声插嘴,无论表达的对或错,都打断了大家的思维,对教学过程而言,这是干扰破坏。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些教师不制止学生这种不良习惯。

  有时,我会为一些老师的课感到遗憾,他们上课像是在执行“列车时刻表”,他们本人像是调度员,高度紧张地监控着列车运行,力争分秒不差。听这些课,我经常缓不过神来:为什么要这样急急忙忙的?我疑惑学生为什么不像我这样紧张,是他们适应了快节奏还是根本没思考,或是聪慧过人,真的不需要教了?我的经验,如果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让他能从容地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时,只要再等十秒五秒,一些学生的思考判断选择就能完成或是接近完成。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几乎每一秒都会产生妙不可言的奇迹。即使已经有部分学生的思考完成了,也可以不急于让他们作答,而是再慢十秒,让更多的同学完成思考。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要上一万多节课呢,老师如果总是那么“快快快”,他很快就会厌学了。

  教师有工作压力,会“压制”出一种“习惯”:他对自己的课堂设计有迫切展现的愿望,他有既定的“任务”和明确的“目标”,他有要完美“展示”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想让听课老师能对“特色”有印象……所以,他有可能把一节课的时间用于“我”的“展示”,而非引导学生关注思维发展的某一级台阶。有些教师赶进度,节奏过快,往往是在“公开课”“赛课”“示范课”上。教室后面坐着评委,老师们不能不考虑评委的“标准”,如果为了让学生思考而多给学生十秒二十秒,评委会不会认为“课堂有点沉闷”?

  评课听课人应当全方位关注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不要只注意教师的“高效”及“聪明的学生”,要观察学生思考的质量。学生有反应,学生犹豫,学生质疑,学生惊讶,各种反应都说明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这无疑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

  有人评价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强”,这是一种赞扬,是肯定和敬佩。我对这个词一直有些疑惑。“掌控”的是时间,是学生的学习,是课堂纪律?还是学生的学习进程,是思维的界限?我越想越感到不安。这不是循循善诱,也不是“引导”。“掌控”往往体现着权威或权势,居高临下,对学生,——对人,对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干预,这可能就背离了“教育”“教学”的本质,不是发展人的自由思想和创造精神,而是把教育教学变为“改造”“塑造”甚或“制造”,这就有可能出现如爱因斯坦所担心的“规格统一的人”,而阻滞社会的进步。

  可能说远了。还是回到课堂。回忆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印象很深的是课堂的“吵成一团”,学生为一个问题争论激烈,各种观点针锋相对,一波又一波的交锋,不断地有人加入,甚至平时性情安静的学生也兴奋异常,跃跃欲试,原定两三分钟的交流“失控”了。要不要以教师的“主导”把局面稳定下来?用不着。学生能展开讨论或争论,说明这个问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是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终止他们的自由思想和富有激情的自我表达?作为教师,观察学生思维最好的机会,就是他在自由言说时所表达的思考;而更多的学生通过这样的交流,学到了比教师的“教”更有趣的东西。

  我为什么不再多给几分钟?我为什么要急急忙忙地“控制”?我为什么要考虑后排听课的专家和教师,而不考虑我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追求“完成教学计划”,上一节“完整的课”?我才不管它呢!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全都积极主动地在思考,这不正是我的“教学任务”吗?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吗?我干嘛要舍本逐末?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何必汲汲于三五分钟?课堂上学生争论得热火朝天时,我常常控制自己:不要看表!千万不要看表!——我担心只要看一眼手表,教室就会慢慢地静下来。

  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有些“一两分钟”极其重要的,有时却被粗心的教师忽略了;而生命中有很多时间,却用于无价值的学习,或是不得不消耗在无益甚至无聊中,最终形成人生的“平庸”。

  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课堂上教师提一个问题,如果多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思考,他思考的质量就有可能提高。看起来,这个一分钟好像多了,然而,未来多漫长啊,因为受教育阶段的经常能有这样的“一分钟”,人将变得富有智慧,未来世界将变得无限辽阔。

常生龙:给学生一张地图

  作者简介:常生龙,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此文发表于2018年7月出版的《上海教育》杂志上)

 每当需要去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寻找特定的目标时,我们最希望拥有的一定是一张与此地有关的地图,上面越是详细地表明各种建筑设施的名称、各种类型的交通方式,我们越感到安心,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在玩大型拼图游戏的时候,我们也有类似的需求。面对一堆散乱堆在一起的插片,他们最希望知道的就是这个大型拼图完整的图形是什么,如果没有看到过包装盒外面的完整图片,很多人都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如果给他看一下包装盒外那“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图片,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想想看,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此很相似?学生遇到的每一个新的事物,所要学习的每一节课、每一门课程,其实都是在面对新的问题、新的环境,因为完全陌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的不适和恐惧,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能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目前在什么地方,预期的目的地在哪里,自己和目标之间有多大的距离,经由那些路径可以从现在所在的地方抵达目的地。但可惜的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典型的做法,是按照教材所给定的知识内容的顺序来实施教学,学生今天学习这个内容,明天学习下一个内容,经常性从一个主题直接跳跃到另外一个主题,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形成了怎样的知识结构或者说“学习地图”,所学的知识在“学习地图”中有着怎样的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因此,学生很可能会错过这门课程的整体概念或“全局观”,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如果把学习比作为一趟旅程,在旅行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怎样的角色呢?很多时候,教师充当了汽车司机的角色,他把所有的学生都装在车子里,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从起点拉到终点。学生就像外出旅行的游客,坐在汽车里看着外面的景致一闪而过,根本没有时间搞清楚它们意味着什么,就已经来到了终点。很多外出旅行的人回来之后对整个旅行的过程没有什么印象,原因就在于此。他们外出之前没有看过地图,没有做过路线的规划,不清楚整个旅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最美的景致美在哪里,所以当一个个景致从自己的面前流过时,他们无动于衷,无法和这些景致产生共鸣,自然也就不会有仔细观察和了解的欲望了。如果学习是一趟旅程,学生就不应该做乘客,而是去做司机,根据“学习地图”去规划行进的路程,确定前行的方向。当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时,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预判,并选择适合的路径向目标靠拢。一步步逼近目标的过程,也让学生和教师对学习的进程有了更多的期待。

 “学习地图”可以由多种形式来呈现。就某一节课来说,教学目标往往是比较清晰的,它就是学习的终点,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厘清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起点在哪里,并明确要从起点终点,需要完成那些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个绘制“学习地图”的过程,这个“学习地图”可以通过概念图、逻辑关系图、表格、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我曾上过高中物理(人教社版教材)中的“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这节公开课,在课堂上就花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地图”,明确学习的起点是开普勒三大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终点是得到万有引力定律,而要从起点到达终点,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判断太阳与行星之间存在引力,二是如果存在引力,遵循什么规律?三是用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来表达引力的大小,需要做哪些简化处理?四是如何根据开普勒定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学习的路径清晰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被激发起来了。

 一个单元、一个模块的“学习地图”,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呈现给学生。由于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未知的知识也较多,而且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学习的路径往往是多元的,这种情况下,“学习地图”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教师不仅要提前告诉学生单元、模块的地图,更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帮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

 在让学生获得“学习地图”时,要注重课前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基础;要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将目标牢记心中,并知道应该掌握什么,明白自己目前的知识量、技能与教学预期目标之间的距离;要注重过程评估,让学生始终对照地图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关注阶段性任务的达成情况。

 给学生一张地图,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很有意义的。

五种错题:

1、被大脑排斥的知识:上课听懂了,课下写作业“卡壳”了。属于大脑排斥的知识。

2、解题思路错误;做出来了但是做错了。属于有知识点概念漏洞。但是大家都认为是“阅读”把条件丢了。

3、原来会做现在不会做了:遗忘的知识。

4、完全没有解题思路的题:知识点漏洞或解题技巧不熟练。题型见得少。

5、似是而非的题:会做,但是超时。

二、五种错题的管理:

1、大脑排斥的知识题型管理:通过查课本、研究答案解析、问同学和老师,听懂会做、完成。之后须要连续3天3遍独立作对,不要有间隔。

没有认识到大脑对某些知识的排斥所产生的“错题”是最可怕的。

2、解题思路错题管理:一定要搞清楚解题思路所用的知识点,搞懂作对。然后三四天之内重做,连续3遍重做每次间隔时间三四天。

3、遗忘知识类题型管理:一周以上重复。一月三遍重重复。

4、没有解题思路类题型管理:与做错的题型类似。搞懂作对。然后三四天之内重复,连续三遍每次间隔三四天重做。对于解题技巧问题,应该进行专练。

5、似是而非类错题管理:会做但用时超长,属于概念懂,但见识的题型少,做的遍数不够。对同一类题型可以连续三天三遍重做,也可以在一周内重做一遍,三周或一个月内重做3遍。视学生时间而定。

教师观:善讲的老师不一定是好老师

  教师---讲师----导师,这就是对教师作用的简单概括。传统教学法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大讲、特讲,才能讲深、讲透,才能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减少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消化的时间,阻碍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唯恐学生不会,唯恐学生不懂,不厌其烦的从头讲到尾,把学生当做听的机器。

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只需问一句:“老师,你讲了一节,学生会了吗?”自己讲自己的不顾学生死活,这样善讲的老师一定不是好老师。

学生观:会学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

教育就是培养人,是以人为本的,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和表达,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课堂授课主要就是借助学习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获得知识的学习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习惯。要围绕把学生学会转变为会学和善学,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学习观: 老师讲会的不一定真懂,学生学会的一定是真会。

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课、展示课,把一些规律、结论硬性的灌给学生,学生究竟能理解多少、掌握多少?课上究竟谁在学习?学习如同学车,教练再会再熟,学员不会也没用。只有学员自己琢磨、自己练习、自己学会才是真正的会。

课堂观:老师动口动手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让学生动口动动手的才是精彩课堂。

一轮复习两种基本课型的基本特征与操作要点

一轮复习 课型特征

  最近听了几位首次担任高三课程老师的课,由于未能认真把握一轮复习课的基本特征和操作要点,结果其中一位老师把复习课上成了教师个人的课件展示课,表面上貌似容量很大,过程很流畅,但没有腾出任何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安排针对性的练习。另一位老师则把一节复习课上成了师生之间的聊天课,一节课下来偶尔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而更多的时间是老师漫无边际的话题拓展,没有任何课堂上的限时练习和生生互动。还有一位老师把练习讲评课变成了教师个人的解题技能展示课,整节课就题解题,一一为学生破解练习中出现的难题,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或“观众”。由此看来,作为高三老师必须明确一轮复习课两种基本课型的基本特征和操作要点。否则,就必然会偏离一轮复习的目标与方向,造成输入与输出的严重失衡。

1.复习课:

1) 基本特征: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重过程,求实效。

2)基本操作程要点:1)课前紧扣教材,链接高考。将课本中的主干知识点变成高考中的考点。课前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构建有效的知识网络,并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复习或自我检测2)课中重点是在新的情境中激活和运用基础知识(旧知新境,旧知新用)。复习课并非是基础知识简单的重复和归纳,或是完整的告知与呈现,而是激活和运用,而激活和运用就必然离不开必要的学生活动。一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限时练习,二是难点的讨论与交流,三是必要的展示与分享。3)课后重点是基础知识的及时补缺与错题反思,巩固基础和提升能力。

2.讲评课(练习讲评、晚练讲评、考后讲评):

 1)基本特征:收集信息快,反馈及时,讲评精准。突出个体反思,促进生生互动。

 2)基本操作要点:课前及时收集有效信息,课中选择展示(优秀答卷展示、典型错例展示), 1)基础性问题:(或答对率比较高的题目)学生内部自行解决(同伴互助);2)中等难度题:学生小组内部讨论解决;3)个别难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老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暴露学生答题误区,及时进行错因分析(从应试知识、技能、规范三个层面分析),揭示命题特点,寻找命题规律,把握错误选项(干扰项)特征,指导解题技巧,错题回炉,弱项强化。讲评课的主角是学生,老师要为学生打造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讲评课中学会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纠错。

备考训练应考虑多种因素

  老师们在每次考试的复习时,已经习惯于把所学所考知识点快速复习一遍,然后做题甚至做一些套卷。其实这是错误的方法。

  1、备考训练应该以考代复习。在练卷中复习。

  2、要考虑到每科训练的量。

  3、不要存在时间间隔。有间隔几乎等于白练。

  4、要考虑得分率和试卷难度、不同命题思路的训练。

  5、务必考虑复习时间对成绩的影响。

  6、纠错不能占用太长时间。

  7、备考训练是熟练度训练,绝非难题压轴题训练。

研究自己的卡壳点;研究答案解析; 很有收获。睡觉,关灯闭眼把做过的流程图卡壳的点,过电影回忆自己的思路、正确答案的思路,做对比。只做卡壳这点的比较、理解、记忆。在大脑里像电影回放一样。遇到规律性错题。对于这类错题的管理是,在非备考期间,周休一次集中至少50题连续做,然后对于全部错题连续研究答案解析理解、搞懂,扣住试卷,把全部错题按照考试要求完整的步骤重做。并找到自己的卡壳“点”(知识漏洞点、解题思路)。晚上躺在床上逼着眼睛像回放电影一样,逐题回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思路“卡壳点”。这样的回忆比连续做即便效果更好。管理得好,记忆扎实。

要特别留心学生纠错的方法

主要问题出在纠错方面。该同学纠错是研究答案解析似乎搞懂了。采取的是看懂一题随手做一题,而且缺少计算过程。实际上纠错是凭着瞬间的记忆在动手做错题。过后一天后就会完全忘记。即没有真正理解错题。该生纠错是在糊弄自己。家长没有留心这点。

纠错的要求是

把一套试卷中的全部错题(是指研究答案能搞懂的错题)全部研究完并彻底消化后。扣住试卷,把全部错题集中按照考试要求步骤完全重做。

对教师的要求

一是帮助学生把错题集中。二是监督和检查学生是否独立、完整动手重做。比照标准答案检查学生的步骤。你严格了,学生就不敢糊弄自己。决不允许看懂一题随手“划拉”一题。

教学设计要诀——

三知、三思、六设计、七关键、八忌讳

三知

课标要求:课程开设目的、总体目标和各部分目标要求。

教材内容:教材设计思路、编排结构特点、重点、难点、关键点

学生情况:年龄、性格、层次、原有认知结构、能力、学习基础、习惯、需求和好恶。

三思

教什么?—— 学习目标和内容

怎么教?—— 学习策略和方法

怎么教好?——学习重点、难点、关键点

六设计

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

设计教学程序和活动

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设计教学衔接和过渡

设计媒体教具和板书

设计评价检测和作业

七关键

知识技能点

规范要求点

易错易混点

能力方法点

拓展延伸点

衔接过渡点

毕业班:热点、焦点、考点

八忌讳

忌不研而备

忌完全照搬

忌只求形式

忌单打独斗

忌毫无个性

忌先教后备

忌教备分离

忌为查而备

“以本为本”,意思是以课本为根本,踏踏实实地先把课本读懂吃透,做好这四点:

1,好好研究一下课本的定理证明,你把定理背下来,不知道它怎么来的,真正做题的时候用起来就不那么顺手。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放心应用。比如三角函数中的积化和差,和差化积,那么多那么复杂,一不小心就容易弄混了,而如果你把它的整个推理过程弄明白了,在不清楚的时候,可以自己迅速把它推导出来,还有很多物理,化学公式也是一样。大家学习这些定理公式的时候,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2,认真研究课本例题的推导过程,选择类似题目多练,举一反三。

3,把课本的基础练习题多做反复做,保证稳定的正确率。

4,把基础练习中的错题,认真整理出来,经常温习,最好是重做,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反思2
小学英语教师如何上好复习课?
关于学案的知识简介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怎样上好复习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