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痛经,看“经痛舒”

胡玉荃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曾师从吕承全、王寿亭、李雅言等名医,善取诸家之长,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严谨的治学态度,还曾到北京协和医院向一代大师林巧稚学习,西为中用,拓宽了中医妇科临床的诊治范围。

胡教授擅长诊治月经不调、痛经、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等常见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产后杂病等妇科疑难病症亦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她“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研制了妇科中成药院内制剂6个品种,撰写著作7部,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获省二级科研进步奖、厅级科研成果奖各1项。其研制的“通胞系列合剂”作为院内制剂应用于临床近30年,治疗急慢性盆腔痛、盆腔包块、痛经等效果显著,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青春期多见,常发生于初潮后的几年内;继发性痛经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黏膜下子宫肌瘤、盆腔炎、宫腔粘连等引起的痛经,其中以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痛经严重者可放射至大腿内侧,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身发寒热等症状,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其生活质量严重降低。

01
病因病机

痛经多因于“”,寒凝血瘀最常见。胡玉荃教授认为痛经的发生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然均离不开“瘀”,“瘀”是痛经发生的病机关键。因为胞宫为“奇恒之腑”,有藏有泄,周而复始,故月经以按期宣泄为顺。经期前后血海先盈后虚,正值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之时,若瘀血阻滞胞宫胞脉,经血不得畅下,“不通则痛”;或新血不得归经,“不荣而痛”。瘀之形成,或因气滞,或因寒凝,或因湿热,或因气虚,临床以寒凝血瘀最为常见。《傅青主女科》说:“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两相争而作疼痛。”很多患者有经前、经期受凉淋雨或贪凉饮冷等感寒史也从侧面印证了寒邪致病在痛经发病中的重要性。

02
治法

(1)痛经治宜活、行、温、通

因痛经发病总不离乎“瘀”,而血赖气行,且“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治疗痛经宜活血行气、温经通络。同时,痛经“夹虚者多,全实者少”,多虚实夹杂,治疗应兼顾标本虚实,并且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痛经发作时,患者疼痛剧烈,甚至冷汗淋滴、四肢厥冷、晕厥,“急则治标”,宜温经散寒、缓急止痛为主;经后血海空虚,则以益气养血、温肾健脾、调补冲任为主。

(2)痛经治疗重在经前

除了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外,痛经治疗要掌握恰当时机,关键在经前用药。因为经前5~7天为阴血下注血海之机,此时血海满盈将泄,血最易壅滞而阻塞胞脉,“不通则痛”;另外,经前也是胞宫瘀滞将随经血外排的有利时机。由于“血得温则行”“通则不痛”,故应抓住时机,于经前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因势利导,使胞宫胞脉瘀滞顺利消散并外排,而达到止痛之效。临床实践证明,经前治疗痛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所以说“痛经治疗重在经前”。

03
胡玉荃教授经验方——“经痛舒”

组成: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川牛膝、牡丹皮、乌药、香附、西茴、败酱草、炒薏苡仁、黄芪、茺蔚子、甘草。

用法:自经前5~7天开始服药,至经来后3天止;经期以黄酒和红糖水送服中药,并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畅,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方中失笑散、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止痛,能“去血中之滞”;乌药、香附、西茴行气散寒止痛,“气行则血行”;茺蔚子、川牛膝逐瘀调经,后者又能引血下行,给瘀滞之血以出路;牡丹皮、败酱草凉血化瘀清热,使瘀滞散而血中蕴热得除;黄芪补气行血,防诸药伤正;炒薏苡仁健脾清热利湿,使脾气健而湿热除,血脉通畅;红糖性温能活,黄酒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而加强活血止痛之力。全方配伍得当,药少力专,功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独特的服药方法也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

药理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液循环,起到镇痛消炎的作用;川牛膝还能扩张宫口,使经血顺利外排;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白头翁等清热解毒药有抗菌消炎、镇痛镇静作用,虽性寒但加入大队温药中主要取其镇痛作用而制约了其寒凉之性。所以本方不管对少女功能性痛经还是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或盆腔炎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均疗效甚佳。

肝郁气滞,伴胸胁乳房胀闷者,加川楝子、郁金、荔枝核;

腹胀不舒,加延胡索、广木香;

寒甚小腹发凉者,加吴茱萸、官桂、艾叶;

肾阳虚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加巴戟天、淫羊藿;

中气虚小腹下坠者,加党参;

血虚头晕者,加阿胶、当归、鸡血藤;

肾虚腰痛者,加杜仲、川断、狗脊;

湿热内盛,平时带下色黄者,加重楼、白头翁;

月经提前者,加金银花、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

小腹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者,加地龙通络解痉,加姜半夏温中降逆止呕;

胃脘疼痛,加砂仁、炒白芍、甘草理气缓急止痛;

月经量多,加炮姜、三七温经化瘀止血。

本文节选自《胡玉荃论治妇科病》。

本文摘自《胡玉荃论治妇科病》,作者:郭淼,刘蔚霞,翟凤霞。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藤方在妇科痛证方面的应用的论文---中医学论文
痛经的妹子请用这3招,不要太好用了~来自《精品||伍睿昕线下讲座笔记分享》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分4型用药--沈仲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
什么原因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的病因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