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国人表示无法理解!“基建狂魔”当之无愧!
-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468 篇 原 创 主 文-

高原

在广义上来讲

是海拔1000米以上

相对高度500米以上的

广阔地区

按这个标准来划分

我国便有了四大高原

青藏、云贵、黄土、内蒙古

及若干小高原

但多数人理解的高原

往往只有青藏

甚至局限于西藏

因为这里

满足了人们对高原的想象

它那复杂的地质地貌

既磨砺出灿若繁星的深厚人文

亦让修往这方世界的公路

成为人类筑路史上的

翻篇之作

壹、第一条进藏公路

韩红的一曲《天路》

将人们的视野带向

青青牧场、皑皑雪山的

“人间天堂”青藏

这首歌采风于青藏铁路

而青藏铁路的修筑

是“追随”中国1号天路

G109

G109线路示意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请横屏观看)

这条公路

从北京出发,止于拉萨

在进藏公路里,号称

“到达拉萨最快的进藏公路”

也是第一条进藏公路

它有一个让人熟悉的名字

青藏线

G109修通于1954年

这一年,拉萨迎来

第一个坐车进西藏的人

慕生忠将军

慕生忠将军

将军后来评价这条路

“急造公路”

因为当时要求这条公路

能走车就行

主要功能是国防、部队补给

在那个年代

中国无论做什么

总会迎来反驳的声音

各种“不可能”

修进藏公路“不可能”

修进藏铁路“不可能”

修进藏电缆“不可能”

……

无数“不可能”

让我们憋足了一口气

再一一吐出去

上世纪80年代
来自美国的旅行家保罗·索鲁
在《在中国大地上》一书中提及: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当G109建成以后

许多外国人称赞这条公路

“世界筑路史的奇迹”

“高原苏伊士大运河”

喜马拉雅山脉

也随着公路的建成

成为新时代的“长城”

印度即使觊觎西藏

也需要考虑比长城还要

巍峨壮观的山体

以及每处山口装备精良的

解放军战士

有网友调侃:

“在青藏高原扔一个火箭炮,

相当于印度扔一个洲际导弹”

从印度来看喜马拉雅山脉
犹如一道坚固的城墙
图源@维基百科
(请横屏观看)

当然

这条公路的修建后

1955-1970年的

多次改建、整治

都说明高原公路路面

病害频繁、保养不易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又是什么?

贰、宝剑锋从磨砺出

G109一开始

战士、民工修路时

是每人配铁锹、十字镐就上工

顶着高反

硬是修了一条直通拉萨的土路

后来才慢慢铺上水泥路

再后来

国家要求青藏高原的干线公路

基本要铺以沥青

要知道

在G109铺沥青以前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能解决高原沥青路的问题

青藏公路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
摄影师@宗刚
(请横屏观看)

哪怕在平原地区修沥青路

也常面临路面裂缝、变形等问题

更何况

在高原还得面临

高海拔的强烈太阳辐射

沥青本身的高热吸收率

带来的老化加速

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根本问题

冻土

这两个字,是行走高原时

最容易听见的词语

我国冻土分布最广的区域

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面积超100万平方千米

约占青海、西藏两地面积的一半

相当于6个广东

这也就表示

以G109为代表的公路

基本躲不开冻土区

高原的冻土多为

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

会随着气温变化而

融化、结冻

这其中的时间跨度可能较长

但对路面而言

就像你待在16℃的空调房

忽然出现在40℃的太阳底下

若是公路会说话

它一定会一句粗口

“我爆!”

而G109除了担负

进藏85%、出藏90%的

物资运输

为名副其实的“物流大通道”

更是输油、电网

电缆等工程的依托

如果不能保证

干线公路的路面情况

那无疑会影响到

上述各方的运转

这意味着

高原公路不能经常

缝缝补补

需要长时间保证路况良好

那么解决的方案是什么?

其实

公路人已经将答案

写在了

你进藏的路上

就是那些容易被你忽略的

这种棒子,叫做热棒

学名低温热棒

是一种能吸走路面热气

保持冻土温度稳定的

空心管道

据说一根热棒造价

逾20万

可谓用人与金钱的力量

“战胜自然”

叁、天堑化绝景

冻土、高反

只不过是高原公路

无数问题中的两个

我们进藏过程中所遇的美景

对于那时筑路工作者而言

却是各种天堑

欣赏美景时

别忘了先行者的血与泪

伴随交通发展

如今我们来到西藏的方式

多种多样

铁路、自驾、飞机

总有一款适合你

进藏十条线走向示意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在自驾旅游方面

我想任何一位进藏旅行者

都不会忽略进藏十条线

即使不知道也没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

来简单认识这些线路

川藏南线

号称“此生必驾”

这条进藏线

起于成都,止于拉萨

全程都不会离开G318

因此当有人提起G318

往往指的就是川藏南线

川藏南线(G318)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与此类似的还有

川藏北线G317

新藏线G219

青藏线G109

川藏北线

与川藏南线走向一致

只是比南线高了一个纬度

路况也更加复杂

风景更加原始、精彩

川藏北线(G317)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在川藏南、北线之间

则有一条川藏中线

这条线基本由国道

省道、县道等多等级公路组成

其路况之复杂、风景之绝美

常令人惊呼

完整走完这条线的

翻遍全网也很难找出千人

川藏中线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请横屏观看)

新藏线

是一条国防公路

它也指代老G219

是阿里地区

曾经的对外联系唯一通道

这条进藏下

穿行于高海拔地区,号称

世界上最艰险的公路之一

自驾难度最高的进藏线之一

新藏线(旧G219)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青藏线

如今是国家保通的进藏线

穿行于人类禁区

可可西里无人区

不过对旅行者而言

最恐怖的并不是沿途的高海拔

而是一辆辆犹如巨兽的

大货车

青藏线(G109)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穿越无人区的进藏线

其实还有另一条

号称进藏第十线的

G216民丰-改则段

G216远征线路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这条线路八百多公里长

其中有五六百公里

是穿过了

羌塘无人区

除了各种湖泊

最令旅行者惊喜的

莫过于各种高原精灵

目前G216(西藏境)区界至改则段
存在个别时间段临时管控的情况
图源@《阿里旅游》

在G216的隔壁

是“邻居”进藏第九线

克里雅古道

克里雅古道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这条古道翻越了昆仑山脉

是过去新藏之间交流的主要通道

当年解放西藏时

解放军先遣连就是走这条线进藏

唐蕃古道

编号为G214

起于西宁

止于然乌湖

是当年文成公主的进藏路

唐蕃古道(G214北段)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而从这条线往南

就会接上另一条进藏线

丙察察

号称进藏线路天花板

最艰难原始的进藏线

当然

随着这些年路面不断升级

丙察察可以说是正在“消失”

当年只有越野车能走的线路

如今你可以看到各种

1.0T的小轿车

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G219第三段(包含丙察察段)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最后一条进藏线

滇藏线

G214与G318的结合线路

全线海拔很少有4000米以上

因此也被称为

没有高反的进藏线

滇藏线(G214+G318)手绘图
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以上这十条进藏线

除了克里雅古道

其余线路都是在

筑路工作者的奋斗下

得以建成

基于此

高速、高铁、机场

才能逐步出现

并完善青藏高原交通网

令“天堂”链接人间

高原不再孤单

使我们的同胞

面对不怀好意的问题时

有底气地回答


筑路人执着的力量

终将融化千年的冻土

在无人区、戈壁

在冻土区、绝壁

用手中锹镐

敲出一条条英雄路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条世界上最高的公路,进藏自驾者的梦中天路,你敢来挑战吗?
从冰川到沙漠,川·藏·疆·青19天自驾远征走起!04
中国人的技术,解决了40多年青藏铁路建设的大难题
历经两年半时间修建的进藏公路,自驾仅需8小时车程,此生必去
西藏自驾提前结束谈感受,感动感慨伴归程
全世界都点赞的地方!就问你想去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