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今天的鲁迅还可读吗?

编者按:常德市一中533班舒蕾老师多年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吸取力量,坚持阅读与写作的比翼齐飞,在阅读中积累,在写作中升华,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编者特意选刊部分学生的读书笔记,以期与广大师生交流。

舒蕾老师寄语:

在有人不断提出让鲁迅退出语文课本的声音中,我们反而在新的选修教材里遇见了阿Q,迎来了“忘却”与“记念”。真好,能有机会带着你们读鲁迅,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把三篇乃至更多的文章放在一起,我们便可借由文字回望一个时代,更可借由它们获得阅读鲁迅的钥匙,并最终与鲁迅相见。

今天的鲁迅还可读吗?今天,鲁迅还有必要读吗?这些问题我没有答案。我想我只需带着你们,用一期一会的态度与那些百年前的文字相遇,然后从敬畏文字出发,在对文本的探寻里,或明一段情,或知一份理便好,我相信好的文字自有抵达人心的力量。

于我而言,鲁迅是常读常新的。每一年和你们一起读鲁迅都是痛快且愉悦的过程,那其间的美妙,是遇见同好的欣喜,也是不断发现不断追问不断探寻的心神交汇……我们由文见人,也终可由文见己。所以与其问有多少课上进了你们心里,今天我更想追问的是有多少文字深入了你们的心里?

今天的鲁迅还可读吗?今天,鲁迅还有必要读吗?我想,你们写下的这些文字本身就已是答案。愿一段沉浸的时光,开启你们继续阅读鲁迅的旅程。

我心中的鲁迅

  常德市一中533班 丁显琪

毫不夸张地说,我是看完了全集的鲁迅忠实粉丝,原本写了将近千字,却忽然得知要写“我心中的鲁迅”。好吧,推倒重来了。

我一直很喜欢鲁迅,高中之前,却讨厌学他的文章。小学时,《少年闰土》的语文课上,老师念了《故乡》的后半段,告诉我们闰土的结局,问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样的道理。

那时常有关于鲁迅的阅读题,总是说他“俯首甘为孺子牛”,说他不懈地革命,说他每时每刻都在工作。我讨厌那时劝同学好好学习的自己,也讨厌无聊文章中鲁迅刻板的形象,如今看来,那不是鲁迅,只是装着教条的皮囊罢了。

合上教科书,解开神龛的锁链,我一直向往着鲁迅的人格。我曾喜爱模仿他写文章的笔调,模仿他有时略带嘲讽的语气,以及他独特的修辞方式,似乎这样拙劣的模仿,也能为我增添一番清醒,为我的文字增添一份力量。

模仿终究只是模仿,即使写着他笔下的通假字,我也是一个时常麻木,胆怯怕事,却自视甚高,总想革命一番的“阿Q”。然而,当我不断成长时,才发现,想要靠近鲁迅,并不是说几句“大抵”“罢”,用“伊”代替“她”就好了的。

鲁迅其人是多么博学,多么复杂。即使在他的主业——文学上,那样透彻的文章,绝不是凭借一腔热血就能写就的。鲁迅首先是清醒的。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人类的社会是由“故事”组成的。(原话不是这样)所谓“节烈”“鬼神”,乃至“传统”“祖宗之法”“国粹”其实都是故事。

当某个故事流传千年,似乎就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人们多沉醉于故事华美矫饰的外衣,将其奉为真理,即使他已不再合身。而鲁迅先生撕开了这层衣服,将外衣包裹的腐坏脓疮尽数展现给世人。这需要何等的清醒与勇气?我常想,为何他能够看清这些?也许弃医从文的经历带给他独到的眼光吧。什么“太平盛世”“孝子贤孙”“才子佳人”,简直是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对于时人言语,他也多有讽喻。然而,“骂”绝不是愣头青的情绪发泄,而是有理有据的分析,这足见他的博学、他的智慧了。

鲁迅有时是迷茫的。《野草》中,他塑造过一个旅人的形象——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脚掌破了,流着血。旅人驻足在路边的人家,找孩子要一碗水喝。他说自己的血流得太多,应该喝一些血来补充。他却不愿,只喝些水。于是他的血越来越稀,如今大概要流干了。他不知道要走去哪里,只是不断地走,直到倒下。

最后,孩子邀他一起看花。(情节上可能有错漏)这是个隐晦的故事,字里行间甚至没有我们会想到的激昂或悲哀。我总觉得它像是不那么美好的童话,孩子耗尽一生去世界尽头,最后临死时,在天际看见探寻之物的童话(我觉得太浪漫了)。

也许这更是个寓言,人生的寓言或革命前路的寓言。宁死而不喝血,实在像极了“猛士”。然而猛士不知要行去何方,寓言也不给出他的结局,不知他继续走着,还是倒在何处。我读来很迷茫,想必作者是更为迷茫的。从此,鲁迅在我心中便多出一个迷雾中探寻者的形象。这是我的臆想吗?想来迷茫多少有些吧。

鲁迅是有趣的。我爱看他针砭时弊,也爱看他谈些小事,夹杂少许讽刺与调侃。《坟》中有许多这样的文章——我因此知道鲁迅的门牙是缺了两块,随后补上的。他甚至对国骂“他妈的”也发表过见解。如此一来,总觉得他的形象格外丰满。

鲁迅是超越时代的。读他的文章,时常发现所记之事、所讽之人,到今日也近在身边。不知鲁迅先生所呼唤的“第三种时代”何时到来?如今依旧有人“吃人”,有人“被吃”,有人想做奴隶而不得,有人以人肉为筵席,献给贵客。

百年来,孔乙己还欠着十九文大钱,阿Q在土谷祠做了一个又一个梦,闰士的儿孙依旧叫着“老爷”,七斤的辫子盘起来了又放下,祥林嫂的阿毛寻不回来了。百年间,出现过多少狂人?有的病愈,重回之乎者也的行列;有的去救孩子,于是郊外长着花的新坟又添几个。但至少鲁迅的文章还在,永远地刺穿了这一方黑暗,于是我们相信未来会变好,明天总是会到来。

语文课上曾有这样的问题,“猛士”和“庸人”究竟谁更幸福?是啊,究竟沉睡着幸福,还是醒着幸福呢?我想,沉睡的人生安稳,我却更愿醒来。看见不公的人将会哀痛,为之行动的人总有幸福。清醒着,明白为何而死,也许总好过沉睡着,甚至不知为何而活吧。

我想致敬鲁迅——世间第一个清醒者,长夜中的点灯人。这是篇幼稚又混乱的文章,但不会影响鲁迅不朽。

我,真理,大先生

常德市一中533班  潘德祥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话是错的。在人生活的社会里,个人终究无法战胜群体的力量。就算是再真再切的原理,也只有待多数人都逐渐认可之后,才是作为真理存在。

至于说先前那句话的人,并非未卜先知,只是等“少数人的真理”变作“多数人的真理”后,做了事后诸葛亮。因此,多数人蒙昧的状况下,一句空话并不能就此让“真理”成为真理,唯有揭示,唯有启蒙,唯有唤醒那沉睡中的多数人。这,就是大先生;这,就是鲁迅。

巴金说:“他写的都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大先生,一生都在追随真理的脚步。

他一马当先,却不忘为后来者伸出援手。这是他的博爱,更是他深刻却沉痛地明白,只有足够多的力量,才挽得回渐行渐远的真实。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将那沉睡的民族唤醒,将其从虚假害人的旧思想中救赎出来,接受那真相的洗礼!少数人之于多数人的对抗,新兴之于陈旧之挑战,真理的探索和实现必定是慢慢长路。逆行于潮涌,大先生的行路是多么的困难!只有一部分浊流归于清澈,再汇聚成惊涛骇浪,局势才能逆转。可这涓涓细流的醒悟,偏是那最关键却最困难的一步。

中国人自古,也许至今,都有一份深深根植于灵魂的奴性和固守,本质来看,也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懒惰”和“欺骗”。这两样“良方”为中国人配制了一味经久不衰的药剂,麻醉着躯体,麻木着灵魂,归结于消亡。好在,一部分人开始察觉出端倪,开始敢于怀疑老祖宗的所谓秘方——此病,恰恰是由药而起。这正是质疑的开始:多数人认为的“药到病除”也许并不是真理。但质疑在于发起,更在于坚持。外界的威压,抑或是内心的踌躇都会阻碍其前进的脚步。

有如鲁迅笔下的“狂人”“孤独者”,甚至是大先生自己,都会有踟蹰不前,内心摇摆的时候。但“狂人”又归于蒙昧,“孤独者”止步不前,不知是否又受了那迷药的蛊惑,与质疑的精神背道而驰。但大先生却继续执笔,即使孤独,也要清醒。真的勇士,将更奋然前行!

真理。鲁迅读到了它。我读鲁迅,却只读到了它。一腔热血的少年往往爱对世事的不为人知的一面表现出疾愤和斥责,对遭受蒙蔽有着极其强烈的反感和抵制,对真相真理有着无比的向往与渴求。但又有多少人不是空谈?又有几人实际去改变现状的?空想的质疑实际上却是欺骗,是懒惰,是自以为是的精神胜利!自以为看得真切,却只是为了自我满足,自我认可。可笑,口口声声喊着质疑的人竟是反面的懦夫!实在一点,不要认为玄奥的就一定深刻!

至此,我才知道,我实则是在读自己。这是不能够的,如果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去刻住了大先生,那他,就没有真正的地存在过啊。这样地刻着,真的最后要把他雕刻成了凝望人间的神明,看着一代代的人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留存的只有叹息。

读读鲁迅吧,我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课外知识积累
鲁迅的作品,重回高中语文课本,能给家长教育孩子什么启示?
20200615教学手记——让学生尝到鲁迅的味道
《呐喊》:202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读鲁迅?
“鲁迅的七堂语文课”,不止于七堂,不止于语文|丰子恺|阿q正传|杂文|小说
文学笔记(修改版) 散文笔记 二十一——三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